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5: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鍾宜杰
研究生(外文):Yi-chieh Chung
論文名稱:舞影者:台灣戰後攝影記者習癖與品味的形構
論文名稱(外文):The Formation of Habitus and Taste of Taiwan's Photojournalists after 1949
指導教授:王志弘王志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u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3
中文關鍵詞:新聞媒體攝影鬥爭場域習癖品味報導攝影攝影記者勞動異化
外文關鍵詞:fieldtastephotojournalisthabitu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0
  • 點閱點閱:192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8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6
社會學中的牛頓第一定律
  

  根據牛頓第一定律定義,內力無法影響物體運動方向,就像自己不能把自己抱起來一樣。筆者認為,當今的傳播理論並無法依照既有的論述來改變傳播界的發展方向,而是需要藉助「外力」-一種革命或實踐的力量,來解釋或解決傳播界的現象與問題。易言之,筆者認為,我們無法期望商業化的媒體進行滿足社會期望的媒體自律,而必須透過社會學家(甚至哲學家)的介入,對媒體狀況做細膩的觀察與分析,才能解決媒體失序、脫軌與過度商業化所造成的問題,進而提出針砭。筆者所欲研究的即是,社會學家為何與如何透過論述與社會行動,喚醒台灣媒體從業者的勞動意識,間接達成改造媒體的目的。
  當今的台灣新聞圈面臨著許多亟待改革與修正的問題,以新聞品質而論,傳播學者嘗試以傳統的傳播理論,以及從新聞產業結構面向來解決;公共化,就是目前被熱烈討論的一大方向。以新聞攝影而言,許多新聞攝影從業者與學界則以功能論以及新聞原理,來批評或解釋當今新聞攝影的問題。部份的攝影記者則執著於以攝影藝術層次,來分析新聞攝影的價值與意義。
  有別於上述的研究取向,本研究乃以攝影記者作為研究對象,嘗試以文化研究為基底,進行媒體質性研究的初探。筆者認為,台灣媒體研究多半以量化方式進行閱聽人與媒體分析,忽略了對同時身為閱聽人、傳播者、守門人與社會成員的記者進行深入的質性分析。同時,新聞從業人員也過度以功能取向,來解釋商業化的媒體對新聞產業結構面造成的衝擊與改變。這種分析取向忽略了文化層面的觀察以及政治、經濟環境改變所造成的影響。
因此,筆者嘗試透過縱觀歷史、以政治經濟背景做為軸線,了解媒體從業者(攝影記者)在不同世代之間的態度變化。這種研究取向有助於我們更誠實地面對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層次的改變的影響,進而找尋出媒體改革更精確的方向。由於透過文化研究與政經分析的了解,能夠涵蓋解釋整個媒體生態與社會文化的關連性;因此,雖然筆者以攝影記者為例,但所能解釋的不僅僅是攝影記者的問題,更可能進一步解釋文字記者與其他媒體從業人員的問題。
論文摘要:社會學中的牛頓第一定律 …………………………………… 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 1
1.1 是攝影?是記者?………………………………………………… 1
1.2 貫穿世代間的品味與習癖 …………………………………… 5
第二節 他山之石 ………………………………………………………………… 6
第三節 多重場域中的攝影者習癖 ……………………………………………… 9
分析架構圖說明…………………………………………………………………… 1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6
4.1 訪談對象 ………………………………………………………………………16
圖表(3)說明………………………………………………………………………19
4.2 採訪大綱……………………………………………………………………… 20

第二章 政治支配的動盪年代(1949年-1979年)……………… 21
第一節 資深老記者的故事……………………………………………………… 22
第二節 戒嚴時期,動盪年代…………………………………………………… 25
第三節 媒體中的角色…………………………………………………………… 30
第四節 生活無攝影……………………………………………………………… 33
第五節 小結……………………………………………………………………… 35

