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1997):身心障礙者教育的革新與展望—開發潛能再創新機。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中華民國憲法(2005):華總一義字第09400087551號令修正。網路檢索日期:2006/05/26。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A0000002
王令瑜(2003):英國社區照顧的批判—身心障礙者觀點。社區發展季刊,7期,249-254。
王欣宜(1997):輕度智能障礙就業青年工作社會技能訓練效果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王欣宜(1998):智能障礙者的工作社會技能與工作適應,特殊教育季刊,6(9),17-28。王洪鈞(1995):談敬業。臺北市:台灣書店。
王信智(1992):高雄市高職應屆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藝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內政部(2006):內政部統計通報。網路檢索日期:2006/05/30。http://www.moi.gov.tw/。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第十版)。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方淑秋(2005):高職特教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職業成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方韻珠(1999):智能障礙者職業轉銜問題面面觀。特教園丁,3(14),28-32。石玉資(2004):高中職特教班畢業生職業適應能力與就業安置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田淑文(2003):台北市高職特教班應屆畢業生就業意願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地方制度法(2005):華總一義字第09400199361號令修正。網路檢索日期:2006/06/18。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A0040003
地方行政機關組織準則(2005):內政部台內民字第 0950077250 號令修正。網路檢索日期:2006/05/07。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A0040004
行政院勞委會(2005):九十四年台灣地區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網路檢索日期:2006/06/23。http://statdb.cla.gov.tw/html/svy94/9405menu.htm。
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1998):身心障礙者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之理論與實務。職業訓練局叢書,職業訓練類第55輯。
行政院衛生署(2002):身心障礙類別與等級。衛署醫字第0910014799號公告修正。網路檢索日期:2006/04/21。http://www.nctu.edu.tw/~hcsci/service/shp441.htm
呂信寬(2000):我國高級職業進修學校工業類科學生工作價值觀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呂淑美(2005):特殊教育學校智能障礙類課程綱要適宜性之調查。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九十四年度特殊學校(班)工作小組討論議題總結報告。
完成國民教育身心障礙學生升學輔導辦法(2002):教育部台(91)參字第 91165068 號令修正發布。網路檢索日期:2006/05/07。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H0070016
身心障礙者生活托育養護費用補助辦法(2003):中社字第0920079155
-3號令修正發布。網路檢索日期:2006/05/17。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D0050020
身心障礙者保護法(2004):華總一義字第09300117621號令增訂公布。網路檢索日期:2006/02/13。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D0050046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2002):台參字第 91063444 號令。網路檢索日期:2006/02/11。
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H0080065
何華國(2003):啟智教育研究(第二版)。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何華國(2005):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第四版)。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李忠勳(2002):高雄市肢體障礙者就業意願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李庚霈(1992):行為異常國中生就業態度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茂興(1998):生涯諮商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弘智文化。
李慧文(2002):身心障礙者就業現況與變遷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李慧文(2004):影響身心障礙者勞動參與相關因素探討。就業安全, 3(1), 25-32。李義男(1885):職業發展與員工輔導。台北市:文景書局。
沈惠貞(2004):聽覺障礙者就業所需工作社會技能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啟聰學校為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杞昭安(2001):視覺障礙者就業現況與就業期望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4 ,3-30。吳訓生(2004):彰化縣視覺障礙者之就業狀況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特殊教育學報。19 ,31-55。吳國淳譯(1996):家庭環境與學校學習。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琇瑩(2004):智能障礙學生高中職畢業後影響就業因素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吳鳳英(2003):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服務與福利現況之需求探討。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吳劍雄(2002):身心障礙者就業對策之探討。勞工之友,597,17-19。金樹人(2002):職業興趣組合卡(高中職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金樹人、黃迺毓(2001):生涯與家政教育。台北市:台灣師大。
林千惠、徐享良、張勝成、林宏熾(1996):台灣地區身心障礙者就業能力與意願之調查研究。台灣省政府勞工處委辦。
林生傳(1997):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市:復文書局。
