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尹玫君(2000):國小老師的網路教學素養與培育。資訊與教育雜誌,79期,13~19頁。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期,23~31頁。
王全世(2001):從教育改革來看資訊教育所扮演的角色。資訊與教育雜誌,83期,53-62頁。
王淑如、王裕德(2001):E世代國中教師的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雜誌,82期,75-81頁。
王千倖 (1997):落實資訊教育的首要工作教師的在職進修及職前訓練。
教師天地,91期,45-47頁。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4期,7~24頁。王曉璿(2001):資訊科技融入音樂科教學探究。中學教育學報,8期,97-121頁。
王千倖 (1998):落實資訊教育-從教育學程中的資訊教育課程教學設計
著手。視聽教育雙月刊,39( 4),14~19。
王力行(1992):電腦輔助教學的理論與實務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
30期,24~53頁。
朱錦鳳(1994):電腦網路的應用及其在教學上的評估。教學科技與媒
體,17期,頁24-28。
朱延平(1995):多媒體軟體的教學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頁35~36。
朱延平(1999):多媒體在教育上的應用。資訊與教育雜誌,72期,頁15-25。
朱麗麗(1998):科技與師資養成教育的整合。教學科技與媒體,40期,頁12-17。
李德竹 (2000):資訊素養的意義、內涵與演變。圖書與資訊學刊,35期,1-25頁。
何貴良 (1994):多媒體DIRECTOR創作剖析。台北:蘋果天地出版社。
何貴良(1996):電腦科技在音樂教育之應用研究。台北:旗標出版。
何貴良(1999):全球資訊網上Web/CD Title製作及其在國小教學應用
之研究。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何榮桂(1998):從教育部之資訊教育推展策略看未來中小學資訊教育
願景, 資訊與教育雜誌,68期,2-13頁。
何榮桂、藍玉如(2000):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
資訊與教育雜誌,77期,22-27頁。
何榮桂(2000):電腦教師v.s. 教室電腦,資訊與教育雜誌,77期,1-
- 2頁。
何榮桂(2001):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亞太地區(臺、港、新、日、韓)
資訊教育的發展與前瞻。資訊與教育雜誌,81期,1~6頁。
何榮桂(2001):資訊科技的發展趨勢。資訊與教育雜誌,85期,1~4頁。
何榮桂(2001):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
訊與教育雜誌,85期,5--14頁。
何榮桂、陳麗如(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內涵與精神。資訊與
教育雜誌,85期,22-28頁。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現況與發展---兼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資訊與教育雜誌,87期,22-48頁。
何榮桂、戴維揚(2001):資訊教育課程設計。(地方教育輔導叢書,26)
台北:師大。
李宗薇(1991):教學媒體與教育工學。台北,師大書苑。
李堅萍(2001):電腦科技應用於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發揮
教學統整之功能。國教天地,143期,頁41-45。
沈中偉(1995):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研究。視聽教育
雙月刊,36卷6期,頁12~25。
卓俊良 (2001):國民小學教師九年一貫課程教學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小玉 (2000):課程統整理念與二十一世紀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新挑戰。
二十一世紀音樂教學新趨勢國際音樂研討會,頁61-75。
林小玉 (2001):由音樂藝術之本質探討多元評量於音樂教學之意涵與實
踐。音樂藝術學刊,1,頁61-88,台北師範學院音樂藝術研究所。
林奇賢 (1997):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網際網路與國小教育。資訊與
教育雜誌,58期,2-11頁。
林奇賢 (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雜誌,67期,34~49頁。
林奇賢、馬榮燦、林志能 (2000):網路學習與網路學校的發展對教師專
業表現的衝擊。資訊與教育雜誌,79期,3~12頁。
林麗娟(1997):情境、學習與動機。視聽教育,38卷4期。
林煌凱 (2002):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層
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幼雄(1999):電腦輔助音樂教學網際網路學習環境之建構與應用。
迎向千禧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頁
197-208。
林幼雄(2000):台灣音樂園區─合作生活電腦輔助音樂教學網行動研
究。Tanet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
http://www.ncku.edu.tw/TANET2000/download/ Post/ tanetJ05.doc
吳沂木(1999):淺談資訊教育融入學科教學。班級經營,4(1),47-52頁。
吳美美 (1996):資訊時代人人需要資訊素養。社教雙月刊,73期,4-5頁。
吳文中(2000):從資訊教育融入各科談教師資訊素養的困境與因應之
道。資訊與教育雜誌,79期,31~38頁。
吳正己、邱貴發(1996):資訊社會國民的電腦資訊教育。社教雙月刊,73期,13-18頁。
吳正己(2001a):資訊融入教學活動設計:電腦融入教學。15-21頁,
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正己(2001b):從英特爾e教師計畫談資訊教育融入教學。資訊與教
育雜誌,85期,15-21頁。
吳明隆(1998):國小網路應用教學的瓶頸與發展方向。資訊與教育雜誌,66期,40-46頁。
吳明隆(1998):教學科技與其教室生態典範的轉變。視聽教育雙月刊,40卷1期,11~20頁。
吳明隆(1999):SPSS統計運用實務。台北:復文書局。
吳舜文(2002):建構主義運用於音樂教學之理念與做法。藝術與人文學
習領域研習手冊。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textbook%
20source/ 0725teach/ study/ art/21.doc 。
吳權威、呂琳琳(2002):Director 8.5多媒體與3D動畫實務。台北:碁
峰資訊。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雜誌,88期,3-9頁。
邱貴發(1990):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與方法。台灣教育,479期,1- 8
