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丁庭宇、馬康莊(1986)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簡鴻檳(2003)高中生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于錫亮、洪主惠、陳元楊(2002)休閒行為時間與空間變化之研究。第四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休閒理論與遊憩行為篇。台北:世新大學觀光系:13-21。
文崇一(1990)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東大出版社。
王俊豪(2003)德國鄉村地區界定與鄉村政策。鄉村政策研討會。台北:台大農業推廣學系1:1-10。
民國八十年國民休閒生活調查報告(1991)。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宋明順(1990)休閒與工作:大眾休閒時代的衝擊。休閒面面觀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______(1991)大眾社會、大眾文化與大眾休閒。休閒與大眾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李明宗(2001)試論休閒研究的典範。戶外遊憩研究14(3):1-13。李素馨(1997)都市女性休閒類型與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李翠營(1991)休閒與商業規劃:規劃空間中的休閒行為。休閒與空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林正祥(1997),邏輯斯回歸模式與對數線性模型之比較。中國統計學報35(3):249-269。林瑜芬(1998)超大型購物中心-重塑國人休閒消費新型態。實用稅務12:40-41。邱浩政(200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侯佳宜(2002),台灣生活風格價值的變遷:汽車廣告再現。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侯錦雄(1999)生活態度與鄰里公園使用行為之不同層級城市比較―以台北、台中、彰化市居民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2(2):55-69。南方朔(1991)休閒與大眾文化的幾個政治經濟學思考。休閒與大眾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凌德麟、曾慈慧、楊芝婷(2001)遊憩活動差異對身心健康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高承恕(1988)理性化與資本主義:韋伯與韋伯之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張俊彥(2000)城鄉居民對休閒綠地需求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5(2):57-70。張俊彥、趙芝良(1999)城鄉婦女休閒活動特性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2(3):21-41。張宮雄 (2002)休閒事業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孔令嘉(1995)台中市婦女休閒行為與場所選擇之研究。台中:私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隆順(1982)社區老人休閒活動之理論與實施。社區發展5(17):30-35。
莊淑姿(2001)台灣鄉村發展類型之研究。台灣鄉村社會發展願景研討會。台北:台灣鄉村社會學會1:179-203。
陳秉璋、陳信木(1988)邁向現代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相榮、陳渝苓(2003):傳統休閒理論的解構與重新探索―以女性休閒研究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13:75-93。
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台北:淑馨出版社。
______(1990)休閒的社會心理學。休閒面面觀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曾誰芬(1988)工作、生活目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北地區藝術工作者和行政工作者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美玲(2003)鄉村性對政治信任的影響。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碩士論文。黃耀榮(1997)老人休閒環境特性與需求之城鄉差異探討。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21:10-20。葉光毅、黃幹忠(2000)都市空間與休閒娛樂。台灣土地金融季刊37(1):47-61。
葉至誠(1997),蛻變的社會-社會變遷的理論與現況。台北:洪葉文化。
葉啟政(2001)傳統與現代的鬥爭遊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葉智魁(1996)消費與休閒:另一種台灣經驗。戶外遊憩研究9(1):79-106。______(2002)西方古典休閒觀初探。第四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休閒理論與遊憩行為篇。台北:世新大學觀光系:95-107。
蔡文輝(1990)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蔡必焜(2003)台灣鄉村地區界定與鄉村政策。鄉村政策研討會,台北:台大農業推廣學系1:110-116。
蔡珠兒(1990)休閒與大眾文化:對台灣休閒現象的幾點探索。休閒面面觀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蔡瑞明(1997)對數線性模型與對數相乘模型的發展與運用:以社會流動的分析為例。見楊文山等編,社會科學計量方法發展與運用,頁61-102。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蕭新煌(1990)對休閒、遊憩、自然觀光的若干社會學觀察。休閒面面觀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賴爾柔(2003)美國鄉村地區界定與鄉村政策。鄉村政策研討會。台北:台大農業推廣學系1:48-60。
謝宏昌(2003)全球化涵構中的鄉村性。台灣鄉村社會學會九十二年年會暨全球衝擊與鄉村調適研討會。台北:台灣鄉村社會學會1:15-28。
謝雨生、鄭宜仲(1997)團體比較研究中結構差異的考慮與處理:論回歸標準化及對數線性消除法的應用。見楊文山等編,社會科學計量方法發展與運用,頁61-102。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______________(2000)潛在結構模式(Latent Structure Model)在行為科學中的應用。長庚護理11(4):36-44。
