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二十一世紀基金會主編(1998),《台灣社會的溫度計》,台北市 : 中華徵信所發行。
于國華(2003),〈文化.創意.產業-十年來臺灣文化政策中的「產業」發展〉,《典藏今藝術》,第128期,頁46-49。文軍譯,Robin Cobin and Paul Kennedy著(2000),《全球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王育英、梁曉鶯譯(2000),Bernd Schmitt著,《體驗行銷》,台北:經典傳訊。
王家興(1997),〈各國週休制度之施行〉,《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39期,頁33-37。王俐容(2003),《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精英文化到大眾經濟》,台北︰文化研究協會2003年會.「靠文化•By Culture」。朱道凱譯(2002),Paul Hirst and Grahame Thompson著《全球化迷思》,台北,群學。
朱雲鵬等合著(1999),《變遷中的福爾摩莎》,臺北市 :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朱雲漢、包宗和主編(2000),《民主轉型與經濟衝突 : 90年代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與挑戰》,臺北市 : 桂冠圖書公司。
李勝治(2003),〈台灣茶文化產業的新契機〉,《典藏今藝術》,第135期,頁168-169。池宗憲(2002),《台灣茶街探源》,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著(2004) 《文化白皮書》,台北市︰文建會。
吳德亮著(2004),《台北找茶》,台北市︰民生報。
李仁芳(2003),《生活美學與創意產業》,文建會CASE網路學院課程講義。
李紀舍譯(1996),Theodor W. Adorno著,〈文化工業再探〉,《中外文學》,第25卷第2期,頁146-153。
李誠等著(2004),《福爾摩莎報告. 2004》,臺北市 : 天下雜誌。
李碧涵(1996),〈台灣企業經濟之結構調整與後工業轉型〉,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第十四期,頁81-121。—(2001),〈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競爭力的社會經濟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第一卷第一期,抽印本。
—(2002),〈勞動體制的發展:全球化下的挑戰與改革〉,《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6卷第1期,頁185-218。
吳惠林(2001),〈知識經濟、科技與永續發展〉,《2001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知識經濟社會與國家發展》,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主辦。吳韻儀譯(1996),〈全球經濟時代新思維--服務業決定國家競爭力〉,《天下雜誌》,第180期,頁44-45。
沈宗瑞等譯(2001),David Held著,《全球化大轉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衝擊》,台北:韋伯出版。
沈清松(2002),〈歷史性、文化空間與文化產業〉,《哲學雜誌》,第38期,頁26-36。花 建(2003),《文化+創意=財富》,台北:帝國文化。
花 建主編(2003),《文化金礦》,台北:帝國文化。
邱以萍(2001),〈劫後重生的天仁企業〉,《卓越雜誌》,第202期,頁102-104。
邱坤良(2002),〈台灣與全球化的文化競爭與交流〉,《藝術家》,第324期。林恩盈(2002),《星巴克人在台北-消費文化的省思》,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聖佑、葉欣怡譯(2003),Don Slater著,《消費文化與現代性》,台北市︰弘志。
胡俊媛(1997),《台灣茶文化的萌芽與發展—兼論本土文化之形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施建生主編(1999),《1980年代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經驗》,臺北市 : 中華經濟研究院。
胡惠林、李康化(2003),《文化經濟學》,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
倪心一譯,日下公人著(1994),《無摩擦的輸出—文化產業的國際化之路》,台北市:錦繡。
范碧珍(2001),〈體驗行銷︰不只是血拼,體驗式消費時代來臨〉,《突破雜誌》,第259期,頁26-30。
范錦明(2001),〈知識經濟與技術創新〉,《2001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知識經濟社會與國家發展》,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主辦。
孫治本(2001),〈疆界毀壞與生活風格〉,《當代》,第168期,頁26-39。
夏學理(2003),《各國文化創意產業政策面比較分析》,文建會CASE網路學院課程講義。
夏業良、魯煒譯(2003),B. Joseph Pine Ⅱ and James H. Gilmore 著,《體驗經濟時代》,台北市︰經濟新潮社。
