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0)。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台北,五南。
王克先(1996)。學習心理學。台北,五南。
王振宇(2000)。暨大多媒體群播網路教學系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朱則剛(1994a)。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對教育科技的意義。視聽教育雙月刊,208,1-15。朱則剛(1994b)。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的迷思─兼談其對認知心理學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13,13-14。行政院教改會(1997)。行政院教改會總諮議報告書。行政院。
余光臨(2002)。資訊融入學校本位主題探索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何文楨(2002)。無線多媒體標準發展新趨勢。新通訊元件雜誌,16,1。何榮桂、籃玉如(2000)。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77,22-27。何榮桂(2001)。序─資訊教育的發展趨勢。資訊與教育,85,1-4。
何榮桂(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策略。資訊與教育,88,1-2。
吳宗立(1999)。生命教育的規劃與推展。菁莪季刊,11:1=39,44-49。邱兆偉(2000)。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3-9。林奇賢、沈滄炫(2000)。網路主題探索式課程與應用環境的設計。亞太成人教育,1(1),1-23。
林英泓(2000)。網際網路之遠端監控系統。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復文。
林繼偉、潘正德、王裕仁(2002)。學校生命教育現況分析。中原學報,30:2,173-187。周保男(2002)。能力本位網路互動式串流影音教材發展與自我導向學習成效分析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洪明洲(1999)。網路教學。台北,華彩軟體。
計惠卿、熊召弟(2002)。真實與虛擬的融合:以鄉土紮根之旅為例。資訊與教育,92,19-31。侯鳳秋(1998)。適性CAI中個人化文意範例對國小學生解數學文字題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高台茜、蔡淑茹(2001)。網頁小組討論教學管理策略與同儕互動行為之探討。第十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中壢,國立中央大學。
高翠霞(1998)。主題式教學的理念--國小實施課程統整的可行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25,9-11。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高廣孚(1992)。西洋教育思想。台北,五南。
徐新逸(1998)。情境學習對教學革新之回應。研習資訊,15(1),16-23。徐新逸(1999)。科技化情境學習理論之應用與研究。民國93年1月2日取自http://ise.nhltc.edu.tw/sciewww/科技化情境學習理論之應用與研究.htm。
徐新逸(2001)。如何利用網路幫助孩子成為研究高手?網路專題式學習與教學創新。台灣教育,607,25-34。
徐照麗(2000)。教學媒體:系統化的設計、製作與運用。台北,五南。
翁基勝(1993)。動機導向的電腦輔助教學系統。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許天威、黃德祥(1992)。動機、學習與成長(一)。台灣省政府教育廳,臺中縣。
許政穆(2002)。e-Learning 教材設計工具之介紹。資訊與教育,89,33-42。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國彥(2003)。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
黃國鴻(2000)。以專題製作為主的電腦化學習環境之比較研究:認知取向與情境取向。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黃健琪(1996)。電腦網路遠距學習環境中學生學習策略之效果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黃錫培(2004)。專題式學習的困境。師友,440,69-71。
陳如山(1988)。另一種學習-新範型學習。教育研究資訊,6(1),1-19。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1-13。陳泰安(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師資訊素養能力之探究。資訊與教育,91,50-59。陳龍川(2002)。主題式學習Web-Based主題學習島。2002年大學學術卓越發展計畫學習科技年度自評會手冊,143-154,台北。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家宜、黃德勝(2002)。遠距教學對未來教育之探討。資訊與教育,90,93-104。張國恩、宋曜廷、李啟龍(2002)。網路化合作探究學習系統。資訊與教育,89,43-54。張霄亭、朱則剛(1998)。教學媒體。台北,五南。
教育部(1998a)。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1998b)。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學習領域課程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1999)。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教育部。http://www.hhps.tp.edu.tw/edu/teacher/teacher1.htm。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2001)。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劃(九十至九十三年度)。教育部。
葛品宏(2003)。網路專題式學習課程。師友,428,46-48。
游自達(1995)。情境學習論之要義。國立台中師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簡訊,11,4。
游寶達、翁仲銘(2001)。融入學習理論於網路多媒體環境之建構探討。資訊與教育,82,43-49。楊秋玲(1998)。多種輸入裝置的多媒體遊戲練習式電腦輔助教學系統之效應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台北,師大書苑。
劉明洲(2002)。主題式學習「亞卓主題園地」。2002年大學學術卓越發展計畫學習科技年度自評會手冊,155-166,台北。
蔡竺君(2000)。網路輔助自然科學習對國小學生學習成就及態度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蔡淑敏(1994)。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屏東師院學報,7,119-144。
歐慧敏(2002)。學生自主學習的意涵與引導策略。教育研究月刊,94,頁99-106。錢永鎮(1999)。如何推行生命教育─理論篇。臺灣教育,580,25-28。錢永鎮(2000)。生命教育的起點是環境教育。網頁資料:http://210.60.194.100/life2000/lesson/3/31/3117.htm。
蕭英勵(2003)。如何引導兒童進行主題探究活動─以科學研究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53,114-119。賴雅芬(1997)。國小教師利用鄉土教學活動進行環境教育之參與式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謝琇玲、陳碧姬、郭閔然(2002):由教師資訊素養談資訊融入教學之道。資訊與教育,92,87-95。饒見維(199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奇偶科技網站:http://www.geovision.com.tw/tw/product-gv200.asp
英文部分
Aikenhead, G. S.(1988). An analysis of four ways for assessing student beliefs about STS topic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5(8),607-629.
Bruner, J.(1986).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
Costa, A. L. & Kallick, B.(2000). Discovering and exploring habits of mind. New York:The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Elloit, J.(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 and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Ernst von Glasersfeld,(1995). A constructivisg approach to teaching.In L. P. Steffe & J. Gale(Eds.), 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3-15.
Feldman, A.(1994).Erzberger’s dilemma: Validity in action research and science teachers’need to know. Science Education,78 (1), 83-101.
Haury, D. L.(1993). Teachinh science through inquiry.(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9048).
Kemmis, S. & MC Taggart, R.(1988).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3rded.) Victoria, Australia: Deakin University.
Looi, C. K.(1998).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promotion inquiry learning.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27(1), 3-22.
Maslow, A. H.(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Y: Harper and Row.
Mcniff, Jean.(1988).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Perkins, D. N. (1991). What constructivism demands of the learner. Education Technology, 19-21.
Pintrich, P. R., & DeGroot, E. V.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33-40.
Post, T. S., Ellis, A. K., Humphreys, A. H., & Buggey, L. J. (1997).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curriculum: Themes for teaching. N.J.: Prentice-Hall.
Snow, R. E.(1994).Abilities in academic tasks. In. R. J. Sternberg & R. K. Wagnen(Eds.), Mind in contex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16.
Strauss. A. L.(1987).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NewYa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bak, I., Smith, B. K., Sandoval, W. A., & Reiser, B. J.(1996). Combining General and Domain Specific Strategie Support for Biological Inquiry. ITS’ 96, Montreal, June 12-14th.
Thempson, J. G., and S. Jorgensen, (1989). ”How Interactive is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lternative Models for Looking at Interactions between Learns and Media,” Education Technology, 24.
Wood, D., Bruner, J. S., & Ross, G.(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7, 8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