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王文琦(民89)。國小四年級自然科網路教材之設計與發展。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全世(民89)。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王春展(民85)。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72。朱則剛(民81)。教育科技派典初探上。教學科技與媒體,5,40-43。何書瑩(民90)。電腦輔助教學之理論探討。育達學報。(15) 85-93。何榮桂(民89)。電腦、網路與國中教育。檢索日期:91 .05 .15。取自:http://kids.yam.com/help/article1.htm。
利亞蒨(民91)。網路輔助教學在國小數學學習領域學習成效、學習態度之影響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德邦(民87)。台灣中部地區國小學童van Hiele幾何思考層次之研究。八十六年度數學教育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討論會,47-64。
吳鐵雄(民72)。電腦輔助教學之補救教學效果初探。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6,61-70。李佳容(民90)。運用網際網路促進國小高年級學生綠色消費行為之介入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忠勇(民90)。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策略對高職資訊科學生「基礎電子實習」學習成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李國海(民91)。電腦輔助教學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童科學概念學習和科學態度之影響。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沈中偉(民84)。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36(6),12-25。周文忠(民88)。Web導向教學(Web-Based Instruction)應用之探討。屏師科學教育,9,42-49。林星秀(民90)。高雄市國二函數課程GSP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燕靖(民87)。以CAL 探究高一學生學習顯微鏡操作基礎科學過程技能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貴發(民83)。電腦輔助學習的理念與發展方向。教學科技與媒體,13,15-22頁。邱瓊慧(民91)。中小學資訊科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3-9。邱瓊慧、王振川、張騰元、陳煥彬(民87)。建構式電腦輔助學習系統之研究。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45-50。
侯志欽(民81)。教學設計的哲學省思:由客觀主義到建構主義。教育集刊,17,221-230。
侯鳳秋,陳龍川(民88)。適性CAI 的個人化文藝範例對國小學生解數學文字題之影響。科學教育月刊,7(3),233-254。
洪榮昭、劉明洲(民86)。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徐正和(民91)。以模擬動畫作為高中物理科課後輔助學習之各案分析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徐新逸(民84)。如何借重電腦科技來提昇問題解決能力?- 談「錨式情境教學法」知理論基礎與實例應用(上)。教學科技與媒體,20,25-41。徐新逸、吳佩謹(民91)。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翁欣瑜(民91)。花蓮縣國小六年級泰雅族學童與平地學童幾何解題表現相關因素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耀琮(民91)。兒童平面幾何圖形概念之探討。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民87)。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國恩(民90)。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新世紀課程教學─九年一貫課程議題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張逸婷(民91)。電腦學習網站輔助國小學生數學學習之學習成就、數學態度及電腦態度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教育部(民86)。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0)。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教育部。
郭文金(民88)。國小五年級學生運用電腦軟體G.S.P.學習比例問題成效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明仁(民80)。電腦輔助教學對高工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中華民國第五屆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206-213。
陳建文(民89)。國小三年級自然科課程軟體之設計與製作。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系研所碩士論文。
陳國彥、吳宗立(民91)。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市:麗文文化出版社。
陳嘉彌(民86)。網路互動式遠距教學策略知構想與其可行性。教學科技與媒體,34,42-46。曾建勳(民91)。前導組體與電腦視覺化模擬工具對國小學童機率學習之影響。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數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程似錦(民86)。CAL 在國中生物科「遺傳」單元補救教材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竹坤(民91)。應用模擬動畫於國中理化輔助教學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物理系碩士論文。黃孝萱、胡其華、陳建中、王瑞娟、吳欣穎、林聖昀 (民86)。資料結構電腦輔助教學─內部排序法。第六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99-105。
黃志清(民91)。應用模擬動畫輔助國中理化實驗教學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物理系碩士論文。黃武元、林士甫(民91)。資訊科技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以透鏡成像與光學儀器的對話為例。資訊與教育,88,10─20。黃瑞龍(民92)。電腦輔助學習在國中理化浮力單元教學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楊仲鏞(民88)。國家資訊教育基礎建設擴大內需方案對教育生態的衝擊。民國90 年11 月29 日,取自http//www.iljh.ilc.edu.tw/宜蘭國中/校務行政/校長室/楊仲鏞/國家資訊教育基礎建設擴大內需方案對教育生態的衝擊.htm。
劉好(民83)。國小數學科新課程中幾何教材的設計。八十二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69-79。
劉好(民87)。平面圖形教材的處理。八十六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33-50。
劉好(民88)。圖形與空間。國民小學數學實驗課程總結性評量分析。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241-271。
劉秋木(民 85)。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蔣得勉(民72)。電腦輔助教學的發展。科教月刊,64,26-31。
蔡秉恆(民91)。國小六年級學生運用網路數位學校學習「柱體與錐體」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秉恆、詹勳國、黃天佑(民91)。國小三年級學生運用數位學校學習立體幾何之探究。2002年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集,441-446。
鄭晉昌、李美瑜(民84)情境式電腦教學對國中階段不同數理成就群學生科學知識學習成就之效益評估。視聽教育學報,1,61-91。盧鉻法(民84)。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幾何概念之分析研究。台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政吉(民90)。國小四年級學童長度與面積概念之研究。屏東師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戴錦秀(民91)。國小五年級學生使用電腦軟體GSP學習三角形面積成效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韓善民(民90)。我國資訊教育發展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81,7-12。英文部分
Baek, Y. K., & Layne, B. H. (1988) . Color, graphics, and animation in a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 tutorial lesson. Journal of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15(4), 131-135.
Bangert-Drowns, R. L., Kulik J. A. & Kulik, C-L. C. (1985).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based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Journal of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12(3), 59-68.
Burns, P. K., & Bozeman, W. C. (1981) .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 Is there a relationship?Educational Technology, 21(10), 32-39.
Jonassen, D. H. (1996). Computer in the classroom: 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 Englewood Cliffs, N. J.: Merrill
Kulik, J., Bangent, R., & Williams, G. (1983). Effects of computer-based teaching o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5, 19-26.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oersch, C. (1995). Levels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 A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classroom technology use.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3(3), 40-42.
Piaget, J., Inhelder, B., & Szeminska, A. (1960).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geometry.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
Piaget, J.,& Inhelder, B. (1967).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space (F. J. Langdon & J. L. Lunzer, Trans.). New York: W.W. Norton.
Rieber, L. & Hannafin, M.J. (1989). The effects of computer animation elaboration strategies and practice on factualand application learning in an elementary science less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5, 431-444.
Roblyer, M. D., Castine, W. H., & King, F. J.(1988).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Computers in the Schools, 5(3/4), 1-149.
van Hiele , P. M. (1986). Structure and insight: A theor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Von Glasersfeld, E. (1989). 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 In Husen, T., & Postlethwaite, T.N (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iopedia of education (Supplementary Vo1.1). New York : Pergamon Press.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