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90c8:68ff:e28a:b3d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08: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昭伶
研究生(外文):Chao-Ling Lin
論文名稱: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的留言板使用者之知覺歷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help-seeking perception process of user on message board of Taiwan Counseling Net
指導教授:王智弘王智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u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輔導與諮商學系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8
中文關鍵詞:網路諮商留言板求助知覺歷程
外文關鍵詞:Cyber Counselingmessage boardhelp-seeking perception proc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11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的留言板使用者之求助知覺歷程,採用質的研究取向,進行深度訪談。研究對象來自於受邀同意參與研究的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的留言板使用者,共有七位參與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分析訪談逐字稿,研究結果摘要如下:
一、 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是一個「專業的」網站留言板。求助者根據留言板所營造岀的環境、情境脈絡,判斷岀這是一個「正式、專門」的留言板。
二、 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的留言板在網路諮商服務上,可以提供「問題解決」及「情緒處理」的功能。
三、 留言板上的回應是要「具體、明確的」,因為留言板上的求助者都期望能有一個具體、明確的回應。
四、 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的留言板可以做為銜接一對一即時網路諮商的管道。
五、 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的留言板是一重要的管道。雖然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的留言板在求助偏好上並不一定是求助者的第一選擇,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或特殊的問題,此留言板卻是他們抒發情緒或解決問題的「唯一」管道。
六、 求助者本身對留言板的想法及態度會影響其留言的問題類型。求助者在進入留言板求助前,並不是如白紙一般,而是帶著他本身對留言板或網路既有的想法及態度來的。

本研究針對上述的結果加以討論,並提供若干建議作為網路諮商服務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的參考依據。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help-seeking process of user on message board of Taiwan Counseling Net. Subjects were seven volunteered users on message board of Taiwan Counseling Net.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with depth interview was process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help-seeker is under the impression that the message board of Taiwan Counseling Net is “ Professional”.
2. The message board of Taiwan Counseling Net can provide the functions of “question solving” and “emotion treatment”.
3. The respond of message board should be “concrete and explicit”, because the help-seeker expects the “concrete and explicit” answer.
4. The message board of Taiwan Counseling Net is a channel to connect with one-to-one instantaneously Web Counseling.
5. The message board of Taiwan Counseling Net is the important and only channel to express help-seeker`s emotion and resolve his question in some particular condition or special question.
6. The opinion and attitude toward message board of the help-seeker effects his question type.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were discussed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were also given.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謝辭··········.···················Ⅲ
目錄······························Ⅳ
附錄······························Ⅴ
表次······························Ⅵ
圖次······························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網路特性································7
第二節 網路人際及網路使用行為··················17
第三節 求助知覺歷程相關研究···.················34
第四節 網路求助與網路諮商服務··.···············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46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及研究程序···············.····52
第三節 研究者與研究工具························57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62
第五節 研究的嚴謹度····························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求助者使用留言板前的期待················70
第二節 求助者使用留言板時的感受及想法··········88
第三節 求助者使用留言板後的經驗與影響············110
第四節 綜合討論··································129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134
第二節 研究建議·················.··············136


