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5 10: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盈達
研究生(外文):Ying-Ta Chen
論文名稱:周定山漢詩研究--文化移民的悲鳴與哀愁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poem written by Jou Ding Shan--Wail and sorrow of cultural inherited people
指導教授:施懿琳施懿琳引用關係黃美娥黃美娥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靜宜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4
中文關鍵詞:日據日治二世文人傳統詩周定山漢詩台灣文學
外文關鍵詞:chinese poemJou Ding Sha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91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本文旨在對周定山的漢詩創作進行研究,漢詩創作歷程、創作特色、文學思考等議題。
本論文所依據的文本,主要是筆者目前所掌握的周定山手稿和已出版的《周定山作品選集》,以及筆者蒐羅日治時期相關報章雜誌,戰後相關詩文雜誌,所蒐集到的定山已發表的詩文作品,並儘可能掌握周定山相關的資料,以求對周定山的文學及思想有全面性的瞭解。而其中最主要的材料是周定山的手稿,為求掌握周定山的漢詩作品的全貌,筆者已編輯《周定山漢詩全集初稿》,其間涵遘硍陘熀Z及刊載於相關報章雜誌的定山詩作,企圖為定山的漢詩研究打下基礎,以利後人進一步的研究。
由於定山漢詩作品,其創作的題材和內容十分廣泛,不論是寫景、寫實、感懷、詠物、詠史、酬贈、議論、敘事乃至於擊缽聯吟,定山均有大量的創作,而其中以寫實與感懷詩的量最多。然而,定山曾自云:詩歌乃「弱者的悲鳴」、「生命的瘢痕」 ,因此筆者選擇以「大時代的哀愁」和「小人物的悲鳴」兩個切入點呈現定山漢詩的特色,前者探討定山詩中的「歷史之眼」,呈顯詩作中的時代性與寫實性,並深入定山隱微的心靈,看他在殖民統治的夾縫中,如何應世;後者則探討定山詩作中的「生命之痛」,呈顯定山詩作中的個人情感、人道關懷與生命的安頓。此外為呈顯定山詩作的特色,別立一章討論定山詩作的藝術特色,並與同時代的「二世文人」進行比較。
The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poem written by Jou Ding Shan--Wail and sorrow of cultural inherited people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預期目標……………………….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範圍………………………….…………. 2
三、 預期目標…………………………………... 3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研究方法………………………..3
一、 文獻探討……………………………………...3
二、 研究方法……………………………………...4
第三節 撰述程序………………………………………..5

第二章 生平與文學創作歷程…………………………...7
第一節 周定山之生平…………………………………...7
一、 家世背景…………………………………………… 7
二、 童年生活…………………………………………...8
三、 棄工就商……………………………………...9
四、 棄商就儒 …………………………………...10
五、 戰時的生活………………………………....12
六、 戰後初期的生活………………………………14
七、 晚年生活………………………………………16
第二節 周定山的思想取向………………………………18
一、黑暗的人生觀……………………………………… 19
二、強烈的戰鬥性格…………………………………… 21
第二節 周定山之文學創作歷程……………………… 24
一、 漢學啟蒙時期…………………………………26
二、漢詩創作前期……………………………………… 28
三、新舊文學互作期…………………………………… 32
四、新文學創作時期…………………………………… 35
五、回歸漢詩寫作期…………………………………… 38

第三章 漢詩創作觀…………………………………… 44
第一節 文學創作觀………………………………………44
一、文學是血痕熊眼飽K……………………………… 44
二、文藝必須大眾化、本土化………………………… 47
第二節 漢詩的創作理念…………………………………49
一、詩的定義與詩人的條件…………………………… 50
二、作詩的態度………………………………………… 54
小結:一生心血在詩篇………………………………… 58


第四章 詩集版本概況與詩作題材………………………59
第一節 周定山詩集版本概況…………………………59
一、詩集手稿…………………………………………… 59
1.《一吼居詩存》
2. 《一吼劫前集附劫後集》
3《大陸吟草》
4. 《倥傯吟草》
5. 《先父行述》
二、 詩集刊本:《周定山作品選集》……………65
第二節 周定山詩作補遺………………………………66
第三節 詩歌主要題材…………………………………68
小結………………………………………………… 75

第五章 詩作內容意涵一:大時代的哀愁………………76
第一節 日治下認同的轉變……………………………76
一、 日本治台政策與變遷…………………………76
二、 臺灣知識份子認同……………………………78

