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報與雜誌文章:
王曉雯 (2001年8月14日 )。〈推行電子書包 兩岸大不同》,《大成報》,取自http://usch1.vitalic.com/newsdata,檢索日期:2003/02/20。
林信昌(2001年12月21日)。〈電子書聯盟明年初成立 商機逾200億 經部廣邀內容出版、經銷通路、標準平台與軟硬體製造業加入 初期瞄準中小學電子書包市場〉,《經濟日報》,3版。
李若松、李名揚(2002年3月5日)。〈數位學習40億計劃 國科會2005推電子書包 倉頡輸入發明人朱邦復則開放中文電書規格 盼結合台灣業者 搶攻大陸市場〉,《聯合報》,9版。
李若松(2001年10月8日a)。〈電子教科書 5年內成氣候 召集人陳良基建議教部 配套回環境應早規劃〉,《聯合報》,39版。
李若松(2001年11月24日b)。〈推廣電子書包 政院投入40億 三成以上都市中小學生 二oo五年可望能使用 另外將提昇弱勢團體上網率〉,《聯合報》,11版。
李孟倩(2002年6月5日)。〈電子書包 1.4公斤 學童:好好玩 書本變成PDA握在手上與老師互動 北市將擴大試辦 把價格降至萬元〉,《聯合晚報》,20版。
何英煒(2002年6月28日)。〈推廣電子書包 業界熱 學界冷〉,《工商時報》,資訊科技。
林麗雪(2001年12月8日)。〈試電子書包 輕鬆上學去 可建存數千萬字 教科書內容全都錄 最快下月南湖國小百名學生先試用〉,《民生報》,A3版。
林麗雪(2002年6月6日)。〈電子書包 讓上課變輕鬆? 黑板變成電子大白板 PDA取代書包 還能無限上網 北市試辦 師生都覺得有趣多了〉,《民生報》,A3版。
邱恬琳(2002年11月17日)。〈校慶花樣多 創意比一比〉,《中國時報》,地方新聞。
夏念慈(2002年6月6日)。〈最快三年後,教學全面數位化〉,《中國時報》。
許方菊(1996年11月15日),〈未來學校〉,《天下雜誌1996年度特刊:海闊天空教育台灣》,特刊第16期,36-39。
陳英姿(2002年6月6日a)。〈電子書包肯定多 疑惑也不少 立即性互動性高 但技術不夠純熟只能輔助教學〉。《聯合報》,19版。
陳英姿(2002年6月6日b)。〈電子書包上路 南湖國小開先鋒 學童上課e起來〉。《聯合報》,19版。
彭慧明(2002年6月28日)。〈電子書包364億元商機 北市電腦工會成立電子書包發展促進會 可無線上網、紀錄 書包重量減輕〉。《聯合報》,22版。
鄭如意(2002年2月17日a)。〈電子書包 「輕」鬆上學〉,《中國時報》,焦點新聞。
鄭如意(2002年2月17日b)。〈教學模式革新 師生跟得上嗎?〉,《中國時報》,焦點新聞。
期刊及圖書文獻:
李茂政(1987)。《當代新聞學》。台北市:正中。
陳良基(計劃主持人)(2002)。《九十年度國科會電子書包使用性之研究執行成果報告》,台北:行政院。
陳德懷 (2002)。〈「電子書包」是不是「書包」〉,載於陳德懷、林玉珮主編,《啟動學習革命》,195-208。台北:遠流。
許建平、王緒溢(2002)。〈學習無疆界─未來教室〉,載於陳德懷、林玉珮主編,《啟動學習革命》,171-181。台北:遠流。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期:3-9。柯怡菁,(1999)。〈漫談資訊科技與教育〉,《資訊與教育》,69期:62-64。張真誠(1999)。〈「中華民國台灣省資訊教育考察團」考察報告〉。《資訊與教育》,69期。
黃珮玲(1997)。〈科技與教育改革〉。《中等教育》:第48卷第1期:78-81。
張瑞雄、陳俊良 (2002)。〈無線網路環境的學習輔具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90期:26-33。徐元瑛、史永健、曾建超 (2002)。〈無線網路學習環境的面面觀〉。《資訊與教育》,90期:3-13。莊瑞賢、黃志文、崔振隆、王讚彬 (2002)。〈無線網路技術在教學上的應用〉。《資訊與教育》,90期:14-25。彭家發(1996)。《特寫寫作》。臺北市:台灣商務。
劉世雄(2001)。《教師運用電腦融入教學決定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子鍵、王緒溢、梁仁楷(2002)。〈當電子書包進入教室:高互動學習環境之系統建置與應用模式〉,《教育研究月刊》,99:110-119。賴盈如(2003)。《電子書包使用需求之系統觀研究─以台北市大同高中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95-221。台北市:巨流。
網路文獻:
上海熱線(2002年1月29日)。電子書包能否融入教育大市場。取自上海熱線網站http://computer.online.sh.cn/computer/gb/content/2002-01/29/content_292392.htm
,檢索日期:2002/11/20。
未來教室學習(2001),取自亞卓市網站http://www.lt.ncu.edu.tw/subplan/subplan1/sp1_intr.htm,檢索日期:2003/01/03。
學習科技─主動社會學及其應用,從台灣到世界(民90)。取自亞卓市網站
http://www.lt.ncu.edu.tw/intro/intro.htm,檢索日期:2003/01/03。
瑞通資訊(2002)。瑞通資訊與北市政府、央大、南湖國小,於今日正式展示「電子書包」成果。取自瑞通資訊網站,http://www.retone.com.tw/Chinese_web/About%20Retone-release.htm,檢索日期:2002/11/11。
教育信息網(1999年9月20日)。新加坡加入電子書包時代,學生將扔掉傳統書包取自教育信息網:http://www.fsjy.net/dongtai/edu_dongtai/out_002.htm,檢索日期:2002/10/20。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總體規劃書─完整版(民91)。取自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網站。http://www.nationalproject.src.ncu.edu.tw/data/0615/0615.pdf。檢索日期:2002/10/15。
英文文獻
Brown, J. S.& Duguid, P. (2001).資訊革命了什麼?(The social life of information.) (顧淑馨譯)。臺北市:先覺。
Cohen, D.K.(1988).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school organization. In R.S. Nickerson & P.P. Zodhiates (Eds.),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Looking toward 2020 (pp.231-264). Hillsdale, NJ: Erlbaum.
Cuban, L. (1986). Teachers and Machines: The classroom use of technology since1920.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einich,R. (2002).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李文瑞等譯)。台北市:雙葉書廊。
Freedman, D. (2002). A ''technological idiot''?: Raymond Williams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5 (3), 425-442.
Sandholtz, J. H, Ringstaff, C. and Dwyer, D. C. (1996) Teaching with technology-Creating Student Centred Classrooms, Teachers College Press, New York.
Schofield, J. W. (1995). Computers and classroom culture.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oll, C. (1998).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In Holeton, R (Eds.), Composing cyberspace : identity, community, and knowledge in the electronic age(pp.396-406). Boston : McGraw-Hill.
Wallis, C. (1998). The learning revolution. Boston : In Holeton, R (Eds.), Composing cyberspace : identity, community, and knowledge in the electronic age(pp.391-395). Boston : McGraw-Hill.
Williams, R.(1974).Televis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 London: Fontana.
Williams, R.(1985).Towards 2000, Harmondsworth: Pengu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