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 史料
丁紹儀,《東瀛識略》(同治六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同治六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不著撰人,《臺灣教育碑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不著撰人,《臺案會錄丙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不著撰人,《新竹縣志初稿》(光緒二十四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不著撰人,《淡水廳築城案卷》,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不著撰人,《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北:臺灣銀行銀行研究室,1963年。
不著撰人,《清聖祖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不著撰人,《清世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不著撰人,《清高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
不著撰人,《清會典臺灣事例》,臺北:臺灣經濟銀行研究室,1966年。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乾隆十七年),臺灣: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王松,《臺陽詩話》(光緒二十六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朱仕玠,《小琉球漫誌》(乾隆三十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朱壽朋,《光緒朝東華續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年。
江日昇,《臺灣外紀》(康熙四十三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乾隆三十年),臺北:臺灣經濟銀行研究室,1961年。
宋增璋,《臺灣撫墾記》,臺中:臺灣文獻委員會,1980年。
李熙齡,《陝西榆林府志》,臺北,成文,1985年。
沈起元,《清耆獻類徵選編》,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沈茂蔭,《苗栗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波越重之,《臺灣省新竹廳志》,臺北:成文,1985年。
吳子光,《臺灣紀事》,臺北:臺灣經濟銀行研究室,1957年。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康熙五十七年),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周鍾瑄,《諸羅縣志》(康熙五十六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87年。
周璽,《彰化縣志》(道光六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林占梅,《潛園琴餘草簡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年
林百川、林學源,《樹杞林記》(光緒二十四年),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林豪,《頌清堂詩集》,臺北:大眾,1957年。
林豪,《澎湖廳志》,臺北:臺灣叢書國防研究院,1968年。
郁永河,《裨海紀遊》(康熙三十九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姚瑩,《東溟奏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施士洁,《後蘇龕合集》,臺北:臺灣經濟銀行研究室,1965年。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崑岡,《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臺北:中華,1963年。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連橫,《臺灣詩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連橫,《雅堂文集》,臺北:眾文出版社,1979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康熙三十五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87年。
夏懋功,《順昌縣志》,臺北:成文書局,1974年。
徐宗幹,《斯未信齋文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徐宗幹,《虹玉樓詩帖選》,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本,1980年。
盛清沂,《臺北縣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57年。
陳文達,《鳳山縣志》(康熙五十九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同治十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6年。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道光二十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陳朝龍、鄭鵬雲,《新竹縣采訪冊》(光緒二十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曹剛等修、邱景雍纂,《連江縣志》,臺北:成文,1967年。
淡新檔案校註出版編輯委員會編,《淡新檔案--第一編行政》,臺北:臺灣大學,1995年。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96年。
劉良壁,《重修臺灣府志》(乾隆六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劉銘傳,《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光緒十三年),臺北:臺灣經濟銀行研究室,1969年。
劉勰著、黃淑琳註,《文心雕龍》,臺北:商務書局,1967年。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臺灣教育志稿》,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1901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著,《臺灣慣習紀事》,中繹本第4卷上,1984年。
臺灣舊慣調查會委員會編、陳金田譯,《臺灣私法》,第1卷,臺北:臺灣文獻委員會,1990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足本合校新竹縣採訪冊》,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1999年。
《臺灣日日新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臺灣新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鄭用錫,《北郭園詩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鄭用錫原稿,鄭鵬雲重修,《浯江鄭氏家乘》,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78年。
鄭用錫著,楊浚編,《北郭園全集》,臺北:龍文,1992年。