第二節 詩歌中的大陸經驗……………………………79
一、大陸情懷的變奏…………………………………… 79
二、抽象的大陸情懷建構……………………………… 82
三、 接觸大陸實體…………………………………86
四、 接觸原鄉後的情懷……………………………91

第三節 詩歌中的殖民經驗……………………………92
一、「大和精神」的解析……………………………… 92
二、戰爭下認同的動搖 …………………………………93
三、皇民運動下內心的異動…………………………… 96
三、戰後對殖民時期的省思……………………………100
小結:夾縫中的心靈……………………………………104

第六章 詩作內容意涵二:小人物的悲鳴……………106
第一節 生命困頓的悲鳴………………………………106
一、 早年貧病交加………………………………106
二、 中年困頓不濟………………………………111
三、 晚年多遭折難………………………………115
第二節 磨難中的深摯親情……………………………120
一、 烏私情深……………………………………120
二、 手足情深……………………………………124
三、 舐犢情深…………………………………………127
第三節 苦難中的人道關懷……………………………128
一、 人生莫作婦人身—對女性的同情…………128
二、 豈讓人間路不平—對弱者的關懷………………131
小結:多貧、多病、多情的詩人………………………134

第七章 詩歌寫作特色與價值…………………………136
第一節 詩歌寫作特色………………………………136
一、 詩多悲苦……………………………………136
二、 言諷意深……………………………………138
三、 以文作詩……………………………………142
四、 舊形式新思想………………………………145
第二節 鹿城三子漢詩寫作比較………………………150
一、葉榮鐘漢詩寫作的內容與特色……………………150
二、莊遂性的詩歌創作…………………………………156
三、「鹿城三子」詩作比較……………………………162
小結:貫穿新舊時代的一股活水………………………164

第八章 結論……………………………………………165

參考文獻………………………………………………169

附錄一:周定山先生生平年表及作品繫年……………178
附錄二:周定山詩作補遺一覽表………………………217
參考文獻(依姓名筆畫排列)
一、周定山詩文槁、作品集
⊙周定山 《一吼居詩存》 漢詩手稿 影印本
⊙周定山 《一吼劫前集附劫後集》 漢詩手稿 影印本
⊙周定山 《倥傯吟草》 漢詩手稿 影印本
⊙周定山 《大陸吟草》 漢詩手稿 影印本
⊙周定山 《先父行述》漢詩手稿 影印本
⊙周定山編《臺灣擊缽詩選》,臺北:詩文之友社發行,1963年。
⊙施懿琳編 《周定山作品選集》彰化文化中心出版 1996年7月
⊙陳盈達編 《周定山漢詩全集初編》自印本 2003年2月

