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尹玫君(民89)。國小老師的網路教學素養與培養。資訊與教育雜誌,79,頁13-19。元庚鮮(民87)。資訊時代對資訊教育的認知。台灣教育,572,頁17-19。
王千倖(民86)。落實資訊教育的首要工作─教師的在職進修及職前訓練。教師天地,91,頁45-47。王全世(民89a)。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頁23-31。王全世(民89b)。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雜誌,77,頁36-47。王全世(民90a)。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全世(民90b)。從教育改革來看資訊教育所扮演角色。資訊與教育雜誌,83,頁52-60。王佩蓮(民90)。資訊融入自然與科技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頁59-64。王寀蕙(民91)。國小教師電腦融入教學素養及其專業成長活動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裕德、王淑如(民90)。E世代國中教師的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雜誌,82,頁75-81。王裕德、黃忠志(民9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探討--以生活科技之室內設計為例。生活科技教育,34(7),頁29-34。王曉璿(民87)。從NII對社會的影響─談現代教師的基本電腦素養。菁娥季刊,10(2),頁10-15。
王曉璿(民88)。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頁18-24。王曉璿(民9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種子班課程探究。教師天地,112,頁23-29。司徒智(民90)。資訊科技在教學上的應用。大明學報,2,頁123-129。朱麒華、陳明月(民90)。九年一貫課程國民小學教師資訊基本能力培育調查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56,頁17-28。何志中(民88)。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網路素養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何榮桂(民90a)。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亞太地區(臺、港、新、日、韓)資訊教育的發展與前瞻。資訊與教育雜誌,81,頁1-6。何榮桂(民90b)。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教育雜誌,85,頁5-14。何榮桂(民9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策略。資訊與教育雜誌,88,頁1-4。
何榮桂、陳麗如(民90)。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內涵與精神。資訊與教育雜誌,85,頁22-28。何榮桂、藍玉如(民89)。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雜誌,77,頁22-28。
何榮桂、吳正己、賴錦緣、藍玉如(民88)。各國資訊教育課程實施概況及其對九年一貫資訊課程的啟示。課程與教學季刊,2(4),頁43-60。
吳文中(民89)。從資訊教育融入各科談教師資訊素養的困境與因應之道。資訊與教育雜誌,79,頁31-38。吳正己(民90)。從英特爾e教師計畫談資訊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5,頁15-21。吳正己、陳美靜(民87)。職前教師電腦基本能力的培育。台灣教育,572,頁20-27。吳正己、陳美靜(民90)。國中教師應具備的電腦基本能力。中等教育,52(1),頁16-27。
吳怡靜(民89a)。網上學習:家長信心調查。天下雜誌,29,頁82-86。
吳怡靜(民89b)。網上學習,啟動。天下雜誌,29,頁28-33。吳明隆(民89)。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松崗。
吳青蓉(民88)。跨世紀的教學革命: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竹縣文教,19,頁16-26。吳美美(民85)。資訊時代人人需要資訊素養。社教雙月刊,73,頁4-5。呂仁禮(民88)。國小教師電腦基本能力需求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李柏圍(民90)。教師的好幫手─台北市多媒體教學資源中心。教師天地,114,頁84-86。李傳彰(民87)。中等學校職前教師電腦態度、電腦素養及其相關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系教學科技組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傳彰、高勳芳(民86)。教學科技與教師的資訊能力再造。視聽教育雙月刊,39(3),頁7-14。
卓俊良(民90)。國民小學教師九年一貫課程教學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紀慧(民86)。網際網路遠距教學資源與師資教育。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初等教育學報,5,81-94。
林紀慧(民89)。資訊科技課程融合與師資培育。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初等教育學報,7,27-44。
林美和(民85)。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的關係。社教雙月刊,73,頁7-12。邱皓政(民8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邱瓊慧(民91)。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雜誌,88,頁3-9。信世昌(民83)。確保高品質的師範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18,頁3-12。
洪華欣、施郁芬(民87)。未來教師應具備的「電腦與教學」相關知能。視聽教育雙月刊,39(4),頁20-32。計惠卿(民90)。讓電腦進入間間教室,也融入班班教學。教師天地,112,頁6-13。倪惠玉(民83)。國民小學教師科技素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藝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倪達仁(民76)。國民中學教師電腦素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崔夢萍(民90)。國小教師電腦融入教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頁169-194。
張一蕃(民86)。資訊時代的國民素養與教育。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175,頁9-10。
張春興(民8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國恩(民88)。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頁2-9。張雅芳、徐加玲(民87)。從系統的觀點規劃教師資訊素養之專業發展。教學科技與媒體,40,頁3-11。張雅玲(民89)。國民小學職前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張雅玲、徐欣逸(民89)。e世代國小職前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8(2),頁203-228。
張慶勳、余宗樺、曾禎祥(民90)。國小推行資訊教育之現況與困境。國教天地,114,頁58-66。教育部(民86)。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檢索日期:91.11.13。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edu.tw/information/infpln/bascont.htm.
教育部(民87a)。資訊教育基礎建設之擴大內需方案實施作業計畫。檢索日期:91.11.13。取自 World Wide Web:http://www.edu.tw/ information/expand/extplan.htm.
教育部(民87b)。資訊教育擴大內需方案之「國民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檢索日期:91.11.13。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 tp.edu.tw/teacher/teacher1.htm.
教育部(民9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資訊教育議題。檢索日期:91.11.13。取自World Wide Web:http://teach.eje.edu.tw/9CC/ discuss/discuss2.php.
教育部(民90b)。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檢索日期:91.11.13。取自World Wide Web:http://masterplan.educities.edu.tw/ conference/ total.shtml.
