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2 14: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錦雲
研究生(外文):Jinn-yun Wu
論文名稱:幼稚園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ction research of kindergarten-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指導教授:蔡清田蔡清田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9
中文關鍵詞:行動研究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校本位課程幼稚園
外文關鍵詞:action research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school-based curriculumkindergarte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9
  • 點閱點閱:230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8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3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稚園進行本位課程發展的歷程與結果,藉以發展出適合幼稚園個別情境的本位課程。研究者首先進行相關文獻探討,再透過課程的研究、規劃、設計、實施、評鑑等過程,以「思中行—行中思」的循環歷程進行幼稚園本位課程發展。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研究者以教師即研究者的角色,以所任教的幼稚班幼兒為對象所實施的行動研究,透過行動研究的進行,以錄音、錄影、研究札記、教學省思、觀察記錄、幼兒的學習單、家長與協同研究者的回饋單等方式蒐集資料。本研究結論如下:
壹、幼稚園本位課程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有:行政的配合(工程的進行)、幼兒的能力與新入學幼兒的適應問題、老師的行政工作與時間的限制、教師的專業能力等四項。在幼兒的能力與新入學幼兒的適應問題、老師的行政工作與時間的限制、教師的專業能力等三個問題,研究者能透過深度省思後提出有效的因應策略。但行政的配合項目,是研究者無法解決的問題。
貳、以情境分析、願景建構、課程方案設計等步驟,擬定出幼稚園本位課程發展的行動方案。包括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進行幼稚園與課程發展的情境分析、規劃幼稚園的共同願景及整體課程目標與架構、成立課程設計小組、選定課程主題、規劃整體課程設計進程與設計「漁鄉風情畫」課程大綱等。
參、透過行動—省思—修正的螺旋歷程,實施幼稚園本位課程發展行動方案,能符合幼兒的學習需求,亦可建立幼稚園的本位課程。包括:預擬之教學主題網、教學流程、研究記錄、省思與調整行動等。
肆、以形成性與總結性兩階段來評鑑幼稚園本位課程發展的行動方案,能評鑑幼兒的學習成效,並可依評鑑結果提出省思與修正行動,以提升課程的品質。包括幼兒、家長、研究者與協同研究者的形成性評鑑與總結性評鑑。

關鍵詞:幼稚園、學校本位課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行動研究
Abstract
The purpose for this research is to discover the progress and outcome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the kindergarten, so that we can develop an individual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hat can fit in with kindergartens which have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 researcher initially undertakes the study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course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oth in the academy and practice and the analysis on the study, formulation,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review of curriculum.
The author, virtually a teacher in a kindergarten, undertakes the study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on young children in the class for beginners and gathers information by recording the voice and video, study notebook, reconsidera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bservation record, the learning menu for those young children and feedbacks between parents and co-researchers. The conclusion made described below,
A. The kindergarten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i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ie in “assistance in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s for school-based curriculum,” “young children’s abilities and their capabilities in adaptation,” “teachers are constrained by administrative affairs and time”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The researcher, after profoundly reflecting over it, effectively responds to the latter three difficulties by providing some strategies. However, the author cannot find a solution to the first question posed on “assistance in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s for school-based curriculum.”
B. The action strategy for the kindergarten is formulated on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rough such those steps as contextual analysis, structuring of vision and design of curriculum program. The action strategy encompas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ittee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ntextual analysis undertaken on the kindergarte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mulation of shared vision for the kindergarten, determination of goal and structure of curriculum, setup of group for design of curriculum, decisions on the theme of curriculum, formulation and design of whole curriculum progress and design of syllabus, called “Scenery in the Village known for its Fishing.”
C. The spiral progress through repeating action, reflection, and correction to implement the action strategy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the kindergarten. Including the formulation of outline for teaching, teaching process, study records, reflection and correction.
D. The review mechanism exerted covers two phases “process-oriented” and “result-oriented” on the action strategy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the kindergarten. The formation of review mechanism results from observation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and among those young children, parents, researcher and co-researchers.