許瑛玲(1994)女性公務人員休閒商生活之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謝政諭(198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主主義的台灣經驗。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______(1994)現代休閒文化的深層思考。訓育研究33(2):7-20。
簡鴻檳(2003)高中生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台中: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魏素芬(1997)城鄉老人休閒活動之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碩士論文。魏勝賢(2002)影響休閒行為因素、活動傾向與市民農園經營關聯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羅啟宏(1992)台灣省鄉鎮發展類型之研究。台灣經濟190:41-67。
Bammel,Gene & Burrus-Bammel, Lei Lane著(1982),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
Berger, Peter & Berger, Brigitte and Kellner, Hansfried著,曾維宗譯(1985)漂泊的心靈:現代化過程中的意識變遷。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Godbey,Geoffrey著(1997),馬惠娣譯(2000) 21世紀的休閒與休閒服務。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_________________ 康錚譯(1994)你生命中的休閒。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Kelly,John R.(1996),著王昭正譯(2001)休閒導論。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Moore, Wilber E.著,俞景遽譯(1988)社會變遷。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O''nell, John著,張旭春譯(2001)五種身體。台北:弘智文化。
Ritzer, George著(2000),林佑聖、葉欣怡譯(2001)社會的麥當勞化。台北:弘智文化。
Slater,Don著,林祐聖、葉欣怡譯(2003)消費文化與現代性。台北:弘智文化。
Stokowski, Patricia A.著(1994),吳英偉、陳慧玲譯(1996)休閒社會學。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Wasko, Janet著(2000),林佑聖、葉欣怡譯(2001)認識迪士尼。台北:弘智文化。
Wolf, Michael J.著,汪睿祥譯(2000)無所不在-娛樂經濟大未來。中國生產力中心。
教育部網站:http://www.edu.tw/index.htm
交通部觀光局網站:http://202.39.225.136/indexc.asp
行政院國民所得統計摘要網站:http://www.dgbas.gov.tw/ dgbas03/ bs4 /abstract.htm
行政院主計處八十九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http://www.dgbas.gov.tw/ census~n/three/social89.htm
Coleman, Denis(1993)Leisure Based Social Support , Leisure Disposition and Health .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5(4):350-361.
Field, Donald R.(2000)Social Groups and park:Leisure Behavior in TIME and Spa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32(1):27-31.
Heinen,Ton(1996)Latent Class and Discrete Latent Trait Models: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 C.A.:Sage Publications.
Hsieh,Yeu-Sheng(1986)The Latent Structure of Occupational Incongruity for Taiwan’s Labor Force.J.of Population Studies 9:131-169.
Jeffres, Leo. W. and Dobos,Jean (1993) Perceptions of Leisure Opportunities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in a Metropolitan Area .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2):203-217.
Lane,Bernard(1994)What is Rural Tourism?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7-21。
Melamed,Samuel、Meir,Elchanan、Samson,Amit(1995) The Benefits of Personality Leisure Congruence: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7(1):25-40.
More, Thomas A.(2003)The Structure of Recreation Behavior.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5(4):372-395.
Munson,Wayne W.& Widmer, Mark A.(1997)Leisure Behavior and Occupational Identity in University Students.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6(2):190-199.
Philipp, Steven F.(1997)Health , Leisure , and Sport University of West Florida Pensacola, Florida. Leisure Science 19:191-207.
Roggenbuck ,Joseph .W . & Jerry ,Dagostino (1990)The Learning Benefits of Leisure .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2 (2):122-142.
Searle, Mark S. & Iso-Ahola(1995)Enhancing a Sense of Independenc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the Elderly:A Field Experiment .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7(2):107-124.
Wang, Ning(1996)Logos-modernity , Eros-modernity , and leisure . Leisure Studies 15:12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