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分
丁乃竺(東杜法王著)(2001)。無盡的療癒-身心覺察的禪定。台北,心靈工坊。
于曉星譯(1996)。享受寧靜。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公司。
王明雯(民86)。自我基模特性與心理健康之關係暨禪修對兩者的影響歷程之研究-以高中職生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四版。
台東師院編(2002)。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創新(上下冊),揚智文化出版。
江承曉(民80)。青少年的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江美玲(民92)。"探索諮商團體"對低EQ國中生提昇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何慧芬(民89)。禪坐經驗,空性領域與心理療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巫淑蓉(1998)。課前靜坐對兒童學習適應與學業成績之影響,花師國教所,未出版論文。吳水丕、何敬之、應國卿(民87)。坐禪對腦α波的效應。華梵學報,5,17-30。吳水丕、林佳慧(2001)。坐禪對企業員工情緒智力之效應。華梵學報第七卷,1-12頁。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研究與評鑑。台北市,桂冠。
呂敏昌(民82)。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欣瑩(民90)。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法鼓山禪修推廣中心(2003)。法鼓八式動禪講師手冊。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
法鼓山禪修推廣中心(2004)。法鼓坐姿八式動禪學員手冊。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
林季福(民92)。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開發學童覺察能力與改變脊柱側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杏真(民91)。自傷青少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自我強度的發展及其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佳慧(民87)。坐禪的心理歷程及對情緒智力的效應。私立華梵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怡君(民94)。心情溫度計問卷校園普測評估報告。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林素卿(2000)。行動研究。教育體育教學研究方法,1-3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
周美麗(民92)。靜坐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與情緒智力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卓子文(民91)。舞者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一項針對舞者實施身心教育課程的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胡錦蕉(民84)。靜坐訓練對國小資優兒童創造力、注意力、自我概念及焦慮反應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夏林清等譯(1989)。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遠流出版社。
夏林清(民91)。「運動」與「運動會」─我對『行動研究與台灣中小學教師』相遇的渴望與想像。現代教育論壇第6期。頁51-52。
徐燕如(民94)。身心靈能量整合團體對大專生自我覺察經驗之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涂柏原(民76)。國三學生生活壓力、自我強度與學業成就之因果模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良維(2000)。太極導引-新身體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宏亮(1995)。運動與情緒。國民體育季刊,24(4),43-50。張彩秀(1995)。國人運動行為、體適能及主觀健康狀況之研究。學校衛生,26,2-23。
張殷嘉(民92)。靜坐省思對國中學生學習適應與學業成績之影響。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景媛(民89)進行行動研究應注意的問題。教師天地。台北教師研習中心。張統偉(民88)。由情緒輔導方案探討身心障礙大學生同儕關係情緒察覺、認知思考及行為因應模式之研究。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市,南宏。
陳金燕(1996a)。諮商實務工作者對「自我察覺」的主觀詮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9,193-246。陳金燕(1996b)。諮商員養成教育中「自我察覺」訓練之基本原則。諮商與輔導,125,14-16。陳金燕(1997)。諮商實習中的自我覺察訓練。諮商與輔導,134,16-22。陳金燕(民87)。諮商教育工作者於諮商員養成教育課程中實施「自我覺察訓練」之原則、作法及成效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6,154-192。陳金燕、王麗斐(民87)。諮商學者在「自我察覺」課程之學習歷程與追蹤效果研究。中華輔導學報,6,116-153。陳秀慧(1995)。禪行攝養與自我管理。華梵學報第三卷第一期,35-42頁。陳怡真(民93)。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國小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柏齡(民89)。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靜誼(民93)。靜坐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學習效果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錫中、李明濱(2002)。呼吸放鬆訓練之身心醫學觀。台灣精神醫學,16(3),177-191。
陳錫銘(1992)。從完形治療法談此時此刻的覺察。輔導月刊,28(3),1-7。許玉佩(民84)。諮商員對諮商歷程中情緒的自我覺察與因應方式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所碩士論文。范姜郁美(民83)。禪坐訓練方案對國小學生注意力與生活適應的影響。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彭武德(民81)。國中生的社會網絡與主觀壓力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明惠(民93)。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教學歷程分析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兩所國中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溫淑真 譯(Ken Dychtywald著)(1999)。身心合一-肢體心靈和諧的現代療法。台北市,生命潛能。
鄔佩麗(民82)。禪坐的時間及省察度與個人自我覺知、自主性的關係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1,79-98。
楊謦綺(民92年)。禪宗教育思想及其實踐之哲學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董氏基金會心理健康促進諮詢委員(民92)。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視表教師使用手冊。台北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
劉一民(石川中原著)。(1993)。冥想改變你一生。台北縣,銀禾出版社。
劉美珠(2001)。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2001國際身心動作教育研習會研習手冊,17,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琇琪(民92)。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三年級靜定、放鬆效果之行動研究-以呼吸覺察活動方案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戴嘉南、鄭照順(民85)。高壓力青少年所覺知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學生輔導,47,128-142。嚴菀華(1997)。靜坐自然健康法。台北,源流出版社。
釋印順(1990)。修定-修新與唯心、秘密乘。正聞出版社,台北,二版。
釋惟覺(1994)。見性成佛。中台拈花第一集,頁142-147。
釋惠敏(1995)。美國「禪定與教遇育」博士論文與解析。中華佛學學報第八期,419-445頁。釋聖嚴(民83)。禪的體驗,禪的開示。台北市,東初出版社。
釋聖嚴(1997)。聖嚴法師教禪坐。台北,法鼓文化。
蘇朱民(民90)。動中的領悟-準諮商員參加「身體覺知訓練課程」後之身體、身心互動覺察改變經驗及其影響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熙彥與謝麗虹(民84)。密集式禪修活動對初學禪修之中、小學學生自我成長、人際發展、及對生命與生活體認之輔導效果的評量研究。輔導學報,18,39-125。
二、 英文部分
Baer, Beverly (1981). An Exploration of Cretive Expression and Relaxation as stress-resolving experiences – Some Special Implacations for Chornically disabled populations, PHD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Elliott,J(1922).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n Change.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Elliott,J(1923).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n ChangeUK:.Open University Press.
Farrow, J., & Herbet, J. (1982). Breath suspension suring the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techniques. Phychiatric Medicine, 44, 133-153.
Forte, M., Brown, D., & Dysart, M. (1984).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Phenomenolohical reports of advanced meditators at visual threshold.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4, 323-338.
Hanna,T(1983)The body of life. New York:Alfred A.Knopf.
Knaster, M. (1996). Discovering the Body’s Wisdom. Human Kinetics.
Mckerman,J(1991)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A handbook of Method and Resourcess for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N.Y.:St. Ma.tin’s Press.
McNiff, J. Lomax, P. & Whitehead, J. (2001)。行動研究:生活實驗家的研究錦囊。(吳美枝,何禮恩譯)。嘉義市,濤石。
Newcomb, M. D., huba, G. J. & Bentler, P. M. (1981). A mutimensional assessement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among adolescents: Derivation and correlate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2, 400-415.
Page, R.C., McAuliff, E., Weiss, J.F., Ugyan, J., Wright, L.S. & Maclachian, M(1997). Self-awareness of participants in a long-term Tibetan Buddhist retreat. 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29(2), 85-98.
Parks, P.(1997). Pyschophysiologic self-awareness training: Integration of humanistic principles.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37(2), 47-67.
Printz, M. & Goheen, D. (1991).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rategies, and long-term adaptation to ostomyself-help group members. Journal of Enterostomal Therapy, 18(1),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