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5 18: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湯尹珊
研究生(外文):Yiin-Shan Tang
論文名稱:城鄉休閒活動類型變遷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Leisure Activity Categories Changes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指導教授:王俊豪王俊豪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農業推廣學研究所
學門:農業科學學門
學類:農業經濟及推廣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1
中文關鍵詞:休閒活動類型理性化城鄉差異潛在結構模式對數線性模式感性休閒活動理性休閒活動
外文關鍵詞:leisure activity categoryrationalizationLantent Structure Modelsrational leisure activitiesperceptional leisure activitiesLoglinear Modelsrural and urban discrepanc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0
  • 點閱點閱:15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台灣都市化與經濟發展使得國民所得提高與自由時間增多,促使休閒活動參與受到重視,但國內對於休閒活動的研究有兩項需解決的問題,一為休閒活動缺乏一個明確整體的分類,其次為較少從事休閒活動變遷的探討,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一)釐清國人休閒活動類型的分類。(二)探討休閒活動類型的變遷情形。(三)比較不同時間點城鄉休閒活動類型的差異。(四)分析不同時期城鄉休閒活動類型變遷情形。

分析資料則使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於1990年與2000年所進行的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中問卷Ⅱ的休閒活動與態度題組資料。並且運用理性休閒活動與感性休閒活動二元的觀點來分析國人休閒活動類型變遷情形。1990年的研究樣本數與原始樣本數同為2529個,2000年原始樣本數為1895個,經過樣本處理後研究樣本數為1625個。本研究之分析方法為潛在結構模式與數線性模式分析。

分析結果發現1990年最受歡迎的前三種休閒活動組合為「消費滿足型」與「自然社交型」(16.37﹪)、「消費滿足型」與「精神豐富型」(15.54﹪)和「消費滿足型」與「讀書愛樂型」(14.08﹪)。而到了2000年最受歡迎的前三種休閒活動組合為「物質忽略型」與「讀書愛樂型」(18.52﹪)、「物質忽略型」與「精神豐富型」(18.03﹪)和「物質忽略型」與「自然社交型」(17.17﹪)。並且發現國人的休閒活動類型於1990年存在著城鄉的差異,但到了2000年時城市與鄉村居民的休閒活動類型趨於同質性,而休閒活動類型也由傾向理性休閒活動轉變為注重感性休閒活動。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一)to clarity the leisure activity categories,(二)to examine the changes of the leisure activity categories,(三)to compare rural and urban discrepancy in different periods,(四)to analyze rural and urban change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Data utilized for this study include 2529 individuals in 1990 and 1625 in 2000 obtained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ocial change survey of 1990 and 2000 in Taiwan. Besides, the views of rational and perceptional leisure activities are applied to explain the changes of domestic leisure activity categories. Latent Structure Models and Loglinear Models have been applied for analyzing the study mode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p three combination in 1990 were” Consumerism” and” Interact with social and nature”,” Consumerism” and” Variety mental leisure”, and” Consumerism” and” Books and music”.

Nevertheless, in 2000,” Consumerism” was replaced with“ Neglect material leisure” in the top three combination. Meanwhile, rural and urban discrepancy remains in 1990. In 2000, the tendencies of leisure activity categories towards homogeneity, and the focus shifts from rational leisure activities to perceptional ones in the categorie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源起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限制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4
第一節 休閒行為理論 ……………………………………4
第二節 休閒活動類型 ……………………………………8
第三節 休閒行為的理性化與感性化……………………14
第四節 城鄉的休閒差異…………………………………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0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30
第二節 資料來源…………………………………………32
第三節 變項定義與操作…………………………………35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37
第四章 資料分析 ………………………………………………38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38
第二節 潛在結構分析……………………………………43
第三節 多重列聯表分析…………………………………64
第四節 對數線性模式……………………………………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1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結論…………………………………71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74
參考書目……………………………………………………………76
附錄一:休閒活動與態度量表 …………………………………81


