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7)。「公立學校教職員成績考核辦法」簡評。現代教育,10,21–26。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裕德、黃忠志(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探討—以生活科技之室內設計為例。生活科技教育,7,29–34。王曉璿(1998)。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7–24。江文雄(1982)。國民中小學實施教學評鑑之研究。南投: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呂木琳(1998)。教學視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吳正己、吳宜秀(2001)。資訊融入教學實例及相關問題探討–以社會科為例。載於何榮桂、戴維揚主編,資訊教育課程設計(頁163-178)。台北:師大書苑。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文化。
李志鵬(2003)。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教師教學之策略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珀(2000)。教學視導。台北:五南。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及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隆盛(1995)。國中工藝、生活科技適性教學策略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6-2745-H003-001)。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李新鄉(2003)。國小校長轉型中的課程領導-理念到實際間的初步檢視。教育研究月刊,113,30–44。李榮東(2003)。國民中學教師教學評鑑內涵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嘉峰(2004)。資訊科技融入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態度之影響。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何榮桂(2001a)。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展望。資訊與教育雜誌,85,5–14。何榮桂(2001b)。如何實施九年一貫新課程之資訊教育。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主編,電腦融入教學(頁3–5)。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7,22–48。邱志忠(2002)。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究。高雄:國立高學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探究之實務。資訊與教育雜誌,88,3–9。林明軫(2003)。澎湖縣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自然學科教學策略與相關因素之探究。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信榕、劉子鍵(2003)。影響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成效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1-2520-S008-012)。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林海清(1994)。高中教師激勵模式與其工作滿意、服務士氣、教學效能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林寶山(1990)。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
胡幼慧(2002)。焦點團體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23–237)。台北:巨流。
姚素蓮、林鴻章、賴金河、胡峻豪、李美秀、朱淑雅、符徵富(2001)。台北縣
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評鑑制度之調查研究。台北縣政府教育專案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施樹宏(2004)。國小教師評鑑規準及實施程序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唐介華(2004)。從日本的小學資訊教育來看我國目前積極推動的資訊融入教學。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7,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2月18日。網址: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7/37-06.htm
徐美惠、高薰芳(1996)。重視教師評鑑落實「教評會」功能。台灣教育,544,11–19。
徐綺穗(2001)。教學評鑑制度之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4,189–123。
徐諶(1999)。電腦設備與資訊教育的迷思。師友,383,24–26。
高強華(1995)。論提升教師專業成長的教師評鑑。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頁247–272)。台北:師大書苑。
高新建(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頁18–44)。台北:教研協會。
高新建(2002)。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相關概念。教育資料與研究,44,1–13。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實務部分。台北:五南。
陳玉鳳(200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評鑑規準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美如、郭昭佑(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理念與實踐反省。台北:五南。
陳振男(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經驗。數位學習電子期刊,1,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9月24日。網址:http://www.ael.org.tw/onweb.jspwebno=3333333304
陳國彥(1998)。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科教育。國教天地,128,8–11。陳國彥、吳宗立(2002)。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文化。
陳麗紅(2004)。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麗華(2002)。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特性與策略。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頁193–256)。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張祖祈、朱純、胡頌華(1995)。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台北:五南。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張清濱(1997)。學校行政與教育革新。台北:台灣書店。
張嘉育、黃政傑(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劃與實施。課程與教學季刊,4,85–110。張碧娟(1999)。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德銳(199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張德銳、簡紅珠、裘友善、高淑芳、張美玉、成虹飛(1996)。發展性教師評鑑系統。台北:五南。
張德銳、蔡秀媛、許藤繼、江啟昱、李俊達、蔡美錦、李柏佳、陳順和、馮清皇、賴志峰(2000)。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張麗麗(2000),教師教學評鑑─協助教師專業成長。港都文教簡訊,38,5–7。
黃光雄(1989)。教育評鑑的模式。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9)。落實教學評鑑的實施。教師天地,99,39–45。黃政傑(2000)。課程評鑑(六版)。台北:師大書苑。
黃炳煌(1999)。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社會科課程改革。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173–195)。台北:教研協會。
黃冠達(2004)。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之教學成效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耀輝(2002)。台北縣國民中學實施教師教學評鑑制度可行性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曾淑惠(2002)。教育方案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彭富源(2001)。將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的困境與因應。研習資訊,18,40–48。楊文雄(1980)。教育評鑑之理論與實際。南投: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葉家睿(2002)。花蓮縣國民中學教師利用網路資源融入教學之行為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學報,9,297–318。