鄭用錫,《淡水廳志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鄭用鑑著,詹雅能編校,《靜遠堂詩文鈔》,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01年。
鄭如蘭,《偏遠堂吟草》,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
鄭家珍,《雪蕉山館詩集》,臺北:龍文,1992年。
鄭鵬雲,《師友風義錄》,臺北:廣文,1982年。
蔡廷蘭,《海南雜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蔡振豐,《樹杞林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道光元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大正六年),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年。
藍鼎元,《東征集》(康熙六十一年),臺北:臺灣經濟銀行研究室,1958年。
藍鼎元,《平臺紀略書》(雍正元年),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二、專書
不著撰人,《鄭拱辰及其夫人六十雙壽祝壽集》,鄭家藏本,1919年。
王啟宗,《臺灣的書院》,臺北:文建會,1987年。
王國璠、邱勝安,《三百年臺灣作家與作品》,臺北:臺灣時報社,1977年。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2年。
王鎮華,《書院教育與建築》,臺北:故鄉,1986年。
尹章義,《新莊志》,臺北:新莊市公所,1980年。
尹章義,《臺灣近代史論》,臺北:自立叢書,1986年。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1988年。
朱壽朋,《光緒朝東華續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年。
朱漢民,《中國的書院》,臺北:臺灣商務,1993年。
朱熹(宋),《朱子文集》,臺北:臺灣商務,1966年。
邱秀堂,《臺灣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5年。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臺北:臺灣書局,1959年。
何炳棣,《明清社會史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62年。
宋增璋,《臺灣撫墾記》,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1980年。
李志江、陸尊梧合編,《歷代典故辭典》。臺北:建宏,1994年。
李乾朗,《臺灣建築史》,臺北:北屋,1980年。李夢陽,《白鹿洞書院古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汪毅夫,《臺灣近代文學叢槁》,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1990年。
志伊齋,《光緒朝捐納則例‧戶部纂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99年。
吳金成,《中國史研究的成果與展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吳宣德著,李國鈞、王炳照主編,《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4卷〈明代編〉,濟南:山東教育,2000年。
吳福助,《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林文龍,《臺灣的書院與科舉》,臺北:常民,1999年。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 臺北:聯經,2000年。
林再復,《臺灣開發史》,臺北:著者自刊,1990年。
林英彥,《臺灣先民在狩獵時期的經濟生活》。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4年。
林洋港,《重修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林衡道,《臺灣史》,臺北:眾文,1990年。
林重新,《教育研究法》,臺北:揚智文化,2001年。
林熊祥、李騰嶽,《臺灣省通志稿》。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5年。
卓克華,《清代臺灣的商戰集團》,臺北:臺原出版發行,1990年。
東海大學中文系,《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原幹次郎編,《臺灣自治制度改正十週年紀念人物史》,東京:勤勞富源社,1931年。
范根燦,《元暉詩草》,新竹:作者自行刊行,1991年。
范國銓,《采田福地竹塹社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文化中心,1996年。
洪英聖,《情歸故鄉總篇》,臺北:新莊文史工作室,1995年。
怪我氏,《百年見聞肚皮集》,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5年。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 新竹縣文化局,2001年。
胡清,《書院的社會功能及其文化特色》,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下冊。臺北:學生書局,1975年。
侯怡泓,《早期台灣都市發展性質的研究》,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年。
馬肇選,《臺灣書院小史》,彰化:省立彰化社教館,1977年。
高賢治,《臺灣三百年史》,臺北:眾文,1978年。
高燦榮,《燕尾、馬背、瓦鎮─臺灣古厝屋頂的型態》,臺北:南天,1990年。
徐世昌編,《清詩薈》,臺北:眾文書局,1962年。
徐梓,《元代書院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戚嘉林,《臺灣史》(下),臺北:著者刊,1985年。
郭廷以,《臺灣史事概說》,臺北:正中,1954年。
郭齊家,《中國古代學校》,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94年。
黃大受,《臺灣史綱》,臺北:三民,1999年。
黃旺成,《新竹縣志》,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57年。
黃啟文,《新竹史話》,新竹:作者刊行,1955年。
莊永明,《臺灣紀事》,臺北:時報文化,1989年。
莊金德,《清廷對臺灣實施禁海政策的經緯》,臺北:臺灣文物論集,1966年。
莊金德,《清代臺灣教育史料彙編》,臺中:灣省文獻委員會,1973年。
盛朗西,《中國書院制度》,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
曹永和,《臺灣史論叢》,臺北:眾文,1980年。
曹永和,《臺灣經濟史初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85年。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2000年。
張正藩,《中國書院制度考略》,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
張仲禮,《中國紳士》,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1年。
張谷誠,《新竹叢誌》,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
張炎憲,《創造臺灣新文化》,臺北:前衛,1993年
張純甫,《張純甫全集》,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
張勝彥,《臺灣歷史系列演講專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5年。
張德南,《竹塹成的社會領導階層》,新竹:新竹市公所,2002年。