參考文獻············································138
附錄1 徵求受訪者的廣告····························147
附錄2 訪談大綱····································148

表 次
表2-1 在學學生求助現象統整表·····················36
表2-2 網際網路與諮商輔導結合的類型表·············43
表3-1 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本體論及認識論之比較表···47
表3-2 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認識過程、元素及解釋模式之比較表·············48
表3-3 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研究設計及研究過程之比較表··49
表3-4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表························55
表3-5 質性研究效度檢核表··························67

圖 次
圖3-1 研究程序圖··································57
圖3-2 質性研究法提高信度之策略····················66
圖3-3 質性研究效度檢核圖··························67
圖5-1 「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的留言板使用者之求助知覺歷程 圖·········130
一、中文部分
王仕圖、吳慧敏(2003)。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齊力、林本炫編(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王沂釗(2001)。輔導教師如何介入學生之網路沉迷行為。學生輔導,74,58-67。
王秀燕(2002)。國中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智弘(1998a)。網路諮商的倫理課題。輔導季刊,34(3),8-16。
王智弘(1998b)。網路諮商與輔導的相關倫理問題。1998世界心理衛生與輔導會議。台北,1998年10月。
王智弘(2000)。網際網路對助人專業帶來的契機與挑戰。2000諮商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邁向新世紀的諮商與輔導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辦。(台北,2000年11月)
王智弘(2002)。台灣地區網路諮商服務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載於2002諮商心理與輔導專業學術研討會手冊。中國輔導學會、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主辦。(台北,2002年11月16日)
王智弘(2004)。運用網路諮商以因應青少年網路問題行為。青少年網際網路使用相關問題與防治對策研討會。國立中正大學主辦。(嘉義,2004年4月)
王智弘(2004)。一群怪ㄎㄚ建造美麗心台灣。張老師月刊,323,44-52。
王智弘、楊淳斐(2001)。網路諮商中可行之理論取向與實務技巧。輔導季刊,37(4),20-27。
王舒薇(2003)。台北縣某國中學生網路交友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燦槐、羅惠筠(1997)。我國大學生BBS族的人際關係初探。社會文化學報,5,19-65。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1998)。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濤石文化。
李玟青(1996)。國中生對輔導教師角色知覺、印象形成及其求助意願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柏英(1986)。大學生之求助態度與求助行為及其相關變項。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姝蒨(1996a)。「電腦中介傳播」研究—從媒介選擇取向到人際關係取向。一九九六年傳播生態學術研討會。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教育部主辦。(嘉義,1996年7月6日—7月7日)
吳姝蒨(1996b)。電腦中介傳播人際情感親密關係之研究—探訪電子布告欄(BBS)中的「虛擬人際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意玲(1992)。國中學生的困擾問題、因應策略與求助行為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筱玫(2003)。網路傳播概論。台北:智勝文化。
吳麗琴(2001)。網際網路在諮商中的應用。學生輔導,74,44-51。
余憶鳳(2002)。網住e世情—網路戀情發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理論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以正(2003)。成長與沉淪之間—網路,究竟是洪水猛獸或是新的契機?學生輔導,86,104-119。
周玉真(2002)。成人個案求助心理諮商之問題內容分析。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3,49-76。
林本炫(2003)。質性研究資料分析電腦軟體WinMax操作手冊。齊力、林本炫編(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林亦蘋(2002)。時尚虛擬社群之人際互動網絡研究。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論文。
林欣若(2002)。網路中的女性情誼—以台大椰林「站崗的女人」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秋雲(2003)。網路戀情者個人特質與其網戀經驗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1996)。多元方法:三角交叉檢視法。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柯志鴻(2003)。網路成癮之精神醫療觀點。學生輔導,86,36-57。
施香如(2001)。迷惘、迷網—談青少年網路使用與輔導。學生輔導,74,18-25。
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桂冠。
孫治本(2002)。BBS上的社群。當代雜誌,181,14-33。
翁秀琪(1998)。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陳介英(2002)。深度訪談在經驗研究地位的反思。載於第一屆「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質性研究方法」研習會手冊。南華大學教社所、社會所、應社系主辦。(嘉義,2002年6月24日—6月26日)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郭志通、張進上(2003)。網路諮商與書信輔導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6,37-65。
郭欣怡(1998)。網路世界的我與我們:網路使用者之心理特性與網路人際關係特性初探。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孟祥、詹佳琪(2002)。虛擬社群之知識分享、知識品質及夥伴關係品質對網路社群成員滿意度之影響。資訊管理學報,9(1),1-20。
陳佳靖(2004)。網路中的人際關係、互動經驗與自我認同。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陳美靜譯(2001/1999)。網路心理講義。台北:天下文化。