頁。
邱貴發(1994):電腦輔助學習的理念與發展方向。教學科技與媒體,13期,15-22頁。
邱志忠 (2002):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策略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世澤(1996):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與方法論。台北:師大
書苑。
姚世澤(1999):現代「音樂教育」的新哲學觀-論「藝術與人文」的
教改理念。「藝術與人文」之全人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姚世澤(2000):邁向新世紀社會變遷多元化-音樂生態與社會價值觀
的探討。九年一貫課程革新論文集。
姚世澤(2001):音樂教育是否反映人類需求與社會文明的價值觀。統
整藝術教育與人文素養的學習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
灣藝術資料館。
姚世澤(2002):因應「藝術與人文」課程領域的教學策略從「原創
性」、「開創性」的認知-論藝術與人文教改政策之實踐。美育雙月
刊,128,14-21。
姚世澤(2003):現代音樂教育學新論。台北:師大書苑。
孫德珍 (1995):「幼兒音樂創作教學之電腦學習環境之及展與研究」。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徐南號 (1996):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徐照麗(1999):教學媒體:系統化的設計、製作與運作。台北:五南出
版社。
徐新逸(1995):學習者控制在電腦輔助教學上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
體,21期,46-55頁。
高熏芳(1996):情境學習中教師角色的探討:共同調節師生關係模式
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期,32-40頁。
高士瑛(2001):電腦多媒體教學在國中藝術教育上的應用。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朝煌(1994):多媒體在電腦輔助教學之應用現況及發展趨勢。資訊
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游寶達(1998):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的教材設計。資訊與教育雜誌,67期,26-33頁。
游寶達、翁仲銘(2001):融入學習理論於網路多媒體環境之建構探
討。資訊與教育雜誌,82期,43-49頁。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
部。
教育部 (1998):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計畫。http://2008.gio.gov.tw。
傅賓瀅(1980):音樂讀譜策略(MRS)軟體之發展:CAI於國小音符與休止
符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憲雄(1995):建構資訊化校園以奠定NII之基礎。教育部電子計算機
中心簡訊,台北: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
陳裕隆 (2000):電腦融入教學面臨的困難與挑戰。資訊與教育雜誌,77期,29-35頁。
陳麗如(2001):NET‧S對中小學學生資訊基本能力發展的啟示。資訊與
教育雜誌,85期,29-44頁。
陳莉蓉(1999):數位鋼琴應用於國中音樂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陳欣舜、徐新逸(2001):在職教師資訊素養內含與進修方式及課程之
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80期,11~22頁。
陳茂萱、洪榮昭 (1991):大專音樂理論課程電腦輔助教學之研究II。國
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茂萱 (1991):複拍子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陳茂萱、洪榮昭 (1987):大專音樂理論課程電腦輔助教學之研究一對位
法。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茂萱、王穎(1993):「複節拍教學策略之發展-電腦輔助教學軟體之設
計(Ⅱ)」。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真明 (1985):師專音樂科音感教學與電腦輔助教學研究。台灣省政府
教育廳。
陳藍谷 (1986):電腦輔助音樂教學軟體之設計與發展(I)。國科會專題
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藍谷 (1987):電腦輔助音樂教學軟體之設計與發展(II)。國科會專題
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藍谷 (1988):電腦輔助音樂教學軟體之設計與發展(III)。國科會專
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振榮 (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對學童學習成就與態度影
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彭富源 (2001):將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的困境與因應。研習資訊,18(3),40-48頁。
張國恩(1999) :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期,2-9頁。
張霄亭(1995):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霄亭(2002):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台北:學富文化。
楊美華(1999):由多元入學方案談圖書館資訊之運用。87年度全國高中
圖書館主任業務研討會會議資料,頁45-51頁。
楊雅惠(1993):運用電腦輔助之曲調創作教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家興(1995):隔空教育下的傳播科技:新舊教學媒體的省思。教學
科技與媒體,21期,5-12頁。
溫明正(2000):E世代資訊變革對校園生態的影響。資訊與教育雜誌,79期,21~30頁。
溫嘉榮(1999):資訊與電腦科技對教師的衝擊。資訊與教育雜誌,72期,11-14頁。
溫嘉榮、吳明隆(1999):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應用。台北:松
崗出版有限公司。
溫嘉榮、施文玲(2002):從網路學習理論觀點談教師在科技變革中的因
應之道。資訊與教育雜誌,91期,90~99頁。
廖明玲(2002):概念化網路統整課程在國中「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
