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士樵、凱莉.費德門(2003)。當代美術教育的發展與變革。美育,
132,58-64。
王文科(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王有福(2003)。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兒童創造力影響之研
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秀雄(1986)。美術教育的功能探討。教育資料集刊,11,20。台北:教育資料館。
王英州(2003)。教學媒體融入教學面臨的阻礙。資訊與教育,95,75-79。
王德育譯(1990)。羅恩費爾原著。創造與心智的成長。台北:文泉出
版社。
王鍾和編譯(1986)。Elizabeth B. Hurlook原著。兒童發展。台北:
大洋出版社。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1)。創造力研究。台北:心
理出版社。
江羽慈(2003)。影響國小教師採用資訊科技創新教學因素之研究∼
以台北縣、桃園縣資訊種子國小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雪齡(1996)。文化與創造。資優教育季刊,58,12-13。朱延平(1999)。多媒體在教育的應用。資訊與教育,72,15-25。李 珀(2000)。超媒體教學的運用。2004年5月5日,取自
http://www.fhjh.tp.edu.tw/erc/Hyper_Media.htm
李堅萍(1998a)。電腦科技與美術教學的結合∼影像處理。教師之友,39(42),4-7。
李堅萍(1998b)。美術教育教學運用電腦教學媒體探討。教學科技與
媒體,42,32-37。
李德高(1990)。創造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李德高(1996)。資賦優異教育。台南:五南圖書。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李賢輝、張恬君(2002)。科技與藝術教育。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
教育(287-321)。台北:桂冠圖書。
沈中偉(1995)。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的學習理論基礎研究。視聽教
育,36(6),12-25。
何志明(2002)。教師對電腦多媒體教學的態度∼資訊科技的定義與範
疇。2003年10月22日,取自
http://www.pmit.plkhsn.edu.hk/itbook/itbook-p3.htm
何榮桂(2001)。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畫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
資訊與教育,85,5-14。
何榮桂(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策略。資訊與教育,88,
1-2。
何榮桂、顏永進(2001)。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設計策略初探。載
於新世紀課程教學九年一貫課程議題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教育部。
邱志忠(2002)。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3-9。
杜明城譯(1999)。Mihaly Csiksentmihalyi 原著。創造力。
Creativity。台北:時報文化。
林小玉(2003)。藝術與人文教師應知的創造力五提問與創造力教育七
建議。國民教育,43(6),50-55。
林玉山(1993)。視覺藝術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國教月刊,40(1.2),67-74。
林奇賢(1999)。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雙月刊,67,34-49。
林幸台、王木榮修訂(1994)。Williams, F. E. 原著(1980)。威廉
斯創造力測驗。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台北:心理出版
社。
林幸台(1995)。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修訂報告。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11,133-149。
林秀芬(2002)。多元智能應用於國小藝術教育課程之初探。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珊如(1983)。國中資賦優異學生智力、認知發展、創造力與學業成
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建平(1984)。作文和繪畫創造性教學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創造之
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曼麗(1995a)。台灣視覺藝術育理論之探討及其課程研究。台北:東
皇出版社。
林曼麗(1995b)。初探廿一世紀台灣視覺藝術教育新趨勢。國民教育,35(5),36-41。
林曼麗(1995c)。探討台灣視覺藝術教育之主體性(上)。美育,62,
33-47。
林曼麗(1995d)。探討台灣視覺藝術教育之主體性(下)。美育,63,
38-49。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雄獅圖書。
林清山(1999)。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雅玲(2003)。國中小創意教師教學策略與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意梅(2001)。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合作學習教學法之
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正己(2001)。從英特爾e教師計畫談資訊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5,15-21。
吳美慧(2002)。威廉斯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教材設計對國小學童創造
力認情、意及自然科學業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俊傑(2003)。國小視覺藝術課程統整設計之初探。國立台北
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靜吉(1989)。適當的創造動機。創造思考教育,創刊號,13-14。吳靜吉(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應用心理研究,15,17-42。
