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
一順青草店網站。[Online].Available: http://home.pchome.com.tw/cool/vickyteddy/(2004.07.23)
么厲、趙詩鷹、劉銅華編(2003)《國內外中藥市場分析》。北京:中國醫藥科技。
王世慶(1996)《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Mike Crang (2003)《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王鴻楷(1979)《都市更新地區劃定準則之探討》。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
行政院中醫藥委員會網站。[Online].Available: http://www.ccmp.gov.tw/index-c/knowledge/standard.asp(2003.12.20)
行政院國科會(2001)《中華民國科學技術年鑑》。臺北:行政院國科會。
吳佳錩(2000)〈臺灣十大特殊藥草(一)〉。《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6(4),91-106。
吳幸玲(1999)《一個現代都會中的老舊社區》。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俊良(2002)《道地中藥材產業發展策略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銘輝(1998)《觀光地理》。臺北︰楊智文化。
杜聰明(1928)《有關漢醫學研究方法的考察(五)》。臺北:臺灣民報。
沈清松(2002)〈歷史性、文化空間與文化產業〉。《哲學雜誌》,38,26-36。那琦(2000)《本草學》。臺北:中國醫藥研究所。
林佳潔(2003)《西醫與漢藥---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1893-1986)》。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建元(2004)〈都市地區閒置公有土地之再利用策略〉。《閒置空間再利用暨振興商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縣政府。
林欽榮(1995)《都市設計在台灣》。臺北:創興。
林慧雯(2003)《推展文化觀光策略之研究-以阿罩霧地區再開發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秀堂(1986)《臺灣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邱明民(1994)〈商店街淺介〉。《連鎖店雜誌》,14,18。
胡幼慧(1997)〈評「大麻:被禁之藥」兼論草藥政治經濟學〉。《醫望雜誌》,22,123-124。
胡幼慧(1998)〈另類療者的社會空間: 一項田野研究的初步分析〉。《思與言》,36(2),183-212。唐學斌(1989)《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客旅遊模式及其經營管理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系碩士論文。
孫武彥(1993)《文化觀光-文化與觀光之研究》。臺北:三民。
翁徐得(1995)〈地方產業與地方振興〉。《臺灣手工業》,7,10-15。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1998)《中草藥專題研究》。經濟部技術處委託。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2001)《中草藥產業現況與趨勢》。經濟部技術處委託。
楊清芬、林素春等(2001)《公部門資源為社區參與之啟動器?以艋舺青草巷社區文化生活規劃案為例》。臺北:臺大城鄉基金會。
張本政(1993)《清實錄台灣史資料專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張永健(2003)《論藥品、健康食品、食品之管制》。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永勳(1997)〈臺灣原住民之藥用植物調查、編寫〉。《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年報》,15(3),313-328。張白梅〈藥食同源--食物的屬性〉。[Online].Available: http://www.cmch.org.tw/HTML/activity/acup/food2.htm/(2003.12.20)
張珣(2000)《疾病與文化》。臺北:稻鄉
張笠雲(2002)《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臺北:巨流。
張憲昌(2003)《藥草--臺灣自然觀察圖鑑》。臺北:渡假。
許鴻源(1977)《臺灣藥用植物與中藥之研究》。臺北:新醫藥。
連曉青(1953)〈艋舺大事記〉。《臺北文物》,2(1),65-68。
陳志忠(1998)《清代臺灣中醫的發展》。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4。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其南(2000)〈為何亞維儂不是美濃﹖--談文化藝術活動的全球化與在地化〉。《典藏雜誌》,99,158-160。
陳美潔(2001)《房地產神話中的老人安養魔境--以天母地景變遷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泰昇(2002)《臺灣藥籤調查與研究》。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培桂(1993 重印)〈淡水廳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陸景武(1989)〈社會趨向與觀光的未來〉。《中華民國觀光學會會刊》,23-26。臺北:中華民國觀光學會。
陶御風(1997)《中藥是什麼?》。上海:上海教育。
章英華(1995)《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與歷史的探討》。臺北:巨流。
彭吉生等(1999)《1999 臺北市區里界說》。臺北: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曾旭正(1994)《戰後臺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楊敏芝、辛晚教(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方動力互動模式研究〉。《災區重建與社區營造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化環境基金會。