陳孔立,《臺灣研究十年》,廈門:廈門大學,1991年。
陳谷嘉、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史資料》,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1987年。
陳板,《臺灣客家人新論》,臺北:臺原,1993年。
陳宗仁,《從草地到街市─十八世紀新莊街研究》,臺北:稻鄉,1996年。
陳昭瑛,《臺灣詩選注》,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陳昭瑛,《臺灣儒學》,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1979年。
陳運棟,《臺灣的客家人》,臺北:臺原,1989年。
陳運棟,《臺灣的客家人》,臺北:臺原,1989年。
陳運棟,《內外公館史話》,臺北:著者,1994年。
陳瑞方英,《徽州古書院》,大陸:遼寧出版社,2002年。
陳澤主編,《臺灣省開闢資料續編》,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1977年。
國學文獻館主編,《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臺北:聯經,1996年。
黃大受,《臺灣史綱》,臺北:三民,1990年。
黃秀政,《臺灣史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黃得時,《評論集》,臺北:北縣文化中心,1993
黃榮洛,《渡臺悲歌--臺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臺北:臺原,1989年。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臺北:國史館,1995年。
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楊熙,《清代臺灣:政策與社會變遷》,臺北:天工書局,1983年。
詹雅能,《明志書院沿革志》,新竹:新竹市政府,2001年。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林占梅資料彙編(三)》,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4年。
新竹縣政府,《新竹市志》,新竹:新竹市政府,1996年。
新竹縣政府,《新竹市鄭氏家廟及進士第之研究與修護計畫》,新竹:新竹市政府,1986年。
新莊慈祐宮管理委員會編,《新莊慈祐宮沿革誌》,臺北:新莊慈祐宮管理委員會,1980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出版,1987年。葉振輝,《臺灣開發史》,臺北:臺原,1995年。
溫振華,《臺灣早期開發》,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2年。
廖雪蘭,《臺灣詩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廖漢臣,《臺灣省開闢資料續編》,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足本合校新竹縣采訪冊》。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1999年。
劉伯驥,《廣東書院制度》,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年。
劉登翰,《臺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1991年。
劉海峰,《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樊克政,《中國書院史話》,臺北:學海,1985年。
潘英,《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佈研究》,臺北:南天書局,2000年。
蔡鎮楚,《中國詩話史》,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
蔡鎮楚,《詩話學》,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諸葛亮著,普穎華、鄭吟韜編,《白話諸葛亮兵法》,北京:時事出版社,1997年。
魏優民,《中國詩歌史:魏晉南北朝 》,高雄:麗文,1994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1979年。
謝崇耀,《清代臺灣宦遊文學研究》,臺北:蘭臺出版社,2002年。
謝樹新編,《中原文化叢刊》第三集,苗栗:中原苗友雜誌社,1971年。
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三輯》,臺北:龍文出版社,2001年
蕭公權,《中國鄉村》,臺北:汎美圖書,1972年。
蘇子建編,《塹城詩薈》,新竹:竹市文化,1994年。
三、學位論文
王文顏,《臺灣詩社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79年。江淑美,《清代臺灣客家子弟教育研究1684-189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2003年。林孟輝,《清代臺灣學校教育與儒學教化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臺南,未出版,1998年。施懿琳,《清代臺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91年。陳丹馨,《臺灣光復前重要詩社作家作品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91年。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的結構變遷》,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81年。
許世穎,《清代臺灣書院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95年。許俊雅,《臺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86年。黃志民,《明代詩社之研究》,政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72年。
曾蕙雯,《清代臺灣啟蒙教育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99年。溫振華,《清代臺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臺師大歷史所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78年。葉憲峻,《清代臺灣教育之建置與發展》,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博士論文,未出版,2003年.
劉妮玲,《臺灣民變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80年。
蔡淵絜,《清代臺灣的社會領導階級》(1684-1895),師大史研所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80年。
謝世賜,《道咸同時期淡水廳文人及其詩文研究─以鄭用錫, 陳維英, 林占梅為對象》,臺灣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95年。
謝宏武,《清代臺灣義民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94年。
簡鈺珣,《清代臺灣地區進士及舉人研究》,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2001年。
二、 期刊、論文
王一剛,〈臺北懷臺談〉,《臺北文獻》,5期第1卷,1957年。
毛一波,〈古今臺灣文獻考〉,《臺灣風物》,27卷第1期,1977年。尹章義,〈臺灣人發展的軌跡與臺灣人的精神特質〉,《臺灣文獻》,43卷第2期,1992年。尹章義,〈臺北平原拓墾史〉,《臺北文獻》,直字第53-54期合刊,1981年。