吳靜吉、林偉文、林士郁、王涵義、陳秋秀、曾敬梅、徐悅淇
(2002)。國際創造力教育趨勢及其對我國創造力教育的啟示。學
生輔導,79,80-97。
洪懿妍(2001)。世界向美走。天下雜誌2001年教育特刊,24-30。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
與媒體,64,68-84。
徐新逸、林燕珍(2003)。資訊融入各領域教學之知識庫建構與分享
機制∼「學習加油站」。資訊與教育,95,80-96。
柯怡菁(1999)。漫談資訊科技與教育。資訊與教育,69,62-64。洪文東(2002)。創造型兒童之思考特性與科學創造力的關聯性。屏東
師院學報,16,355-394。
高熏芳、楊諮燕(2001)。網際網路融入學習領域教學創新之探討。
載於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創新教學研討會。高雄: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
高震峰、陳秋瑾(2002)。教育學與藝術教育。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
文教育(225-286)。台北:桂冠圖書。
夏如春(2002)。國小課程使用資訊科技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從資訊
教師的觀點。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袁汝儀(2000)。國民教育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思考。現代教
育論壇,23-33。台北:教育資料館。
孫嘉妏(2001)。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鳳吟(1999)。創作性紙影戲劇教學對國小學生創造力傾向之影響之
研究。藝術論衡,5,57-78。
陳木子(1997)。藝術的創造鑑賞批評。台北:環宇出版社。
陳忠志(1999)。電腦融入各科教學。資訊與教育,72,1。
陳亞苹(2001)。國民小學九年一貫統整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以
視覺藝術為核心之課程設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金助(2002)。資訊教育融入學習領域。資訊與教育,91,100-104。
陳英豪、吳裕益(1981)。賓州創造傾向量表修訂報告。教育學刊,5,113-142。
陳明琪(2003)。多媒體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比較---以
商業類科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63,49-64。
陳奐宇(2000)。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四
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為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
陳奐宇(2003)。美術資優兒童創造力之探討。美育(126),92-95。陳泰安(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師資訊素養能力之探究。資訊與教
育,91,50-59。
陳朝平(2002)。視覺藝術教學研究。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
(439-462)。台北:桂冠圖書。
陳榮清(2001)。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
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龍安、吳鐵雄、簡真真(1987)。創造思考與情意的教學。高雄:復
文書局。
陳龍安(199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龍安、朱湘吉(1994)。創造與生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郭有遹(1994)。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郭榮瑞(1997)。視覺藝術教育的本質。國教月刊,43(7.8),8-13。郭禎祥(1993)。透過藝術教育達成全國教育之重整。刊登於當代美勞
教學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郭禎祥(1999)。廿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美育(106),1-9。郭禎祥(2000)。教育改革下的藝術教育新藍圖。刊登於2000亞太區美
術教育會議論文集。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教育部(2000)。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a)。中小學資訊教育籃圖總綱。台北:教育部。2003年
9月5日,取自
http://www.masterplan.educities.edu.tw/conference/total
教育部(2003b)。資訊種子學校建置與教師團隊培訓計畫。台北:教
育部。2003年9月13日,取自
http://www.shinmin.tc.edu.tw/yang/900131_train/meeting/
edu_creat_plan.html
教育部(2003c)。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台北:教育
部。2003年10月13日,取自
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2.php#4
黃壬來(1993)。美術教育的理論基礎。台灣美術,5(4),25-28。
黃壬來(1995)。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美勞教育發展途徑。藝術家,237,236-240。
黃壬來(1999)。藝術教育的三C策略。美育,107,6-16。黃壬來、陳朝平(1999)。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黃壬來(2003)。「藝術與人文」主要理念解析與評議。美育,134,44-45。
黃元齡編(1997)。心理與教育測驗的理論與方法。台北:大中國圖書
公司。
黃作后(2001)。基本形狀的繪畫能力培養對幼兒創造思考力的影響
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武元、林士甫(2002)。資訊科技融入自然生活與科技。資訊與教
育,88,10-14。
黃嘉勝(1998)。新科技媒體對國小美勞科教學之影響及其應用趨勢。
教學科技與媒體,42,15-22。
黃銘祝(1999)。藝術教育的改革。國教世紀,184,20-22。
黃慧真譯(1991)。莎莉.歐茨、黛安娜.巴巴利亞原著。兒童發展。