林生傳(2004):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正洲(2004):臺北市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之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林弘昌(1995):肢體障礙者就業所需之職業能力調查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林宏熾(2000):身心障礙者生涯規劃與轉銜教育。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宏熾(2003):美國身心障礙者自我決策與轉銜實務。特殊教育季刊, 88,1-15。林宏熾(2003):身心障礙者生涯發展理論與生涯轉銜服務。特教園丁,19( 1),1-17。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03):生涯輔導(第三版),台北縣蘆洲市: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林幸台、金樹人、張小鳳、陳清平(2004):生涯興趣量表,台北市:測驗出版社 。
林幸台(1986):生計輔導理論與實施。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虹伶(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智障者社會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林美玲(2003):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書局。
林桂碧(2004):如何提昇我國就業服務人員之專業素質。就業安全,3( 2),70-75。林清江(1986):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林欽榮(2002):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市:揚智文化。
林惠德(1996):台灣省啟智學校高職部畢業生職業適應能力與就業安置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邱秀玲(1988):我國綜合高中學生生涯信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邱睿儀(2004):影響傑出視覺障礙者職業生涯發展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邱滿豔(1998):我國殘障者職業輔導評量工具發展方向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5(14),17-19。
邱滿豔(1998):智障者職業輔導方式初探。社區發展季刊,8(2),212-219。
周月清(2004):障礙者獨立生活運動員起與意涵美加英文獻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6,331-344。周台傑、葉瓊華、詹文宏(2003):啟智學校高職部學生就業轉銜服務現況與需求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8 ,181-211。依萍譯(1986):樂在工作。台北市經濟與生活出版公司。
邵慧綺(2003):天生我才必有用∼淺談大專身心障礙學生生涯輔導之道。特教園丁, 19 (1),24-32。洪敏傑(2004) :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技術生之工作價值觀與職業生涯展及其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柯惠香(2003):高職智障學生家庭功能、主要照顧者教養態度與其職業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柯貴美(2003):家長教育參與。台北市:商鼎文化。
胡雅各(2004):身心障礙學生十二年就學安置相關問題之探討與未來展望。特教園丁, 2(20),52-57。施清嵐(2001):智能障礙者之生涯教育及就業的可能性探索。南港高工學報,19,107-123。高彩雲(2002):我國科技大學應屆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馨玲(2004):智能障礙者維持就業階段工作適應之探討-以三位中度智能障礙女性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馨玲、任麗華(2005):智能障礙者維持就業階段工作適應之探討—以三位中度智能障礙女性為例。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3,179-207。特殊教育法(2004):華總一義字第09300117551號令。網路檢索日期:2006/03/02。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H0080027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2003):台參字第 0920117583A號令。網路檢索日期:2006/03/14。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H0080032
徐麗敏(1990):國中啟智班學生的就業態度及其就業福利服務需求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所未出版碩士論文。特教園丁雜誌社(1997):特殊教育通論∼特殊兒童的心理與教育。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特殊教育學校高中職教育階段智能障礙類課程綱要研究小組編輯(1999):特殊教育學校高中職教育階段智能障礙類課程綱要。教育部。
陳兆君(2002):高級職業學校特殊教育班綜合職能科學生職業自我概念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陳思妤(2002):溝通教學法在至長者工作社會技巧訓練之探討。障礙者理解,2(2),17-27。陳般若(2003):工作能力與態度對工作績效與收入之影響關係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陳惠美(2002):資訊/電子業駐外行銷人員人格特質和工作績效之關係研究。大同大學事業經營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陳信宏(2003):餐飲科系大學生工作價值觀對就業意願選擇之研究。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陳靜江(2002):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服務模式。就業安全,1(2),88-94。陳憶芬(1997):原住民職業教育與就業信念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博士論文。陳薈卉(2001):自閉症者的職業適應--星兒的就業故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陳麗如(1996):生涯發展阻隔因素量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章秀峰(1993):高職生職業價值觀及就業準備之研究-比較普通班高職生與建教合作技術生之差異。中正大學勞工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張大同(2000):淺談身心障礙者職業訓練及就業安置。就業與訓練, 18(2),18-24。張仁家(1993):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工業類科學生家庭背景因素、職業自我概念與生涯決策行為之相關。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張春興(2002):現代心理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張標堅(2003):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升學就業影響因素之探討。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張萬烽(2001):智能障礙者一般就業技能評量表之發展。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教育部(2000):高級中學特殊教育班職業學程課程綱要。
教育部(2002):綜合高中課程綱要。