圖表目錄
圖3-1 :研究架構 ………………………………………………………………30
圖3-2 :研究樣本數 ……………………………………………………………34

表2-1 :潛在變項分析方法使用時機 …………………………………………10
表2-2 :休閒活動類型分析方法與分類標準 …………………………………11
表2-3 :家庭歷年支出表 ………………………………………………………17
表2-4 :理性休閒與感性休閒的特徵 …………………………………………21
表2-5 :城市與鄉村在社會結構與價值觀上的差異 …………………………26
表2-6 :都市與鄉村地區居民區參與休閒活動的特性 ………………………27
表2-7 :都市與鄉村地區休閒活動的比較 ……………………………………28
表3-1 :社會變遷的成功樣本數與觀察樣本數 ………………………………34
表4-1 :1990 年樣本基本資料…………………………………………………39
表4-2 :2000 年樣本基本資料…………………………………………………40
表4-3 :2000 年剔除樣本基本資料(65歲以上)……………………………41
表4-4 :1990 年與2000年休閒活動與態度問項之觀察次數與百分比 ……42
表4-5 :1990 年感性休閒活動之外顯變項交叉表……………………………45
表4-6 :1990 年理性休閒活動之外顯變項交叉表……………………………46
表4-7 :1990 年感性休閒活動潛在類別模式配適結果………………………47
表4-8 :1990 年理性休閒活動潛在類別模式配適結果………………………47
表4-9 :1990 年感性休閒活動四類別模式的條件機率與潛在類別比例……49
表4-10:1990 年理性休閒活動三類別模式的條件機率與潛在類別比例……49
表4-11:1990 年感性休閒活動之外顯變項的交叉表…………………………50
表4-12:1990 年理性休閒活動之外顯變項的交叉表…………………………51
表4-13:2000 年感性休閒活動之外顯變項交叉表……………………………53
表4-14:2000 年理性休閒活動之外顯變項交叉表……………………………54
表4-15:2000 年感性休閒活動潛在類別模式配適結果………………………55
表4-16:2000 年理性休閒活動潛在類別模式配適結果………………………55
表4-17:2000 年感性休閒活動四類別模式的條件機率與潛在類別比例……57
表4-18:2000 年理性休閒活動三類別模式的條件機率與潛在類別比例……57
表4-19:2000 年感性休閒活動之外顯變項的交叉表…………………………58
表4-20:2000 年理性休閒活動之外顯變項的交叉表…………………………59
表4-21:1990 年與2000年的感性休閒活動與理性休閒活動類型交叉表 …62

表4-22:1990 年與2000年城鄉地區感性休閒活動與理性休閒活動類型
交叉表 …………………………………………………………………63
表4-23:以時間為控制變項的城鄉與休閒活動類型交叉表 …………………64
表4-24:以時間為控制變項的城鄉與休閒活動類型卡方檢定 ………………65
表4-25:以城鄉為控制變項的時間與休閒活動類型交叉表 …………………66
表4-26:以城鄉為控制變項的時間與休閒類型卡方檢定 ……………………66
表4-27:模型選擇 ………………………………………………………………68
表4-28:最適模型(模型十)的參數、自由度與p值 ………………………70




