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5 10:4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滿花
研究生(外文):Chang,man-hua
論文名稱:張達修及其詩研究--以《醉草園詩集》為例
指導教授:游志誠游志誠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3
中文關鍵詞:張達修臺灣文學古典詩歌傳統詩社南陔吟社中興吟社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9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張達修(1906-1983),台灣南投縣竹山人。一生致力於提倡古典詩歌且有大量的作品傳世。因積極參與古典詩壇的活動,蹤跡全省詩會可見。其參與過的詩社活動,南投地區有:青年吟會、篁山詩社、博惠會、南陔吟社、中興吟社;其他縣市的詩社活動有:台南新化的虎溪吟社、彰化的聲社及應社、台中的櫟社及中州詩社和中社吟社等。
其積極於提倡古典詩和參與台灣各地的詩會活動,且在詩會中有傑出的表現甚而被推舉為詞宗,故其詩歌的成就在民間詩壇中備受推崇與肯定,也因此被民間詩人譽為「臺灣百年來最重要的詩人之一」。就此,張達修閎富的古典詩歌作品,是值得學術界來探討的。
本論文係藉由考察張達修的家世、生平及交游來了解其成長的背景及當時文人參與詩會、詩壇的現象。並藉由對張達修的《醉草園詩集》研究,從其詩歌題材、作品的創作特色中去了解張達修詩歌作品的特色及當時台灣古典詩壇的概況。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一節敘寫研究動機及目的,第二節將前人的文獻作回顧與檢討,第三節則界定本論文的研究範疇和說明研究的方法,第四節說明了研究的成果及對未來展望。第二章第一節探討張達修的家世及生平,第二節則對張達修的交游作探究,期使藉由掌握其成長背景及交游,裨益於讀者解讀其作品。第三節透過相關資料的蒐集,呈現除了傳世的《醉草園詩集》外,其仍有為數不少的詩歌及古文作品的創作。第三章第一、二節著重在將《醉草園詩集》三版本間的傳承及異同作論述,第三節則對《醉草園詩集》中存疑之問題,提出說明。第四章在研讀了《醉草園詩集》後,將其分作抒情感懷詩、社會寫實詩、寫景記遊詩、詠物詩等四大題材作研究,藉以掌握其詩歌的內容。第五章第一節探討張達修詩歌的藝術特色,從涉獵各體、組詩連詠到長篇詩題、詩前有序、詩中夾註等加以敘寫。第二節則探究了張達修作品的特殊表現手法,依使用新語詞、頻用疊字、精巧的對偶及廣用典故和擅用意象等項著墨,藉以將其詩歌的創作特色呈顯而出。第六章為本文的結語,揭示了各章的要旨。
張達修及其詩研究 -- 以《醉草園詩集》為例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檢討 2
第三節 研究的範疇和方法 4
第四節 研究成果及展望 8
第二章 張達修的生平、交游及著作 11
第一節 家世及生平 11
一、家世 11
二、生平 23
第二節 張達修的交游 30
一、社團詩友 30
二、宦海詩友 47
三、海外詩友 52
第三節 張達修《醉草園詩集》外的著作概述 55
一、見於其遺稿或其他報刊、雜誌之詩歌作品 57
二、見於詩人之遺稿或其他相關書籍或論文的古文作品 59
第三章 《醉草園詩集》及其版本 65
第一節 《醉草園詩集》的版本間的傳承 65
第二節 《醉草園詩集》三版本之比較 66
第三節 《醉草園詩集》作品問題探究 72
第四章 《醉草園詩集》的題材研究 75
第一節 抒情感懷詩 76
一、親情 76
二、師長、朋友情 84
三、客居懷鄉情 90
第二節 社會寫實詩 98
一、民生疾苦 98
二、感時憂國 102
第三節 寫景記遊詩 105
一、鄉梓行腳 106
二、鯤島遊蹤 109
三、大陸客居 115
四、異國漫遊 117
第四節 詠物詩 122
一、時令 124
二、花草 129
三、天文 132
四、器用飲食 135
第五章 張達修詩歌的創作特色 141
第一節 張達修的詩歌藝術特色 141
一、涉獵各體 141
二、組詩連詠 143
三、長篇詩題、詩前有序、詩中夾註 148
第二節 張達修詩歌作品的表現手法 155
一、用新語詞 155
二、頻用疊字 159
三、對偶精巧 165
四、廣用典故 170
五、擅用意象 177
第六章 結論 185
參考文獻 189
附錄一 張達修年譜 201
附錄二 附圖 223
參考文獻 (本參考文獻依姓氏筆劃排列)
一、詩文集
王建竹:《台中詩乘》,台中,台中市政府,1976年12月。
王國璠編:《中華民國詩人及其詩》,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端午詩社,1973年12月。
王國璠編:《癸丑端午詩集》,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73年6月。
宋紅編輯:《懷親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8月2刷。
宋紅編輯:《節令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8月2刷。
宋紅編輯:《紀游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4月。
宋紅編輯:《友誼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4月。
呂興昌:《南瀛文學家 吳新榮選集 二 》,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3月。
吳濁流:《濁流詩草》,台北,臺灣文藝雜誌社,1973年1月。
林文龍:《掃籜山房詩集》,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12月。
