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尹玫君(1992)。台南地區大學生電腦素養內涵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3,73-97。
王貞雅(1997)。個別背景因素與大學資訊教育對大學生電腦態度與電腦知能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基振(1995)。研究生的電腦態度與電腦知能之分析探討。大葉工學院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王曉璿(2001)。資訊科技融入音樂科教學探究。中學教育學報,8,97-124。王曉璿(2004)。「資訊科技」與「教學設計」探究。研習資訊,21,15-18。王淑如、王裕德 (2001) 。E 世代國中教師的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82,75-81。古鈞元,吳己正 (2001) 。國中地理科教師資訊融入教學之個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89-2511-S-003-095。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2002) 。台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第二期計劃(民國九十一年〜九十三年)。台北:作者。
何榮桂 (1996) 。電腦輔助教學的現況與發展趨勢。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何榮桂(1999)。電腦、網路與國中教育。張昭鼎紀念學術研討會:網路科技與科學教育,08-09。
何榮桂(2000a)。電腦教室 vs 教室電腦。資訊與教育,77,1-2。
何榮桂(2000b)。教室電腦—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最佳場所。國語日報,2000年12月13日,教育廣場。
何榮桂(2001a)。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亞太地區(臺、港、新、日、韓)資訊教育的發展前瞻。資訊與教育,81,1-6。何榮桂,吳正己 (2000) 。資訊科技與其他學習領域整合內涵之分析暨整合教學範例設計之規劃。教育研究計畫報告(891A182)。
何榮桂,籃玉如(2000a)。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77,22-27。何榮桂,籃玉如(2000b)。教育網站的建置與導覽。經濟部資訊應用導航,42,40-46。
何榮桂,顏永進 (2000) 。教育網站之規劃要點。經濟部資訊應用導航,42,2-11。
何榮桂 (2002) 。臺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教育,87,22-48。
吳正己(2001)。從英特爾e教師計畫談資訊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5,15-21。吳正己、邱貴發(1996)。資訊社會國民的電腦素養教育,社教雙月刊,73,13-18。吳正己,陳美靜(2001)。國中教師應具備的電腦基本能力。載於何榮桂、戴維揚主編(2001),資訊教育課程設計。台灣師範大學地方教育輔導叢書,26,21-36。
吳明隆(1999)。新時代師生電腦素養的探究。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810,33-39。吳明隆 (2004) 。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的教學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45(4),12-22。李忠謀,林美娟,吳正己(1998)。資訊教育軟體與教材資源中心建置。資訊與教育,68,21-68。李忠謀 (2001) 。資訊教育軟體與教材資源中心之現況與發展。載於何榮桂、戴維揚主編(2001),資訊教育課程設計。台灣師範大學地方教育輔導叢書,26,37-64。
李進寶(1988)。日本中小學校使用電腦的概況介紹。資訊與教育雙月刊,5,1-5。林正彬(2003)。有效提昇國小教師參與資訊融入教學之策略。研習資訊,20(1),65-75。林燕珍(2001)。中小學數位化教學資源網站之建置—學習加油站。資訊與教育,86,102-107。林震城(1996)。兩岸大學生電腦態度及電腦素養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邱志忠(2002)。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雜誌,88,3-9。邱貴發(1992)。電腦素養教學的主要課題-找尋持久性的電腦素養知識與技能。台灣教育,495,36-41。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師大書苑。
邱貴發,吳正己(1998)。國民中小學資訊融入各科及獨立設科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MOECC86,C001。
南投縣政府(2006)。所轄國民中學概況。2006年2月12日取自http://www.nantou.gov.tw/big5/index.asp?dptid=376480000AU230000
施純協(1995)。高級職業學校工科畢業生應具備之資訊能力分析研究。國科會計畫NSC84-2511-S-003-79。
施美珠(2000)。國中生電腦學習成就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未出版,台北。
洪榮昭(1992)。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市:師大書苑。
唐文儀(1994)。南部地區國小電腦素養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學生學刊,15,75-82。
胡憶平(1998)。電腦網路焦慮感,教師新感受。中國時報,1998年4月14日,42版。
陳雪華(1996)。網路資源與圖書館利用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25,18-21。陳美靜 (1999) 。國中教師電腦基本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裕隆 (2000) 。電腦融入教學面臨的困難與挑戰。資訊與教育,77,29-35。陳振榮(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對學童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惠子健(2002)。台北市高職(中)工科教師電腦知能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明堅譯(1994)。第三波。時報出版,台北。
黃天助 (2002) 。台灣中部地區國民中學學生電腦素養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榮村(2003)。「教育部資訊教育辦理現況」專案報告。教育部,未出版。
張國恩(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2-9。張錫輝(1995)。我國公營企業員工訓練單位人員電腦知能與電腦化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張宏明 (2001) 。高雄市教師對資訊融入學科教學的實施企圖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張文嘉(2002)。學校環境與教師個人背景對資訊融入教學之影響研究-以南投縣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張臺隆(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校長資訊素養與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情形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蔡佳蓁(2004)。雲林縣國民小學資訊教育推動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蔡俊男(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簡良諭(2002)。國中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卓俊良(2002)國民小學教師九年一貫課程教學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作者。
