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一)基本史料
1. 《明清史料》,〈己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二版。
2. 《皇清奏議》,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67。
3. 《皇朝經世文編》台北:世界書局,1964。
4. 《皇朝經世文編續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5. 《皇朝道咸同光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6.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7.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80。
8. 《清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
9.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10. 《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1. 丁曰健,《治台必告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十七種,1959。
12. 丁紹儀,《東瀛識略》,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二種,1957。
13. 方鼎、朱升元,《晉江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
14. 毛日善修,陳蘭彬纂,《吳川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15. 王必昌,《重修台灣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一三種,1961。
16. 王瑛曾纂修,《重修鳳山縣志》,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五種,1968。
17.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案彙錄己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九一種,1964。
18.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案彙錄丙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七六種,1963。
19.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案彙錄甲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三十一種,1959。
20.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案彙錄辛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二○五種,1964。
21.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案彙錄庚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二○○種,1964。
22.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兵備手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二二二種,1966。
23.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私法人事編》,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一七種,1962。
24.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私法物權編》,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五○種,1963。
25.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私法商事編》,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九十一種,1961。
26.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中部碑文集成》,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五一種,1962。
27.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南部碑文集成》,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二一八種,1966。
28.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通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三○種,1962。
29.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安平縣雜記》,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五十二種,1959。
30.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淡新檔案行政編初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二九五種,1971。
31.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仁宗實錄選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一八七種,1964。
32.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五二種,1963。
33.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季申報台灣紀事輯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二四七種,1968。
34.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宣宗實錄選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一八八種,1964。
35.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宣宗實錄選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一八八種,1964。
36.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高宗實錄選輯》,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一六八種,1964。
37.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穆宗實錄選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九○種,1964。
38.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欽定平定台灣紀略》,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二種,1961。
39.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道咸同光四朝奏議選輯》,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二八八種,1969。
40.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雍正硃批奏摺選輯》,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三○○種,1972。