Child Development。台北:桂冠圖書。
黃瓊儀(2002)。國小學童運用電腦與傳統媒材進行彩畫表現形式與
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黃錦鳳(2002)。運用影像或實物的教學媒介刺激對兒童繪畫表現之影
響。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國立教育資料館編(2002)。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學與師資培育。台
北:教育資料館。
國立編譯館編(1992)。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正中書局。
彭震球(1991)。創造性教學之實踐。台北:五南圖書。
曾國安(1986)。美術特殊性向及智力與實際創作之相關。資優教育季刊,19,35-40。
崔夢萍(1999a)。資訊教育中的創造思考學習歷程∼理論探討與研究
之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2(4),9-26。
崔夢萍(1999b)。電腦程式語言Logo和電腦多媒體教學對台灣省國
小五年級學童的創造思考力之影響。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
30,209-228。
張玉成(1983)。教師發問技巧及其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
台北: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
張玉成(1995)。思考技考與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玉佩(2002)。創造力可以教嗎?談影響創造力發展的相關因素。資
優教育季刊,84,22-30。
張恬君(1995)。電腦輔助藝教學之研究。藝術家,40(2),256-265。張建偉、陳琦(1996)。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北京師範大學學報,4,
1-12。
張振成(2003)。創新「藝術與人文」課程領域的教學策略。教育資
料與研究,53,97-101。
張基成(1997)。開發思考與創造力之知識建構之工具與知學習環境的
探討:電腦的革新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33,36-45。
張華芸(2001)。培育未來人才,藝術不能缺席。天下,2001教育特
刊,106-110。
張國恩(1995)。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研究。視聽教
育,36(6),12-25。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
董 奇(198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台北:五南。
楊司維(2003)。資訊融入以專題為基礎之教學與學習對指判思考能力
與意向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自然科教學為例。國立屏東師
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坤原(2001)。創造力的意義及其影響因素簡介。科學教育月刊,239,3-12。
詹志禹(2002)。影響創造力的相關因素∼從小學教育環境與脈絡來考
量。學生輔導,79,32-47。
溫明正(2000)。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50,54-61。
溫嘉榮、吳明隆(2000)。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應用。台北:
松崗電腦圖書。
蔡典謨(1986)。父母如何協助孩子發展創造力。資優教育季刊,20,3-6。
蔡啟海(1997)。資訊科技在英國特殊美術課之應用。特殊教育季刊,62,33-35。
葉忠達(2000)。科技與藝術的關及其對影像傳播的影響與省思。教學
科技與媒體,50,14-18。
葉明正(2002)。國中學生學業成就、創造力與科技素養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燈超(2003)。從教師資訊能力談「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困
境及因應之道。資訊與教育,95,69-74。
游寶達、翁仲銘(2001)。融入學習理論於網路多媒體環境之建構探
討。資訊與教育,82,43-49。
傑夫.帕秦(1999)。廿一世紀的藝術教育與透過藝術的教育。美育,
106,10-12。
管淑華(2002)。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國立台北
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雅博(1990)。藝術教育的功能(上)。台灣美術,10,77-80。
劉世雄(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
育,78, 60-66。
劉世雄(2001)。資訊科應用教學的省思。教學科技與媒體,57,88-94。
劉世南、郭誌光(2001)。創造力的概念與定義。資優教育季刊,81,1-7。
劉世南、郭誌光(2002)。創造力理論的發展:一個心理構念演進的省
思。資優教育季刊,85,20-30。
劉思量(1992)。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
劉政勳(2003)。資訊科技融入國小美勞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
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辰白譯(1986)。Thomas R.Blakeslee原著。右腦革命。The Right
Brain。台北:業強出版社。
謝琇玲、陳碧姬、郭閔然(2002)。由教師資訊素養談資訊融入教學
之道。資訊與教育,92,87-95。
謝朝鐘(2000)。藝術教育與多媒體的世界。遠距教育,15.16,164-166。
簡志雄(1999)。多元、統整、創新∼邁向藝術教育新紀元的藝術教
師。美育,107,45-56。
簡楚英、黃譯瑩、陳淑芳(2002)。幼兒教育創造力。學生輔導,79,
18-29。
簡瑞榮(2003)。電腦在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教學的應用。教師之友,44(3), 25-32。
顏朝卿(1996)。國民中小學陶藝教育實施現況及改進途徑之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Bonk, C. J. (1988). The effects of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computer software on children critical and creative
think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NO.ED296715).
