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20 09: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何東錦
研究生(外文):Ho, Tung-Chin
論文名稱:臺灣客家改良戲唱腔研究-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2003年演出之《錯冇錯》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the Hakka Reformed Theatrical Tune Pattern: Exemplifed with "Fault-Faultless" of the Rom Shing Hakka Opera Troupe in 2003
指導教授:江玉玲江玉玲引用關係鄭榮興鄭榮興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ang, Yu-RingCheng, Rom-Sh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1
中文關鍵詞:客家改良戲唱腔音樂和語言依字行腔榮興劇團
外文關鍵詞:Reformed hakka playTune patternMusic and languageTone follows the wordsRom Shing Hakka Opera Troup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127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近年來,有關於客家戲曲的研究,大多著重於史料和現況的收集分析。在客家改良戲的唱腔研究方面,已有學者針對腔與調的概念做明晰的整理,並從歷史演化過程及音樂本身做分析,對於日後研究客家戲曲唱腔的研究者提供較完整的介紹。本文從唱腔音樂特色的整理,並藉由分析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於2003年演出《錯冇錯》這齣戲的唱腔,進而探討語言聲調與曲調的關係,研究依字行腔於「山歌腔」和「採茶腔」的運用及虛、襯字使用的情形。
本研究論文章節之安排,第一章為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對象、研究範圍與方法與文獻探討。第二章本章介紹客家改良戲唱腔,從源流、受其他劇種的影響、及目前改良戲在外台與文化場的運用情形做一歸納整理。第三章以山歌腔、採茶腔、小調的音樂特色分別探討,從其構成的音組織、節奏、基本形式、旋律、歌詞等方面整理出唱腔的音樂特性。第四章唱腔音樂分析,以《錯冇錯》一劇,從該劇唱腔運用佈局、演出前的準備、進入唱腔音樂分析。第五章以語言和音樂的關係,探討藝人在演唱時如何做到曲腔的依字行腔、行腔轉韻的問題。第六章結論,將針對《錯冇錯》一劇的唱腔做歸納及評論。
本研究發現,從音樂與語言的關係來看,藝人在演唱【老山歌】、【山歌子】或【平板】此類速度較慢、一字多音或插入大量虛字的曲腔,聲調與曲調的關係大多能遵循發音的原理做到依字行腔。曲調除受到語言的聲調影響外,也受到音型模式及藝人演唱風格的影響。在虛字與襯詞的運用上,也藉由此齣戲歸納整理實際演唱的情形。
For the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about the hakka theater plays most of all will put much emphasis on the collection about the historic data 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the study about the hakka reformed theatric articulation, there are already experts to do the explicit research about the concepts with the accent and tone, and from the historical progress and the music itself to offer the more wholesome introduction. This essay will research the character about the oration of the theatrical plays, and probe the relations about vocal tones and the melody intonation from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om Shing Hakka Opera Troupe “Fault-Faultless” in 2003, and to go further to probe the language vocal articul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elody tone, and to study the words with the accent and the practical usage of the functional words and the usages of the under songs.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hapters of the essay should be classified as: Chapter 1: The introduction: including the motive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purpose, the people to be investigated, the field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data. Chapter 2: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eformed tone of the hakka plays,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headstream, the other kinds of the plays, and the outer stage performance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background music. Chapter 3: The research about the tone of the tune pattern of Mountain Songs, the tone of the Tea-leaf Picking play, and the tone of the minor keys, and also their characteristics, also the cadre of the sounds, tempo, the basic forms, melodies, and the libretto