二、日治時期報刊與文學雜誌(依出版先後排列)
⊙《臺灣日日新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898-1917明治31~大正6.6
⊙《臺灣文藝叢誌》1919.1.1由「臺灣文社」創刊,編輯兼發行人為鄭汝南。(影印本,圓光佛學院收藏,大正10.4-10.8,3年4-8號,缺6號)
⊙《臺灣青年》,東京,1920-1922年,共18期,東方文化書局複刊。
⊙《臺南新報》,微卷(成大文學院圖書館收藏),1921-1937大正10.4~昭和12.2。
⊙《臺灣》,東京,1922-1924年,共19期,東方文化書局複刊。⊙《臺灣詩薈》創刊於1924.2.15,連雅堂主編,出版廿二冊,1925.10停刊。
⊙《臺灣民報》,東方文化書局,1926.4.15~1930(一~十四)。
⊙《臺灣新民報》,1930.3.29~(週刊);1932.4.15~1932年底(日報),東方文化書局複刊。
⊙《三六九小報》,臺南三六九小報社創刊,1931.9.9-1935. 9.9,共479號,成文出版社復刊。
⊙《南音》,1932.1創刊,東方文化書局復刊。
⊙《風月報》,簡荷生編輯,臺北風月報社創辦,1935創刊。發行至1941.7.1,改稱《南方》。
⊙《臺灣詩壇》,黃景南編,臺北:臺灣詩壇月刊社發行。1951.6.9,發刊1卷1期,共刊行7卷4期(1954. 10.10)。
三、詩文集類(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松:《臺陽詩話》,南投:省文獻委員會,1994.5。⊙李漁叔:《三臺詩傳》,臺北:東海,1976.7。
⊙何武公:《瀛海詩選》,瀛洲詩社主編,1963。⊙林欽賜:《瀛洲詩集》,臺北:光明社出版,1933.2。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臺北:自立晚報社,1992。⊙林忠勝:《陳逸松回憶錄−−日據時代篇》,陳逸松口述,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6.15,第一刷。
⊙林朝崧:《無悶草堂詩存》,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3,重印初版。
⊙林資修:《南強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3, 重印初版。
⊙林文龍:《臺灣詩錄拾遺》,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洪寶昆、高泰山:《臺灣擊缽詩選》,臺北:詩文之友社發行,第二集,1969。⊙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四四種),1959。
⊙陳漢光:《臺灣詩錄》(上)(中)( 下),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陳逸雄編《陳虛谷作品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7。
⊙釩n英:《窺園留草》,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9,初版。,
⊙連橫:《臺灣詩乘》,臺北:省文獻委員會,1950。
⊙連橫:《雅堂文集》,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八種),1964.12。⊙連橫:《臺灣詩薈》,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重印,1977.6。
⊙連橫:《雅堂叢刊詩稿》,臺中:省文獻委員會,1988.9。
⊙連橫:《連雅堂先生全集》,南投:省文獻委員會,1992.3。⊙莊垂勝:《徒然吟草》,同文印書館出版,1991.7.28。⊙張良澤編《吳新榮日記(戰前)》台北:遠景出版社,1981。
⊙曾朝枝:《東寧擊缽吟》(前集)、(後集),臺北:明星堂印刷所,1936。
⊙曾今可:《臺灣詩選》,臺北:《中國詩壇》發行,1953.10.10,初版。
⊙黃洪炎:《瀛海詩集》:臺北:臺灣詩人名鑑刊行會,1940。⊙陳漢光:《臺灣詩錄》,臺北:省文獻委員會,1970。
⊙彭國棟:《廣臺灣詩乘》,南投:省文獻委員會,1956.4。
⊙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一七0種),1993.9重印。
⊙葉榮鐘:《林獻堂先生紀念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序編第十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0.3,初版。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1968.12,初版。
⊙賴子清:《臺灣詩醇》:嘉義:蘭記書局,1935。⊙賴子清:《臺灣詩海》:1954。(黃哲永先生藏本影印本,出版地不詳)。
⊙謝維巖:《謝籟軒詩集》,1965年,手抄本。
⊙巫永福《巫永福作品全集−−評論卷二》,台北:傳神福音文化出版社,1995,頁114。
四、歷史傳記類(依姓名筆劃排列)⊙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省立新竹社教館,1974。
⊙王詩琅:《臺灣人物誌》,高雄:德馨出版社,1979。⊙王詩琅:《日本殖民體制下的臺灣》,臺北: 眾文圖書公司,1980.12。
⊙王國璠:《臺灣抗日史》,臺北:臺北文獻委員會,1981.1。
⊙王曉波:《臺灣的殖民地傷痕》,臺北:帕米爾書店,1985.8。⊙王曉波:《臺灣史與近代中國民族運動》,臺北:帕米爾書店,1986.11,初版。
⊙王曉波:《臺灣史與臺灣人》,臺北:東大圖書,1988。
⊙王詩琅:《臺灣社會運動史》,臺北:稻鄉出版社,199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現代史編輯委員會編著:《中國現代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8,初版。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編:《口述歷史》,中研院近史所發行, 1995.7.30,初版。
⊙尹章義:《臺灣近代史論》,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1986.9。
⊙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周憲文譯),臺北:帕米爾書局,1985。⊙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美國加州:蓬島文化,1980。
⊙李筱峰:《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 臺北:玉山社出版,1996.10,初版。
⊙宋光宇:《臺灣經驗-歷史經濟篇》,臺北:東大圖書,1993,初版。
⊙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4,三版。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1995.4。⊙林柏維:《臺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臺原出版社,1998。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1988.10。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
