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丁邦新(1980):台灣語言源流。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中原週刊社客家文化學術研究會編(1992) :客話辭典。苗栗:臺灣客家中原週刊社。
中國大百科全書 (1994) :語言和語言研究。臺北:錦繡。
尹廉榮(1995):本土語言規劃與實施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方念萱(1999):方言族群語言認同與大眾媒介使用之關聯性研究----以閩南語語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甫昌(1994):光復後台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式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76期,43-96頁。
王芸亭、黃婷鈺(1998):閩南語鹿港方言母音轉變之社會調查。刊於黃宣範編,第二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輯。台北:文鶴。
王文科﹙198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師大。
古國順(1993);客家話的文字符號。第三屆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古國順(1997):台灣客家話記音訓練教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編。民間採訪記音手冊。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1991):新的客家人。台北:臺原。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1993):台灣客家人新論。台北:臺原。
江運貴(1996):客家與台灣。台北:常民。
何炳棣(1966):台北會館史論。台北:學生。
何新興(1991):客家運動的反思-兼談客家雜誌,客家風雲,13:64。吳中杰(1998):台灣福佬客分佈及其語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芝儀、李奉儒譯(Patton,M.Q.原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李苹綺譯,James A. Banks原著(1998):多元文化教育概述。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喬(1991):客家人在台灣社會的發展。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的客家人。頁33-40。台北:台原。
李喬(1991):客家人的政治立場。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的客家人。頁31-32。台北:台原。
周振鶴、游汝杰 (1988) :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林金炮 (1995) :母語與文化傳承。載於李壬癸、李英津合編,臺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頁203-222。臺北:教育部教研會。
林偉盛 (1988):清代台灣分類械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偉盛 (1993):羅漢腳--清代台灣社會與分類械鬥,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頁35-43。
林清江 (1997) :多元文化與教育改革。載於1997年5月29-6月2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辦「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
雨青(1985):客家人尋根。台北:武陵。
洪惟仁(1992):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
洪雯柔 (1999) :美國種族/族群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中等教育50(4):62-77。
胡幼慧 (1996) :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輯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范文芳(1994):客語教學的現況與展望。曹逢甫、蔡美慧編輯客家語研討會論文集,頁13:1-23。新竹: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范文芳(1997):客語教材編纂芻議,新竹師範學院編母語教育研討會--母語教育文集,頁8:1-6。南投:台灣省政府文化處。
夏林清譯(1997):Altricher , Postch & Somekh 著(1993)。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作研究。台北:遠流。
徐子晴(2000):客家諺語的取材和修辭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徐正光 (1995):台灣的族群關係﹕以客家人為主體的探討。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頁241-280。台灣史與台灣史料(二)。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徐正光(1988):變局中客家人應有的認識,客家風雲雜誌第12期 頁80-84。徐正光主編(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 台北:正中書局
徐正光‧蕭新煌(1993):客家族群的『語言問題』-台北地區的調查分析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 第10期 頁1-40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高新建(199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多樣性。輯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頁61-79。臺北:揚智。
高新建(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教新知。46(1),頁83-85。
高新建、許信雄、許銘欽、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手冊。臺北:教育部。
張佳琳(1993):台灣光復後原住民教育之語言政策分析。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店。
張琇喬(1999):台灣布農族學生族群認同之相關研究-以南投縣信義鄉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雁雯(1997):臺灣四縣客家話構詞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顯達(1997):從學習者特質談兒童期的第二語言教學。國立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當前語文學習問題研討會會前論文集。
張世平、胡夢鯨(1992):行動研究。載於賈馥茗、楊深坑編: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台北:師大。
教育部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
教育部編印(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ㄧ學習階段)暫行綱要。台北。
曹逢甫、蔡美慧編(1995):台灣客家語論文集。台北:文鶴。
莊明貞(1993):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與實施。收錄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225-249。台北:台灣書局。
許木柱 (1989):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心理文化研究途徑的初步探討。載於徐文光、宋文里合編:臺灣新興社會運動,127-156頁。台北:巨流。
許木柱(1991):弱勢族群問題。收錄於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399-428頁。台北,巨流。
許達然 (1996):械鬥和清朝台灣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3期:頁1-81。
彭瑞金 (1995):當客家不再客家-當代客家運動的反省。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台灣客家人新論。頁67-70。台北:臺原。
曾金玉(2000):台灣客家運動之研究(1987-200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黃宣範 (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臺北:文鶴。