凌佳琪(2002),《福利國家、公民資格與消費文的衝擊》,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徐偉傑(2003),〈全球在地化:理解全球化的一條路徑〉,《思與言》,第41卷第1期。袁世珮,、游琇雯譯(2002), Karl Albrecht & Ron Zemke著,《服務經濟大時代 強化全球競爭優勢的顧客服務管理》,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執行(2003),《創意生活產業發展計畫》,臺北市 : 經濟部工業局。
許北斗(2003),〈創新育成中心的資源〉,文建會CASE網路學院課程講義。
陳一夫(2002),《博物館對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影響—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台灣大學城鄉所碩士論文。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台北,文建會。
陳志強(1997),〈迎接全球服務經濟時代的到來〉,《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38期,頁10-12。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與空間結構—理論與應用》,台北市︰詹氏書局。
陳怡萍(2004),〈體驗行銷挑動消費神經〉,《遠見》,第215期,頁270-273。
陳育慧(2002),《體驗行銷之探索性研究-統一星巴克個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郁秀(2003),〈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策略 〉,文建會CASE網路學院課程講義。
陳景美(2001),《臺灣後工業化時期產業結構與人力結構變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陳景揚(2002),《從「社會資源可轉移性」觀點探討台灣工藝產業的轉型—以苗栗陶瓷產 業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苙雲主編(2000),《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台北市︰遠流。
張苙雲、呂玉瑕、王甫昌主編(1997),《九0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社研所籌備處。
張克偉(2002),〈專訪體驗行銷大師伯德•史密特博士〉,《廣告雜誌》,第134期,頁30。張君玫譯(2001),John Story著,《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
張君玫、黄鵬仁譯(1996),Robert Bocock著,《消費》,台北市︰巨流。
張家銘、徐偉傑(1999),〈全球化概念的發展:一個發展社會學脈絡的考察〉,《東吳社會學報》,第8期,頁79-121。張智為(1997),〈桃太郎的經濟治國方略-日本政府如何突破金融服務業的瓶頸〉,《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0卷第10期,頁25-30。
張維倫等譯(2003),David Throsby著,《文化經濟學》,臺北市 : 典藏藝術家庭。
張寶誠(2004),〈體驗經濟,塑造對顧客的終身影響力〉,《能力雜誌》,第580期,頁10-12。張瓊慧總編輯(2004),《文化創意產業的活水源頭》,台北市︰生活美學館。
詹中原(2001),〈全球化與公共行政改革:知識經濟觀點之檢視〉,《2001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知識經濟社會與國家發展》,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主辦。黃武忠等編輯(2003),《二00二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文化創意產業及地方文化館》,台北市︰文建會。
黄恆正譯(1990),星野克美著,《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市︰遠流。
黃彥憲譯(2001),Jeremy Rifkin著,《付費體驗的時代 : 超資本主義新紀元:使用權取代所有權》,臺北市 : 遠流。
黄基鴻(2002),《美濃工藝消費文化之社會生態研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
楊佳勳(2004),《新消費工具在台灣-以星巴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齊思賢譯(2000),Lester Thurow著,《知識經濟時代》,台北市:時報文化。
楊雅婷(2001),〈天仁轉型成功發掘喫茶趣〉,《統領雜誌》,第190期,頁76-78。趙文衡(2003),《台灣崛起 : 從停滯到高飛的經濟躍升》,臺北市 : 御書房。
葉智魁(2002),〈發展的迷思與危機—文化產業與契機〉,《哲學雜誌》,第38期,頁4-25。蔡文芳(2001),《跨國娛樂資本的空間生產─以台北星巴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蔡文輝、陳博中主編(2003),《社會科學的應用 : 台灣的困境與未來》,臺北市 : 五南。
蔡春燕(2003),《台灣消費社會之形成—家戶所得與消費關聯性的階層及城鄉分析》,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蔡慧菁(2002),《回干人生味:茶王李瑞河傳奇》,台北市:天下遠見。
鄭功賢(2002),〈打斷手骨反更勇-天仁茶葉怎樣從剃刀邊緣活過來〉,《財訊》,第248期,頁264-267鄭明松、王世澤(2004),〈體驗行銷—創造體驗與體驗價值的時代〉,《卓越雜誌》,第236期,頁168-170。鄭棨元、 陳慧慈譯(2001),John Tomlinson著,《全球化與文化》,臺北市 : 韋伯文化。