陳茱麗(1988)。社會網路支持資源與個案求助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基成、唐宣蔚(2002)。大學生網路學習社群。資訊與教育雜誌,89,65-80。
陳淑娟(2000)。國中學生行為困擾、求助態度與求助偏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惠(2003)。擬像世界中的真實心理問題?學生輔導,86,16-35。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制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279-294。
張景然(2000)。準諮商員的網路即時諮商經驗:一個諮商員訓練課程的初探性實驗。中華輔導學報,9,89-129。
張德聰、黃正旭(2001)。「張老師」網路諮商求助者之特性分析與未來展望。輔導季刊,37(4),28-31。
程小蘋、陳珍德(2001)。大學生求助心態之分析研究。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2,49-88。
覃天、吳佳真譯(1998/1996)。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分認同。台北:遠流。
黃有志(2001)。網路上兩性互動的輔導。學生輔導,74,26-33。
游恆山編譯(1997)。心理學導論。台北:五南。
黃厚銘(2000)。網路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臺大社會學刊,28,117-154。
黃厚銘(2001)。真實的謊言---虛擬社區中的身分認同與信任。第四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論文集,111-138。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台北,2001年12月27日—12月28日)
游康婷(2002)。網路友誼的形成與維繫:電子佈告欄使用者交友行為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淑華(2003)。國小學生行為困擾、求助對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馮嘉玉(2003)。國中學生電玩遊戲使用經驗、成癮傾向及其自覺健康狀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誌坤(2002)。網路世界互動邏輯對學校教育的衝擊:從E. Goffman的戲劇論談起。教育研究資訊,10(4),85-98。
齊力(2003)。質性研究方法概論。齊力、林本炫編(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鄒川雄(2002)。詮釋學觀點與質性研究。載於第一屆「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質性研究方法」研習會手冊。南華大學教社所、社會所、應社系主辦。(嘉義,2002年6月24日—6月26日)
楊明磊(1998)。在網路上進行即時個別諮商的相關議題。學生輔導,56,100-109。
楊明磊(1999)。網路諮商倫理:工具,文化,還是脈絡?一個解構與詮釋的觀點。諮商與輔導,168,5-8。
楊期泰(2003)。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動機、需求滿足與疏離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縣市為例。静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董潔如(2003)。高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個人特性與網路沉迷現象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劉淑慧(2000)。諮商輔導工作者如何迎接網際網路時代。2000諮商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邁向新世紀的諮商與輔導」研討會議程手冊,47-51。中國輔導學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主辦。(台北,2000年11月12日)
劉蕙如(2004)。台北市在學青少年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幸福感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鐿鈤(2001)。網路入侵—虛擬社區對真實世界的滲透。南華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珮(1995)。電子佈告欄使用行為與社會臨場感研究—以台大計中BBS站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諭緯(1999)。當我們同在一起:BBS社交性討論區之言說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怡青(2001)。台灣BBS使用者之自我揭露、名片檔自我呈現意願與暱稱認知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龔瓊玉(1997)。軍校生使用電子布告欄與疏離感之關聯性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新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西文部份
Bee-Gates, D., Howard-Pitney, B., LaFromboise, T., & Rowe, W.(1996).Help-seeking behavior of Native American High School student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 27(5) , 495-499.
Campbell , M. K. , Meier , A. , Carr , C. , Enga , Z. , James , A. S. , Reedy , J. , & Zheng , B.(2001). Health behavior changes after colon cancer: A comparison of findings from face-to-face and on-line focus groups. Family & Community Health , 24(3) , 88-103.
Deane , F. P. & Chamberlain , K.(1994). Treatment fearfulness and distress as predictors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 .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 22(2) , 207-217.
Haslam , S. A. , Powell , C. , & Turner , J. C.(2000). Social identity , self-categorization , and work motivation : Rethink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group to positive and sustainable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Applied Psychology :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 49(3) , 319-339.
King , A. B.(2001). Affective dimensions of internet culture.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 19(4) , 414-430.
Kung , W. W.(2003). Chinese Americans’ help seeking for emotional distress. Social Service Review , 77(1) , 110-134.