⊙翁佳音:《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1895−1902》,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86.6。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幼獅出版社,1977。
⊙連溫卿:《臺灣政治運動史》,稻鄉出版社,1988.10。⊙莊永明:《臺灣紀事》(上)(下),臺北:時報文化,1989。⊙郭廷以:《臺灣史事概說》,臺北:正中書局,1990.11。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5,初版一刷。:
⊙陳芳明著:《臺灣人的歷史與意識》,敦理出版社,1988.8.1。
⊙陳美妃:《臺灣史研究論文集》,臺灣史蹟研究中心出版,1988.12。
⊙陳正茂.林寶琮:《中國現代史》,臺北:文京出版社,1995.5,初版。⊙黃昭堂:《臺灣總督府》(黃英哲譯),臺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9.5。
⊙黃富三.陳俐甫:《近現代臺灣口述歷史》,林崇智發行,臺北:林本源中華文教基金會出版,1991.7,初版。
⊙張炎憲等:《臺灣史與臺灣史料》,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5。
⊙張炎憲等:《臺灣史論文精選》,臺北:玉山社,1996.9。
⊙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種),1963.2。
⊙戚嘉林:《臺灣史》(上、下冊),自印本,1985.9,初版。
⊙楊雲萍:《臺灣史上的人物》,臺北:臺灣文藝,1983.9.28。⊙楊碧川:《日據時代臺灣人反抗史》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6,再版。,
⊙盛清沂.王詩琅.高樹藩:《臺灣史》,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
⊙葉榮鐘等:《臺灣民族運動史》,自立晚報社,1993,一版七刷。
⊙葉榮鍾:《臺灣人物群像》,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廖漢臣等:《臺灣通志稿》,臺灣文獻委員會,1951,初版。
⊙瞿海源、章英華:《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6。⊙殷允芃《發現臺灣》下冊,台北:天下出版社,1992。
⊙臺灣新民報社:《臺灣人士鑑》,臺北市:臺灣新民報社,1934(昭和9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史》,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79.10。⊙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東京:綠蔭書房,1986,復刻本。
五、文學史、文學理論與相關文學著述(依姓名筆劃排列)
⊙中島利郎:《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雜誌》,臺北:前衛出版社,1995.3,初版。
⊙王曉波:《臺胞抗日文獻選編》,臺北:帕米爾書店,1985。
⊙古遠清.孫光萱:《詩歌修辭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10。⊙江寶釵:《臺灣古典詩面面觀》,臺北:巨流出版社,1999。
⊙艾治平:《古典詩詞藝術探幽》,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7,初版。.
⊙汪毅夫:《臺灣近代詩人在福建》,臺北:幼獅文化,1997.4。
⊙呂興昌:《臺灣詩人研究論文集》,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4。⊙李獻璋:《臺灣民間文學集》,臺灣新文學社,1936.6.13。
⊙李漁叔:《三臺詩傳》,臺北:學海出版社,1976.7,初版。
⊙李南衡:《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五.文獻資料選集》,臺灣:明潭出版社,1979.3。⊙李曰剛:《中國詩歌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76.7。
⊙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臺灣菁英》,臺北:自立出版社,1991。
⊙李筱峰:《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初版,臺北:玉山社出版, 1996.10,初版。
⊙吳福助:《臺灣漢語傳統文學研究書目》,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臺灣文學中的歷史經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林瑞明:《臺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臺北:允晨文化,1993.8,初版。
⊙林瑞明:《臺灣文學的歷史考察》,臺北:允晨文化,1996.7,初版。
⊙姜宗倫:《古典文學辭格概要》,雲南:人民出版社,1984.11。
⊙殷海國:《古代山水詩名篇賞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3.4,初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5.8,一版七刷。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局,1987。⊙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89.3,增訂三版。
⊙陳元鋒:《歷代抒情詩賞析》,山東:明天出版社,1992.5,初版。
⊙黃俊傑:《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3.5版。⊙黃俊傑《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台北:中正出版社,2000。⊙釩T雅:《臺灣文學散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11。
⊙釩T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95,二版。
⊙釩T雅:《臺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年之古典詩歌,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1997.4,初版。
⊙陳昭瑛:《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正中出版社,1998。
