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學學會,劉毓秀主編(1997)《女性、國家、照顧工作》。
王淑英、賴幸媛(1998),〈台灣的托育困境與國家角色〉,《第三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集》。
內政部兒童局(2001),《2001台灣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內政部兒童局(2002)〈托兒所統計表〉,《兒童福利數據》。
內政部兒童局(2003),《中華民國九十年臺閩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
內政部統計處(2002),《台閩地區婦女生活狀況調查》。
內政部統計處(2006),《內政部統計年報》。
內政部統計處(2006),《內政統計通報》。
行政院主計處(2005),《2003年臺灣地區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
行政院主計處(2006),《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
行政院主計處(2006),《人力資源調查》。
行政院主計處(2006),《人力運用調查》。
行政院主計處(2006),《台灣地區歷年人力資源調查》。
行政院主計處(2003),《我國性別統計及婦女生活地位之國際比較研究》。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統計處(1998),《料理家務婦女就業意向調查統計分析》。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統計處(2003),《九十二年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
伊慶春、簡文吟(2001),〈已婚婦女的持續就業:家庭制度與勞動市場的妥協〉,《台灣社會學》,1:149-182。吳佑珍(2003),《社區照顧服務方案與促進婦女就業-以「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南區為例》,國立成奶j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余多年(1999),《各國學齡前兒童照顧支持政策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林秋蓮(1999),〈從社區托育問題談「社區保母支持系統」〉,《社會福利》,72,29-31。
林萬億(1998),〈照顧工作家庭化與商品化對女人的剝削〉,《第三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集》。
林萬億、王永慈、周玟琪(2003),《全球化對女性經濟與生活資源之影響》,內政部委託報告。
周玟琪(1996),〈從勞動階級動員觀點看母性保護立法—台灣與瑞典的比較〉,《勞資關係論叢第四期》。周玟琪(2003),《促進婦女就業短期計畫》,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胡適(1968),〈慈幼的問題〉,《胡適文存》:739,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胡倩瑜(2003),《我國合格家庭保母之托育服務品質認知調查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洪敏中(2003),《台灣保母專業化之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施智婷(1999),《台灣男女薪資趨勢之比較-以民國70、75、80、85年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郭育祺(2004),《雙薪家庭幼兒母親知覺和保母的養育參與、共養育及養育品質之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高仁華(2005),《保母之個人特質、工作特性與保母證照制度關係之研究-9個個案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勞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曉玲(1999),〈女性就業與勞動法令〉,《第四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集》。
黃雅嫻(1999),〈婦女就業,大不易〉,《台灣勞工陣線電子報》。
詹火生(2002),〈我國兒童照顧政策分析〉,《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張清溪(1980),〈結婚生育與子女數對有偶婦女勞動供給的影響〉,《經濟論文叢刊》,9(2):167-223。張晉芬(1996),〈女性勞動者婚育離職原因之探討〉,《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小型專題研討會第三回台灣勞動研究》。
張晉芬(1994)"A Comparison of Employment and Wage Determination between Full-Time Working Men and Women in Taiwan."發表於政治大學「家庭、人力資源與社會發展」研討會。
馮燕(1997),〈家庭需求與福利政策—制訂托育政策的探究〉,141-178,《台大社會學刊第二十五期》。
馮燕(1997),《托育服務:生態觀點的分析》。台北:巨流。
葉郁菁(2005),〈英國與台灣家庭式托育服務制度之比較研究〉,109-128,《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第九期》。彭婉如文教基金會(2003),「照顧福利服務人員就業支持系統規劃:以社區照顧福利服務互助系統為例」研究成果發表暨討論會。
楊瑪利(2002),〈更加養不起的未來〉,《天下雜誌第249期》。雷蓓蓓(2003),《台灣與瑞典的母性保護與兒童照顧制度之比較》,國立成奶j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梅君(2004),〈婦女勞動與經濟政策〉,《婦女政策白皮書》,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
劉毓秀,〈想想受苦的幼兒們〉,《中國時報時論廣場》,2004,5,15。
蔡青龍(1988),〈婦女勞動在參與的初步分析〉,《經濟論文叢刊》,11(2),149-175。蔡嫦娟、張碧如(2003),〈家長對保母之選擇及關係之建立~兼談證照與非證照保母之比較〉,《兒童福利期刊第四期》,133-155,內政部兒童局。薛承泰、簡文吟(1997),〈再就業婦女的職業流動初探〉,《人口學刊》,18:69-97。薛承泰(2000),〈台灣地區已婚婦女再就業時機的初步分析〉,《人口學刊》。魏爾菲(1999),〈婦女二度就業—缺乏社會福利的國家〉,《網氏女性電子報》。
簡文吟(1997),《台灣地區已婚婦女就業型態之分析:離職與復職的檢視》,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文吟、薛承泰(1996),〈台灣地區已婚婦女就業型態及其影響因素〉,《人口學刊》,17:113-134。簡文吟(2004),〈台灣已婚婦女勞動再參與行為的變遷〉,《人口學刊第28期》,1-47。謝依蓉(1989),《台北市托兒所實施社會工作之研究—兼論相關政策與法規》,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嚴祥鸞(1996),〈台灣勞動市場性別化分工的解析,1951-1994〉,《勞資關係論叢第五期》,頁1-30。嘉義:中正大學。嚴祥鸞(1997),〈她們的真正平等工作權—同工同酬到同值同酬的意義〉,《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
嚴素娟(2004),《保母訓練班學員經驗學習之研究~女性主義的觀點》,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David M. Blau & Philip K. Robins
1991Child Care Demand and Labor supply of Young Mother over Time
Kadushin, A. & Martin, J. A.
1988Child welfare services.(4th edition). New York: Macmillan.
Kamerman, S. B.
1989Child care, women, work, and the family:An international overview of child care services and related policies. In J. S. Lande, S. Scarr & N. Gunzenhauser (eds.) Caring for children—challenge to American. New Jersey:Lam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1991Child care policies and programs:An international overview.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7(2), 179-196.
Simon Duncan & Rosalind Edwards
2003State Welfare Regimes, Mothers` Agencies and Gendered Moral Rational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