之發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樂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癸欽 (1999):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
9001,1~15頁。
蔡俊男(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娟 (1998):我國公共圖書館技術服務館員資訊素養之研究。私立淡
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世雄 (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
育雜誌,78期,60-66頁。
劉世雄(2001):教師運用電腦融入教學決定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台
北師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憲雯 (1991):電腦輔助節奏教學在反覆練習中之成效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金和(1995):台灣學術網路之現況與展望。載於國立台灣大學主辦資
訊教育傳播運作。專題演講(一)。
鄭慧娟(1996):電腦網路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資料文摘,3期,31-
34。
潘世姬 (1995):「電腦輔助音樂教學之音源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
計畫成果報告。
鮑幼玉,李大偉(1995):電腦科技在大專藝術教育上的應用之現況研
究。教育部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蕭慧君(1999):電腦網路在國民中小學教學應用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
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美鈴 (1992):電腦輔助音感教學軟體之設計與發展。國科會專題研究
計劃成果報告。
賴美鈴 (1993):音樂科教學新途徑-電腦輔助音感教學的研究。台北:
東和音樂出版社。
賴美鈴 (1994):電腦輔助音感教學軟體之設計與發展。國立台北師院學
報,7,657-707。
賴錦緣 (2001):ISTE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及其對師資培育資訊課程規劃
啟示。資訊與教育雜誌,85期,45~54頁。
顏龍源 (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雜誌,80期,33-39頁。
謝苑玫(1987):電腦輔助音樂教學研究--音符與休止符認知教學之成
效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清俊 (1997):資訊科技人文社會影響計劃。
http://www.stic.gov.tw/stic/1/ home_test/ scitech/topic-
3.htm。
韓善民 (1998):資訊教育基礎建設─加速篇。資訊與教育雜誌,68,14-16頁。
韓善民(2001):我國資訊教育發展現況與展望。資訊教育雜誌,81
期,7~12頁。
羅綸新 (2002):多媒體與網路基礎教學: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博碩
文化。
饒桂香(2002):音樂科網路學習社群之實證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郁惠等(2001):遠距教學在音樂教育應用之現況與探討。新竹師院學
報,14,303-317。
蘇郁惠等(2001):人文與科技的對話─生態音樂欣賞課程之統整設計與
電腦多媒體應用。
外文部分
Abrami, P. C., Chambers, B., Poulsen, C. Simone, C. D. ,D’Apollonia, S. & Howden, J. (1995) . Classroom Connections Understands and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 Canada :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
Anderson C.J, & Veljkov,M.D.(1990). Creating interactive Multimedia. IL:Glenview.
Anderson, F (1985):Electronic media, videodisc technology, and the visual
Art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 26(4) ,PP.224-231.
Allonso,S.,Appleton,J.H.,&Jones,C.(1975).A special purpose digital system for the instruction,composition and performance of music.
Baker,W.,Hale,T.,&Gifford,B.(1997).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From theory to practice.Educom Review. (Available)Online:http://www .academic. com/ research/ millbrary/educom(underbar)mag.asp.
Bowyer,D.(2003).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in Music . http://www. uah.edu// Departments/Music/technology/cai/
Clouse,R.W.,&Alexander,E.(1998).Classroom of 21th Century:Teacher competence confidence and collaboration.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26(2),PP.97-112.
Carl Dahlhaus.(1998). Analysis and Value Judgment-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Siegmund Levarie. New York:Pendragon Press.
Connely, F. M. & Clandinin, D. J. (1988). Teacher as Curriculum, Planner:Narrative of Experience. NY:Teachers College Press.
Du Plessis ,J .P., Van Biljon ,J. A., Janse Tolmie, C. &Wollinger, T.(1995).A model for intelligent computer-aided education systems. Computers & Education, 24(2), 89-106.
Diehl,N.C.(1971).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and instrumental music: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19(3),PP.299-306.