洪寶昆:《現代詩選第一集》,台北,詩文之友社,1967年元月。
張達修:《醉草園詩集》,台中,1981年7月。
張達修:《醉草園詩集》,南投,環山山房發行,1968年12月。
張達修:《醉草園詩集》,台中,醉草園發行,1949年10月。
張達旦:《篁嵐吟草》,台中,1992年5月。
張瑞和編著:《詹作舟全集》,彰化,詹作舟全集出版委員會,2001年11月。
張鐵民編:《中社詩集卷二》,台中,采玉出版社,2002年10月。
張鐵民編:《中社詩集》,台中,青峰出版社,1993年10月。
黃遵憲著‧錢仲聯箋注:《人境廬詩草箋注》,台北,源流出版社,1983年10月。
黃仲崙輯:《中興詩選》,台北,正中書局,1984年4月。
黃仲崙輯:《台灣正氣詩選》,台北,正中書局,1979年1月。
黃洪炎(可軒):《瀛海詩集》,台北,臺灣詩人名鑑刊行會,昭和十五年十二月三十日發行。(賴和紀念館藏)
黃臥松編:《鳴鼓集三集》,彰化郡,崇文社,昭和四年一月二十日發行。(賴和紀念館藏)
黃臥松編:《百期彙刊崇文社文集》,彰化郡,崇文社,昭和三年二月廿五日發行。(賴和紀念館藏,共八別冊)
連橫:《雅堂先生集外集、臺灣詩薈雜文鈔》,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3月。
連橫:《雅堂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3月。
連橫:《臺灣詩薈(下)附錄三》,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3月。
疏影編著:《歷代梅花詩選》,台北,超藝出版公司,1976年10月。
曾今可編:《台灣詩選》,台北,中國詩壇 ,1953年10月。
陳逸雄編:《陳虛谷作品集(上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12月。
陳錫卿:《陳錫卿言論集》彰化,彰化縣政府秘書室編印,1952年5月。
盧嘉興:《台南古典文學作家論文集(中)南台灣文學(六)─台南市作家作品集》,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2000年11月。
陶淵明著‧郭維森、包景誠譯注:《陶淵明集》,台北,地球出版社,1994年8月。
應社社員一同著:《應社詩薈》,彰化,應社,1970年5月。
蕭統編‧李善等注:《增補六臣注文選》,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9月。
二、 文學專著及文學史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10月。
王惠鈴:《台灣詩人賴惠川及其《悶紅墨屑》》,台北 ,文津出版社 ,2001年4月。
古遠清:《詩歌分類學》,高雄,復文出版社,1991年9月。
江寶釵:《台灣古典詩面面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0年12月。
吳餘鎬:《古典詩入門》,台南 ,大孚書局 ,2000年6月。
杜少春:《明月出來的地方,是我家《唐‧鄉愁詩》》,台北,學鼎出版公司,1999年4月。
杜少春:《生命,剛釀好的美酒《唐‧飲酒詩》》,台北,學鼎出版公司,1999年4月。
杜正勝:《台灣心 台灣魂》,高雄,河畔出版社,1998年12月。
杜松柏:《詩與詩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8年9月。
呂正惠:《唐詩論文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4月。
李瑞騰:《詩心與國魂》,台北,漢光文化公司,1984年7月。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 ─ 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0月。
林麗娟:《杜甫詠懷詩研究》,高雄,高雄文化出版社,1991年1月。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8年7月。
周鳳五:《江南江北(唐詩賞析)》,台北,長橋出版社,1978年9月。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一),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2月。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 ─ 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6月。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年2月。
柯慶明、林明德編:《中國文學研究叢刊 ─ 詩歌之部(一)、(二)》,台北,巨流公司,1986年10月。
徐秀榮:《邱逢甲之詩學研究》,台北,里人書局,1998年3月。
高步瀛注:《唐宋詩舉要》,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10月。
洪銘水編:《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2月。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板橋,駱駝出版社,1997年7月。
張夢機:《鷗波詩話》,台北,漢光文化公司,1984年5月。
張淑瓊主編:《杜甫》上卷,台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1月。
張淑瓊主編:《李白》下卷,台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1月。
張心齋著‧王名稱校:《新校本幽夢影》,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2年8月。
