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目:
內政部兒童局(2005):http://www.cbi.gov.tw/welcome.jsp。
方岷譯(1998)。積極性家庭維繫服務:家庭政策及福利服務之應用。
台北:揚智。
江玉龍、魏季李(1997)。兒童福利與家庭支持方案。家庭與兒童保 護。台中: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江玉龍、鄭敦淳、陳瑞玲(2005)。美國寄養照顧系統的概況、挑戰及改革。社區發展季刊,111,228-238。余漢儀(1995)。兒童虐待-現象檢視與問題反思。台北:巨流。
余漢儀(1996)。兒童保護服務體系之研究。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
余漢儀(1997)。兒童保護模式之探討-兼論社工決策及家外安置。 國科會研究計畫 。
余漢儀(1998)。兒保過程中的社工決策。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8, 81-116。余漢儀(2000)。台灣地區寄養家庭照顧服務之探討。內政部兒童局委 託研究。
沈慶鴻(2004)。保護性福利服務工作者倫理困境之研究:以台北縣家暴中心疑似性侵害案為例。「專業化與社工倫理」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與台北市社工師公會主辦。
沙依仁(1998)。人類行為與社會發展。台北:五南。
宋麗玉(2003)。受虐兒童緊急安置與長期安置輔導現況之探討。內政部兒童局委託台灣社會政策學會研究。
周玟琪、葉琇姍等譯(1995)。當代社會工作理論:批判的導論。台北:五南。
周震歐主編(1991)。兒童福利。台北:巨流。
林火旺(2004)。倫理學。台北:五南。
林勝義(1997)。兒童福利行政。台北:五南。
林旖旎譯(2002)。家庭與兒童福利服務。收錄於Skidmore等原著; 詹宜璋、沈瓊桃校閱;古允文審定:社會工作概論。台北: 學富文化。
邱仕杰(2002)。兒童保護的理念與政策之執行:保障親權與保護兒童 之分析。嘉義: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施婉婷(2005)。中部地區兒童保護社會工作員專業態度與實踐信託職責意向之相關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孫治本(2001)。風險抉擇與形而上倫理學。載於顧忠華主編,第二 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台北:巨流。徐震、李明政(2001)。社會工作倫理。台北:五南。
陳晉杰,(2002)。從社工員角度看我國現行家庭暴力防治法在兒童保 護上的運用-以中部四縣市之家庭暴力防治中心為例。靜宜大 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碩士論文。翁毓秀(1994)。兒童虐待指標與處遇策略。學生輔導通訊,35,30-37。翁毓秀(2002)。寄養兒童安置開案、結案評估。九十一年家庭寄養 服務實務工作研討會。
翁慧圓(1994)。兒童虐待個案的診斷處置與評估。社會福利,114,37-40。張秀玉(2002)。大學部「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課程定位與課程內 容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99,287-302。許嘉倪(2001)。兒保社工員與施虐父母工作困境與因應之初探:以 台北市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陶蕃瀛(2003)。家外安置過程與寄養服務指標之研究。內政部兒童局 委託研究。
曾華源(1999)。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困境與信託責任之探討。社區發 展季刊,88,54-79。曾華源(2004)。社會工作價值抉擇的困境。台中:靜宜大學社會工 作價值與倫理課程講義(未出版)。
曾華源、廖秋芬(1998)。兒童保護工作的挑戰-社會工作者價值抉 擇之困境。社區發展季刊,81,170-182。馮燕(1988)。兒童保護服務。收錄於李欽湧主編:兒童保護要論-政 策與實務。台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馮燕主編(2000)。兒童福利。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黃鈺倫(2000)。什麼是兒童最佳利益?兒保社工員對受虐兒童安置 返家之決策及影響因素。台北:東吳大學社工研究所碩士論 文。黃貞容(2002)。育幼機構安置服務院童權益維護指標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萬育維(2000)。社會福利服務-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
萬育維 (2001)。兒童與家庭社會工作。收錄於萬育維編著:社會工作概論-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書廊。
彭淑華(1995)。我國兒童福利法政策取向之評析。社區發展,72,25-40。彭淑華(2003)家庭維繫。家庭服務方案實施模式研討會會議手冊。內政部兒童局主辦,財團法人幸福福利文教基金會承辦。
彭淑華(2005)以家庭處遇為基礎的兒童保護工作之檢視。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9,31-53。楊淑萍(1995)。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葉肅科(1999)。醫療社會工作專業倫理:議題、問題與難題。社區 發展季刊,86,80-88。劉邦富(2000)。兒童保護工作。收錄於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編,兒童保護實務工作論文集。台中: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劉彥伯(2003)。縣市社工員行使兒童保護公權力之調查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美芝(1999)。機構安置受虐兒童社會適應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漢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鄭淑燕(1991)。兒童保護與科技組合。社區發展季刊,54,10-15。謝維和(2002)。教育社會學。台北:五南。
蘇建文、程小危、柯華葳、林美珍、吳敏而、幸曼玲、陳李綢、李惠雅、陳淑美(1991)。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廖榮利(1997)。社會工作理論與模式。台北:五南。
二、英文書目:
Aber, J.L.& Allen,J.P.(1987). Effects of maltreatment on young children’s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An attachment theory perspectiv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3(3),406-414.
Brown, V. A.(2002).Child welfare: case studies.Allyn&Bacon..
Costin, L. B.(1991).Child welfare –Politics and Practice. New York:Longman.
Dagenais,C.,Begin,J.,Bouchard,C.,&Fortin,D.(2004).Impact of intensive family support programs:A synthesis of evaluation studies.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6:249-263.
Duncan, L.(1992).Reliability of foster care placement decision: A review.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1) , 65-80.
Fox, L. M.(1982).Two value position in recent child care law and practic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12(3), 265-290.
Greene, R. R. & Ephross, P. H.(1991).Human behavior theory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 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
Huxtabl, M.(1994).Child protection: 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 Social Work, 39(1), 60-66.
Harding,L.F.(1997).Perspective in child care policy.(2 rd).New york:Addison Wesley Lingman Inc.
Kadushin, A.(Ed).(1980).Child welfare service.(3rd).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Inc.
Kadushin, A.,& Martin,J.A.(1988).Child welfare service.(4rd).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Inc.
Levy, Charles S.(1973).The Value Base of Social Work.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ocial Work, 9:34-42.
Lewis,R.E.(2005).The effectiveness of families first services:An experimental study.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7:499-509.
Lindsey, D.(1994).The welfare of childre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L. M., Peters C. L. & Glisson, C.(1998).Factors affecting case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for children entering state custody. Social Service Review, 72(4), 521-544.
McRoy, R. G.(1994).Attachment and racial issues:Implications for child placement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Social Work, 3(3), 59-74.
Petr, C. G.(1998).Social work with child and their families:Pragmatic foundation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lant, Raymond(1970).Social and Moral Casework.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Reamer, Frederic, G.(1999/2003).Social work values and ethics. 包承恩、王永慈(譯)。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台北:洪葉。
Toth, S. L. & Cicchetti, D.(1996). Patterns of relatedness,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and perceived competence in maltreated childre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4(1),32-41.
Vigilante, Joseph L.(1974).Between Values and Science: Education for the Profession; or, Is Proof Truth.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ocial Work, 10(3):107-115.
Waldfogel, J.(1998).The future of child protection:How to break the cycle of abuse and neglect.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