郭鍠莉(民85)。專訪李隆盛教授--談資訊素養教育。社教雙月刊,73,頁23-24。
陳文進(民89)。我國資訊教育之演進與未來發展。資訊與教育雜誌,80,頁78-88。陳正昌、程炳林(民87)。SPSS、SAS、BMDP統計套裝軟體在多變量統計上的應用。臺北市:五南。
陳怡君(民91)。國民小學職前教師電腦融入教學素養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欣舜、徐新逸(民89)。在職教師資訊素養內涵與進修方式及課程之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80,頁11-21。陳美靜(民88)。國中教師電腦基本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裕隆(民89)。電腦融入教學面臨的困難與挑戰。資訊與教育雜誌,77,頁29-35。陳慶洋(民90)。國中資源班教師運用電腦融入教學必備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曾錦達(民90)。電腦融入各領域教學與師資培訓。國民教育,42(1),頁27-31。黃世雄(民85)。資訊素養與圖書館利用教育。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3(3),頁315。黃坤謨(民89)。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指標達成之道及其附加價值。教育實習輔導,5(4),頁78-81。黃雅君(民89)。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知能及其相關設備利用情形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曉婷(民88)。國民小學教師網路教學素養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艾俐(民87)。智慧的歡愉:全球自我提升熱。天下雜誌,201,頁75-81。楊叔卿(民89)。迎接二十一世紀的「艾麗絲」:網際網路輔助教育的理念。教學科技與媒體,50,頁2-11。楊坤原(民88)。電腦態度的意義與相關變項之探討。科學教育(師大),225,頁2-15。溫明正(民89a)。E世代資訊變革對校園生態的影響。資訊與教育雜誌,79,頁20-30。溫明正(民89b)。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50,頁54-61。溫嘉榮、吳明隆(民89)。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應用:新時代師生的電腦素養。台北市:松崗,頁4-27~4-32。
葉宗青(民88)。提升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素養之策略與途徑。生活科技教育,32(1),頁2-8。劉世雄(民89)。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78,頁60-66。劉世雄(民90)。教師運用電腦融入教學決定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惠玲(民9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策略與實際。實小學報,1,頁132-141。蔡芳遠(民89)。因應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明日教室─「E-class」DIY。資訊與教育雜誌,80,頁49-56。蔡福興(民89)。淺談九年一貫課程之「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生活科技教育,33(2),頁26-28。鄭秀真(民87)。以日本為鏡談我國國小資訊教育的現況與展望。教育資料文摘,41(1),頁159-172。盧秀琴、姚乃丹(民91)。資訊教育融入國小課程的應用與省思。國民教育,42(6),頁19-24。盧怡秀(民90)。高雄市高中生網路素養及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宜芳(民91)。輔仁大學文學院學生資訊素養之研究。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鍾萬生(民88)。資訊科技對教育的影響與因應。師友,383,頁21-23。
韓長澤、劉遠楨、陳淑純(民91)。臺北市中小學校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推行成效。國民教育,42(6),頁46-56。藍武雄(民90)。電腦融入各科教學實例淺說。中等教育,52(1),頁131-135。
顏龍源(民89)。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80,頁32-40。魏延超(民86)。教育學程學生對電腦態度及電腦素養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二、英文部分
ALA(1989).American Lite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al Report. Chicago: American Literary Association.
Callister, T. Jr., & Dunne, F. (1992). The computer as doorstop:Technology as disempowerment. Phi Delta Kappan.
Collis, B. (1996). The internet as an education innovation: lessons from experience with computer implement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6(6),p21-30.
Dexter, S. L., Anderson, R.E., & Becker, H. J. (1999). Teachers’ views of computers as catalysts for changes i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1(3), 221-239.
Doyle, C. (1992). Final report to the national for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1033).
John, C., Molly, F., Ruthmary, C.& Mary, M. (2002). Research implications for preparing teachers to use technology. Learning & alaeading with technology, 30, 50-54.
Jones, C. A. (2001). When teachers’ computer literacy doesn’t go far enough. The education digest,67(2),p57-61.
Kook, Joong-Kak (1997).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reparation for educators’ new rol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7(2), 56-60.
Laframboise, K. L., & Klesius, J. (1994). The acquisition of computer fluency by an elementary school faculty:infusing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 21(4),305-317.
Martin, R. (1991). School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s computers as a function of gender, course subjection and availability of home computer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7, 187-194.
McClure, C. R.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of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13(2),p117。
McGhie-Richmind, D., & McGinnis, J. (1996). A survey of current practices and perceived needs in teaching literacy to students who use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Blooriew MacMillan Center.
Merrill, D. (1992). Instructional Transaction Theory:Classes of Transaction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2(6), 12-26.
Muffoletto, R. (1994). Technology and restructuring education:Constructing a contex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4(2), 24-28.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NCES)(2000). Teachers’ tools for the 21st century:A report on teachers’ use of technology. Retrieved April 15, 2003. [On-line]. Available:http://nces.ed.gov/pubs2000/2000102.pdf.
Office of Tecnology Assessment (OTA). (1995). Teachers and technology: making the connection.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Shashaani, L. (1993). Gender-based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 Computers & Education, 20(2), 169-181.
Shashaani, L. (1994a).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mputer experience and its influence on computer attitud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11(4), 347-367.
Shashaani, L. (1994b). Socioeconomic status, parents’ sex-role stereotypes, and the gender gap in computing.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ion, 26(4), 433-451.
Shashaani, L. (1997).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mputer attitudes and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16(1), 37-51.
Woodley, T (1998). Connecting technology and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5(5), 62-65.
Zhao, Y., Pugh, K., Sheldon, S., & Byers, J. L. (2002). Conditions for classroom technology innovation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4(3), 482-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