41.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福建省例》,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九九種,1964。
42.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福建通志台灣府》,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八十四種,1960。
43. 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牘》,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八八種,1960。
44. 田濤、鄭秦點校,《大清律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5. 全士潮校刊,《駁案新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46. 朱仕玠,《小琉球漫誌》,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三種, 1957。
47. 朱景英,《海東札記》,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十九種,1974。
48. 江日昇,《台灣外紀》,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六○種,1960。
49. 何喬遠 ,《閩書》,廈門大學點校本,福建:福建人民出版,1994。
50.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二一種,1962。
51. 吳子光,《台灣紀事》,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三十六種,1959。
52. 吳宜燮、黃惠,《龍溪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
53. 吳德功,《戴施兩案紀略》,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四十七種,1959。
54. 吳篁圃,《漳州府誌》,台北:中西文化事業服務中心,1965。
55. 李錠、王柏昌,《平和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
56.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二十九種,1959。
57. 周元文,《重修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六十六種,1960。
58. 周凱,《內自訟齋文選》,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八十二種,1961。
59. 周碩勳,《潮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
60. 周鍾瑄,《諸羅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一四一種,1962。
61. 周璽,《彰化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五六種,1962。
62. 林星章等修纂,《新會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
63. 林豪,《東瀛紀事》,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八種,1957。
64. 林學增、吳錫璜,《同安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65. 姚瑩,《中復堂選集》,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八十三種,1960。
66. 姚瑩,《東溟奏稿》,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四十九種,1958。
67. 姚瑩,《東槎紀略》,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七種,1958。
68. 故宮博物院編,《道咸同光四朝奏議》,台北:商務印書館,1970。
69. 施琅,《靖海紀事》,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十三種,1958。
70.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九十二種,1956。
71. 洪茂霖編,《廣東文徵》(第三冊),香港:香港珠海書院出版委員會,1977。
72. 洪棄生,《寄鶴齋選輯》,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三○四種,1968。
73. 范咸,《重修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五種,1961。
74. 郁永和,《裨海紀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四十四種,1958。
75. 徐宗幹,《斯未信齋文編》,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八十七種,1960。
76. 徐炳文、鄭豐稔,《雲霄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
77. 徐賡陛,《不慊齋漫存》,台北巿:新興書局,1988。
78. 秦寶琦,《洪門真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79. 區大均,《廣東新語》,〈卷十七 官語、祖祠〉,北京:中華書局,1999。
80. 張之洞,《張文襄公(之洞)全集、奏議》,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69。
81. 張本政編,《清實錄台灣資料專輯》,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82. 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9一版三刷。
83. 張懋建,《長泰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
84. 連橫,《台灣通史》,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76。
85. 郭汝成修,馮奉初纂,《順德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86. 陳文達,《臺灣縣志》,台北:大通書局,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三十種,1987。
87. 陳汝咸、林登虎,《漳浦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
88. 陳其元,《庸閒齋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二刷。
89. 陳衍,《福建通志列傳選》,台北:大通書局,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八七種,1987。
90. 陳衍,《臺灣通紀》,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二○種,1961。
91. 陳培桂,《淡水廳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七二種,1963。
92.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一六○種,1957。
93. 陳盛韶,《問俗錄》,南投:台灣省文獻會出版,1997
94. 陳焱等修纂,《永福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95. 陳壽祺,《福建通志》(一)-(十),台北:華文書局印行,1968。
96. 黃淑璥,《台海使槎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四種,1957。
97. 黃履思,《平潭鄉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98. 萬友正,《馬巷廳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
