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張耿介,陳文長,2002,《休閒社會學》。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劉子利,2001,〈休閒教育的意義、內涵、功能及其實施〉。《戶外遊憩研究》 14(1):33-53。杜娟娟,1999,〈休閒行為之性別分析〉。《中華家政學刊》28:110-127。Patricia A. Stokowski原著;吳英偉,陳慧玲譯,1996,《休閒社會學》。台北:五南。
文崇一,1980,《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東大圖書,130-137。
王昭正,2001,《休閒導論》。台北:品度圖書。
蔡宏進,2004,《休閒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Bammel,Gene,and Burrus-Bammel,Lei Lane.原著;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264-265。
連婷治,2000,〈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台北縣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天助,2003,《休閒導論》。台北:歐語出版社。
蔡長清,劉修祥,黃淑貞,1999,〈退休老人休閒參與量及類型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 31:183-219。邱金松、謝智謀、吳志濱,1990,〈台灣地區國民休閒活動之發展〉。桃園:國立體育學院。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 8(1):15-28。謝安田,謝益銘,陳欣怡,2002,〈職業成就與休閒行為關係之研究〉。《文大商管學報》 7(1):33-53。高俊雄(2000),《休閒活動專書》。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John R. Kelly原著;王昭正譯,2001,《休閒導論》。台北:品度圖書。
黃識銘,1991,<生活型態、消費態度與消費行為之關連性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照真,1994, 〈探討新世代的新價值觀〉,中國時報1995年3月24日,第 23版。
連聖怡,2003,〈不同世代男性消費者之自我概念對服裝流行免感度之關係研究〉。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行政院主計處(2002),〈台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李文宏,2002,〈世代別汽車購買行為〉。交通大學管理科學學程碩士班論文。陳婉蘭,1992,〈台灣地區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因素之研究〉。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子利,2001,〈休閒教育的意義、內涵、功能及其實施〉。《戶外遊憩研究》 14(1):33-53。林清山,198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二、英文部份
Argyle, Michael. 1992.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Everyday Life.
London: Routledge.
Cordell, K.H. 1988. An Analysis of the Outdoor Recreation and Wilderness Situ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9-2040, comp. K;Cordell, USDA Forest Service.
Iso-Ahola, S.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gue, IA:Wm. C. Brow Company.
James Murphy .1974. Conceps of Leisure:Philosophyical Im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oeneman, E. J. 1994. Recreation: “An Opportunity for Self-knowledge and Satisfaction.” Parks & Recreation, April,2 &7.
Naisbitt, J. 1994. Global Paradox. IA:William Morrow & Company, Inc.
Dumazedier, J. 1974. Sociology of Leisure. NY: Prentice-Hall.
Falk, J.H. 1995. “Factors influencing Africa American leisure time utilization of museum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7(1),41-60.
Kelly, J. R. 1996. Leisure. Needham Heught, Massachusetts: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