教育部(1997)。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2006年2月11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MOECC/index.htm
教育部(1998)。高級職業學校課程標準。台北:作者。
教育部(1999)。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2006年2月11日取自http://wwwnet.tmps.tp.edu.tw/edu/teacher/teacher1.htm
教育部(2001a)。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2006年2月11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MOECC/index.htm
教育部(2001b)。在職教師資訊應用培訓應用。2006年2月11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MOECC/index.htm
教育部(2001c)。國民中小學成績成績評量準則。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2)。資訊種子學校教師團隊培訓課程。2006年2月11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MOECC/index.htm
教育部 (2003) 。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作者。
教育部 (2003) 。修正「資訊種子學校建置與教師團隊培訓計畫」等法規。教育部公報,340,31-36。
賴苑玲 (1999) 。國小兒童資訊素養與國小圖書館利用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編,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54-91。
賴忠勤 (2000) 。談公共圖書館人員的資訊素養。書苑季刊,46,45-56。賴錦緣 (2001) 。ISTE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及其對師資培育資訊。資訊與教育,85,45-54。
賴志洋 (2002) 。台灣地區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教師電腦素養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賴孟鐸 (2004) 。偏遠地區中學教師電腦知能之調查與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謝震翰(1999)。會計系大學部畢業生電腦態度與電腦知能之研究探討。中原大學會計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韓善民(2001)。我國資訊教育發展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81,7-12。二、西文部分
Aburscato, J. (1986). Children, computers ,and science teaching: Butterflies and bytes. New York: Prentice Hall.
Brownell, G. (1992). Computers and teaching. New York: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Brumbaugh, K. E. (1985). Computer literacy: 1985 . In R . J .Seidel, R.E. Anderson, and B. hunter, (Eds.), Computer literacy: Issuesand 142 direction for 1985,(pp.233-237).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unter, B. (1983). My students use computers. Reston, Virginia: Reston Publication.
IST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1995). ISTE recommended foundations in technology for all teachers.
[Available] Online: http://www.iste.org/ Resources/ Projects/ TechStandards/ found.html.
Molnar, A. R. (1981). The coming of computer literac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1(1),26-28.
Kay, R. H. (1993) .An exploration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s for assessing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s: The computer attitude measure (CAM). Computer in the human Behavior, 9,371-386.
Klassen, D. L., & Anderson, R. E. (1982): Computer literacy, In A. S. Kepner (Ed), Computer in the Classroom, 26-42 Washington D.C.: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Loyd, B. H. , & C. Gressard. (1984). The effects of sex, age and computer experience on computer attitude.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Data System (AEDS)Jourmal, 18(4),347-367.
Simonson, M. R. (1987). Maurer, M., Montag-Torardi, M., & Whitaker, M. Development of a standardized test of computer literacy and a computer anxiety index.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 3(2),231-247.
Vogel, D. , & Klassen,J. (2001) .Technology-supported learning status,issues and trend.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7,104-114.
Watt, D. H. (1982).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in a computer based society. in R. J. Seidel and others (ed.) Computer literacy: Issues and directions for 1985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William, L. (2003). How Well Do Multiple Choice Tests Evaluate Student Understanding in Computer Programming Classe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 Education,14(4),38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