to make the arrangement of their musical traits. Chapter 4: To give an example from the play “Fault-Faultless”, to begin from the plot of the usage of the tone, the preparation before the performanc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tone of the sounds. Chapter 5: To begin with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language and the music, also to discuss the actors how to follow the accent of the following of the words, and the rhyme of tune pattern. Chapter6: To make an example from the play “Fault-Faultless”, and to give the conclusion and the comment on the articulation of the pla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unds and the music, the actors to perform "Old Mountain Songs", "Mountain Songs" and "Plain Melodies", their tempo of the performance would slower, one single word with many sounds, and the melody with many functional wor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ne of the sound and the tone of the melody mostly can follow the theory of the articulation to follow the words to perform the tune pattern. The tone of the melody not only is influenced by the intonation of the language but also the patterns of the tune pattern and the styles of the actors. The usages of the functional words and the inserted words will be generalized by the practical performance of this pla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對象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一、田野調查
二、藝人訪談
三、採譜
四、客家語言學探索
五、音樂分析、歸納
第四節 文獻探討
一、客家戲曲研究
二、語言與音樂相關研究
第二章 客家改良戲及唱腔探討
第一節 客家改良戲演變簡介
一、源流
二、日治時期的形成與發展
三、戰後客家改良戲的發展
四、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介紹
第二節 客家改良戲的唱腔
第三節 客家改良戲唱腔的實際運用
一、文化場
二、外臺戲
第三章 山歌腔、採茶腔、小調的音樂特色
第一節 山歌腔的音樂特色
一、音組織
二、節奏
三、基本形式
四、旋律
五、歌詞
第二節 採茶腔的音樂特色
一、音組織
二、節奏
三、基本形式
四、旋律
五、歌詞
第三節 小調的音樂特色
一、音組織
二、前奏與過門音樂
三、歌詞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錯冇錯》唱腔音樂分析
第一節 《錯冇錯》唱腔運用佈局、演出前的準備
一、《錯冇錯》唱腔的運用、佈局
二、演出前的準備
第二節 唱腔音樂分析
第五章《錯冇錯》歌詞聲調與音樂分析
第一節 山歌腔唱詞聲調與音樂的分析
第二節 採茶腔唱詞聲調與曲調的分析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附錄
一、專書
王正雄(編),《台中縣音樂發展史:田野調查總報告書》,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89。
王正雄(編),《台中縣音樂發展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89。
白台生,《豫劇的唱腔與板式》,嘉義:協同出版社,1988。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茶香戲韻-海峽兩岸傳統客家戲曲學術交流研討會實錄》,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
余濱生,《國劇音韻及唱念法研究》,台北:中華書局,1972。
李浮生,《鍛鍊國劇唱工基本知識》,台北:國立復興戲劇實驗學校,1981。
李西安等著,《中國民族曲式(民歌、器樂部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吳疊,《中國民歌的旋律結構與調式》,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88。
孟繁樹,《中國板式變化體戲曲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林珀姬,《梅蘭芳平劇唱腔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
武俊達,《京劇唱腔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武俊達,《崑曲唱腔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邱坤良,《日治時期台灣戲劇研究-舊劇與新劇1895~1945》,台北:自立出版社,1992。
邱慧瑩,《乾隆時期戲曲活動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邱慧齡,《茶山曲未央-台灣客家戲》,台北:商周編輯顧問,2000。
洪惠冠總編輯,《塹城南音舊事》,新竹:竹市文化,1999。
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宗教、語言與音樂》,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自立出版社,2000。
徐亞湘,《台灣日日新報與台南新報戲曲資料選編》,台北:宇宙出版社,2001。黃玲玉,《台灣傳統音樂》,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1。
徐慕雲、黃家衡,《京劇字韻》,上海:文藝出版社,1963。