尹章義,〈臺灣人發展的軌跡與臺灣人的精神特質〉,《臺灣文獻》,43卷2期,1992年。伊能嘉矩,〈淡北偉人鄭用錫〉。收於臺灣慣習研究會著、鄭瑞明譯,《臺灣慣習紀事》,中繹本第4卷上。
李棟明,〈臺灣早期的人口成長和漢人移民研究〉,《臺北文獻》,14刊,1970年。
李國祈,〈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5卷3期,1978年。
李國祁,〈近代臺灣的政治現代化--開山撫番與建省〉,《中華文化復興月刊》,8卷12期,1985年。
何素花,〈清初大陸文人在臺灣之觀察〉,《臺灣文獻》,53卷1期,2002年。
佩華,〈客臺之內地詩人〉,《臺北文物》,4卷4期,1955年。
吳文星,〈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卷第3期,1978年。吳金成,〈明清紳士層研究的諸問題〉,收於東洋史學會編《中國史研究的成果與展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吳金成,〈再論明清朝的紳士層研究〉,收於陳淑銖編《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1992年。
吳逸生,〈艋舺古行號概述〉,《臺北文物》,9卷1期,1960年。
林正子,〈道咸同期北部臺灣的一豪紳〉,收於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編集《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91號,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2年。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商人團體─類型、成員及功能的討論〉,《臺灣史研究》,5卷1期,1998年。林偉聖,〈清代臺灣分類械鬥發生的原因〉,收於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臺北:玉山,1996年。
林滿紅譯,Franz Michael著,〈十九世紀中國的中國與社會〉,《食貨雜誌》,3卷6期,1973年。
林滿紅,〈板橋新莊史蹟調查〉,《臺灣文獻》,24卷4期,1973年。郭嘉維,〈清代臺灣書院沿革初稿〉,《臺灣文獻》,38卷2期,1987年。
施添福,〈清代臺灣是接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上),《臺灣風物》,39卷2期,1989年。施添福,〈臺灣歷史地理研究記(二):竹塹、竹塹埔和鹿場半被流民開〉,《臺灣風物》,39卷3期,1989年。施添福,〈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與區域發展〉,《臺灣風物》,40卷4期,1990年。
徐慧鈺,〈高吟四座互飛觴─話潛園詩酒盛會〉,《竹塹文獻》6期,1998年。
徐慧鈺,〈構得潛園堪寄跡,十年樂趣在林泉─談林占梅的園林生活〉,《竹塹文獻》,第13期,1999年。
莊金德,〈清代初期臺灣土地開發導言〉,《臺北文獻》,直字15-16期合刊,1973年。
陳忠華,〈閩人移植臺灣史略〉,《臺北文獻》,直字1-4期合刊,1968年。
陳培漢,〈先曾祖叔維英公事蹟〉,《臺北文物》,2卷2期,
曹永和,〈從荷蘭文獻談鄭成功之研究〉,《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1979年。
張正藩,〈清代書院略述〉,《國立編譯館館刊》,2卷3期,1973年。
張明雄,〈明清之際臺灣移墾社會的原型〉,《臺灣文獻》,40卷4期,1989年。張炎憲,〈臺灣新竹鄭氏家族的發展型態〉,收於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二),(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6年。
張勝彥(1981)。〈清代臺灣漢人土地所有型態之研究 〉,《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4期,1981年。張德南,〈學界山斗鄭用鑑〉,《臺北文獻》,直字93期,1990年9月。
張德南,〈王世傑開墾竹塹埔年代的商榷〉,《竹塹文獻雜誌》,第2期,2002年。
許雪姬,〈邵友濂與臺灣的自強新政〉,《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
富田芳郎,〈臺北州新莊街的聚落地理特徵〉,《臺灣地學記事》,8卷5、6號,1937年5、6月。
黃克武,〈清季重商思想〉,《思與言》,21卷5期,1984年。
黃秀政,〈朱一貴的傳說與歌謠〉,《臺灣文獻》,26卷3期,1975年。黃秀政,〈書院與臺灣社會〉,《臺灣文獻》,31卷第3期,1980年。黃美娥,〈北臺文學之冠-清代竹塹地區的文人及其文學作品〉,《臺灣史研究》,5卷1期,1998年。黃美娥,〈日治時期新竹縣的詩社活動〉,《新竹文獻》,創刊號,1999年。黃美娥,〈清代竹塹詩人林占梅及其《潛園琴餘草》〉,《新竹文獻》,第6期,1999年。
黃美娥,〈北臺傳統文學發展概述─清代至日治時代(上)〉,《新竹文獻》,第11期,2001年。
黃得時,〈唐景崧與牡丹詩社〉,《臺灣新報》,1945年。
黃榮洛,〈淡水廳流寓詩人林維丞及其詩稿〉,《新竹文獻》,第4期,1995年。
黃新憲,〈閩臺書院的歷史淵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2000年。
黃鼎松,〈清代書院制度的探討--以英才書院為例〉,《崇文載道書院情》。南投:臺灣省政府文化處,1999年。
楊雲萍,〈牡丹詩社與福雅堂詩鈔及其作者〉,《臺北文物》,4卷4期,1956年。
楊聯陞,〈傳統中國政府對城市商人的統制〉,收於段昌國等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1976年。
溫振華,〈清代後期臺北盆地士人階層的成長〉,《臺北文獻》,92期,1990年。
溫振華,〈淡水開港與大稻埕的形成〉,《認識臺灣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教育輔導委員會,1996年。
廖漢臣,〈巢名太古尋遺跡─記迂谷陳維英〉,《臺北文物》,2卷2期,1953年。
蔡淵洯,〈清代臺灣的望族─新竹北郭園鄭家〉,收於《第三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會議記錄》,1978年。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的組成〉,《史聯雜誌》,第2期,1981年。蔡淵洯,〈清代臺灣的移墾社會〉,《認識臺灣論文集》,臺北:師大歷史系,1998年。
蔡榮昌,〈從制義叢話看科舉制度下的民風與士習〉,收於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編,《清代學術論叢》,臺北:文津,2001年。
諸家,〈臺北市詩社座談會〉,《臺北文物》,4卷4期,1956年2月。
劉枝萬作,余萬居譯,〈臺灣的民間信仰〉,《臺灣風物》,39卷1期,1989年。
賴子清,〈臺灣之寫景詩〉,《臺灣文獻》,9卷4期,1958年12月。賴子清,〈古今臺灣詩文社〉,《臺灣文獻》,10卷3期,1959年。
戴寶村,〈新竹建城之研究〉,《教學與研究》,第4期,1982年6月。鐘美芳,(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臺北文獻》,直字78號,1986年。
簡烔仁,〈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清據與日據臺灣社會發展模式互異之探討〉,《臺灣風物》,43卷 4 期,1993年。
謝浩,〈科舉制度在臺述略〉,《臺灣文獻》,36卷4期,1985年。
謝崇熙,〈十九世紀上半葉臺灣地方菁英社會領導活動之研究〉,《臺灣人文》,第7號,2002年。
羅肇錦,〈漳泉鬥的閩客情節初探〉,《臺灣文獻》,49卷第4期,1998年。四、外文
Karl F. A.Gutzlaff,The Journal of Two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New York:W.W. Norton & Company,1833。
Josheph W. Esherick & Mary Rankin eds.,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Taipei:SMC,1994。