⊙麻守中.張軍:《歷代旅遊詩文賞析》,吉林文史出版社,臺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1996.2,初版。
⊙梁明雄:《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研究》,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2,初版。
⊙莊永明:《臺灣名人小札》,臺北:自立報社出版, 1989.8,初版。
⊙游勝冠:《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前衛出版社,1997.6,初版二刷。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1.3。⊙湯華泉.劉學忠:《古代田園詩選》,安徽:黃山書社,1989.4,初版。
⊙董季棠《修辭析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6,增訂初版。
⊙葉芸芸、葉光南主編《葉榮鐘年表》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葉榮鐘《日據下臺灣大事年表》,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87。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臺灣文學界雜誌社,1987.2。
⊙葉石濤:《臺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10,初版二刷。
⊙葉石濤:《走向臺灣文學》,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0.3。⊙楊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5.12。
⊙劉登翰:《臺灣文學觀念的萌芽與實踐》,臺北:麥田出版社,1994.7.1。⊙劉登翰、莊明萱等人所撰寫的《臺灣文學史》(上卷),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6.7。⊙鍾肇政.葉石濤:《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臺北:遠景出版社,1979。
⊙簡恩定.沈謙等:《敘事詩》,臺北:國立空大初版,1990.6,初版。
⊙戴國煇:《臺灣結與中國結》,遠流出版事業,1994.5初版。
⊙賴和紀念館編:《賴和研究資料彙編(上)(下)》,彰化立文化中心,1994.6。⊙鍾尚鈞.馬大品等:《中國歷代詩歌類編》,河南:教育出版社,1988.12,初版
⊙龔顯宗:《臺灣文學家列傳》,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7.5,初版。
⊙龔顯宗:《臺灣文學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1998.12。六、單篇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凡夫:〈臺灣民族詩人林幼春〉,《臺灣政論》,3期,1975.10。
⊙王詩琅:〈日據時代的臺灣文學〉,《臺灣文獻》,3期,1965.10。
⊙王文顏:〈光復前臺灣詩社的時代價值〉,《文訊》,18期,1985。⊙文訊月刊編輯部: 〈現階段臺灣詩社的時代價值〉,《文訊月刊》,18期,1985.6。
⊙王世慶:〈陳逢源先生訪問紀錄〉,《近現代臺灣口述歷史》,臺北: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出版,1991.7。
⊙王世慶:〈皇民化運動前的臺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思與言》29卷4期,1991
⊙林載爵:〈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回顧〉,《文季》,3期,1974.5。
⊙吳文星: 〈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卷3期,1979.9.5。
⊙施懿琳:〈從歷史人物再評價的觀點談丘逢甲在臺灣歷史上的旦L〉,《逢甲中文學報》,1991.11。
⊙施懿琳:〈試析日治時期南都詩人陳逢源及其詩—兼談「二世文人」的類型與作品特色〉,加州聖塔芭芭拉大學2000年臺灣文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 2000。⊙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施懿琳:《跨語、漂泊、釘根—臺灣新文學研究論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施懿琳〈周定山對民間文學的採錄及素材之運用〉收在《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論文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1998年
⊙梁明雄:《由日據時期新舊文學之爭-論開創期的臺灣新文學》,臺灣文學研討會(淡水工商學院臺灣文學系臺灣文學研究室),1995.11。
⊙陳世慶:〈日據時期之皇民奉公運動〉,《臺北文物》,8卷2期,1959。
⊙陳芳明:《賴和與臺灣殖民地左翼文學》,磺溪文化學會(第三屆磺溪文藝營論文集),1994.5.29。
⊙釩T雅:〈再議三十年代臺灣的鄉土文學論爭〉,《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卷, 1996.6。
⊙釩T雅〈歷史的告白─《巫永福全集:評論卷》的意義與價值〉,淡水學院「福爾摩莎的桂冠.巫永福文學會議 」論文, 1997.11.01。
⊙黃天橫:〈張我軍出土〉,臺北:《自立晚報》,1991.12.23。
⊙黃得時:〈臺灣文學中的民族意識〉,《中國的臺灣》,1980。⊙黃武忠《日治時代臺灣新文學作家小傳》,台北:時報出版社,1980。
⊙黃美娥:〈日治時代臺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臺灣風物》,第47卷3期,1997.9。⊙黃美娥:〈醒來吧!我們文壇—再議1941至1942年台灣文學論戰〉,《日治時期的台灣傳統文學論文集》中華文化與文學學術研討系列,東海大學 2002。⊙黃美娥〈日治時代臺灣遺民詩人的應世之道—以新竹王松為例〉,2002年8月13日發表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園。⊙黃美娥〈帝國魅影—櫟社詩人王石鵬的國家認同〉,櫟社成立一百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2001。
⊙彭小妍:〈文學典律、種族階級與鄉土書寫一張我軍與臺灣新文學的起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8期,1996.3。
⊙張炎憲:〈浪漫之情與財經之才—陳逢源〉,《臺灣近代名人誌》,第一冊,臺北:自立晚報社出版,1994.6,頁95,一版。
⊙楊肇嘉:〈臺灣新民報小史〉,《臺灣新民報》(影印本),臺北:東方書局。
⊙廖漢臣:〈新舊文學之爭-臺灣文壇一筆流水帳〉,《臺北文物》,3卷2、3期,1 954.8.20、12.10。
⊙廖漢臣:〈臺灣文學年表〉,《臺灣文獻》,15卷1期,1964.3
