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erence 「1」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金鑫,黃孝文“OLED有機電激發材 料元件”(2005) 「2」W.Helfrich, W.G.Schneider,Phys.Rev.Lett.14,229(1956) 「3」J.H.Burroughes,D.D.C.Bradley,A.R.Brown,R.H.Friend,P.L. Burn and A.B.Holems,Nature,347,539(1990) 「4」中正大學 光機電整合工程研究所 陳國政 碩士論文 “函奈米金高分子發光二極體與雙穩態元件” (2005) 「5」2001,American Institute of Phsics Today 「6」G.Destrian.J.Chem.Phys.33.587(1936) 「7」中正大學 光機電整合工程研究所 陳志宏 碩士論文“高分子發 光二極體元件結構對電激發光之特性引響”(2004) 「8」中山大學 光電工程研究所 郭俊頡“利用濺鍍技術於室溫下將 ITO成長在朔膠基版上之研究” 碩士論文(2005) 「9」中正大學 物理研究所 陳建甫 碩士論文“The Electric Properties of Fe-CoO Ferrite Thin Films On Mgo(100)”(2005) 「10」台北市徐氏基金會 石詔明 “物理學”(1983) 「11」中山大學 電機工程研究所 翁瑞興“有機發光二極體在金屬與有機層界面的注入機 制” 碩士論文(2002) 「12」Vishal Shrotriya ,Yang Yanga,J.A.P. 97.054504.(2005) 「13」科學出版社 方俊鑫,殷之文,電介質物理學(2000) 「14」S.Karg,M.Meier,and W.Riess,J.Appl.Phys.82.(4),15.(1997) 「15」New York:Wilwy Arthur von Hippel “Dielectrics and Waves” (19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