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s Cited
Abercrombie, Nicholas, and Brian Longhurst. Audiences: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Performance and Imagina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8.
Armes, Roy. 《第三世界電影與西方》(廖金鳳、陳儒修譯),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7。
Austin, Bruce A. ed. Immediate Seating: a Looking at Movie Audiences. Belmont: Wads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89.
Barthes, Roland.〈符號學與都市〉(王志弘譯),收於夏鑄九、王志弘(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頁527-538)。台北:明文。1986。
Baudrillard, J. 《物體系》(林志明譯),台北:時報。1997。
Bonnewitz, Patrice. 《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孫智綺譯),台北:麥田。1997。
Bordwell, David. 《電影意義的追尋:電影解讀手法的剖析與反思》(游惠貞.李顯立譯),台北:遠流。1994。
Bourdieu, Pierre.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 〈藝術品味與文化資本〉,收於《文化與社會》(林明澤譯)(頁259-275),台北:立緒。1997。
Brooker, Peter. A Concise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Douglas, M, Isherwood, B. The World of Good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9.
Fiske, John.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Fandom.” The Adoring Audience: Fan and Popular Media. Ed. Lisa A. Lewis. London: Routledge, 1992. 30-49.
Flitterman-Lewis, Sandy. (1992).(李天鐸譯,〈心理分析、電視與電影〉,收於《電視與當代批評理論》(pp. 185-220),台北:遠流。)
Foucault, Michel. “Of Other Spaces.” Diacritics, 16(1)(Spring), 1986, 22-27.
Freud, Sigmund.。《詼諧與潛意識的關係》,(彭舜、楊韶剛等譯),台北:知書房(米娜貝爾)。2000a。
------《夢的解析》(孫名之譯),台北:貓頭鷹。2000b。
Grossberg, Lawrence. “Is there a Fan in the House?: The Affective Sensibility of Fandom.” The Adoring Audience: Fan and Popular Media. Ed. Lisa A. Lewis. London: Routledge, 1992. 50-65.
Jenkins, Henry. “‘Strangers No More, We Sing’: Filking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Science Fiction Fan Community.” The Adoring Audience: Fan and Popular Media. Ed. Lisa A. Lewis. London: Routledge, 1992. 208-36.
Jenson, Joli. “Fandom as Pathology: The Consequences of Characterization.” The Adoring Audience: Fan and Popular Media. Ed. Lisa A. Lewis. London: Routledge, 1992. 9-29.
Kuhn, Annette. (2001)〈明星〉,《電影欣賞》,李才迪譯,第108期,頁28-37。
Lewis, Lisa A. The Adoring Audience: Fan and Popular Media. London: Routledge, 1992.
Massey, M, Allen J, and Pile S. (eds.). City Worlds. London: Routledge, 1999.
Rehm, Jean-Pierre, Oliver Joyard, and Danièle Rivière. 《蔡明亮》,(陳素麗、林志明、王派彰譯),台北:遠流。2001。
Schatz, Thomas. 《好萊塢類型電影:公式、電影製作與片廠制度》,台北:遠流。1999。
Soja, Edward. W. 《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台北:桂冠。2004。
Soja, Edward. W. Thirdspace :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 Cambridge: Blackwell, 1996.
Virenque, Antoine. 《法國電影工業》,(林崇慧譯),台北:麥田。2002。
文建會網站:台灣電影史http://www4.cca.gov.tw/movie/history/taiwan1991_02_2.htm
王志弘,《文化研究概論》講義。
王幸慧,《日劇•網路•迷:以中央情報局BBS站上的日劇迷為分析焦點》,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王雅蘭,〈張本渝 用電影票根寫日記 藏寶盒裡 放滿十幾年來看過每一部電影的票根〉。《民生報》2003-09-13 / Cs8版。
王靜蓉,〈自序:看電影的修鍊法〉,《電影修鍊魔法》,台北:新路,1997。頁25-31。
〈日新旗艦店活力豋場 KingNet會員搶先看〉King Net電影台電影新聞。 ( 2004-05-10 ) 取用日期 2004/5/15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news.html?showthis=ok&newsrecno=1084164316
台北市政府文化政策白皮書:台北市長馬英九發表,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網站。
http://www.culture.gov.tw/home_c.htm 取用日期 2003/1/10
台灣電影筆記,〈中時晚報電影獎/台北電影節 Taipei Film Festival〉
http://www4.cca.gov.tw/movie/festivals/taipei_00_b.htm 2004/4/13取用
---,〈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 http://www4.cca.gov.tw/movie/festivals/documentary_00_b.htm 2004/4/13