陸宛蘋、吳芝嫻(2004):從香港展翅計畫談台灣青少年就業準備。就業安全,3(2) ,10-17。許天威、周台傑、吳訓生(1991):編制的職業輔導與準備認知評量表。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2006):新特殊教育通論。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許銘秀(2000):雇主與教師對智能障礙者工作社會技能看法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曾家濱(2001):高中職特殊教育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基本能力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黃天中(1998):生涯規劃概論—生涯與生活。台北市:桂冠圖書。
黃心樹(2003):高級中等學校綜合職能科社會適應課程評估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所未出版博士論文。黃昭侃(2003):特教學校高職部智能障礙學生職業適應預測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鈕文英、陳靜江(2002):智能障礙就業青年工作社會技能訓練方案之發展與成效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6,199-228。傅秀媚(2002):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楊美玲(2000):高級商業職業學校會計教育及其畢業生就業基本能力培育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楊瑩(1987):台灣地區教育擴展過程中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機會差異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路君約、陳淑美(1997):普通興趣量表,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劉玉婷(2001):高職特殊學校(班)智能障礙學生轉銜之現況調查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劉民專(2001):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升學與就業轉銜服務需求之研究。國立彰化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劉明麗(1997):台北市國小智障學童父母心理調適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特殊教育中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5,237-255。劉佩嘉(2003):中職特教班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決策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蔡子安(1992):高職資料處理科畢業生就業與升學意願影響因素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蔡玉燕(2004):高雄市特殊學校高職部智能障礙職業教育課程與就業安置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蔡美華(2001):高中資優生之生涯發展準備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所未出版博士論文。鄭美幸(2001):外貿人員應備就業能力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學報,25,109-115。
鄭靖國(2004):技專校院學生升學與就業價值觀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所未出版碩士論文。盧琬貞(2001):肢體障礙高職畢業生職業適應情形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所未出版碩士論文。簡茂發、慮欽銘(1987):輔導興趣測驗,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鮮皓(1998):臺北市大安區漢堡炸雞速食店對智障者支持性就業之意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謝秀蘭(1996):啟智學校高職畢業生就業支持網路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謝秀蘭、陳靜江(2000):啟智學校高職畢業生就業支持網絡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4 ,257-282。謝維和(2002):教育社會學。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鍾華城(2002):工作價值觀、工作特性對催收績效關係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戴正雄(2002):高職海事類科學生入學背景與升學就業意願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戴華山、吳郁君、許昺奇(2003):二十一世紀環境與安全衛生相關系所畢業生之就業準備與選擇方向。環境工程會刊,14(4),5-8。蕭維欽(1998):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技術生之工作價值觀與職業生涯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蘇純瑩(2003):智障成人社區自主能力、認知功能與就業表現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博士論文。貳、英文部分
AAMR Ad Hoc Committee on termin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1992). Mental retardation: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systems of supports.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Retardation.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7).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Washington, D. C.
Allen, S. & Carlson, G. (2003). To conceal or disclose a disabling condition? A dilemma of employment transition.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19, 19-30.
Anonymous (1990).Community Input into Labour Market Decisions. ABI/INFORM Global. 4-6.
Anonymous, H. (1998). Coors targets job readiness.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7(8).86.
Anonymous (2004). England’s first vocational-skills centre opens. Education & training, 4(5), p218.
Barton, P. E., & Kirsch, I. S. (1990). Workplace Competencies: The Need To Improve Literacy and Employment Readiness. Policy Perspectives Series. ERIC Digest, (ERIC Publication Service, ED317873)
Bolton, B. F.(2001). Handbook of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rehabilitation. (3 rd ed). Maryland, Aspenpublishers.