99. 萬有正纂修,《馬巷廳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100. 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
101. 劉良璧,《重修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七十四種,1961。
102. 劉璈,《巡臺退思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二十一種,1958。
103. 厲式金修,汪文炳纂,《香山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104. 諸家,《清奏疏選彙》,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二五六種,1968。
105. 諸家,《清經世文編選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二二九種,1966。
106. 鄧來祚,《海澄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
107. 鄧傳安,《蠡測彙鈔》,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九種,1958。
108.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台北:大通書局,台灣史料叢刊三十六種,1987。
109. 盧興邦、洪清芳,《龍溪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
110. 戴肇辰等修,史澄等纂,《廣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111. 薛凝度修,吳文林纂,《雲霄廳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112. 謝金鑾,《續修台灣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一四○種,1962。
113. 謝肇淛,《五雜狙》上海:中央書店,1935。
114. 藍鼎元,《平臺紀略》,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十四種,1958。
115. 藍鼎元,《東征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台灣文獻叢刊第十二種,1958。
116. 懷蔭布,《泉州府誌》(一)-(四),台北:登文印刷局印行,1964。
(二)專書
1. Mackay G.L.著,周學普譯,《臺灣六記》,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2. Maurice Freedman著,劉曉春譯,《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 丁世良等編,《中國地方誌 民俗資料彙編 華東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
4. 丁光玲,《清代台灣義民研究》,台北:文史哲,1994。
5.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台北:稻鄉,1997。
6. 方豪,《方豪六十自定稿》,著者發行。
7. 王日根、陳支平,《福建商幫:海商勁旅積極進取》,北京:中華書局,1995。
8.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台北:中研院社會科學研究所,1996。
9. 台灣省文獻會編,《臺灣省通志稿》,台北:台灣省文獻會,1964。
10. 伊能嘉矩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譯,《台灣文化志》(中譯本),1997再版。
11. 朱勇,《清代宗族法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12. 余光弘,《清代的班兵與移民》,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
13. 吳新榮等修,《台南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
14. 呂實強,《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一八六○-一八七四)》,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三版。
15. 宋增璋,《台灣撫墾志》,台中:台灣省文獻會,1980。
16. 李文治、江太新,《中國宗法宗族制度和族田義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17. 李長傅 ,《中國殖民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18. 李國祁,《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閩浙台地區》,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82.。
19. 李奮、蕭錚主編,《福建省田賦之研究》,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
20. 周蔭恩,《台灣郡縣建置志》,上海:正中書局,1947,滬三版。
21. 周憲文,《清代台灣經濟史》,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22. 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華東師範大學,1987。
23. 林偉盛,《清代台灣社會與分類械鬥》,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3。24.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25. 林耀華,《義序的宗族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0。
26. 施添福,《清代在台漢人祖籍分佈和原鄉生活方式》,台北:台灣師範大學,1987。
27. 泉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泉州市建置志》,福建:福州,1993。
28. 泉州港與古代海外交通編寫組,《泉州港與古代海外交通》,福建:文物出版社,1982。
29. 洪集熙,《泉州洪氏百年曆》,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30. 胡煒崟,《清代閩粵鄉族性衝突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7。31. 徐揚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5。
32. 翁仕杰,《台灣民變的轉型》,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4。
33. 翁聖峰,《清代台灣竹枝詞研究》,台北:文津,1996。
34. 馬大正,《清代的邊疆政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35.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十九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一版三刷。
36. 張谷誠,《新竹叢誌》,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再版。
37. 張炎憲、李筱峰編,《台灣論文精選》(上、下),台北:玉山出版社,1996。
38. 張勝彥《清代臺廳縣制度之研究》,台北:華世出版社,1993。
39. 張菼,《清代台灣民變史研究》,台北:台灣銀行,1970。
40.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
41.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
42. 曹永和、黃富三編,《台灣史論叢》,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0。
43. 莊吉發,《清代台灣會黨史研究》,台北:南天書局,1999。
44. 莊英章,《林圯埔-一個台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7。