Kruger, L. J. , Maital, S. L. , Macklem, G. , Shriberg, D. , Burgess, D. M. ,& Kalinsky, R.(2001). Sense of community among school psychologists on an internet site.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 32 , 642-649.
Kushner , M. G. & Sher , K. J.(1991). The relation of treatment fearfulness and psychological service utilization : An overview .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 Research and Practice , 22(3) , 196-203 .
Leiblum , S. R.(2001). Women , sex and the internet. Sexual & Relationship Therapy , 16(4) , 389-405.
LaRose , R. , Mastro , D. , & Eastin , M. S.(2001).Understanding internet usage: A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 19(4) , 395-413.
Lea , M. & Spears , R.(1992). Paralanguage and social perception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 , 2(3&4) , 321-341.
Levy , M. R. & Windahl , S.(1984). Audience activity and gratification : A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and exploration . Communication Research , 11(1) , 51-78.
Merchant, G. (2001).Teenagers in cyberspace: an investigation of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change in internetchat room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 , 24(3) ,293-306.
Mau , W. C. & Jepsen , D. A. (1990).Help-seeking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s: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graduate students.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 18(2) , 94-105.
McCarthy, J. & Holliday, E.(2004).Help-seeking and counseling within a traditional male gender role: An examination from a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 82 , 25-30.
Ono , Y. , Tanaka , E. , Oyama , H. , Toyokawa , K. , Koizumi , T. , Shinohe , K. , Satoh , K. , Nishizuka , E. , Kominato , H. , Nakamura , K. , & Yoshimura , K. (2001). Epidemiology of suicidal ideation and help-seeking behaviors among the elderly in Japan .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 55 , 605-610.
Opalinski , L.(2001). Older adults and the digital divide: Assessing results of a web-based survey.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 Human Services, 18(3-4) , 203-221.
Sue , S. , Nakamura , C.Y. , Chung , R. C. Y. , & Bradbury , C. Y.(1994). Mental health research on Asian Americans.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 22 , 61-67.
van Knippenberg , D.(2000). Work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 A social identity perspective. Applied Psychology :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 49(3) , 357-371.
Wilson , C. J. & Deane , F. P.(2001). Adolescent opinions about reducing help-seeking barriers and increasing appropriate help engag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 12(4) , 345-364 .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以正(2003)。成長與沉淪之間—網路,究竟是洪水猛獸或是新的契機?學生輔導,86,104-119。
2. 吳麗琴(2001)。網際網路在諮商中的應用。學生輔導,74,44-51。
3. 王燦槐、羅惠筠(1997)。我國大學生BBS族的人際關係初探。社會文化學報,5,19-65。
4. 王智弘、楊淳斐(2001)。網路諮商中可行之理論取向與實務技巧。輔導季刊,37(4),20-27。
5. 王沂釗(2001)。輔導教師如何介入學生之網路沉迷行為。學生輔導,74,58-67。
6. 周玉真(2002)。成人個案求助心理諮商之問題內容分析。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3,49-76。
7. 柯志鴻(2003)。網路成癮之精神醫療觀點。學生輔導,86,36-57。
8. 施香如(2001)。迷惘、迷網—談青少年網路使用與輔導。學生輔導,74,18-25。
9. 孫治本(2002)。BBS上的社群。當代雜誌,181,14-33。
10. 許孟祥、詹佳琪(2002)。虛擬社群之知識分享、知識品質及夥伴關係品質對網路社群成員滿意度之影響。資訊管理學報,9(1),1-20。
11. 張基成、唐宣蔚(2002)。大學生網路學習社群。資訊與教育雜誌,89,65-80。
12.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制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279-294。
13. 張景然(2000)。準諮商員的網路即時諮商經驗:一個諮商員訓練課程的初探性實驗。中華輔導學報,9,89-129。
14. 張德聰、黃正旭(2001)。「張老師」網路諮商求助者之特性分析與未來展望。輔導季刊,37(4),28-31。
15. 程小蘋、陳珍德(2001)。大學生求助心態之分析研究。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2,4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