參考書目
丁庭宇、馬康莊(1986)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簡鴻檳(2003)高中生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于錫亮、洪主惠、陳元楊(2002)休閒行為時間與空間變化之研究。第四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休閒理論與遊憩行為篇。台北:世新大學觀光系:13-21。
文崇一(1990)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東大出版社。
王俊豪(2003)德國鄉村地區界定與鄉村政策。鄉村政策研討會。台北:台大農業推廣學系1:1-10。
民國八十年國民休閒生活調查報告(1991)。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宋明順(1990)休閒與工作:大眾休閒時代的衝擊。休閒面面觀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______(1991)大眾社會、大眾文化與大眾休閒。休閒與大眾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李明宗(2001)試論休閒研究的典範。戶外遊憩研究14(3):1-13。
李素馨(1997)都市女性休閒類型與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
李翠營(1991)休閒與商業規劃:規劃空間中的休閒行為。休閒與空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林正祥(1997),邏輯斯回歸模式與對數線性模型之比較。中國統計學報35(3):249-269。
林瑜芬(1998)超大型購物中心-重塑國人休閒消費新型態。實用稅務12:40-41。
邱浩政(200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侯佳宜(2002),台灣生活風格價值的變遷:汽車廣告再現。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錦雄(1999)生活態度與鄰里公園使用行為之不同層級城市比較―以台北、台中、彰化市居民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2(2):55-69。
南方朔(1991)休閒與大眾文化的幾個政治經濟學思考。休閒與大眾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凌德麟、曾慈慧、楊芝婷(2001)遊憩活動差異對身心健康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高承恕(1988)理性化與資本主義:韋伯與韋伯之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張俊彥(2000)城鄉居民對休閒綠地需求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5(2):57-70。
張俊彥、趙芝良(1999)城鄉婦女休閒活動特性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2(3):21-41。
張宮雄 (2002)休閒事業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孔令嘉(1995)台中市婦女休閒行為與場所選擇之研究。台中:私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隆順(1982)社區老人休閒活動之理論與實施。社區發展5(17):30-35。
莊淑姿(2001)台灣鄉村發展類型之研究。台灣鄉村社會發展願景研討會。台北:台灣鄉村社會學會1:179-203。
陳秉璋、陳信木(1988)邁向現代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相榮、陳渝苓(2003):傳統休閒理論的解構與重新探索―以女性休閒研究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13:75-93。
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台北:淑馨出版社。
______(1990)休閒的社會心理學。休閒面面觀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曾誰芬(1988)工作、生活目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北地區藝術工作者和行政工作者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玲(2003)鄉村性對政治信任的影響。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碩士論文。
黃耀榮(1997)老人休閒環境特性與需求之城鄉差異探討。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21:10-20。
葉光毅、黃幹忠(2000)都市空間與休閒娛樂。台灣土地金融季刊37(1):47-61。
葉至誠(1997),蛻變的社會-社會變遷的理論與現況。台北:洪葉文化。
葉啟政(2001)傳統與現代的鬥爭遊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葉智魁(1996)消費與休閒:另一種台灣經驗。戶外遊憩研究9(1):79-106。
______(2002)西方古典休閒觀初探。第四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休閒理論與遊憩行為篇。台北:世新大學觀光系:95-107。
蔡文輝(1990)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蔡必焜(2003)台灣鄉村地區界定與鄉村政策。鄉村政策研討會,台北:台大農業推廣學系1:110-116。
蔡珠兒(1990)休閒與大眾文化:對台灣休閒現象的幾點探索。休閒面面觀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蔡瑞明(1997)對數線性模型與對數相乘模型的發展與運用:以社會流動的分析為例。見楊文山等編,社會科學計量方法發展與運用,頁61-102。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蕭新煌(1990)對休閒、遊憩、自然觀光的若干社會學觀察。休閒面面觀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賴爾柔(2003)美國鄉村地區界定與鄉村政策。鄉村政策研討會。台北:台大農業推廣學系1:48-60。
謝宏昌(2003)全球化涵構中的鄉村性。台灣鄉村社會學會九十二年年會暨全球衝擊與鄉村調適研討會。台北:台灣鄉村社會學會1:15-28。
謝雨生、鄭宜仲(1997)團體比較研究中結構差異的考慮與處理:論回歸標準化及對數線性消除法的應用。見楊文山等編,社會科學計量方法發展與運用,頁61-102。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______________(2000)潛在結構模式(Latent Structure Model)在行為科學中的應用。長庚護理11(4):36-44。
許瑛玲(1994)女性公務人員休閒商生活之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政諭(198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主主義的台灣經驗。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______(1994)現代休閒文化的深層思考。訓育研究33(2):7-20。
簡鴻檳(2003)高中生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台中: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魏素芬(1997)城鄉老人休閒活動之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碩士論文。
魏勝賢(2002)影響休閒行為因素、活動傾向與市民農園經營關聯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啟宏(1992)台灣省鄉鎮發展類型之研究。台灣經濟190:41-67。
Bammel,Gene & Burrus-Bammel, Lei Lane著(1982),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
Berger, Peter & Berger, Brigitte and Kellner, Hansfried著,曾維宗譯(1985)漂泊的心靈:現代化過程中的意識變遷。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Godbey,Geoffrey著(1997),馬惠娣譯(2000) 21世紀的休閒與休閒服務。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_________________ 康錚譯(1994)你生命中的休閒。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Kelly,John R.(1996),著王昭正譯(2001)休閒導論。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Moore, Wilber E.著,俞景遽譯(1988)社會變遷。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O''nell, John著,張旭春譯(2001)五種身體。台北:弘智文化。
Ritzer, George著(2000),林佑聖、葉欣怡譯(2001)社會的麥當勞化。台北:弘智文化。
Slater,Don著,林祐聖、葉欣怡譯(2003)消費文化與現代性。台北:弘智文化。
Stokowski, Patricia A.著(1994),吳英偉、陳慧玲譯(1996)休閒社會學。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Wasko, Janet著(2000),林佑聖、葉欣怡譯(2001)認識迪士尼。台北:弘智文化。
Wolf, Michael J.著,汪睿祥譯(2000)無所不在-娛樂經濟大未來。中國生產力中心。