45. 許雪姬,《清代台灣的綠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46. 郭廷以,《台灣史事概說》,台北:正中書局,1954。
47. 郭輝等纂,《新竹縣志》,新竹,新竹縣文獻會,1976。
48. 陳孔立,《台灣研究十年》,台北:博遠,1991。
49. 陳孔立,《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研究》,福建:廈門大學出版,1990。
50. 陳支平,《近500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文化》,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1。
51. 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1991。
52.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初版三刷。
53. 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
54. 陳景盛,《福建歷代人口論考》,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55. 陳僑森等著,《漳州掌故》,福州:海風出版社,1995。
56. 傅衣凌、楊國禎主編,《明清福建鄉族與社會經濟》,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87。
57. 費孝通,《鄉土中國》,香港:三聯書店,1991。
58. 費孝通,《鄉土重建與鄉鎮發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59. 馮爾康,《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60. 劉妮玲,《清代台灣民變研究》,台北:師範大學,1983。61. 劉秋根,《明清高利貸資本》,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2000。
62. 鄭行亮,《福建租佃制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
63. 鄭振滿,《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64.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1979。
65. 戴寶村,《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4。66.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1994初版三刷。
67. 魏安國撰,陳春聲譯,〈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宗族、賦稅與土地佔有〉,《明清廣東社會經濟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
68. 瀨川昌久著,錢杭譯,《族譜:華南漢族的宗族、風水、移居》,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69. 譚棣華,《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
(三)期刊論文
1. 尹章義,〈台灣開發史的階段論和類型論〉,《輔仁歷史學報》(1),1989-07,頁79-99。2. 孔永松,〈略論明中葉後客家人的家族制度的發展〉,《廈門大學學報》,1992(3)(111),1992-07,頁4-8。
3. 王日根,〈16-18世紀福建沿海經濟開發中的商業化傾向〉,《廈門大學學報》,2000(1)(141),2000-01,頁108-114。
4. 王日根,〈論清代義田的發展與成熟〉,《清史研究》,1992(2)(6),頁8-14。
5. 王世慶,〈林本源之租館和武備與乙未抗日〉,《台灣文獻》,(38:4),1987.12,頁35-58。
6. 白長川,〈宜蘭先賢陳輝煌協臺評傳〉,《台灣文獻》,(42:3/4,1991.12,頁215-232)
7. 朱勇,〈國家法與宗族法:清代宗族法與國家法律政策之比較及宗族政策的演變〉,《東海法學研究》,(9),1995.09,頁49-77。
8. 吳仁安,〈明代江南社會風尚初探〉,《明清史》 ,1987.5-1, 頁21-28。
9. 吳學明,〈閩粵關係與新竹的土地開墾〉,《客家文化研究通訊》(2),1999.06,頁15-19。10. 宋增璋,〈清代台灣撫墾措施之成效及其影響〉,《台灣文獻》(30:1),1979.03,頁142-156。
11. 李汝和,〈清代駐台班兵防戍考〉,《台灣文獻》(21:3),1970.09,頁1-31。
12. 李金明,〈試論嘉靖倭患的起因與性質〉,《廈門大學學報》, 1989(1)(97),頁79-85。
13. 李祖基,〈晚清台灣社會的轉型及其特徵〉,《廈門大學學報》,1996(4)(128),1996-10,頁86-90。
14. 林再復,〈台灣移民開發過程中的族群衝突、對立與融合〉,《台灣源流》(1/2),1996.03,頁44-66.79-97。
15. 林其泉,〈論丁日昌在臺灣的吏治整頓〉,《廈門大學學報》, 1992(2)(110),1992-04, p39-45。
16.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73秋,頁191-208)17. 科大衛,劉志偉,〈宗族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明清華南地區宗族發展的意識型態基礎〉,《歷史研究》,2000(3)(265),2000-06,頁3-14。
18. 唐羽,〈清代台灣移民生活史之研究(上、中、續),《台灣文獻》(38:1)(39:1)(40:1),1988.03;1989.03;1990.03,頁1-87.85-194.55-112。
19. 秦寶琦,〈從檔案資料看嘉道年間天地會組織與傳會手段的演變〉,《明清史》,1987.5-1, 頁54-62。
20. 秦寶琦,〈清前期秘密社會簡論〉,《清史研究》,1992(1)(5總),頁39-49。
21. 翁仕杰,〈清代臺灣漢人民變的理念型分析〉,《台灣風物》(40:1),1990.03,頁1-24。
22. 翁佳音,〈動亂與結構:從分類械鬥談起〉,《中國論壇》(31:11),1991.08,頁54-56。23. 高全印,〈閩學的傳播、衍變及其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廈門大學學報》,1989(1)(97),頁115-120。
24. 高美雅,〈從清代台灣械鬥看台灣開墾社會之結構〉,《史鐸》(17),1981.05,頁59-77。
25. 張明雄,〈康熙年間清廷治台政策及其檢討〉,《台北文獻》(直74期),1985.12,頁41-85。
26. 張勝彥,〈清初台灣漢人土地所有型態之研究〉,《台灣文獻》(34:2),1983.03,頁15-42。
27. 張菼,〈宜蘭兩次械鬥事件之剖析〉,《臺灣文獻》,(27:2),1976.06,頁54-71。
28. 張菼,〈天地會和添弟會〉,《台灣風物》(33:3),1983.09,頁11-20。
29. 張菼,〈台灣民俗所受天地會的影響〉,《台灣風物》(31:2),1981.06,頁66-73。
30. 張菼,〈同籍械鬥的吳阿來事件〉,《台灣文獻》(20:4),1969.12,頁118-136。
31. 張菼,〈宜蘭兩次械鬥事件之剖析-論葛瑪蘭粵莊殘閩與挑夫械鬥兩案〉,《台灣文獻》(27:2),1976.06,頁54-71。
32. 張菼,〈清代台灣分類械鬥頻繁之主因〉,《台灣風物》(24:4),1974.12,頁75-85。
33. 張菼,〈清代初期治臺政策的檢討〉,《台灣文獻》(21:1),1970.03,頁19-44。
34. 張菼,〈郭洸候京控案中的許東燦暨該案各人的懲處〉,《台灣文獻》(20:2),1969.06,頁66-79。
35. 張菼,〈臺灣反清民變的不同性質暨其分類〉,《臺灣銀行季刊》(27:3),1976.09,頁304-331。36. 張菼,〈臺灣反清事件的不同性質及其分類問題(下)〉,《台灣文獻》(26:3),1975.09,頁4-13。
37. 張菼,〈臺灣反清事件的不同性質及其分類問題(上)〉,《台灣文獻》(26:2),1975.06,頁83-102。
38. 莊吉發,〈從取締秘密會黨律例的修訂看清代台灣的社會控制〉,《淡江史學》(3),1991.06,頁115-135。39. 莊吉發,〈清世宗禁止偷渡台灣的原因〉,《食貨月刊》復刊(13:7.8),1983.11,頁293-301。40. 莊吉發,〈清代台灣秘密會黨的發展與社會控制〉,《中研究社科所人文及社會集刊》(5:1),1992.11,頁1-29。
41. 莊吉發,〈清代台灣會黨的探討〉,《台灣風物》(36:1),1986.03,頁19-38。.