臺大城鄉基金會(2000)《規劃社區生活--青草巷》。臺北市文化局委託。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1)〈龍山區地名沿革〉。《臺北文獻》,第96期,30。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2)艋舺青草巷觀光摺頁。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1993)《艋舺地藏庵研究調查與修復建議》。
臺北市政府商業管理處網站。[Online].Available: http://ooca.dortp.gov.tw/index/new_ooca/index.asp/ (2004.3.5)
臺北市政府商業管理處之佛具街青草巷網站。[Online].Available: http://www.buddha-herb.com.tw/ (2004.6.20)
臺北市政府區里鄰電子地圖網站。[Online].Available: http://www.czone2.tcg.gov.tw/tp92-1/index.htm(2003.12.20)
臺北市政府都發局(1998)《臺北市古蹟及歷史保存區周邊地區都市設計準則之擬定》。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1993)《松山---板橋線捷運工程用地規劃研究(板橋站--龍山寺站)》。
臺灣經濟研究院(2001)《臺北市萬華、大同地區特色產業調查研究》。臺北市商業管理處委託。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3)《清.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草篇.第2卷》。臺北:臺灣銀行。
劉慧璇(2003)《觀光凝視下的古村落空間─徽州宏村旅遊的空間生產與文化抵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宏明(2002)〈產業演化理論與傳統產業的定義〉。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蔡璧名(1999)〈《本草備要》中的認識觀─以《本草備要》為中心重審陰陽五行理論〉。《中醫典籍學報》,2,127-175。臺北:中華中醫典籍學會。
蔡璧名(2000)〈重審陰陽五行理論:以本草學的認識方法為中心〉。《臺大中文學報》12,285-36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鄭恩仁(1995)《高科技產業群聚現象與共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蕭來發(1976)《生藥學概要》。臺中:昭人。
蕭偉良(2003)《地區發展計畫對特色產業商店街發展成效之評價-以三義水美木雕街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所碩士論文。薛明敏(1982)《觀光的構成》。臺北:參旅。
二、英文
Ball, Adam Millard (2000). Moving Beyond the Gentrification Gaps: Social Change, Tenure Change and Gap Theories in Stockholm. Urban Studies, 37(9), 1673-1693.
Cohen, Erik (1988). 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in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5, 371-386.
Fine, Elizabeth C. & Jean Haskell Speer (1985). Tour Guide Performances as Sight Sacraliz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2, 73-95.
Graburn, Nelson H. H. (1989). Tourism: The Sacred Journey. In Valene L. Smith (Ed.), 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 pp. 21-36).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Greenwood, Davydd J. (1989). Culture by the Pound: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ourism as Cultural Commoditization. In Valene L. Smith (Ed.), 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pp. 171-185).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acCannell, Dean (1999).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assey, Doreen (1993). Power-geometry and a Progressive Sense of Place. In Jon Bird, Barry Curtis, Tim Putnam, George Robertson, and Lisa Tickner (eds.), Mapping the Futures: Local Cultures, Global Change (pp. 59-69). London: Routledge.
Sauer, Carl (1962). Land and Life: A Selection from the Writings of Carl Sauer, ed. J. Leigh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Sieber, R. Timothy (1997). “Urban Tourism in Revitalizing Downtowns: Conceptualizing Tourism in Boston, Massachusetts. In Erve Chambers (ed.), Tourism and Culture: An Applied Perspective (pp. 59-76). New York: SUNY.
Urry, John (2002). The Tourist Gaze. London: Sage.
三、日文
翁長林正(1942)〈台灣の草藥〉。《民俗台灣》,2(8),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