張雙英:《文學概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10月。
游喚:《文學批評的實踐與反思》,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6月。
游喚:《昭明文選學術論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9月。
黃美玲:《連雅堂文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2年5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96年12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99年6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96年5月。
黃永武:《抒情詩葉》,台北,九歌出版社 ,1988年4月。
黃忠慎:《詩經簡釋》,板橋,駱駝出版社,1999年9月。
黃忠慎:《概論文學》,板橋,駱駝出版社,1997年3月。
黃錦鋐註譯:《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3月。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85年9月五版。
傅道彬、于茀:《文學是什麼》,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2年12月。
趙翼:《甌北詩話》,廣文書局。(東海大學圖書館,徐復觀贈書)
劉麗卿:《清代臺灣八景與八景詩》,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4月。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台北,幼獅出版社,1985年6月。
陳滿銘:《詩詞新論》(增修版),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8月。
陳明台:《台中市文學史初編》,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6月。
蔡惠茹:《與鄭成功有關的傳說之研究》,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6月。
劉勰著‧周振甫譯注:《文心雕龍譯注》,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7年6月。
鍾嶸著‧徐達譯注:《詩品》,台北,地球出版社,1994年5月。
嚴羽著‧黃景進撰述:《滄浪詩話》,台北,金楓出版公司,1986年12月。
蕭水順:《青紅皂白》,台北,故鄉出版社,1982年9月。
龔鵬程:《台灣文學在台灣》,板橋,駱駝出版社,1997年3月。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上、下)》,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5月。
施懿琳、許俊雅、楊翠:《臺中縣文學發展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6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3年9月。
廖一瑾:《臺灣詩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3月。
華正書局編輯部:《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8月
三、 文獻史料
王萬富等:《南投縣國民中學鄉土文化藝術教材》,南投,南投縣政府,1997年8月。
田坤發:《南投縣鄉土大系叢書之一 ─ 南投史話篇》,南投,南投縣政府,1994年6月。
史明:《臺灣人四百年》,蓬島文化公司,1980年9月。
何培夫:《台灣碑碣的故事》,南投,臺灣省政府,2001年12月。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2001年5月。
周國屏等:《南投市志》,南投,南投市公所,2002年12月。
周國屏:《彰化市志》,彰化,彰化市公所,1997年8月。
林榮宏編:《慈暉映谷》,南投,南投縣鹿谷鄉鹿谷國小暨校友會,2001年8月。
林文龍:《台灣中部的開發》,台北,常民文化公司,1998年5月。
林文龍:《台灣中部的人文》,台北,常民文化公司,1998年元月。
林文龍編著:《臺灣史蹟論叢》,台中,國彰出版社,1987年9月。
東海大學中文系編:《臺灣古典文學與文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月。
封德屏:《鄉土與文學台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實錄》,台北,文訊出版社,1994年3月。
南投縣政府:《南投文獻叢輯》第二十五輯,南投,南投縣政府,1979年6月。
南投縣政府:《南投文獻叢輯》二十六輯,南投,南投縣政府,1980年6月。
施添福:《台灣地名辭書》,南投,台灣省文獻會,2001年12月。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84年。
張志相編:《鳳凰永隆村志》,南投,南投縣鹿谷鄉鳳凰國小,2002年6月。
張瑞璣等編:《張氏大宗譜》,台中,瑞成書局,1974年4月。
張勝政編:《張達旦先生八十雙壽紀念集》,台中,1992年5月。
莊永明:《台灣百人傳》 一 ,台北,時報出版社,2000年5月。
連雅堂:《台灣通史》,台北,台灣時代書局,1976年9月再版。