參考文獻
一、 史料
丁紹儀,《東瀛識略》(同治六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同治六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不著撰人,《臺灣教育碑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不著撰人,《臺案會錄丙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不著撰人,《新竹縣志初稿》(光緒二十四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不著撰人,《淡水廳築城案卷》,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不著撰人,《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北:臺灣銀行銀行研究室,1963年。
不著撰人,《清聖祖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不著撰人,《清世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不著撰人,《清高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
不著撰人,《清會典臺灣事例》,臺北:臺灣經濟銀行研究室,1966年。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乾隆十七年),臺灣: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王松,《臺陽詩話》(光緒二十六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朱仕玠,《小琉球漫誌》(乾隆三十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朱壽朋,《光緒朝東華續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年。
江日昇,《臺灣外紀》(康熙四十三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乾隆三十年),臺北:臺灣經濟銀行研究室,1961年。
宋增璋,《臺灣撫墾記》,臺中:臺灣文獻委員會,1980年。
李熙齡,《陝西榆林府志》,臺北,成文,1985年。
沈起元,《清耆獻類徵選編》,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沈茂蔭,《苗栗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波越重之,《臺灣省新竹廳志》,臺北:成文,1985年。
吳子光,《臺灣紀事》,臺北:臺灣經濟銀行研究室,1957年。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康熙五十七年),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周鍾瑄,《諸羅縣志》(康熙五十六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87年。
周璽,《彰化縣志》(道光六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林占梅,《潛園琴餘草簡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年
林百川、林學源,《樹杞林記》(光緒二十四年),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林豪,《頌清堂詩集》,臺北:大眾,1957年。
林豪,《澎湖廳志》,臺北:臺灣叢書國防研究院,1968年。
郁永河,《裨海紀遊》(康熙三十九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姚瑩,《東溟奏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施士洁,《後蘇龕合集》,臺北:臺灣經濟銀行研究室,1965年。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崑岡,《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臺北:中華,1963年。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連橫,《臺灣詩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連橫,《雅堂文集》,臺北:眾文出版社,1979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康熙三十五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87年。
夏懋功,《順昌縣志》,臺北:成文書局,1974年。
徐宗幹,《斯未信齋文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徐宗幹,《虹玉樓詩帖選》,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本,1980年。
盛清沂,《臺北縣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57年。
陳文達,《鳳山縣志》(康熙五十九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同治十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6年。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道光二十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陳朝龍、鄭鵬雲,《新竹縣采訪冊》(光緒二十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曹剛等修、邱景雍纂,《連江縣志》,臺北:成文,1967年。
淡新檔案校註出版編輯委員會編,《淡新檔案--第一編行政》,臺北:臺灣大學,1995年。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96年。
劉良壁,《重修臺灣府志》(乾隆六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劉銘傳,《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光緒十三年),臺北:臺灣經濟銀行研究室,1969年。
劉勰著、黃淑琳註,《文心雕龍》,臺北:商務書局,1967年。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臺灣教育志稿》,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1901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著,《臺灣慣習紀事》,中繹本第4卷上,1984年。
臺灣舊慣調查會委員會編、陳金田譯,《臺灣私法》,第1卷,臺北:臺灣文獻委員會,1990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足本合校新竹縣採訪冊》,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1999年。
《臺灣日日新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臺灣新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鄭用錫,《北郭園詩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鄭用錫原稿,鄭鵬雲重修,《浯江鄭氏家乘》,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78年。
鄭用錫著,楊浚編,《北郭園全集》,臺北:龍文,1992年。