【Keywords】kindergarte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ction research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2
第二節 研究動機……………………………………………………………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8
第四節 名詞釋義……………………………………………………………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幼稚園課程…………………………………………………………13
第二節 幼稚園課程發展……………………………………………………30
第三節 幼稚園本位課程發展………………………………………………38
第三章 研究的設計與實施………………………………………54
第一節 研究情境……………………………………………………………55
第二節 研究設計……………………………………………………………57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60
第四節 研究實施……………………………………………………………65
第五節 研究資料的整理分析………………………………………………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72
第一節 幼稚園本位課程發展所面臨的問題………………………………73
第二節 擬定幼稚園本位課程發展行動方案………………………………77
第三節 實施幼稚園本位課程發展行動方案………………………………93
第四節 評鑑幼稚園本位課程發展行動方案…………………………… 1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90
第一節 結 論……………………………………………………………190
第二節 建 議……………………………………………………………198
第三節 後 記……………………………………………………………201
參考文獻………………………………………………………………202
壹、中文部份………………………………………………………………………202
貳、英文部份………………………………………………………………………209
附 錄………………………………………………………………211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9)。課程與教學論。二版一刷。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第四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紅宇譯(1999)。William E. Doll原著。後現代課程觀。台北:桂冠。
王莉玲(2004)。談幼稚園行動研究的成果發表。幼教簡訊,18,2-3。
王靜珠(2004)。漫談托兒所幼稚園的教學活動。國教輔導雙月刊,43(4),3-4。
方德隆、卯靜儒、高新建、黃琡慧、葉郁菁、蔡清田、甄曉蘭、顧瑜君合譯(2001)。統整課程的設計—證實能增進學生學習的方法。高雄:麗文。
白雲霞(2001)。國民教育階段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與模式之建構。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江怡旻(2003)。幼稚園方案教學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主編。來!說我們的故事:幼教師的專業成長(頁303-376)。臺北市:心理。
江麗莉(2004)。幼稚園主題教學。載於劉智雄主編,主題教學/臺北市九十二年度幼稚園課程與教學專業成長專書(頁 8-11)。臺北市:北市教研中心。
朱敬先(1992)。幼兒教育。臺北市:五南。
朱家雄(2004)。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以學前課程為例。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十八),課程實踐與省思(頁6-11)。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李子建、黃顯華著(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臺北市:五南。
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姿儀、洪志成、蔡清田合譯(2001)。Robert C. Bogdan, Sari Knopp Biklen原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
李新民(1999)。統整課程簡介,教育研究,7,83-99。
李連珠(1996)。情景佈置不是教室佈置—規劃一個促成幼兒主動學習的環境。國教之友,47(4),42-51。
李麗雲(2004)。親子教育的行動研究。載於課程與教學的省思及前瞻論文集(頁229-256)。台南: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何雅娟(2004)。臺北市幼稚園評鑑。幼兒教育,274,18-19。
谷瑞勉譯(1999)。Laura E Bark & Adam Winsler原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台北市:心理。
林以凱(2004)。幼稚園課程趨勢與展望。幼教簡訊,15,2-3。
林永豐(2005)。學校課程評鑑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學校課程評鑑研究上課講義。
林明地(2001)。學校與社區關係。臺北市:五南。
林佩蓉(1993)。從宏觀角度談幼兒要學甚麼、幼兒園要教甚麼?回饋:文教基金會會訊,69,34-38。
林佩璇(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研究:台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佩璇(2001)。台灣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與理念。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兩岸三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20)。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林佩璇(2004)。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理念與運作。載於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頁73-89)。台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出版。
林振春(2002)。以社區作為學習資源的的社區教育。載於教育資料集刊--學校社區化專題 27 輯(頁45-61)。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朝鳳(1994)。幼兒教育原理。高雄市:復文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1)。Jean McNiff, Pamela Lomax, Jack Whitehead原著。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初版,嘉義市:濤石
