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王文玲(2002)。國小教師資訊融入視覺藝術教學網路進修需求調查∼以台中縣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文科(1999 )。課程與教學論。五南圖書。台北市。
王嘉德(2002)。影響台北市國小教師使用教室電腦意願暨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曉璿(1999 )。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18- 24。尹玫君(2000)。國小老師的網路教學素養與培育。資訊與教育,79,13-19。尹玫君(2003)。自教育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探討資訊融入教學。初等教育學報,16,1-36。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白慧如(2004)。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政府(2000)。資訊白皮書。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取自http://210.70.131.1/teaching/white001.htm
江啟昱(1993)。CIPP評鑑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何榮桂、藍玉如(2000)。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77,22-28。
呂春嬌(1999),從CIPP評鑑模式談圖書館的評鑑。大學圖書館,3:4,15-28。李子健、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五南,台北市。
吳清山、林天佑(1999)。教育評鑑、教育指標。教育資料與研究。台北市。
吳清山(2001)。中小學實施校長評鑑的挑戰課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84,28-36。吳沂木(1999)。淺談資訊教育融入學科教學。班級經營,4(1),47-52。吳沂木(2000)。淺談資訊教育融入學科教學。2000年12月09日,取自http://210.70.37.5/computer/infolearn.doc 。下載日期:2005/2/14。
林余思(2002) 國中學生在資訊科技融入生物科學習中後設認知的表現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平勺(2003) 生活科技網路輔助教學模式建構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3-9。邱志忠(2002)。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邱廣興(2003)。探究教學在資訊融入自然學習領域之研究。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未出版。卓俊良(2001)。國民小學教師九年一貫課程教學資訊素養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姜禮能(2002)。國小教師對於資訊融入教學之變革關注與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施吉安(2002)。資訊融入國民小學自然科教學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新路國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麗珍(2003)。資訊融入教學對國中生國文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姚乃丹(2003)應用網路資源於國小自然科教學之研究—以「多采多姿的生物世界」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馬信行(1997)。大學評鑑指標適切性之評析。載於大學評鑑。臺北市:五南,101-102。
徐新逸(2003)。資訊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
徐新逸,林燕珍(2004) e-Learning 在中小學之可為與不可為。數位學習電子期刊,第1期。取自http://www.ael.org.tw/。下載日期:2005/2/14。
孫國珊(2003)。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雙月刊,72,2-9。張國恩(2001)。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新世紀課程教學】九年一貫課程議題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教育部。
張宏明(2001)。高雄市國小教師對資訊融入學科教學的實施企圖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芳遠 (2000):因應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明日教室「E-class」DIY。資訊與教育,12,49-56。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上),10-18。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陳欣舜、徐新逸(2000)。在職教師資訊素養內涵與進修方式及課程之探討。資訊與教育,80,11-22。陳裕隆(2000)。電腦融入教學面臨的困難與挑戰。資訊與教育,77,29-35。陳舜芬(1989)。Stufflebeam的改進導向評鑑。教育評鑑的模式。師大書苑,臺北市。
陳添財(2001)。運用CIPP評鑑模式檢討改進高職評鑑之實施。技術及職業教育,65,47-50。陳瑞榮(1995)。工業職業學校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怡君(2002) 國小職前教師電腦融入教學素養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桂津(2002)。國民小學教師網路教學意願與障礙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奇皇(2003)。國小兩性平等教育融入資訊課程之學習成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麗紅(2004)。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莊淑如(2002)。資訊融入國小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師大書苑,台北市。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東華書局,台北市。
黃光雄(1989)。教育評鑑的模式。師大書苑,台北市。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五南,台北市。
黃炳煌(1997)。大學自主與大學評鑑。大學評鑑。五南,台北市。
黃博謙(2005)。國民小學資訊教育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麗禎、歐陽誾 (2005)。國小教師資訊素養對資訊融入教學實施成效影響之初探。發表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2005年數位學習研討會,2005/5/4,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b)。中小學資訊教育藍圖總綱。台北:教育部。取自http://masterplan.educities.edu.tw/conference/total.shtml。
教育部(2002)。資訊種子學校建置與教師團隊培訓計畫。台北:教育部。
游家政(1994)。國民小學後設評鑑標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湯志民(1988)。視導與評鑑。載於蔡保田主編:學校行政。高雄市:復文。424-426。
湯昶洪(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資訊教育推展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溫明正(2000)。E世代資訊變革對校園生態的影響。資訊與教育,79,20~30。彭駕梓(1978)。課程的設計與評鑑。台北:台灣書店。
楊金章(2002)。小學教師對使用電腦與網路科技於數學教育的態度調查研究~以台南縣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棟舜(2002)。在結合網路資源融入教學之研究:以國小高年級自然課程『認識台灣天氣單元』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俊男(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明錦(2003)。利用學習網站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光」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顏永進、何榮桂(2001)。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設計策略初探。【新世紀課程教學】九年一貫課程議題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教育部。
顏龍源(199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80,32-40。蕭惠君(1999)。電腦網路在國民中小學教學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
Barber, M (2001). Teaching for tomorrow. Paris: OECD.
Bayraktar, S. (2001). A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in science educ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4, 173-188.
Dias, L. B.(1999). Integration technology: 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Retrieved
May 10, 2004 from WWW
http://www.iste.org/L&L/archive/vol27/no3/features/dias/.
Huba, M. E., & Freed, J. E. (2000). Learner-centered assessment on college campuses: Shifting the focus 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 Boston:Allyn & Bacon.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1981). Standards for Evaluations of Educational Programs, Projects, and Materials. New York: McGraw-Hill.
Jolene, D. (1999). Teachers of the 21st century know the what, why, and how of technology integration. THE journal, 26 (6), 73-75
Jonassen, D. H., Peck, K. L., & Wilson, B. G. (1999).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Inc.
Judith, B. H. & Neal, G.. (1999). Correlate with use of telecomputing tools: K–12 Teachers’ beliefs and demographic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1(4), 327-341.Posner, G. J. (1995). Analyzing the curriculum. New York: McGraw-Hill.
Spitzer, D. R. (1998). Rediscovering the social context of distance learning. Education Technology, 38(2), 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