國史館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一輯)》,台北,國史館,1988年6月。
曹甲乙:《彰化縣志稿》卷九<文化志藝文篇>,(彰化:彰化縣政府,1976年) ※(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3月再版)。
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2月)。(附錄<櫟社第一集><笏山詩草>)。
塗有忠編:《下崁采風錄》,南投,南投縣竹山鎮中和國小,1997年6月。
楊碧川:《台灣歷史年表》,台北,自立晚報出版部,1988年6月。
陳哲三等:《竹山鎮志》,南投,竹山鎮公所,2002年2月(增修版)。
陳春木:《台南地方鄉土誌》,台北,常民文化公司,1998年12月。
陳哲三等:《集集鎮志》,南投,集集鎮公所,1998年6月。
陳江水:《南投縣鄉土大系叢書之七 ─ 聖蹟篇》,南投,南投縣政府,1995年6月。
陳健鏘編:《南投縣鄉土大系叢書之三 ─ 文教篇》,南投,南投縣政府,1995年6月。
戴月芳、羅吉甫編:《臺灣全記錄》,台北,錦繡出版公司,1998年6月。
戴書訓等:《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十<藝文志文學篇>第一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12月。
鄧相揚:《霧社事件》(下冊),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1998年10月。
薛化元:《台灣歷史年表》終戰Ⅰ,台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0年11月。
薛化元:《台灣歷史年表》終戰Ⅱ,台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0年12月。
薛化元:《台灣歷史年表》終戰Ⅲ,台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1年7月。
觀山情主編:《台灣古蹟全集》第2、3、4冊,台北,戶外生活雜誌社,1980年5月。
蕭富隆:《南投縣三百年重要大事》,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4月。
四、學位論文
王文顏:《台灣詩社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1979年6月。
段致平:《稼軒詞用典研究》,台北,台灣師大國文所,1999年6月。
施懿琳:《清代台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台北,台灣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1991年5月。
康育英:《陸游紀遊詩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文所,1999年6月。
徐肇誠:《邱逢甲嶺雲海日樓詩鈔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所,1993年年6月。
許湘瑩:《韋應物的山水詩研究》,高雄,高雄師大國文所,1999年5月。
張淑玲:《台灣南投地區傳統詩研究》,台北,文化中文所,2003年5月。
楊明珠:《許南英及其詩詞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所,1999年六6月。
廖美玉:《杜甫連章詩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1979年4月。
陳貞俐:《蘇軾詠花詩研究》,高雄,高雄師大國文所,2001年6月。
陳淑娟:《賴和漢詩的主題思想研究》,台中,靜宜大學中文所,1999年6 月。
陳靜俐:《《詩經》草木意象》,台北,台灣師大國文所,1997年2月。
潘進福:《吳濁流詩論與詩歌》,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1999年6月。
鍾美芳:《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歷史所,1986年6月。
簡恩定:《杜甫詠物詩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歷史所,1983年6月。
蘇秀鈴:《日治時期崇文社研究》,彰化,彰師國文教育所,2001年6月。
五、期刊論文
朱雅琪:<謝靈運山水詩中的審美經驗>,《華岡文科學報》,24期,台北,2001年3月,93-117頁。
江錦玨:<今昔法在古典詩歌的應用(上、下)>,《國文天地》,16卷9期、10期,台北,2001年2、3月,頁106-110、96-98。
江姿慧:<淺談東坡詩詞中的梅>,《中國語文》,541期,台北,2002年7月,頁81-87。
李炳傑:<「月」的同義詞>,《中國語文》,546期,台北,2002年12月,頁45-52。
李炳傑:<「日」的同義詞>,《中國語文》,541期,台北,2002年7月,頁91-96。
林建勳:<古典詩中「翻用」典實的研究>,《文藻學報》,15期,高雄,2001年3月,73-82頁。
汪如東:<漢語重疊的語法意義和修辭意義>,《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卷1期,湖北,2001年9月收稿,頁30-33。
施懿琳:<台灣古典詩的蒐集與整理>,《文訊月刊》,188期,台北,2001年6月,37-39頁。
施懿琳:<台灣古典文學的蒐集、整理與研究>,《文學台灣》,40期,台北,2001年10月,28-45頁。
施懿琳:<台灣詩人陳虛谷的創作理念及其實踐>,《中正中文學術年刊》,創刊號,嘉義,1997年12月,1-22頁。