劉世雄(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探討。資訊與教育,78,60-66。劉世雄(2001)。資訊科技應用教學的省思。教學科技與媒體,57,88–94。蔡俊男(2000)。高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備教學意願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歐用生(1990)。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陽教、高強華、王秋絨、李春芳、張德銳(1992)。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賴廷生(2002)。國小實施發展性教學輔導之研究-以二位實習教師為例 。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盧建勳(2003)。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主題式教學之行動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盧增旭(1995)。論教育評鑑觀念之形成。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頁3–59)。台北:師大書苑。
謝文全(1989)。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
戴佑全(2000)。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對「學生評鑑教師教學」意見調查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韓善民(2001)。我國資訊教育的發展現況與展望。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線上檢索日期:2003年7月14日。網址:http://masterplan.educities.edu.tw
顏永進、何榮桂(2001)。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設計策略初探。載於何榮桂、戴維揚主編,資訊教育課程設計(頁198–209)。台北:師大書苑。
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教育,80,32–40。
簡紅珠(1997)。專業導向的教師評鑑。北縣教育,16,18–22。簡茂發、單文經(1995)。制式與非制式評量方法評析。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頁61–92)。台北:師大書苑。
饒世妙(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對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Guskey, T. R.(2000)/陳嘉彌、鍾文郁、楊承謙、柯瓊惠、謝元 合譯(2002)。專業發展評鑑。台北:五南。
Krueger, R. A., & Casey, M. A. (2000)/洪志成、廖梅花譯(2003)。焦點團體訪談。嘉義:濤石文化。
Sharon, V., Schumm., J. S., & Sinagub, J.(1996)/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台北:五南。
外文部分
Acheson, K. A., & Gall, M. (1992). Techniques in the Clinical Supervision of Teachers (3rd ed.). New York: Longmam.
Beach, B., & Reinhartz, J. (1989). Supervision: focus on instruc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Bitner, N., & Bitner, J. (2002).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the classroom: Eight keys
to success.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10, 95-100.
Budin, H. (1999). The Computer enters the classroom: Easy review.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0, 656-669.
Cogan, M. L. (1973). Clinical supervis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uban, L. (2001). Oversold and underused.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al, T. E., & Peterson, K. D. (1994). The leadership paradox: Balancing logic and artistry in school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ias, L. B. (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 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 10-21.
Dwyer, C. A. (1994). Criteria for performance-based teacher assessments: validity, standards, and issues.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8, 151-184.
Gagne, R.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4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Greenbaum, T. L. (1998). The Handbook for Focus Group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Holdzkom, D., & Brandt, R. M. (1995). From accountability to professional empowerment in North Carolina. In L. D. Daniel (Ed.), Teacher evaluation policy-from accountability 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p.46-57).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ouse, E. R. (1993).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Iwanicki, E. F. (1990). Teacher evaluation for school improvement. In J. Millman, & L. Darling-Hammond (Eds.), 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pp.158-174).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Jonassen, D. H. (2000). Computers as mindtools for school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Morgan, D. L. (1988). Focus Groups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Morgan, D. L. (1996). Focus group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2, 129-152.
Morse, J. M. (1993). Critical Issue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Reynolds, A. (1992). What is competent beginning teach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 1-35.
Roblyer, M. D., & Edwards, J. (2000).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2nd ed). USA: Prentice-Hall.
Ross, J. R. (1994). A comparison of direct instruction and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on learning a motor skill by fourth grade students. Eugene, Ore: Microcal Publications.
Seyfarth, J. T. (1991). Personal management for effective school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hinkfield, A. J., & Stuffebeam, D. (1995). Teacher evaluation: Guide to effective practice.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Taba, H. (1962).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Worthen, B. R., & Sanders, J. R. (1987).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New York: 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