涂春景,《客語正音講義》,台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0。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卷二暨研討會紀實》,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傳統藝術研討會-民間技藝‧鄉土教學論文集》。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1997。
敖鳳翔,《國劇音韻》,台北: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94。
許常惠等著,《彰化縣音樂發展史:田野日誌第一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
許常惠等著,《彰化縣音樂發展史:田野日誌第二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
陳芳,《清代戲曲研究五題》,台北:里仁書局,2002。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台北:正中書局,1991。
曾永義,《我國的傳統戲曲》,台北:漢光文化,1998。
曾郁芬,《國劇歌唱藝術對話錄》,台北:中華日報社,1976。
費嘯天,《國劇的發聲與唱念》,台北: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94。
費嘯天,《戲曲教唱與常識》,台北: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94。
黃心穎,《台灣的客家戲》,台北:台灣書店,1998。
楊兆禎,《客家山歌專輯》,台北:理科出版社,1994。(+2CD)
黎英海,《漢族調式及其和聲》,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蔣菁,《中國戲曲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蔡孟珍,《曲韻與舞台唱唸》,台北:里仁書局,1997。
鄭榮興,《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研究》,苗栗:慶美園文教基金會,2001。
鄭榮興總編纂,《苗栗縣客家戲曲發展史:田野日誌》,苗栗:苗縣文化,1999。
鄭榮興總編纂,《苗栗縣客家戲曲發展史:論述稿》,苗栗:苗縣文化,1999。
謝一如、徐進堯,《客家三腳採茶戲與客家採茶大戲》,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2。
簡上仁,《台灣福佬語-語言聲調與歌曲曲調的關係及創作研究》,台北:眾文圖書,2001。
顏啟麟,《台灣鄉土音樂研習論文集》,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鄉土教學研究中心,2000。
羅映輝,《梆子腔唱腔結構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羅肇錦,《台灣的客家話》,臺北:臺原出版,1990。
羅肇錦,《客語語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
二、期刊論文
呂錦明,〈台灣北部的客家音樂〉,《民俗曲藝》,第120期,1999。
陳雨璋,《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賣茶郎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黃心穎,《台灣客家戲劇的現況》,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黃心穎,〈客家戲界的新成員-貴鳳歌劇團〉,《客家》,第153期,2003。
廖軍,〈贛南採茶戲音樂〉,《民俗曲藝》,第120期,1999。
劉新圓,〈客家戲曲唱腔「山歌子」的即興〉《兩岸客家表演藝術研討會論文集》,苗栗市 : 苗栗縣文化局,2001。
劉新圓,《台灣北部客家歌樂「山歌子」的即興》,國立台灣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劉美枝,〈試論客家大戲(改良戲)之興起與發展〉《台灣戲專學刊4-客家戲曲研究專題》,台北:台灣戲曲專科學校,2002。
劉美枝,〈台灣客家小調曲目初探〉,《茶鄉戲韻海峽兩岸傳統客家戲曲學術交流研討會》,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
蔡淑慎,《歌仔戲歌唱藝術研究》,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鄭榮興,〈台灣採茶小戲及其特色〉,《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
謝一如,《台灣客家戲曲之流變與發展-從客家三腳採茶戲至客家大戲》,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蘇秀婷,《台灣客家改良戲之研究-以桃、竹、苗三縣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三、有聲資料
財團法人廣電基金節目錄影帶,《衝州撞府做大戲7客家戲》台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局廣北市錄字第0773號。
榮興採茶劇團,《台灣有聲資料庫全集《傳統戲曲篇》5客家三腳採茶戲《參》送金釵、上山採茶》。台北:水晶唱片,1995。CIRD1043-2。
榮興採茶劇團,《台灣有聲資料庫全集《傳統戲曲篇》5客家三腳採茶戲《壹》送郎、桃花過渡》。台北:水晶唱片,1995。CIRD1041-2。
榮興採茶劇團,《台灣有聲資料庫全集《傳統戲曲篇》5客家三腳採茶戲《貳》糶酒、茶郎回家》。台北:水晶唱片,1995。CIRD1042-2。
慶美園文教基金會,《傳統客家歌謠及音樂系列-小調》。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GPN:4209102975。
慶美園文教基金會,《傳統客家歌謠及音樂系列-山歌腔》。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GPN:4209102974。
慶美園文教基金會,《傳統客家歌謠及音樂系列-客家亂彈戲曲唱腔》。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GPN:4209102978。
慶美園文教基金會,《傳統客家歌謠及音樂系列-採茶腔》。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GPN:4209102972。
慶美園文教基金會,《傳統客家三腳採茶戲-問卜、勸郎賣茶、勸郎怪姐、盤賭》。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3。GPN:3909203529。
四、其他
《錯冇錯》,苗栗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演出之劇本〔未出版〕,200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