張慧美:<語言的風格作用>,《中國語文》,545期,台北,2002年11月,頁19-32。
張珮娟:<宋詞中「桃花」的象徵意涵>《中國語文》,539期,台北,2002年5月。
張達修:<台南縣詩社沿革集 ─ 虎溪吟社>,《南瀛文獻》,第3卷第3、4期,1956年6月,51-52頁。
游喚:<談典故>,《國文天地》,台北,1988年2月,58-63頁。
黃麗貞:<中國詩歌(五) ─ 宋以後的詩(下)>,《中國語文》,513期,台北,2000年3月。
黃美玲:<賴和創作中新舊文學並存的意義>,《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19,11-18,2000年,15頁。
廖美玉:<古典詩的主題和技巧>,《國文天地》,18卷9期,台北,2003年2月,頁16-27。
廖一瑾:<台灣古典詩社、詩刊現況>,《文訊月刊》,188期,台北,2000年6月,44-46頁。
廖振富:<台灣中部地區的古典詩人及其作品(上、下)>,《國文天地》,188期,台北,2001年1月,62-67頁。
廖振富:<反戰與反皇民化的呼聲─日據末期的林獻堂詩>,《台灣文獻》,50卷4期,南投,1999年12月,61-91頁。
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的美感特質>,《嶺南學報》,新2期,香港,1990年10月,317-327頁。
楚國仁:<詩詞書畫渡一生─彭醇士藝事成就>,《典藏古美術》,101期,2001年2月,78-81頁。
陳文祥:<談「擬聲重疊詞」語言 ─ 以《兒女英雄傳》為例>,《中國語文》,490期,台北,1998年4月,頁80-87。
賴子清:<臺灣的寫景詩>,《台灣文獻》,9卷2期,1958年8月,1273-1308頁。
賴子清:<臺灣的詠物詩>,《台灣文獻》,10卷2期,1959年6月,1875-1920頁。
賴子清:<古今台灣詩文社(一)>,《台灣文獻》,10卷3期,1959年9月,86頁。
賴子清:<古今台灣詩文社(二)>,《台灣文獻》,11卷3期,1960年9月,79頁。
鄭愁予:<典故的文學性與趣味性>,《聯合文學》,220期,台北,2003年2月,70-74頁。
羅文華:<古詩十九首的時間意象>《中國語文》,550期,台北,2003年4月。
四、 其他
呂俊德:<狀元落誰家 ─ 屈原宮擊缽吟會>,《聯合報》/12版/萬象/1981年6月29日。資料取自:http://www.udndata.com/library/story.
翁聖峰:<台灣古典詩的研究概況(網路版)>,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2001年7月5日上網,1-4頁。
野舟:<地名趣譚 醉草園 詩人取名>,《聯合報》/17版/鄉情/1997年10月13日。資料取自:http://www.udndata.com/library/story.
張振騰:提供了父親張達修所寫的書信、台中商業學校畢業留言手冊。(提供日期:2003年8月20日。)
張達修:<醉草園對菊>,《詩報》第167號/第二版,昭和12年12月19日。(賴和紀念館藏)
黃美娥:<清代竹塹詩人林占梅及其《潛園琴餘草》>,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1998年9月25日上網,1-24頁。
鄭旭凱、陳燦坤:<西螺大橋老來俏>,《自由時報》,2003年3月24日,18頁。
聶良知編:《東北亞─日本 南韓 北韓 》,台北,錦繡出版公司,1990年12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劉秀瑛(民89)。建構主義在高職資訊教學之應用。資訊與教育,75,60-69。
2. 錢正之(民88)。教育理論演進對CAI設計與教學的影響-以科學教育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2(4),27-42。
3. 劉世雄(民89)。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78,60-66。
4. 劉好(民90)。國小數學實驗班學生幾何概念發展之分析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5,221-249。
5. 譚寧君(民84)。面積概念探討。國民教育,35(7、8),14-19。
6. 蔡老達(民81)。畢氏定理(又稱商高定理)。嘉女學報,1,357-362。
7. 劉世雄(民90)。資訊科技應用教學的省思。教學科技與媒體,57,88-94。
8. 黎榮章(民93)。掌握網路三大設計關鍵、五大行銷的運用-遊戲式行銷的創意翅膀正要起飛。廣告雜誌,153,98-103。
9. 徐道寧(民70)。七巧板與幾何。數學傳播5:1=17,84-90。
10. 吳俊憲(民89)。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及其在九年一貫課程之相關性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4),73-88。
11. 吳正己(民90)。從英特爾e教師計畫談資訊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5,15-21。
12. 吳德邦(民89):台灣中部地區國小學童van Hiele幾何思考層次之研究─晤談部分。國立臺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進修學訊年刊,6,11-32。
13. 何榮桂(民91)。臺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31。
14. 王美智、杜榮珠(民83)。電腦在教學上的應用─美國中小學電腦教學最新概況。資訊與教育,44,37-41。
15. 王全世(民89)。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