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Danny L. Jorgensen著。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
王誌毅(2004)。國民中學實施九年一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與問題。師說,180,7-10。王千倖(1996)。電腦與教學。教育實習輔導季刊,2(1),37-39。王千倖(1998)。落實資訊教育-從教育學程中的資訊教育課程教學設計著手。視聽教育雙月刊,39(4),14-19。王全世(2000a)。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77,36-47。王全世(2000b)。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王寀蕙(2001)。國小教師電腦融入教學素養及其專業成長活動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英州(2003)。教學媒體融入教學面臨的阻礙。資訊與教育,95,75-79。王鼎銘(2000)。師範院校小學生活科技師資培育願景。生活科技教育,33(11),7-13。王文裕(2002)。新竹縣國民小學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意願及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王嘉德(2001)。影響台北市國小教師使用教室電腦意願暨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方顥璇(2003)。幼兒用電腦好不好?幼教資訊,154,2-10。史美奐(2004)。教師創新教學的類型與可能。課程與教學季刊,7(1),1-14。江羽慈(2002)。影響國小教師採用資訊科技創新教學因素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朱麗麗(1993)。使用電腦教學時教師的角色。台灣教育,512,21-23。
吳麗花(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專業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文中(2000a)。營造e世代的教學環境:教室電腦應用網路多媒體配合班級教學。資訊與教育,77,15-21。吳文中(2000b)。從資訊教育融入各科談教師資訊素養的困境與因應之道。資訊與教育,79,31-38。吳文中(2001)。班級電腦教學之研究-以台北市班班有電腦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明隆(1998)。資訊社會變革中教師應有的體認與做法。研習資訊,15(2),33-41。吳明隆(1999)。教室電腦網路應用「小班教學精神內涵」的探究。資訊與教育,71,33-39。吳明隆、林義雄(2001)。高雄市國小教師使用教學媒體現況及改進途徑之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43(1),11-25。吳明隆(2004)。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的教學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45(4),12-22。吳正己(2001)。從英特爾e教師計劃談資訊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5,15-21。吳正己、林凱胤(1996)。電腦網路通訊與教師專業成長。視聽教育雙月刊,37(6),1-10。吳正已、張啟中、陳敏惠、賴皇觀(1998)。台北市兒童資訊教育實施現況。教育研究資訊,6(4),155-164。
吳正已、陳美靜(2001)。國中教師應具備的電腦基本能力。中等教育,52(1),16-27。
何榮桂(1998)。從教育部之資訊教育推展策略看未來中小學資訊教育的遠景。資訊與教育,68,2-13。何榮桂(2000)。電腦教室與教室電腦。資訊教育,77,1-2。
何榮桂(2001a)。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教育,85,5-14。何榮桂(2001b)。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35。何榮桂、陳麗如(2000)。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內涵與精神。資訊與教育,85,22-28。何榮桂、籃玉如(2000)。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77,22-28。呂聰賢(2002)。淺談資訊融入教學模式。北縣教育,41,47-49。李傳彰、高熏芳(1997)。教學科技與教師的資訊能力再造。視聽教育雙月刊,39(3),7-14。李文益(2003)。資訊融入教學之我見。師說,174,10-11。李文政、周淑惠(1999)。電腦於幼兒教育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44,47-55。李雪莉(2000a)。教師運用資訊網路的能力。天下雜誌2000年教育特刊,台北:天下。李雪莉(2000b)。前進明日教室-老師不能退縮。天下雜誌2000年教育特刊,台北:天下。
沈中偉(1999)。國小資訊教育的省思與理念。資訊與教育,71,52-58。林秋先(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面臨的困境與契機。師說,180,4-6。林慧芬(1998)。從幼教老師電腦網路使用現況與需求探討幼教老師專業成
長管道。幼兒教育年刊,10,91-106。
林奇賢、馬榮燦、林志能(2000)。網路學習與網路學校的發展對教師專業表現的衝擊。資訊與教育,79,2-12。林生傳(2000)。新世紀教師行動研究的定位與實踐機略。教育學刊,16,1-31。邱瓊慧(2001)。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3-9。周甘逢、吳明隆(2001)。新時代教師角色的再定位。公教資訊月刊5(4),30-43。洪華欣、施郁芬(1998)。未來教師應具備的「電腦與教學」相關知能。視聽教育雙月刊,39(4),20-32。高熏芳(1995)。教師效能對於教育科技實施的影響。視聽教育雙月刊,36(4),4-11。夏如春(2002)。國小課程使用資訊科技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從資訊教師的觀點。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徐式寬、林佩貞(2003)。反省與回顧台灣政府近年來在電腦融入教學上的投資與努力。教育科技與媒體,66,60-71。
梁珀華(1998)。幼兒與電腦-淺談電腦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幼教資訊,97,47-49。郭詩屏(2003)。國小教師實施電腦科技融入藝術教學之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陳向明(2003)。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國泰(1999)。國小初任教師實際知識的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陳念慈(1996)。越玩越聰明 電腦遊戲啟發兒童心智的效益分析。新幼教,9,15-18。陳裕隆(2000)。電腦融入教學面臨的困難與挑戰。資訊與教育,77,29-35。陳琦瑋(2003)。知識經濟時代幼教老師的資訊知能之探討。國民教育,43(5),30-35。陳明溥(1993)。電腦輔助教學之剖析。台灣教育,506,19-22。