鄭用錫,《淡水廳志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鄭用鑑著,詹雅能編校,《靜遠堂詩文鈔》,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01年。
鄭如蘭,《偏遠堂吟草》,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
鄭家珍,《雪蕉山館詩集》,臺北:龍文,1992年。
鄭鵬雲,《師友風義錄》,臺北:廣文,1982年。
蔡廷蘭,《海南雜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蔡振豐,《樹杞林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道光元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大正六年),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年。
藍鼎元,《東征集》(康熙六十一年),臺北:臺灣經濟銀行研究室,1958年。
藍鼎元,《平臺紀略書》(雍正元年),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二、專書
不著撰人,《鄭拱辰及其夫人六十雙壽祝壽集》,鄭家藏本,1919年。
王啟宗,《臺灣的書院》,臺北:文建會,1987年。
王國璠、邱勝安,《三百年臺灣作家與作品》,臺北:臺灣時報社,1977年。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2年。
王鎮華,《書院教育與建築》,臺北:故鄉,1986年。
尹章義,《新莊志》,臺北:新莊市公所,1980年。
尹章義,《臺灣近代史論》,臺北:自立叢書,1986年。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1988年。
朱壽朋,《光緒朝東華續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年。
朱漢民,《中國的書院》,臺北:臺灣商務,1993年。
朱熹(宋),《朱子文集》,臺北:臺灣商務,1966年。
邱秀堂,《臺灣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5年。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臺北:臺灣書局,1959年。
何炳棣,《明清社會史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62年。
宋增璋,《臺灣撫墾記》,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1980年。
李志江、陸尊梧合編,《歷代典故辭典》。臺北:建宏,1994年。
李乾朗,《臺灣建築史》,臺北:北屋,1980年。李夢陽,《白鹿洞書院古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汪毅夫,《臺灣近代文學叢槁》,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1990年。
志伊齋,《光緒朝捐納則例‧戶部纂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99年。
吳金成,《中國史研究的成果與展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吳宣德著,李國鈞、王炳照主編,《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4卷〈明代編〉,濟南:山東教育,2000年。
吳福助,《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林文龍,《臺灣的書院與科舉》,臺北:常民,1999年。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 臺北:聯經,2000年。
林再復,《臺灣開發史》,臺北:著者自刊,1990年。
林英彥,《臺灣先民在狩獵時期的經濟生活》。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4年。
林洋港,《重修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林衡道,《臺灣史》,臺北:眾文,1990年。
林重新,《教育研究法》,臺北:揚智文化,2001年。
林熊祥、李騰嶽,《臺灣省通志稿》。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5年。
卓克華,《清代臺灣的商戰集團》,臺北:臺原出版發行,1990年。
東海大學中文系,《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原幹次郎編,《臺灣自治制度改正十週年紀念人物史》,東京:勤勞富源社,1931年。
范根燦,《元暉詩草》,新竹:作者自行刊行,1991年。
范國銓,《采田福地竹塹社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文化中心,1996年。
洪英聖,《情歸故鄉總篇》,臺北:新莊文史工作室,1995年。
怪我氏,《百年見聞肚皮集》,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5年。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 新竹縣文化局,2001年。
胡清,《書院的社會功能及其文化特色》,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下冊。臺北:學生書局,1975年。
侯怡泓,《早期台灣都市發展性質的研究》,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年。
馬肇選,《臺灣書院小史》,彰化:省立彰化社教館,1977年。
高賢治,《臺灣三百年史》,臺北:眾文,1978年。
高燦榮,《燕尾、馬背、瓦鎮─臺灣古厝屋頂的型態》,臺北:南天,1990年。
徐世昌編,《清詩薈》,臺北:眾文書局,1962年。
徐梓,《元代書院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戚嘉林,《臺灣史》(下),臺北:著者刊,1985年。
郭廷以,《臺灣史事概說》,臺北:正中,1954年。
郭齊家,《中國古代學校》,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94年。
黃大受,《臺灣史綱》,臺北:三民,1999年。
黃旺成,《新竹縣志》,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57年。
黃啟文,《新竹史話》,新竹:作者刊行,1955年。
莊永明,《臺灣紀事》,臺北:時報文化,1989年。
莊金德,《清廷對臺灣實施禁海政策的經緯》,臺北:臺灣文物論集,1966年。
莊金德,《清代臺灣教育史料彙編》,臺中:灣省文獻委員會,1973年。
盛朗西,《中國書院制度》,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
曹永和,《臺灣史論叢》,臺北:眾文,1980年。
曹永和,《臺灣經濟史初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85年。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2000年。
張正藩,《中國書院制度考略》,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
張仲禮,《中國紳士》,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1年。
張谷誠,《新竹叢誌》,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
張炎憲,《創造臺灣新文化》,臺北:前衛,1993年
張純甫,《張純甫全集》,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
張勝彥,《臺灣歷史系列演講專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5年。
張德南,《竹塹成的社會領導階層》,新竹:新竹市公所,2002年。
陳孔立,《臺灣研究十年》,廈門:廈門大學,1991年。