Becker, D., & Dwyer, M. (1994). Using hypermedia to provide
learner control. Journal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3(2), 155-172.
Compton, A.& Bradshaw, J. L. (1975). Differential hemispheric
mediation of nonverbal visual stimuli.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04(1),246-252.
Cook, P. (1988). An Encyclopedia Publisher’s Perspective,
Interactive Multimedia. Apple Computer Inc, Microsoft
Press.
Dias, L. B. (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 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3),
10-13.
Evans. I. M. & Smith .P. A. (1970). Psychology for a changing
world. New York: John Wiley &Son.
Eisner, E. W. (1990). Implications of Artistic Intelligences
for Education. In William J. Moody (Ed.), Artistic
Intelligences: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orovitz, E .Z. (1982). The creative brain : A revisit with
Ned Herrmann.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36(12),74-
88.
Gowan, J. C. (1981). Art and music as stimulants to right
hemisphere imagery and creativity. In J.C.Gowan, J.Khatena. & E.P. Torrance (1981). Creativity:Its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Dubuque, Iowa :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
Hartman, A., Diem, J. E., & Quagliana, M. (1992). The many
faces of multimedia: How new technologies might change the
nature of the academic endeavor. In E. Barrett (Ed.),
Sociomedia, 175-192. Cambriged, MA: The MIT Press.
Jacobson, M. J. (1990). Knowledge acquistion,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the instructional applications of
hypertext: A comparison of contrasting designs for
computer-enhanc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
Jacobson, M. J., & Spiro, R. J. (1995). Hypertext learning
environments,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the transfer of
complex knowledg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12(5), 301-333.
Jonassen, D. H. (1996).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Kershner, J. R. & Ledger, G. (1985) Effects of sex,
intelligence, and style of thinking on ceativity:A
comparison of gifted and average IQ childre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8(4) , 1033-1040.
Mathews, J. C. (1997). Computers and Art Education (ERIC
Digest). Bloomington, IN: ERIC Clearinghouse for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Roueche, S. D. (1979). Cognition and context: Concerns for the
culturally different student. Community College Review,
Summer.
Rezabek, R. H. (1994).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measures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learning in
computer-based insturc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Ross, P. (1995). Relevant telecomputing activities. The
Computing Teacher,22(5),28-30.
Smith, J. A. (1973). Creative teaching of the language art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Samples, R.(1975). Educating for both sides of the human mind.
The Science Teacher. 42(1).21-23.
Sperry, R.W. (1975). Left-brain, right-brain. Saturday
Review ,19(26) . 30-33.
Springer, S. & Deutsch, G. (1985). Left-brain and right-brain.
San Francisco, CA: W. H. Freeman & Co.
Sternberg, R. J. (1988). The triarchic mind: A new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 Viking Pongain.Inc.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1). An investment of
creativity and its development. Human Development,34,1-31.
Spiro, R. J., Feltovich, P. J., Jacobson, M. J.,& Coulson, R.L.
(1991). Cognitive flexibility, constructivism, and
hypertext: Ramdom access instruction for advanced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 ill-structured domains.
Educational Technology,5,24-33.
Scott, C.A.(1994). Project-based science: Reflection of a
middle school teacher.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5(1),
75-94.
Sprague, D.& Dede, C. (1999).If I teach this way, am I doing
my job? Constructivism in the classroom.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1), 6-9.
Torrance, E, P.(1963). Guiding creative talent.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Torrance, E, P.(1988).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as manifest in
its testing. In R.J.Sterberg,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reffinger, D. J., Sortore, M. R., & Cross, J. A. (1993).
Programs and strategies for nurturing creativity. IN K. A.
Heller (Ed.),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gifted and talented. N. Y.: Pergamon.
Williams, F. E. (1967). Intellectual creativity and the
teacher.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 173-180.
Williams, L. V. (1983). Teaching for the two-sided min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s-Hall,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