陳雅惠(2002)。幼兒與電腦-理論與實務之探討。幼教資訊,136,5-8。陳秋吟(2004)。國小低年級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惠珍(2003)。培養孩子迎接未來的能力-談電腦融入幼兒教學。幼教資訊,151,24-28。陳怡玲(2002)。從托育政策談幼教人員資訊素養-以台中縣立案托兒所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張雅芳(2003)。教師運用科技之相關因素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16,41-49。張國恩(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張文嘉(2002)。學校環境與教師個人背景對資訊融入教學之影響研究-以南投縣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張瓊穗(2004)。資訊融入專題式學習之教學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17,107-116。張維安(2004)。網路時代中孩童的電子邊疆。教育研究月刊,118,43-53。許銘堯(2004)。小小孩可以玩電腦嗎?學前教育,26(11),58-62。許紋華(2002)。教師知識與行動的轉化:以一位國小教師資訊融入自然科教學為例。國立高雄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靜怡(2000)。教師知識的轉化:以一位國小實習教師的公平概念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崔夢萍(1998)。用電腦多媒體教學來增進學生的創造思考。中縣文教,30,10-12。
崔夢萍(2001)。國小教師電腦融入教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169-194。
曾錦達(2001)。電腦融入各科教學與師資培訓。國民教育,42(1),27-31。黃光雄譯(2002)。Robert C. Bogdan, Sari Knopp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 : 理論與方法。台北 : 揚智文化。
黃政傑等(199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書店。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意舒(1991)。幼稚園教師角色行為難易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台北師院學報,22,39-154。
黃意舒(1993)。幼稚園教師的課程計劃角色。國教月刊,39(9),8-14。黃淑靜(2002)。高中職商科教師應用資訊科技於教學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文三(1996)。教師的角色、責任與教學行為。高市文教,58,50-56。溫嘉榮(1999)。資訊與電腦網路科技對教師的衝擊。資訊與教育,72,10-14。溫嘉榮(2003)。教師如何將資訊融入學科成為教學工具。教育研究月刊,105,75-81。溫嘉榮、施文玲(2002)。從網路學習理論觀點談教師在科技變革中的因應之道。資訊與教育,91,90-99。溫明正(2000a)。教室電腦教學環境的應用。資訊與教育,77,8-14。溫明正(2000b)。E世代資訊變革對校園生態的影響。資訊與教育,79,20-30。楊仁興(2001)。國民小學教師科技與資訊素養基本能力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75-105。廖衾儀(2004)。資訊科技融入幼稚園教學之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公立幼稚園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鄧蔭萍(1998)。幼兒與電腦環境。台中師院學報,10,81-90。
劉世雄(2000a)。教師運用電腦融入教學決定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世雄(2000b)。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78,60-67。劉世雄(2001)。資訊科技運用於教學的省思。教學科技與媒體,57,88-94。劉鎮寧(2002)。教師知識分享從理念到實踐的對抗與出路。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
劉家賓(2002)。國中教師應用資訊科技之實務與層級。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蔣靜靜(1996)。幼兒電腦學些什麼。學前教育,19(4),38-44。蔡敏玲(2002)。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台北:心理。
蔡俊男(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307-326頁)。高雄:麗文文化。
賴怡卉(2003)。資訊等於知識嗎?談資訊融入教學省思。師說,174,8-9。盧秀琴、姚乃丹(2002)。資訊教育融入國小課程的應用與省思。國民教育,42(6),19-24。謝秀玲、陳碧姬、郭閔然(2002)。由教師資訊素養談資訊融入教學之道。資訊與教育,92,87-95。
謝靜慧(2000)。國民中小學教師電腦焦慮、電腦自我效能、電腦因應策略與電腦素養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韓善民(1997)。資訊教育基礎建設簡介。資訊與教育,61,2-7。韓善民(1998)。資訊教育基礎建設~加速篇。資訊與教育,68,14-16。韓善民(2000)。資訊教育發展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77,3-7。顏龍源(2000)。主題化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80,32-39。蕭英勵(2003)。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資訊融入教學活動之內涵。研習資訊,20(6),80-84。蕭速農(2000)。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課程知探就與行動-一個二年級教師的個案研究。2000行動研究~展望本土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饒達欽(1991)。電腦與資訊教育。台北:松崗。
顧瑜君(譯)(1998)。Harry F. Wolcott著。質性研究寫作。台北:五南。
外文部分
Anderson, G. T. (2000). Computers in a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curriculum:Young Children, 3, 90-93.