陳谷嘉、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史資料》,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1987年。
陳板,《臺灣客家人新論》,臺北:臺原,1993年。
陳宗仁,《從草地到街市─十八世紀新莊街研究》,臺北:稻鄉,1996年。
陳昭瑛,《臺灣詩選注》,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陳昭瑛,《臺灣儒學》,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1979年。
陳運棟,《臺灣的客家人》,臺北:臺原,1989年。
陳運棟,《臺灣的客家人》,臺北:臺原,1989年。
陳運棟,《內外公館史話》,臺北:著者,1994年。
陳瑞方英,《徽州古書院》,大陸:遼寧出版社,2002年。
陳澤主編,《臺灣省開闢資料續編》,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1977年。
國學文獻館主編,《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臺北:聯經,1996年。
黃大受,《臺灣史綱》,臺北:三民,1990年。
黃秀政,《臺灣史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黃得時,《評論集》,臺北:北縣文化中心,1993
黃榮洛,《渡臺悲歌--臺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臺北:臺原,1989年。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臺北:國史館,1995年。
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楊熙,《清代臺灣:政策與社會變遷》,臺北:天工書局,1983年。
詹雅能,《明志書院沿革志》,新竹:新竹市政府,2001年。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林占梅資料彙編(三)》,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4年。
新竹縣政府,《新竹市志》,新竹:新竹市政府,1996年。
新竹縣政府,《新竹市鄭氏家廟及進士第之研究與修護計畫》,新竹:新竹市政府,1986年。
新莊慈祐宮管理委員會編,《新莊慈祐宮沿革誌》,臺北:新莊慈祐宮管理委員會,1980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出版,1987年。葉振輝,《臺灣開發史》,臺北:臺原,1995年。
溫振華,《臺灣早期開發》,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2年。
廖雪蘭,《臺灣詩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廖漢臣,《臺灣省開闢資料續編》,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足本合校新竹縣采訪冊》。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1999年。
劉伯驥,《廣東書院制度》,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年。
劉登翰,《臺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1991年。
劉海峰,《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樊克政,《中國書院史話》,臺北:學海,1985年。
潘英,《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佈研究》,臺北:南天書局,2000年。
蔡鎮楚,《中國詩話史》,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
蔡鎮楚,《詩話學》,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諸葛亮著,普穎華、鄭吟韜編,《白話諸葛亮兵法》,北京:時事出版社,1997年。
魏優民,《中國詩歌史:魏晉南北朝 》,高雄:麗文,1994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1979年。
謝崇耀,《清代臺灣宦遊文學研究》,臺北:蘭臺出版社,2002年。
謝樹新編,《中原文化叢刊》第三集,苗栗:中原苗友雜誌社,1971年。
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三輯》,臺北:龍文出版社,2001年
蕭公權,《中國鄉村》,臺北:汎美圖書,1972年。
蘇子建編,《塹城詩薈》,新竹:竹市文化,1994年。
三、學位論文
王文顏,《臺灣詩社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79年。江淑美,《清代臺灣客家子弟教育研究1684-189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2003年。林孟輝,《清代臺灣學校教育與儒學教化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臺南,未出版,1998年。施懿琳,《清代臺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91年。陳丹馨,《臺灣光復前重要詩社作家作品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91年。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的結構變遷》,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81年。
許世穎,《清代臺灣書院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95年。許俊雅,《臺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86年。黃志民,《明代詩社之研究》,政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72年。
曾蕙雯,《清代臺灣啟蒙教育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99年。溫振華,《清代臺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臺師大歷史所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78年。葉憲峻,《清代臺灣教育之建置與發展》,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博士論文,未出版,2003年.
劉妮玲,《臺灣民變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80年。
蔡淵絜,《清代臺灣的社會領導階級》(1684-1895),師大史研所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80年。
謝世賜,《道咸同時期淡水廳文人及其詩文研究─以鄭用錫, 陳維英, 林占梅為對象》,臺灣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95年。
謝宏武,《清代臺灣義民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1994年。
簡鈺珣,《清代臺灣地區進士及舉人研究》,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2001年。
二、 期刊、論文
王一剛,〈臺北懷臺談〉,《臺北文獻》,5期第1卷,1957年。
毛一波,〈古今臺灣文獻考〉,《臺灣風物》,27卷第1期,1977年。尹章義,〈臺灣人發展的軌跡與臺灣人的精神特質〉,《臺灣文獻》,43卷第2期,1992年。尹章義,〈臺北平原拓墾史〉,《臺北文獻》,直字第53-54期合刊,1981年。
尹章義,〈臺灣人發展的軌跡與臺灣人的精神特質〉,《臺灣文獻》,43卷2期,1992年。伊能嘉矩,〈淡北偉人鄭用錫〉。收於臺灣慣習研究會著、鄭瑞明譯,《臺灣慣習紀事》,中繹本第4卷上。