黃宣範 (1995a):近五十年臺灣語言政策的變遷。發表於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主辦,臺灣近百年史研討會。
黃宣範 (1995b):多元文化的臺灣?語言社會學的探討。載於師大教育研究中心主編,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3-76。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人文教育中心。
黃恆秋 (1997):台灣客家文學論。台北: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
黃政傑 (1996):質化研究的方法與原理。輯於黃政傑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黃政傑(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設計途徑。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343-373。台北:台灣書店。
黃政傑 (1994):國小鄉土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展望。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黃政傑 (1995):學校課程的自主與彈性。師友,342,32-37。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東華。
黃政傑(1998):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臺北:漢文。
黃政傑主譯(1994):多元文化課程。臺北:師大書苑。
黃瑞琴 (1991 ):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榮洛 (1989):渡台悲歌──台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台北:台原出版社。
黃麗容(1998):紐西蘭毛利與教育之研究-以小學「完全浸透式」毛利語教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譯瑩(1998):課程統整之意義探究與模式建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4),頁616-633。
楊 瑩 (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過程與回應典範。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129-164。台北:台灣書店。
楊冬英(1999):臺灣客家諺語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名暖(1988):彰化﹑雲林地區客家人的語言轉換。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國樞 (1982):開放的多元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楊國樞 (1985):台灣社會的多元化:回顧與前瞻,刊於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台灣地區的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中國論壇社。
楊深坑 (1995):教育:傳統、現代化與後現代化。台北:師大書苑。
楊聰榮(1993):從民族國族的模式看戰後台灣的中國化。收載於吳密察、張炎憲等著,建立台灣的國民國家。台北:前衛。
董忠司主編(1996):『台灣客家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台灣語文學會出版。
靳洪剛著(1994):語言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形式。嘉義師院學報,9,297-318 。
劉福增(1991):客家文化的定義。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的台灣人,頁62-64。台北:台原。劉蔚之譯 (1994):教師與多元文化教育(Lynch,J.著)。載於黃政傑編,多元文化課程 ,頁19-56。臺北:師大書苑。
劉錫麟、紀惠英(1996):合作省思教學模式在國小數學教室中的協同行動研究。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主編: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八十四學年度學術習研討會論文集,頁109-150。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劉錦雲 (1998):客家民俗文化漫談,台北:武陵。
歐用生(1994):鄉土教育的理念與設計。鄉土教育系列研討會引言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編。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頁22-32。鄭良偉 (1990):演變中的臺灣社會語文。臺北:自立。
陳石山 (1994):客家社團的凝聚與衝突。第三屆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陳伯璋 (1987):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1988):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增訂版)。台北:南宏。
陳淑嬌 (1995):從語言規劃的理論架構探討泰雅族之母語運動。載於李壬癸李英津合編。臺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頁223-240。臺北:教育部教研會。
陳逸君主編 (1998) :台灣客家關係書目與摘要-專書、論文、研究報告類。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瑞芸(1990):族群關係、族群認同與臺灣原住民基本政策。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運棟 (1989):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台原出版社
陳運棟(1978):客家人。台北:聯亞。
陳運棟 (1991) :台灣的客家禮俗。台北:臺原。
陳運棟(1994):從歷史與族群觀點看義民信仰。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193-203。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運棟(1998):台灣客家研究的考察。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客家與當代世界。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麗華(1996):從兒童的族群社會化談班級的族群關係經營。原住民教育季刊,2,頁53-77。陳麗華(1996):減低族群偏見課程與教學。載於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教育課程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頁121-155。
陳麗華 (1997):族群意象與族群距離﹕都市小學班級裡的原漢族群關係探討。初等教育學刊,6,81-110頁。
陳麗華 (1997):都市原住民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SC 86-2413-H-133-002) 。
陳麗華、劉美慧(1999):花蓮縣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9,頁177-226。鄧盛有(1999)台灣四海話的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鄧運林(1993):台北縣母語教學實施現況調查研究。收錄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529-554。台北:台灣書局。
盧彥杰(1998):新竹海陸客家話詞彙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賴秀智(1996):台北縣市阿美族學童的族群態度、族群文化常識與自我觀念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鍾春蘭(1991):面對強勢文化,客家人何去何從?--訪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李亦園教授。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的客家人。頁121-126。台北:台原。
鍾肇政(1991):我們不是「隱藏」人--龍潭鄉客家文化大展後的省思。收錄於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的客家人,22-25頁。台北,台原。
羅香林 (1981) :客家研究導論,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羅榮光(1991):從客人到主人。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的客家人,頁29-30。台北:台原。