吳清山、林天祐合著(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吳嫈華(2003)。方案式課程與教學。載於簡楚瑛等著。幼教課程模式第二版:理論取向與實務經驗(頁317-358),再版四刷。臺北市:心理。
周佩儀(2000)。課程統整與課程分化。載於課程統整與教學(頁5-26)。台北:揚智。
周淑惠(2002)。幼兒教材教法—統整課程取向。台北:心理。
周淑卿(2002a)「主題式」課程統整的設計模式解析。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十)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跑(頁55-65)。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周淑卿(2002b)。課程統整的設計模式解析。載於周淑卿主編,課程統整模式—原理與實作。嘉義市:濤石文化。
省立台南師範學院幼教中心譯(1991)。完整學習,初版二刷。臺北市:五南。
洪志成、卯靜儒、吳宗雄、吳淑娟、李奉儒、李昭華、林麗菊、侯幸雨、徐清美、頂x庭、陳沛嵐、曾玉村、黃柏叡、蔡邦居、蔡清田、鄭文芳、謝卓君合譯(2003)。Jack R. Fraenkel & Norrman E. Wallen原著。教育研究法:規劃與評鑑。高雄:復文。
洪福財(2000)。幼教教師專業成長:教學反省策略及其應用。臺北市:五南。
洪蘭(2005)。盡情遊戲儲備未來成就。學前教育,95年9月,6-8。台北:信誼基金會。
桂冠編輯室譯(1999)。Seefeldt , C. 原著。幼教課程—當代的研究回顧。台北:桂冠。
高新建(1998)。學校本位課程的多樣性。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教學創新(頁61-79),臺北市:揚智文化。
高新建(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頁18-44)。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高新建(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務。教育研究月刊,88,15-23。
釵傍薄]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個案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 (1998)。國民中小學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作者。
教育部(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0a)。課程統整手冊—理論篇。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0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作者。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
陳伯璋 (1995)。我國中小學課程統整與連貫問題之檢視。臺灣教育,540,11-15。
陳伯璋、盧美貴(2000)。開放教育。初版六刷。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行動研究。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創新(頁35-45),臺北市:揚智。
陳美玉 (1997)。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麗文。
陳冠潔(2002)。一位幼稚園教師在主題式課程中引導行為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慈娟(2004)。幼稚園園長課程領導—以一所幼稚園本位課程發展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幼教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琦(1994)。幼兒教育課程設計。初版十二刷。台北:心理。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雅美譯(1994)。Koayoko Inagaki Chiba University原著。皮亞傑與後皮亞傑發展觀念之比較:以幼兒科學教育為例。幼教學刊,2,16-22。
陳滄堯譯(1998)。Eva L. Essa, Penelope Royce Rogers原著。幼兒課程:從發展模式到實際應用。臺北市:五南。
陳議濃(2004)。台灣幼教主題網之省思。載於薛曉華等譯,盧美貴審定。幼兒教育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頁255-264)。臺北市:學富。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臺北:師大師苑。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黃志成、王淑芬(1995)。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揚智。
黃炳煌(1999)。談課程統整。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革新(頁52 -57)。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黃政傑(1991)。 課程設計。臺北:東華。
黃政傑(1992)。 課程改革。台北:漢文書店。
黃政傑(2004)。質性教育評鑑之探討。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教育資料集刊—教育評鑑專輯29輯(頁95-117)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黃政傑(2002)。 課程評鑑。初版七刷。台北:師大書苑。
黃娟娟(2003)幼兒多元智能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土論文,未出版。
黃意舒(1999)幼兒教育課程發展—教師的省思與深思(初版二刷)。臺北市:五南
黃意舒(2003)。我國與美國幼稚園課程決定比較之研究。國教新知,50(2),75-82。
黃瑞琴(2001)。幼兒遊戲課程。台北:心理。
黃嘉倫(2000)。國民中小學實施統整課程的難題與解決對策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譯瑩(1998)。課程統整之意義探究與模式建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4),616 ~633。
