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參考
中文文獻
成之約、1998,「淺論派遣勞動及其對勞資關係的影響」,就業訓練,16 卷6期:3-11。
成之約、1998.6,「縮短工時與工時彈性化的規劃與實踐」,勞工行政,第126期:8-19。
成之約、1999,「淺論非典型僱用關係工作型態的發展與影響」,勞工行政,139期:10-18。成之約、2000.11,「部分時間工作發展對勞資關係的影響及其政策意涵」,勞工行
政,第143期:13-22。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1991.5,「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八十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2001.5,「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九十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2002.5,「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九十一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2003.5,「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九十二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
行政院統計處,2001.11.13,「部分工時勞工綜合實況調查新聞稿」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6,「台灣地區民營事業單位雇用中高齡勞工及派遣人力調查報告」。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編印,2003.11,「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就業市場情勢月報」,2003年第10期。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編印,2003.6,「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就業市場情勢月報」,2003年第5期。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綜合計劃處編印,2002.9,「專題研究特刊第五號」
何金銘,2001.11「統計法輯要」,台灣復文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李誠、1994,「工資彈性化勞資都是贏家-再論勞基法的修正方向」,勞工行政,第104 期:23-26李誠、辛炳隆與成之約、2000.7,「勞動市場彈性化與非典型僱用」,行政院勞工
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行政院勞委會編印。
周昌湘、2000,「工時變革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管理雜誌,第312期:32-35。林三貴、1990.6,「部份時間工作勞工適用勞動基準法之研究-台北市速食餐飲業實證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林子斌、1984.6,「工時問題之新趨勢-彈性工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林美和、2001.12,「知識經濟時代婦女的生涯發展與再學習省思」,社教論壇,社教雙月刊4-5。林大侯、2002.4,「台灣就業水準提升策略之研究」,自由中國之工業,第92卷,第4期,頁29-141。
張天開、1990,「部份時間工作」,台北:文化大學。
盛惠煌、1996,「我國與工業化國家縮短工時之比較研究」,勞工之友。
陳正良,1994,「派遣業勞工之僱用關係與勞動條件」,勞資關係月刊,12卷12期:6-15。陳正良、1997,「有效運用婦女及高齡人力資源從事部份工時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上)」,台灣勞工,第39期:8-12。
陳正良、1997.6,「每週工作五天制、彈性工時制及部分工時制之可行性研究」,
勞工研究,第97期:65-122。
陳正良、1998,「有效運用婦女及高齡人力資源從事部份工時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下)」,台灣勞工,第41期:7-12。
陳正良、1998,「有效運用婦女及高齡人力資源從事部份工時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台灣勞工,第40期:10-14。
陳信宏、劉孟俊、2002.7,「知識經濟與台灣的經濟結構及政策變革」,經法社制論叢,第30期:1-9。
陳柏欽、2000,「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機構的新角色」,人事月刊,第34卷第1期:50-54。陳若寧、2002.6,「台灣、中國及香港之知識經濟發展與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慧玲、1993.11,「變形工時制度之探討」,勞工行政,第67期:14-16。就業安全辭典(Dictionary of Employment Security),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編印,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六月修訂版
曾碧淵、1999,「OECD 國家就業政策及其效益之探討」,勞工之友,第588期:12-16。黃良志、1998,「女性部份工時人力運用」,勞工行政,第123 期:13-20。黃茂源、1995.6,「台灣地區受僱者時間配置之探討」,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楊家雅、1992.6,「彈性工時制度對員工工作滿意度及離職傾向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廖曜生、1998.6,「彈性工時制度、個人屬性與工作特性、工作滿足、工作績效之關係研究—以國內電子業為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梅君、2003.7,「知識經濟下的雇主夣靨或工人魔咒-兼論競業禁止條款」,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政大勞工學報》第十四期:41-66。
鄭玉瑞、1996.6,「部分時間工作之研究---以日本法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玉瑞、1997.7,「週休二日與彈性工時是世界潮流」,中國勞工,第967 期:6-9。羅奉文、2001.6,「勞動市場彈性化之研究— 以部分工時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外文文獻
Axel, H.、1995:Contingent employment. HR Executive Review, 3(2):2-14.
Belous, R. S.、1989: How human resources systems adjust to the shift toward contingent workers. Monthly Labor Review, 112 (3):7-12.
Carony, M., Castells, M., & Benner, C.、1997: Labour markets and employment practices in the age of flexibility:A case study of Silicon Valley.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 136(1):27-48.
DeGrip et.al、(1997):「Atypical Employment in the European Union」,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Vol.136,No.1,49-72.
Gale,S.F、(2001):「Formalized Flexitime :The Perk that Brings
Prouductivity」,Workforce,Vol.80,No.2,39-42.
Kalleberg, A. L.、2000:Nonstandard employment relations: part-time,temporary and contract work. Annual Review of Sociolgy,26:341-365
Ozaki, M、(1999):Negotiating Flexibility:The Role of the Social Partners and the State(Geneva:ILO)
OECD(2000a)﹐Employment Outlook﹐June﹒
Polivka, A. E.、1996:Contingent and alternative work arrangements, defined. Monthly Labor Review, 119(10):3-9.
Quah﹐ D﹒T﹒(2001)﹐“The Weightless Econom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Information Technology﹐Productivity﹐and Economic Growth:International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edited by M﹒Pohjola﹐Principal Academic Office﹐WIDER﹐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Apr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