羅肇錦 (1990) :方言與文化。頁119-184。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羅肇錦 (1988):請善待方言。頁8。臺北:國文天地。
羅肇錦 (1996) :台灣客家話與漢字運用。董忠司主編。臺灣客家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頁81-87。台北:臺灣語文學會。羅肇錦 (1998) :客話本字線索與非本字思索。國文學誌第二冊。彰化:國立彰化師大國文系。羅肇錦(1989):瑞金方言,台北:學生書局。
羅肇錦(1990) :講客話,自立報系。
羅肇錦 (1990) :台灣的客家話,台北:臺原。
羅肇錦(1991);客家的語言-台灣客家話的本質和變異。收錄於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16-29頁。台北,正中。羅肇錦(1993):看不見的族群--只能隱忍維生的弱勢人民嗎。收錄於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台灣客家人新論,31-36頁。台北,台原。
羅肇錦(1994):台灣客家話的現況與走向。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1-19。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羅肇錦(1994):客家話的流變。第三屆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羅肇錦 (1994):客家語教學的規劃與實施。發表於鄉土系列研討會,師大教研中心主辦。
羅肇錦(1996):四縣客語附著成分結構。董忠司主編,台灣客家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頁117-153。台北:台灣語文學會。
羅肇錦(1998):台灣「漳州客」的失落與「四海話」的重構。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羅肇錦(1985):客語語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二、英文部份
Abound, E.(1988). Children and prejudice. Oxford and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Banks J. A.& Banks C. A. M. (1989)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pp.106-123). Boston: Allyn & Bacon.
Banks, J. A. (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J. A. Banks & C. A. M. Banks(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pp. 2-26). Boston: Allyn & Bacon.
Banks, J. A. (1995).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imensions, and practice. In J. A. Bank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ian.
Cross, W. E.(1971). The Negro to Black conversion experience. Black World, 20, 13-27.
Cross, W. E. (1980). Models of psychological Nigrescence: A literature review. In R. L. Jones (Ed.), Blcak psychology (pp.81-98). New York: Harper & Row.
Corss, W.E.(1987).A two-factor theory of Black identity:Implication for the study of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childern. In J. Phinney &M.Rotheram (eds),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 Pluralism and development. Newbury Park, CA:Sage.
Elliott, J.(1991). Action research of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
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
Giles, H . (1973) Towards a theory of ieterpersonal accommodation through language . Language in Society,2 : 177-192.
Giles, H., Bourhis, R. Y., & Taylor, D. M. (1977). Towards a theory of Language in Ethnic Group Relations, pp. 308-348, in H. Giles (ed.) Language, Ethnic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London: Academic Press.
Katz,Richard S. (1979)The Dimensionality of Party Identification: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s. Comparative Politics,January,pp.147-163.
Marcia, J.(1980).Identity in adolescence. In J. Adelson (ed.), Handbook of adolescenct psychology. New York : Wiley.McGuire
Mckernan, J.(1997).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A handbook of method and
resources for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London: Kogan Page.
Oja, S.N., & Smulyan, L.(1989).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A development approach.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Phinney, J. S. & Rotheram, M. J. (1987).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Themes and implications. In M. J. Rotheram & J. S. Phinney (Eds.),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London: Sage.
Phinney, J. S. (1989). Stages of ethnic identity in minority group adolescents.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9, 34-49.
Ramsey, P. G. (1987). Young children''s thinking about ethnic differences. In M. J. Rotheram & J. S. Phinney (Eds.),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London: Sage
Rosenthal, D. A. (1987). Ethnic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adolescints. In J. S.
Rotheram, M. J., & Phinney, J. S. (1987). Introduction: Definitions and perspectives in the study of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In M. J. Rotheram & J. S. Phinney (Eds.),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London: Sage.
Sadker, M., Sadker, D., & Long, L. (1989). Gender and educational equality. In
Stake E.R.﹙1995﹚.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Sage Publication. Inc.
Vaughan G. (1987). A social psychological model of ethnic identity development.In J. S. Phinney & M. J. Rotheram (Eds.).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Pluralism and development (pp.73-91). Newbury Park,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