陶英琪、陳穎涵譯(1998)。Lilian G.Katz, Sylvia C. Chard原著。探索孩子心靈世界:方案教學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游家政(2002)。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準。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十),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跑(頁306-317)。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游淑燕(1994)。幼稚園課程決定層級體系及其運作情形分析:兼論如何提升幼園課程決定之品質。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師院學報」,8,419~470。
游淑燕(1995)。我國幼稚園課程發展現況及其未來展望。國立嘉義師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85~110。
張佩韻、王立杰(2004)。我國幼教課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幼兒教育,273,16-17。
張美慧(2004)國小四年級國語文課程統整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土論文,未出版。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張翠娥(1998)。幼兒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張德銳、吳武雄、傍蟤~、李俊達、洪寶蓮、王美霞、陳偉泓、曾美蕙、常月如、曾政清、黃春木、白師舜、曾燦金合著(2004)。中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系統。臺北市:五南。
楊淑朱(2000)。校墨D編序。載於楊世華譯,理想的教學點子II,以幼兒興趣為中心作計畫(頁1-3)。台北:心理。
楊龍立、潘麗珠(2001)。統整課程的探討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劉玉燕(2003)。傳統到開放—佳美主題建構教學的發展歷程。載於簡楚瑛等著。幼教課程模式第二版:理論取向與實務經驗(頁121-167),再版四刷。臺北市:心理。
廖鳳瑞(1996a)。從幼教趨勢看幼兒教育的發展。載於光佑文化主編,幼兒教育模式1,世界幼教趨勢與台灣本土經驗(頁32-85)。臺北縣中和市:光佑文化。
廖鳳瑞(1996b)。萌發的課程。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設實驗幼稚園,開放的足跡:師大附幼萌發式課程的實踐歷程(頁63-88)第一版。臺北縣中和市:光佑文化。
鄭美珍(2004)。因應教改談幼教課程之發展趨勢。幼教簡訊,15,6-7。
鄭瑞娟(2004)。幼教改革何處去?--淺談幼小銜接。幼教簡訊,10,12-13。
鄭博真(1991)。課程與教學革新。高雄:復文。
蔡清田(2000a)。教育行動研究程。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0b)。學校整體課程之設計。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與教學(頁289-313)。臺北:揚智。
蔡清田(2002a)。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魏宗明、陷竄H、吳宗雄、李光榮、柯禧慧合譯(2002b)。學習領域的課程設計。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楊俊鴻、翁宜青、何粵東、魏曼伊、蘇美麗、謝富榮、吳裕聖、施佩芳、蔡金田合譯(2004a)James McKerman原著。課程行動研究:反思實務工作者的方法與資源手冊。高雄市:麗文。
蔡清田(2004b)課程統整與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5a)。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童正德(2005b)。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問題、影響因素與因應策略。載於蔡清田編著,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頁49-69)。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5c)。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究。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究課程講授內容。
歐用生(1994)。做一個有反省能力的教師。研習資訊,11(5),1-6。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 22 -32。
歐用生(2002)。建立二十一世紀的新學校—校本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踐,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十)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跑(頁6-26)。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2004)。兒童的聲音與學前課程研究。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十八),課程實踐與省思(頁12-23)。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盧美貴(1994)。開放式幼兒活動設計。再版一刷。台北:心理。
盧美貴(1988)。幼兒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
盧美貴(2002)。多元智能與幼稚園班級經營。載於多元智能教室、多元智能孩子—理論與實務,(頁99-127)。台南:世一。
盧美貴(2004a)。挑水與掘井—主題教學的系統建構。載於劉智雄主編,臺北市九十二年度幼稚園課程與教學專業成長專書—以心智圖發展的主題教學(頁6-10)。臺北市:北市教研中心。
盧美貴(2004b)。幼稚園本位課程發展研究—幼兒基本能力與學力指標轉化—。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2-2413-H133-015)。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
盧美貴(2004c)。幼稚園評鑑—組織自動轉的系統建構。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教育資料集刊—教育評鑑專輯29輯(頁293-307)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盧美貴(2005)。幼教園所課程地圖理論與實務。國立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94年度研習手冊。嘉大附幼,2005年8月3~5日。
盧素碧(1982)。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文景書局