李棟明,〈臺灣早期的人口成長和漢人移民研究〉,《臺北文獻》,14刊,1970年。
李國祈,〈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5卷3期,1978年。
李國祁,〈近代臺灣的政治現代化--開山撫番與建省〉,《中華文化復興月刊》,8卷12期,1985年。
何素花,〈清初大陸文人在臺灣之觀察〉,《臺灣文獻》,53卷1期,2002年。
佩華,〈客臺之內地詩人〉,《臺北文物》,4卷4期,1955年。
吳文星,〈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卷第3期,1978年。吳金成,〈明清紳士層研究的諸問題〉,收於東洋史學會編《中國史研究的成果與展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吳金成,〈再論明清朝的紳士層研究〉,收於陳淑銖編《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1992年。
吳逸生,〈艋舺古行號概述〉,《臺北文物》,9卷1期,1960年。
林正子,〈道咸同期北部臺灣的一豪紳〉,收於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編集《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91號,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2年。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商人團體─類型、成員及功能的討論〉,《臺灣史研究》,5卷1期,1998年。林偉聖,〈清代臺灣分類械鬥發生的原因〉,收於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臺北:玉山,1996年。
林滿紅譯,Franz Michael著,〈十九世紀中國的中國與社會〉,《食貨雜誌》,3卷6期,1973年。
林滿紅,〈板橋新莊史蹟調查〉,《臺灣文獻》,24卷4期,1973年。郭嘉維,〈清代臺灣書院沿革初稿〉,《臺灣文獻》,38卷2期,1987年。
施添福,〈清代臺灣是接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上),《臺灣風物》,39卷2期,1989年。施添福,〈臺灣歷史地理研究記(二):竹塹、竹塹埔和鹿場半被流民開〉,《臺灣風物》,39卷3期,1989年。施添福,〈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與區域發展〉,《臺灣風物》,40卷4期,1990年。
徐慧鈺,〈高吟四座互飛觴─話潛園詩酒盛會〉,《竹塹文獻》6期,1998年。
徐慧鈺,〈構得潛園堪寄跡,十年樂趣在林泉─談林占梅的園林生活〉,《竹塹文獻》,第13期,1999年。
莊金德,〈清代初期臺灣土地開發導言〉,《臺北文獻》,直字15-16期合刊,1973年。
陳忠華,〈閩人移植臺灣史略〉,《臺北文獻》,直字1-4期合刊,1968年。
陳培漢,〈先曾祖叔維英公事蹟〉,《臺北文物》,2卷2期,
曹永和,〈從荷蘭文獻談鄭成功之研究〉,《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1979年。
張正藩,〈清代書院略述〉,《國立編譯館館刊》,2卷3期,1973年。
張明雄,〈明清之際臺灣移墾社會的原型〉,《臺灣文獻》,40卷4期,1989年。張炎憲,〈臺灣新竹鄭氏家族的發展型態〉,收於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二),(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6年。
張勝彥(1981)。〈清代臺灣漢人土地所有型態之研究 〉,《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4期,1981年。張德南,〈學界山斗鄭用鑑〉,《臺北文獻》,直字93期,1990年9月。
張德南,〈王世傑開墾竹塹埔年代的商榷〉,《竹塹文獻雜誌》,第2期,2002年。
許雪姬,〈邵友濂與臺灣的自強新政〉,《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
富田芳郎,〈臺北州新莊街的聚落地理特徵〉,《臺灣地學記事》,8卷5、6號,1937年5、6月。
黃克武,〈清季重商思想〉,《思與言》,21卷5期,1984年。
黃秀政,〈朱一貴的傳說與歌謠〉,《臺灣文獻》,26卷3期,1975年。黃秀政,〈書院與臺灣社會〉,《臺灣文獻》,31卷第3期,1980年。黃美娥,〈北臺文學之冠-清代竹塹地區的文人及其文學作品〉,《臺灣史研究》,5卷1期,1998年。黃美娥,〈日治時期新竹縣的詩社活動〉,《新竹文獻》,創刊號,1999年。黃美娥,〈清代竹塹詩人林占梅及其《潛園琴餘草》〉,《新竹文獻》,第6期,1999年。
黃美娥,〈北臺傳統文學發展概述─清代至日治時代(上)〉,《新竹文獻》,第11期,2001年。
黃得時,〈唐景崧與牡丹詩社〉,《臺灣新報》,1945年。
黃榮洛,〈淡水廳流寓詩人林維丞及其詩稿〉,《新竹文獻》,第4期,1995年。
黃新憲,〈閩臺書院的歷史淵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2000年。
黃鼎松,〈清代書院制度的探討--以英才書院為例〉,《崇文載道書院情》。南投:臺灣省政府文化處,1999年。
楊雲萍,〈牡丹詩社與福雅堂詩鈔及其作者〉,《臺北文物》,4卷4期,1956年。
楊聯陞,〈傳統中國政府對城市商人的統制〉,收於段昌國等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1976年。
溫振華,〈清代後期臺北盆地士人階層的成長〉,《臺北文獻》,92期,1990年。
溫振華,〈淡水開港與大稻埕的形成〉,《認識臺灣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教育輔導委員會,1996年。
廖漢臣,〈巢名太古尋遺跡─記迂谷陳維英〉,《臺北文物》,2卷2期,1953年。
蔡淵洯,〈清代臺灣的望族─新竹北郭園鄭家〉,收於《第三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會議記錄》,1978年。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的組成〉,《史聯雜誌》,第2期,1981年。蔡淵洯,〈清代臺灣的移墾社會〉,《認識臺灣論文集》,臺北:師大歷史系,1998年。
蔡榮昌,〈從制義叢話看科舉制度下的民風與士習〉,收於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編,《清代學術論叢》,臺北:文津,2001年。
諸家,〈臺北市詩社座談會〉,《臺北文物》,4卷4期,1956年2月。
劉枝萬作,余萬居譯,〈臺灣的民間信仰〉,《臺灣風物》,39卷1期,1989年。
賴子清,〈臺灣之寫景詩〉,《臺灣文獻》,9卷4期,1958年12月。賴子清,〈古今臺灣詩文社〉,《臺灣文獻》,10卷3期,1959年。
戴寶村,〈新竹建城之研究〉,《教學與研究》,第4期,1982年6月。鐘美芳,(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臺北文獻》,直字78號,1986年。
簡烔仁,〈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清據與日據臺灣社會發展模式互異之探討〉,《臺灣風物》,43卷 4 期,1993年。
謝浩,〈科舉制度在臺述略〉,《臺灣文獻》,36卷4期,1985年。
謝崇熙,〈十九世紀上半葉臺灣地方菁英社會領導活動之研究〉,《臺灣人文》,第7號,2002年。
羅肇錦,〈漳泉鬥的閩客情節初探〉,《臺灣文獻》,49卷第4期,1998年。四、外文
Karl F. A.Gutzlaff,The Journal of Two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New York:W.W. Norton & Company,1833。
Josheph W. Esherick & Mary Rankin eds.,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Taipei:SMC,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