鄭陸霖、吳泉源校譯(2004),Fred Block著,《後工業機會》,台北市:群學。
管理雜誌編輯部(2002),〈天仁集團傳統產業的非傳統經營〉,《管理雜誌》,第334期,頁115-118。
劉大和(2003),〈文化創意產業的社會經濟意涵〉,文建會CASE網路學院課程講義。
劉維公(2001),〈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生活風格與生活美學〉,東吳大學《東吳社會學報》,第十一期,頁113-136。
—(2003a),〈文化經濟學〉,文建會CASE網路學院課程講義。
—(2003b) ,〈文化與經濟的結合︰當代文化經濟研究觀點之介紹〉,文建會CASE網路學院課程講義。
劉潔妃(2004),《書店的體驗行銷策略研究:以Page One書店、誠品敦南店、金石堂「我的文學書房」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潘耕吉(2002),〈社區總體營造與全國文藝季〉,《社會教育年刊》,第50期,頁45-51。賴金端(1997),〈週休二日制的產業關聯效果分析〉,《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0卷第11期,頁18-24。
賴杉桂(2003),〈文化藝術類中小企業的輔導計畫〉,,文建會CASE網路學院課程講義。
蕭新煌著(2002),《台灣社會文化典範的轉移》,台北縣新店市︰利緒文化。
簡秀枝總編輯(2005),《創意生活產業魔法書》,臺北市 : 典藏藝術家庭
蘇明如(2001),《九0年代台灣文化產業生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蘇錦夥總編(2004),《創意生活:深度體驗•高質美感》,台北:工業局。
謝明妃(2001),《從台灣茶葉外銷起落探討茶業之發展與未來》,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二、網路資源
李勝治(2003),〈台灣茶文化產業的新契機〉,推動文化產業的契機與個案實踐 國際論壇論文集,http://www.culture.gov.tw/action/creative/paper.html
邱秋瑩(2001),〈知識經濟之意義、內涵與發展策略〉,經建會綜合計劃處專題研究特刊第4號,http://www.cepd.gov.tw/eco-plan/publication/report/report4.htm
陳光興(2002),〈台灣消費社會形成的初步思考〉,文化研究月報第二期,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park_6.htm
〈天仁喫茶趣-天仁茶葉股份有限公司〉,經濟部工業局創意生活服務網 個案資料庫,
http://www.creativelife.org.tw/modules/data/case_detail.php?pp_sn
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http://www.cca.gov.tw/creative/page/main_01.htm
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研討會議資料,http://www.cepd.gov.tw/2008/
〈天仁茶葉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度年報〉,天仁集團網站,http://www.tenren.com.tw/index01_1024.asp
天仁喫茶趣網站,http://www.chafortea.com.tw/about.asp
文建會CASE網路學院,文化創意產業系列課程講義http://case.cca.gov.tw/case3/teach/teach-right1.asp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基金會,「文化創意產業概況分析調查研究計畫」(2003),
http://www.ncafroc.org.tw/index.asp
三、英文部分
Pine, B. Joseph Ⅱ and James H. Gilmore (1999), The Experience Economy, USA : HBS PRESS.
Douglas, Mary and Baron Isherwood (1996 ), The world of goods : towards an anthropology of consumption, New York : Rout.
Fiske, John(1989),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London:Routledge.
Lash, Scott and John Urry (1987), The End of Organized Capitalism.,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 (1994), 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 London : Sage.
Featherstone, Mike (1991),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 London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Throsby , David (2001), Economics and Culture, U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四、日文部分
石田浩著(1999),《台灣經濟ソ構造シ展開》,東京都 : 大月書店。
施昭雄,朝元照雄編著(1999),《台灣經濟論 : 經濟發展シ構造轉換》,東京都 : 勁草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