42. 莊吉發,〈清代前期(一六四四至一七九五)閩粵地區的異性結拜與秘密會黨的活動〉,《師大歷史學報》(22),1994.06,頁119-169。43. 莊吉發,〈清代添弟(天地)會源流考〉,《幼獅月刊》(49:1),1979.01,頁65-69。44. 莊吉發,〈清初人口流動與乾隆年間(一七三六-一七九五)禁止偷渡台灣政策的檢討〉,《淡江歷史學報》(1),1989.06,頁67-98。
45. 莊吉發,〈清初閩粵人口壓迫與偷渡台灣〉,《大陸雜誌》(60:1),1980.01,頁25-33。46. 莊金德,〈清代台灣土地開發導言〉,《台北文獻》(直15-16期),1971-06,頁166-172。
47. 莊英章,〈台灣單系繼嗣群之探討〉,《思與言》,(11:1),(1973.05,頁28-34)
48. 莊英章,〈漢人宗族發展的研究評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1978.06,頁49-57。49. 莊英章、陳運棟,〈清代頭份的宗族與社會發展史〉,《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0),1982.06,頁143-176。50. 莊英章、陳運棟,〈清末台灣北部中港溪的糖廓經營與社會發展:頭份陳家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6),1983秋,頁59-110。51. 許雪姬,〈班兵與台灣的治安〉,《台灣風物》(32:4),1989.12,頁41-64。
52. 許華安,〈清代宗族勢力的膨脹及其原因探析〉,《清史研究》 ,1992(4)(8),頁45-52。
53. 許文雄 ,〈清朝台灣社會動亂〉,收入古鴻廷、黃書林合編《台灣歷史與文化》(一),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刊3,台北:稻鄉,頁27-80,1999。
54. 許文雄,〈十八及十九世紀台灣民變和社會結構〉,第三屆<台灣歷史與文化研討會>,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辦,2000.02,頁5~1-5~73。
55. 許文雄,〈械鬥與清朝台灣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3),1996.07,頁1-75。
56. 許文雄,〈清朝台灣最後的民變〉,第四屆<台灣歷史與文化研討會>,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辦,2000.11,頁4~1-4~24。
57. 許文雄,〈清朝台灣福佬客家衝突〉,收入古鴻廷、黃書林合編,《台灣歷史與文化》(三),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刊6,台北:稻鄉,頁47-123。
58. 許嘉明,〈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1978.06,頁59-68。59. 許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73秋,頁165-190。60. 陳孔立,〈清代台灣社會發展的模式問-評土著化和內地化的爭論〉,《臺灣研究十年》,台北:博遠出版,1992。
61. 陳支平,〈明清福建的民間宗教信仰與鄉族組織〉,《廈門大學學報》,1991(1)(105),1990-01, 頁97-102。
62. 陳世榮,〈近年來國內學者對「械鬥」問題之研究-兼論清代桃園地區械鬥與區域發展之關係〉,《史匯》(3),1999.04,頁1-34。63. 陳希青,〈清代前期的廈門海關與海外貿易〉,《廈門大學學報》,1991(3)(107),1990-07,頁111-118。
64. 陳其南,〈清代台灣社會的結構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1980春,頁115-147。65. 陳其南,〈土著化與內地化:論台灣漢人社會的發展模式〉,《中國海洋發展史論集》(第一輯),台北:中研院社科所,1984.12,p335-366。
66. 陳其南,〈清代台灣社會的結構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集刊》(49),1981.01,頁115-147。
67. 陳其南,〈清代台灣漢人移民社會的歷史與政治背景〉,《食貨月刊》(10:7),1980.10,頁293-305。68. 陳東林,〈明清地方官職結構等級的比較探索〉,《明清史》 ,1987.6-1,頁25-27。
69. 湯熙勇,〈論康熙時期的納台爭議與台灣的開發政策〉,《台北文獻》(直114期),1995.12,頁25-53。