⊙廖振富:〈林幼春、賴和與臺灣文學〉,《文學臺灣》,17卷,1996.1。⊙廖振富〈傅錫祺《鶴亭詩集》所反應的人生抉擇〉,《中臺灣古典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文化中心出版:,2002。
⊙劉紹唐:〈民國人物小傳〉,《傳記文學》,25卷2期。⊙蔡培火:〈臺灣社會改造管見〉,《臺灣民報》,181−184號,1927.11.6、13、20、27。⊙賴子清:〈臺灣古典詩文社〉(一)(二),《臺灣文獻》,10卷3期、11卷3期,1959.9、1960.9。
⊙簡錦松:〈五四與日據時期臺灣傳統詩壇〉,《五四文學與文化變遷》,臺灣學生,1990.4。⊙派翠西亞.鶴見所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仰山文教基金會出版,1999。
七、學位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文顏:《臺灣詩社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1979.6。⊙王昭文:《日治末期臺灣的知識社群(1940-1945)-〈文藝臺灣〉、〈臺灣文學〉、〈民俗臺灣〉三雜誌的歷史研究》,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7。
⊙吳毓琪:《臺灣南社研究》,成奶j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6。
⊙林倖妃:《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運動中的臺灣意識與中國意識》,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6。
⊙施懿琳:《日據時期鹿港民族正氣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6。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臺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6。
⊙梁明雄:《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1995.12。
⊙陳美妃:《日據時期臺灣漢語文學析論》,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陳明柔:《日據時代期臺灣知識分子的思想風格及其文學表現之研究(1920-1937)》,淡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6。
⊙陳丹馨:《臺灣光復前重要詩社作家作品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5。
⊙陳淑娟:《賴和漢詩的主題思想研究》,靜宜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0。⊙陳淑容:《一九三0年代鄉土文學.臺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台南師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陷f玟:《巫永福生平及其新詩研究》,中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9。
⊙黃美娥:《清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輔仁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1999。⊙黃文車《黃石輝研究》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2001。
⊙張簡昭慧:《臺灣殖民文學的社會背景研究》,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7。
⊙楊永彬:《臺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1905年》,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6。
⊙廖振富:《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5。
⊙廖雪蘭:《臺灣詩史》,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199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如哲(2001)。全球化的教育改革動向之一:因應知識經濟的國家教育改革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43,頁9-12。
2. 王為國(1998)。全球化觀點的教育政策。國教輔導,37(4),頁21-46。
3. 何清欽(1982)。教師參與學校經營論之探討。教育學刊,4,頁1-38。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學系及教育研究所編印。
4. 吳明清(1996)。選擇與控制:學校教育改革的理念爭議。教育資料與研究,9,頁2-10。
5. 李新鄉(1995)。國小教師的專業工作知覺、自我概念、學校認同與教學工作投入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9,頁15-50。
6. 李新鄉(1996) 。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工作投入及其發展模式之研究。國立嘉義師院學報,10,頁188-230。
7. 李新鄉(1996)。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工作投入及其相關變項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0,頁188-230。
8. 沈姍姍(1996)。專業主義、教師權力與教育行政體制關係:教師權力消長的動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9,頁103-128。
9. 林妮燕(2003)。全球化下國民教育階段和平教育的主要任務。教育研究月刊,114,頁58-67。
10. 林純文(1997)。國民小學組織氣候、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1,頁59-102。
11. 武文瑛(2002)。潛談全球化趨勢下教師應具備的素養。教師之友,43(3),頁17-23。
12. 金耀基(1999)。全球化、現代性與世界秩序。二十一世紀,51,頁2 。(網路資料)。
13. 洪雯柔(2002)。全球化、本土化辯證關係中的比較教育研究。比較教育,53,頁79-108。
14. 洪雯柔(2002)。全球化與本土化辯證中的比較教育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南投市。
15. 許雅惠(2000)。全球化趨勢與成人教育新思維。成教雙月刊,58,頁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