Benson, S. D., & Whittington, M. C. (1974). Job Readiness Posture Scales: A New Tool to Aid in Transition from Enrollee to Worker Status. ERIC Digest, (ERIC Publication Service, ED107700)
Cowan, R. A. (1990). Welcoming New Employees. ABI/INFORM Global, 205(2), 88-89.
Dickey, D. (1992). Preject L. E. A. R. N. (Literacy, Employment, Advancement, Readiness). A National Workplace Literacy Project. Final Evaluation Report. ERIC Digest, (ERIC Publication Service, ED341829)
Flexer, R. W., Simmons, T. J., Luft, P., & Baer, R. M. (2003). Transition planning for secondary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3rd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Geoffrey, W. (2003). Strategy, Organization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k. ABI/INFORM Global, 58(3), 552-554.
Gerry, G. (2002). Work and Employment in a Globalizes Era: An Asia-Pacific Focus. ABI/INFORM Global, 57(3), 583-586.
Gladfelter, H. R. (2000). Portfolio tool helps gauge students’ work readiness.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33(103), 3.
Granrose, C. S. (1995). A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areers in national contexts. Journal of Asian Business, 11(3), 5-25.
Harrington T. F. (2004). Handbook of career planning for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3 rd ed). Austin, Tx: Pro-Ed.
Hershenson, D. B. (2001). Promoting work adjustment in workforce investment act consumers: A role for employment counselors.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 38, 38-37.
Kirk, S. A., Gallagher, J. J.& Anastasiow, N. J. (2006).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11 rd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Kubicek, M. (2005): Agreement herald a new era for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magazine, 4.
Krumboltz, J. D., & Worthington, R. L. (1999). The School-to –Work Transition From a Learning Theory Perspective. ABI/INFORM Global, 47(4), 312-324.
Laurel, S. D. (2002). Beyond the Bottom Line; the Search for Dignity at Work.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33(2), 313-315.
Mcmillan, N. S., & Schumacher, W. B. (2001).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conceptual introduction (5th ed). New Ya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Pawasarat, J., & Quinn, L. M. (1986). The GED as a Measure of Readiness for Employment. ERIC Digest, (ERIC Publication Service, ED274812)
Lee, A. J. (2004). Powerplay-Looking At It Another Way. ABI/INFORM Global, 35(3),75.
Riggar, T. F., & Maki, D. R. (2004). Handbook of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New York, NY.
Rodgers, R. C., & Kandaswamy, S. (1982). Career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Readiness Measures for Special Education. ERIC Digest, (ERIC Publication Service, ED219456)
Rubin, S. E., & Roessler, R. T. (2001). Foundations of the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process. Austin, Tx: Pro-Ed.
Saterfiel, T. H., & McLarty, J. R. ( 1995). Assessing Employability Skills. ERIC Digest, (ERIC Publication Service, ED391109)
Shurts, W. M., & Shoffner, M. F. (2004). Providing Career Counseling for Collegiate Student-Athletes: A Learning Theory Approach.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31(2), 95-109.
Szymanski, E. M., & Parker, R. M. (2003). Work and Disability: Issues and Strategies in Career Development and Job Placement. (2rd ed) . Austin, Tx: Pro-Ed.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92). Rehabilitation Act Amendments of 1992. Washington, DC: Author.
Usiak, D. J., Moffat, J., Wehmeyer, M. L. (2004).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Issue: Independent Living Manage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20, 1-3.
Wehman, P.(2001). Life beyond the classroom: Transition Strategies for you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3rd ed.).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Wehman, P., & Targett, P. S. (1999). Vocational curriculum for individuals with special needs. Austin, TX: Pro-Ed.
Wehmeyer, M. L. (2003). Self-determination,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and workplace suppor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19, 67-69.
Wolfe, k. (2005). Language training for the workplace. ABI/INFORM Global.18 (11),1.
Zunker, V. G., & Osborn, D. S. (2002). Using assessment results for career development.(6th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