70. 黃秀政,〈清代台灣分類械鬥事件之探討〉,《台灣文獻》(27:4),1976.12,頁78-86。
71. 黃秀政,〈清代台灣的分類械鬥事件〉,《中興大學文史學報》(9),1979.06,頁117-153。
72. 黃秀政,〈論藍鼎元的積極治台主張〉,《台灣文獻》(28:2),1977.06,頁109-120。
73. 黃福才,〈略論1840-1895年閩台貿易關係〉,《廈門大學學報》,1996(1)(125),1996-01,頁104-109。
74. 溫振華,〈台北高姓-一個台灣宗族組織形成之研究〉,《台灣風物》,(30:4),1980.12,頁35-53。
75. 溫振華,〈淡水開港與大稻埕中心的形成〉,《師大歷史學報》,(6),1978.05,頁245-270。76. 萬仲良,〈清初遷界與台灣開發之關係〉,《台灣文獻》(31:1),1980.03,頁1-7。
77. 葉漢明,〈明代中後期嶺南地方的地方社會與家族文化〉,《歷史研究》,2000(3)(265),2000-06,頁15-30。
78. 葉顯恩,〈明清珠江三角洲土地制度、宗族與商業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6),1997,頁245-261。79. 廖風德,〈清代台灣的吏治與營規〉,《政大歷史學報》(7),1990.01,頁107-136。
80. 劉平,〈拜把結會、分類械鬥與林爽文之起義〉,《史聯雜誌》(35),1999.11,頁93-118。81. 劉妮玲,〈秘密結會與清代臺灣民變〉,《台灣風物》(33:4),1983.12,頁25-42。
82. 劉妮玲,〈清代台灣民變性質之分類與表象分析〉,《史聯雜誌》(2),1983.01,頁33-54。83. 劉妮玲,〈連橫民族史觀的價值與限制:以清代台灣民變為例說明〉,《台北文獻》(61/62),1983.03,頁245-266。
84. 樊信源,〈清代台灣民間械鬥歷史之研究〉,《台灣文獻》(25:4),1974.12,頁90-111。
85. 蔡淵洯,〈清代台灣社會上升流動的兩個個案〉,《台灣風物》,(30:2),1980,頁1-32。
86. 蔡淵洯,〈清代台灣社會社會領導階層性質之轉變〉,《台灣風物》,(30),1982.06,頁34-64。
87. 鄭金洪,〈閩南移民開發台灣的鬥爭〉,《台灣源流》(19),2000.09,頁77-82。
88. 鄭振滿,〈中國家庭史研究:歷史學與人類學的不同視野〉,《廈門大學學報》,1991(4)(108),1991-10, 頁120-127。
89. 簡炯仁,〈「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清據與日據台灣社會發展模式互異之探討〉,《台灣風物》(43:4),1993.12,頁113-144。
90. 簡炯仁,〈「有唐山公、無唐山媽:兼談台灣人的形成」〉,《台灣風物》(43:2),1993.12,頁85-96。
91. 簡炯仁,〈清據初期清廷治臺政策的確立及臺灣民變的社會性格-朱一貴事件初探〉,《台灣史料研究》(2),1993.08,頁8-19。
92. 羅肇錦,〈「漳泉鬥」的閩客情結初探〉,《台灣文獻》(49:4),1998.12,頁173-185。
93. 蘇鑫鴻、鄭雨婷,〈明清時期泉州私人海外貿易興盛原因初探〉,《廈門大學學報》,1989(1)(97),頁74-78。
(四)日文資料
1. 平山勳,〈台灣社會史に於ける分類械鬥〉,《台灣社會經濟史全集》,(第二冊),台北:台灣經濟史學會,昭和十年。
2. 東嘉生,〈台灣に於ける分類械鬥〉,台灣時報第二○八號,昭和十三年。
3. 中村哲,〈分類械鬥と復讎〉,《民俗台灣》,(4:4),昭和十九年。
(五)學位論文
1. 劉妮玲,〈清代台灣民變研究〉,台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0。
2. 洪麗完,〈清代台中開發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5。3. 林偉盛,〈清代台灣分類械鬥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8。
4. 邱淳惠,〈十九世紀台灣北部的犯罪現象-以淡新檔案刑事類為例〉,台北: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9。
5. 蔡秀娟,〈清代閩粵偷渡人口問題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8。6. 林丁國,〈清代台灣游民研究-以羅漢腳為中心的探討(1684-1784)〉,台中: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