宋丁儀,《消費社會的閱聽人--以霹靂布袋戲迷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朱苓尹,〈浮亂叢林影像狂飆--鳥瞰現今此起彼落的影展活動〉,《電影欣賞》。15:3=87,1997.06,頁85-92。我的影評movieline戲院評論網站 http://www.movieline.com.tw/fortheater.asp?theater
周啟行,〈昨夜我看了一場夢-從「藍絲絨」、「雙峰」到「穆賀蘭大道」〉,《電影欣賞》。20:4=112,2002.09,頁92-94。李幼新,〈Film Preview〉,破報復刊243號,(1/10~1/19, 2003)。
李亞梅,〈從“好萊塢類型電影”談起〉,《電影欣賞》,第101期,1999,頁122-4。
李佩真,《偶像文本的消費意義:迷與偶像關係之探討》,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李清志,〈電影空間的儀式建構──電影院的原始形式〉,《建築師》,1994.05,頁72-77。
---,《台北電影院──城市電影空間深度導遊》,台北:元尊文化,1998。
李達義,《好萊塢、電影、夢工場》,台北:揚智,2000。
沈憶茹,〈瘋狂影迷陳國富〉,收於《台北電影院──城市電影空間深度導遊》,李清志主編,台北:元尊文化,1998a,頁121-2。
--- 〈電影院的空間設計〉,收於《台北電影院──城市電影空間深度導遊》,李清志主編,台北:元尊文化,1998b,頁126-8。
卓珊,〈商業影展的興起與運作──一個政治經濟學的觀點〉,《電影欣賞》,2002.12,頁44-54。林秀澧,《台灣戲院變遷 — 觀影空間文化形式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2。林逸叡,《越界的日本流行文化現象:「哈日族」十五人的生活風格實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2003。邱炫元,《台中市市民的文化、休閒消費---階級品味與文化政策之反思》,東海社會所碩士論文,1993。春暉院線特別報導,網路文章,http://h2ocity.sitestreet.com/clients/spring/
破報網站:破資料庫,〈1999年電影趨勢 電影行銷人的觀點〉。http://www.pots.com.tw/frameset.htm 2002/01/06 取用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2002。
國賓大戲院網站http://www.ambassador.com.tw/ambassadorsource/actheatre/default.htm
張世倫,《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台灣電影,我們不見不散:從一套DVD的發行談起〉本文原載於媒體小舖電子報 http://enews.url.com.tw/benla.shtml
張曉婷,《西門町的年齡政治》,世新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許伯元,〈城市電影空間現象解讀〉,收於《台北電影院──城市電影空間深度導遊》,李清志主編,台北:元尊文化,1998,頁80-9。
許雲凱,《華納威秀影城生產過程之政治經濟分析》,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2002。連育正,《青少年消費型態與消費空間關係之研究---以西門町為例》,中原室內設計所碩士論文,2000。郭幼龍,《民眾對臺灣電影的評價與電影消費行為之關係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陳芳明,〈昭和記憶.民國顏色──從公會堂到中山堂〉,《回到中山堂》,台北:台北市文化局,2002。頁30-35。
陳毓奇,《代代相傳看電影—「看電影」的社會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陳蘭青、湯志堅,〈入世後路歹行 片商傷腦筋 好萊塢『影爆』 藝術片難熬〉。《星報》2002-02-06 /6版。
陳懿欣,《不可見的城市:探尋西門町的精神性》,淡大建築所碩士論文,2000。幾 米,《向左走.向右走》,台北:格林,2001。
彭佳琪,《電影閱聽人之生活型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彭怡平,〈永不謝幕的拉丁區藝術實驗電影院(上)〉,《電影欣賞》,1999,18卷01期(101期): 125-134.湯志堅,〈台北之家 狂吸人潮 前美國大使館改建 騷人墨客新樂園〉,《星報》,2002-12-16 / 15版。
黃仁,〈金馬獎國際影展的檢討〉,《聯合月刊》,第53期,1985. 12,頁94-101。黃建業,〈金馬獎國際影展該不該辦下去?〉,《聯合月刊》,第53期,1985. 12,頁101-103。---,《新世紀台灣電影活水藍圖──從各國文化政策、法規制度與工業結構之調查研究,建構電影文化中心暨本國電影總體振興方案》,文建會研究案。行政院新聞局八十六年度研究報告彙編。1997。
黃思嘉,〈紀錄與詮釋 :民俗與藝術---專訪「台灣美學」李疾〉。1998。
http://news.etat.com/etatnews/980925-3.htm 2004/4/13
黃茂昌,〈電影發行的基本概念與步驟〉。
葉龍彥,《台北西門町電影史:1896-1997》,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7。
---,《紅樓尋星夢:西門町的故事》,台北:博揚文化,1999。
電你網:中影網站>戀戀中影>中影戲院>真善美戲院。http://www.movie.com.tw/indexc.html 2002/01/21取用
電影沙龍網站:http://www.moviesalon.com.tw/home.html
劉維公,〈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社會理論意涵〉,刊於《當代》,第168期,台北:合志,2001,頁10-25。潘瑾怡,《西門文化空間轉化、國家與社會》,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影展簡介〉台灣國際動畫影展網站http://tiaf.ctfa.org.tw/abouttiaf.htm 取用日期 2004/5/18
鄭君仲,《我迷,故我在---流行音樂樂迷和流行音樂文本互動關係之探索》,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盧非易,《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 1949-1994》,台北:遠流,1998。
遲恆昌,《從殖民城市到「哈日之城」:台北西門町的消費地景》,台大城鄉所碩士論文,2001。
簡妙如,《過度的閱聽人-「迷」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聲明啟事---春暉國際數位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自由時報,2003.5.14。
魏玓,《當前台灣電影工業的政治經濟分析(1989-1993)》,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1994。蘇詠智,〈西門町 守住電影的秋天 昔日人氣難回春 指標意義依舊在〉。《星報》2004.02.18 / 12版。
魔戒序章 http://www.lucifer.hoolan.org/lotr/lotr01/00.htm 2004.4.8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