盧素碧(1994)。幼兒教育課程理論與單元活動設計。台北:文景書局。
簡美宜(2005)。幼兒教育課程的定位。嘉縣幼教,創刊號,28。
簡楚瑛(1988)。課程理論篇。幼兒.親職.教育。台北:文景書局。
簡楚瑛(1999a)。方案課程之理論與實務—兼談義大利瑞吉歐學前教育系統。台北:文景書局。
簡楚瑛著(1999b )。幼教課程模式之定義與要素。載於簡楚瑛主編,幼教課程模式(頁1-5),臺北市:心理。
簡楚瑛(2003)。策畫主編者序。載於簡楚瑛主編,幼教課程模式第二版:理論取向與實務經驗(頁7-10)。臺北市:心理。
簡楚瑛(2005)。幼兒教育課程模式。初版,臺北市:心理。
薛梨真(1999)。國小課程統整的理念與實施。高雄:復文。
薛梨真(2000)。國小教師統整課程實施成效之評估。課程與教學季刊,3(1),39-58。
薛曉華、劉惠文、陳湄涵、盧美貴、沈佩玲、廖苑茜編譯(2003)。Rheta DeVries等原著。幼兒教育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學富文化。
謝譯瑩(2005)。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下之統整課程設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土論文,未出版。
闕百華(2005)。日本幼托制度發展歷程與現狀。教育資料與研究,66,111-127。
羅厚輝(2002)。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台北市:學富文化。

貳、英文部分

Akey, J. M. & Gilbert, J. C.(1990)The essentials approach: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model for rethinking the curriculum of the futur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9519).
Bartolini,Leandro A. & Wasem.Leighton(1985).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ED260832).
Beane,J.A.(1997).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Dearden(1983). Theory and practice in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Goodlad, J. I. et al.,(1979). Curriculum inquiry. N. Y.: McGraw Hill.
Gay, G.(1985).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Oxford: Pergamon.
Jones,E. & Nimmo,J(1994).Emergent Curriculum. NAEYC.
Jacobs, H. H.(1989)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max, P.(1986). Action researchers' action research: A symposium.British Journal of In-Service Education, 13(1), 42-50.
Stake, R. E.(1978). The case study method in social enquiry. Educational Research, 7, 5-8。
Skilbeck, M.(1976).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In J. Walton & Welton(Eds), 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London: Ward Lock Educational.
Schon, D. A.(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New York: Basic Books.
Schon, D. A.(1987).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c.
Skilbeck, M.(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Paul Chapman.
Spodek, B.(ed.)(1986). Development, values, and knowledge in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Today’s Kindergarten: Exploring the knowledge Base, Expanding the Curriculum. N. Y: Teacher College Press.
Williams,L.R.,and Fromberg,D.P.(1992).Encyclopedia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 Garland:New York.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闕百華(2005)。日本幼托制度發展歷程與現狀。教育資料與研究,66,111-127。
2. 薛梨真(2000)。國小教師統整課程實施成效之評估。課程與教學季刊,3(1),39-58。
3. 盧美貴(2004c)。幼稚園評鑑—組織自動轉的系統建構。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教育資料集刊—教育評鑑專輯29輯(頁293-307)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4.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 22 -32。
5. 歐用生(1994)。做一個有反省能力的教師。研習資訊,11(5),1-6。
6. 游淑燕(1995)。我國幼稚園課程發展現況及其未來展望。國立嘉義師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85~110。
7. 游淑燕(1994)。幼稚園課程決定層級體系及其運作情形分析:兼論如何提升幼園課程決定之品質。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師院學報」,8,419~470。
8. 黃意舒(2003)。我國與美國幼稚園課程決定比較之研究。國教新知,50(2),75-82。
9. 黃政傑(2004)。質性教育評鑑之探討。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教育資料集刊—教育評鑑專輯29輯(頁95-117)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10. 李連珠(1996)。情景佈置不是教室佈置—規劃一個促成幼兒主動學習的環境。國教之友,47(4),42-51。
11. 王靜珠(2004)。漫談托兒所幼稚園的教學活動。國教輔導雙月刊,4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