教育部網站:http://www.edu.tw/index.htm
交通部觀光局網站:http://202.39.225.136/indexc.asp
行政院國民所得統計摘要網站:http://www.dgbas.gov.tw/ dgbas03/ bs4 /abstract.htm

行政院主計處八十九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http://www.dgbas.gov.tw/ census~n/three/social89.htm

Coleman, Denis(1993)Leisure Based Social Support , Leisure Disposition and Health .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5(4):350-361.
Field, Donald R.(2000)Social Groups and park:Leisure Behavior in TIME and Spa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32(1):27-31.
Heinen,Ton(1996)Latent Class and Discrete Latent Trait Models: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 C.A.:Sage Publications.
Hsieh,Yeu-Sheng(1986)The Latent Structure of Occupational Incongruity for Taiwan’s Labor Force.J.of Population Studies 9:131-169.
Jeffres, Leo. W. and Dobos,Jean (1993) Perceptions of Leisure Opportunities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in a Metropolitan Area .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2):203-217.
Lane,Bernard(1994)What is Rural Tourism?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7-21。
Melamed,Samuel、Meir,Elchanan、Samson,Amit(1995) The Benefits of Personality Leisure Congruence: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7(1):25-40.
More, Thomas A.(2003)The Structure of Recreation Behavior.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5(4):372-395.
Munson,Wayne W.& Widmer, Mark A.(1997)Leisure Behavior and Occupational Identity in University Students.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6(2):190-199.
Philipp, Steven F.(1997)Health , Leisure , and Sport University of West Florida Pensacola, Florida. Leisure Science 19:191-207.
Roggenbuck ,Joseph .W . & Jerry ,Dagostino (1990)The Learning Benefits of Leisure .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2 (2):122-142.
Searle, Mark S. & Iso-Ahola(1995)Enhancing a Sense of Independenc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the Elderly:A Field Experiment .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7(2):107-124.
Wang, Ning(1996)Logos-modernity , Eros-modernity , and leisure . Leisure Studies 15:121-13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黃耀榮(1997)老人休閒環境特性與需求之城鄉差異探討。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21:10-20。
2. 張俊彥、趙芝良(1999)城鄉婦女休閒活動特性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2(3):21-41。
3. 張俊彥(2000)城鄉居民對休閒綠地需求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5(2):57-70。
4. 鍾起岱,〈議事學中的讀會與表決---兼談兩院制的讀會及表決〉,《人力發展》,第30期,民85,頁69-74。
5. 劉昌德、魏玓,〈檢視「罷免案」中的臺灣媒體操作--「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的假客觀真偏頗〉,《當代》,第42卷,民89.12,頁64-70。
6. 陳春生,〈從法治國角度看核四問題之解決〉,《月旦法學》,第67卷,民89,頁24-36。
7. 姚立明,〈從憲法角度看國會表決方法〉,《中國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報》,第4期,民92,頁37-44。
8. 周良黛,〈從比較觀點看國會表決方法〉,《理論與政策》,第15卷,第1期,民90,頁13-30。
9. 王堡麗,〈民主政治的多數決與表決功能〉,《復興崗學報》,第51期,民83,頁251-281。
10. 葉智魁(1996)消費與休閒:另一種台灣經驗。戶外遊憩研究9(1):79-106。
11.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12. 侯錦雄(1999)生活態度與鄰里公園使用行為之不同層級城市比較―以台北、台中、彰化市居民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2(2):55-69。
13. 林瑜芬(1998)超大型購物中心-重塑國人休閒消費新型態。實用稅務12:40-41。
14. 林正祥(1997),邏輯斯回歸模式與對數線性模型之比較。中國統計學報35(3):249-269。
15. 李素馨(1997)都市女性休閒類型與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