Barners, B. J., & Hill, S. (1983). Should young children work with microcomputers Logo before Lego? The Computer Teacher, 10(9), 11-14.
Clements, D. H., Nastasi, B. K., & Swaminathan, S. (1993). Young children and computers:Crossroaads and directions from research. Young Children, 48(2), 56-64.
Cuffaro, H. K. (1985). Microcomputers in education: Why is earlier better?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85(4), 559-568.
Davis, B. C., & Shade, D. D. (1994). Integrate, do not Isolate ! Computers in the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Dec., ED 376 991.
Elkind D. (1996). Young children and technology:A cautionary note. Young
Children, 9, 22-23.
Ertmer, P. A. (1999). Addressing first and secondorder barriers to change: Strategies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ET R&D,47(4),47-61.
Glaser, B. & Strauss. A. (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NY : Aldine De Gruyter.
Goodwin, L. D., Goodwin, W. L. & Garel, M. B. (1986). Use of microcomputers with preschoolers: A review of literature.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 286-296.
Greenwood, D. J., & Levin, M. (1998). Introduction to Action Research. CA: Sage.
Houghton, M. (1997). State strategies for incorporating , technology into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Governers’ Association. (ERIC NO.ED 412 930).
Hadley, M., & Sheingold, K. (1993). Commonalities and distinctive patterns in teachers'' integration of computers.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1, 261-315.
Healy, J. M. (1999). Failure to connect. NY : Touchstone.
Hinitz, B. F. (1989). Computer in early education in the US: A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14(3),40-47.
Haugland, S. W. (1999). What role should technology play in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 Young Children, 9, 26-31.
Haugland, S. W. (2000).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s in the 21st century:Using
computers to maximize learning. Young Children, 1, 12-18.
Jonassen, D. H. (2000). Computers as mind tools for schools. NJ: Prentice Hall.
Kemmis & Taggart M. (2000).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In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567-605). CF: Sage.
Maxwell J. A. (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US : Sage press .
Moersch, C. (1995). Levels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LoTi): A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classroom technology use.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3(3), 40-42.
Martinez, M. L.& Mead, N. A. (1988). Computer competence: The first national assessment. (ERIC NO. ED 341 375).
NAEYC (1996). NAEYC position statement:technology and young children-ages three through eight. Young Children, 9, 11-16.
Oppenheimer, T. (1997). The computer delusion, The Atlantic Mnothly, 280 ,45-62.
Partridge, S. (1984). Using computers with little children: A discussion. (ERIC NO. ED 253 349).
Pierson, E. M. (1999). Technology integration practice as a function of pedagogical expertis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3 (4), 413-430
Sheingold, K. (1986). The microcomputer as a symbolic medium. In P. F. Campbell & G. G. Fein(Eds.), Young children and microcomputers(25-34). NJ: Prentice-Hall.
Stringer, E. T. (1999). Action Research (2nd ed.). CA: Sage.
Wilson, S. M., Shulman, L. S., & Richert, A. E. (1987). ''150 different ways'' of knowing: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in teaching. In J. Calderhead (Ed.). Exploring teachers'' thinking (104-124). London: Cassell.
Wang, C. S. & Li, C. C. (2000). An assessment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stru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ICC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ICCA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2000. Taipei, Taiwan.
Yelland, N. J. (1995). Encouraging young children’s thinking skills with Logo. Childhood Education,71(3),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