Dias,L.B.(1999).Integrating technology:something you should know.Learning&learning with Technology,27(3),PP.10~21.
Donald, L. J. & Deborah, D. L. (1999). Science:Using the Internet to Support Scientific Thinking. Teaching with the Internet:Lessons from the Classroom, PP.201~204.
Dexter,S.L.,Anderson,R.E.,&Becker,H.J.(1999).Teachers’of computers as catalysts for changes i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31(3),221-239.
Doyle,C.(1992). Outcome Measure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within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Goals of 1990.
Eisenberg,M.B.,&Johnson,D.(1996).Computer skills for information problem-solving:Learning technology in context(ERIC Digest EDO-IR-96-04).Syracuse,NY: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92 463).
Foshee, D. (1999). Instructional technologies: Part one Leveraging the technology menu. In Teaching at a distance: A handbook for instructors (p.28). Mission Viejo, CA: league for Innovations in the Community College.
Forte,A.(1973).The structure of atonal music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Fisher(1997). The Voice of Experience :In Service Teacher Technology Competency
Recommendations for Pre-service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s.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5(2/3), 139-147.
Heinich, R., Molenda, M., Russell, J. D., & Smaldino, S. E.(1996).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5 th ed) . Englewood Cliffs . NJ: Prentice-Hall.
Hofstetter,F.T.(1975). GUDIO: An interactive computer-based system for improvement of instruction and research in ear-training. Journal of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 1,PP.100-106.
Hudson,M.E.(1996).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computer-assisted music instruction program as an aid to score study for the undergraduate wind band cinducting student.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57(09),3866A.
Intel(2001).Virsual Press Kit: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Available)Online:
http://www.intel.com/pressroom/kits/education/teach/index.htm.ISTE(2001).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Available)Online:
http://www.cnets.iste.org/pdf/nets_teach.pdf.
Jonassen,D.H.(1996).Computer as mindtools for schools: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 Hall,Inc..
Lee,D.(1997).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uccess of computer skills learning among inservice teacher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8,139-141.
Kuittinen,M.(1998).Criteria for evaluating CAI applications. Computers & Education, 31, 1-16.
Kuhlthau,C.C.(1987).Information Skills for an Information Society:A Review of Reaearch,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 297 740)
Kuhn,W.(1974).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in Music:Drill and practices in ear-training.College Music Symposium
,14 ,PP.89-101
Mehlinger,H.D.(1996).School reform in the information age .Phi Delta Kappan,77(6) , 400-407.
Moersh,C.(1995).Levels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LoTi):A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classroom technology use.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23(3),PP.40~42.
Moersh,C.(1999).Assessing current technology use in the classroom:A key to efficient staff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planning.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6(8), PP.40~49.
Moore, D.M., Myers, R.J., & Burton, J.K.(1994).What multimedia might do and what we know about what it is. In A Ward(Ed.)Multimedia and learning:A school’s leaders guide. Alexanderia, VA:National School Boards Association.
Newcomb,S.R., Weage,B.K.,&Spencer,P.(1981). MEDICI: Tutorial in melodic dictation.Journal of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7,PP.63-69.
Peter,G.D.(1975).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materials for use in the teaching of instrumental music via PLATO Ⅳ final report. Undergraduate Instructional Award,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vel,M.(1982).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drills in the context of computer-based ear training . Journal of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9,PP.52-53.
Roblyer,M.D.&Edwards,J.(2000).Integrating Educ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2nd Ed). Prentice-Hall,Inc. New Jersey.
Ross, P.(1995).Relevant Telecomputing Activities. The Computing Teacher , 22(5) , PP.28~30.
Schachter,B.N.(1999). The use of new technology for piano instruction in a structured learning environment.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60(07),2422A.
Schwartz,R.(1984). Roll over,Schoenberg: A Computer generated tone row. Music Educators Journal,70(8),PP.46-47.
Shoemaker,B.(1991).Education 2000:Integrated Curriculum, Phi Delta Kappan , 6, PP.793~797.
Sherwood,S.(1999).From computer lab to technology class: A formula for transformation.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3), PP.28-31.
Sprague,D.&Dede,C.(1999).If teach this way, am I doing my job Constructivism in the classroom.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1), PP.6-17.
Tamblyn,C.(1990).〝Computer art as conceptual art.〞Art Journal, Fall 1990,PP.255-262.
Tergan, S. O. (1998) .Design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Conceptual Change : The Cognitive Approach , Proceeding of the 199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171-179.
Taylor, P .(1980).The computer in the school:Tutor, Tool and Tutee.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Wittlich,G.E.(1980). Developments in computer based music instruction and research at Indiana University. Journal of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6,PP.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