第三章 社會運動的黃金十年(1980年-1990年)…………………… 38
第一節 報導攝影家的誕生 …………………………………………………… 39
    1.1 報導攝影的興起 …………………………………………………… 40
    1.2 訊息的產製、傳遞與散播者 ……………………………………… 42
第二節 平民揭竿,百姓起義 …………………………………………………… 43
    2.1 反對運動的崛起 …………………………………………………… 43
    2.2 政經改革開放 ……………………………………………………… 44
第三節 賢士聚滿庭,黃鐘如雷鳴 ……………………………………………… 46
    3.1 報社的賢士 ………………………………………………………… 46
    3.2 吃苦當作吃補,勞動當作運動 …………………………………… 47
第四節 用照片做歷史培土,以酒精來灌溉藝術 ……………………………… 50
    4.1 飲酒文化 …………………………………………………………… 50
    4.2 社會關懷與藝術創作 ……………………………………………… 52
    4.3 藝術 vs. 技術 ……………………………………………………… 55
第五節 小結 …………………………………………………………………… 57

第四章 商業掛帥的媒體世界(1991年-2005年)…………………… 63
第一節 身手矯捷的圖片快遞 ………………………………………………… 64
    1.1 新聞照片需求增加 ………………………………………………… 64
    1.2 穿梭大街小巷的新聞宅配 ………………………………………… 65
    1.3 配備齊全、飛天遁地的忍者龜 …………………………………… 67
第二節 勞工血汗淹腳目 ……………………………………………………… 68
    2.1 政經背景 …………………………………………………………… 68
    2.2 解嚴後百家爭鳴 …………………………………………………… 69
第三節 接單快遞 ……………………………………………………………… 72
    3.1 工作自主權降低 …………………………………………………… 72
    3.2 異化的勞動 ………………………………………………………… 74
    3.3 圖不駭人不見報、語不驚人死不休 ……………………………… 77
第四節 攝影不是生活 ………………………………………………………… 79
    4.1 只為生活而拍照,不為拍照而生活 ……………………………… 79
    4.2 世代交替的矛盾 …………………………………………………… 80
    4.3 消費社會與異化的消費 …………………………………………… 81
第五節 小結 …………………………………………………………………… 86

第五章 結論:舞影者?影舞者?………………………………………… 89
第一節 照片,從未離開意義的框架 …………………………………………… 90
第二節 當前處境:資訊生活/影像生活 ………………………………………… 92
第三節 攝影記者的角色:舞影?影舞? ……………………………………… 93
第四節 新聞尚未自由,記者仍須努力 ……………………………………… 94
    4.1 不自由的自由業 …………………………………………………… 94
    4.2 勞動的攝影服務業:場域鬥爭的正當性與公平性 ……………… 98

參考文獻 ………………………………………………………………………101
附 錄:
布希亞〈The Violence of the Image and the Violence Done to the Image〉全文… 104
圖表目錄:
圖表(1) 分析架構圖 …………………………………………………………… 13
圖表(2) 布迪厄關於存在條件、習癖和生活風格的分析圖………………… 15
圖表(3) 受訪者資料表 ………………………………………………………… 18
圖表(4) 90年代初至21世紀初媒體大事紀 ………………………………… 71
圖表(五) 不同世代攝影記者的場域鬥爭與正當化條件 ……………………… 99
Barbalet, J.M.(1991)《公民資格》(談谷錚譯),臺北:桂冠。
Barker, Chris(2000)《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羅世宏等譯),臺北:五南。
Barthes, Roland(1995)《明室:攝影札記》(許綺玲譯),臺北:台灣攝影季刊。
Baudrillard, J.(1994)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Baudrillard, J.(2001)《物體系》(林志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Baudrillard, J.(1968/2001)《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Baudrillard, J.(2003)Passwords. New York: Verso.
Baudrillard, J.(2003)The Violence of the Image and the Violence Done to the Image: European Graduate School 授課講義。
Bourdieu, Pierre (1983)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ohn G. Richardsi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Bourdieu, Pierre (1979/1984) Distinc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ierre (1980) Questions de Sociologie. Paris: Editions de Minuit.
Bourdieu, Pierre (1985) “The Market of Symbolic Goods”, Poetics, 14: 13-44.
Bourdieu, Pierre (1965/1990) Photography: A Middle-brow Art.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ierre (1996) Sur la télévision, suivi de L’emprise du journalisme, Raison d’Agir Edition.
Bourdieu, Pierre(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林志明譯),臺北:麥田出版。
Freund, Gisele(1990)《攝影與社會》(盛繼潤、黃少華譯),臺北:攝影家。
Giddens, Anthony(2002)《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趙旭東、方文譯),臺北:左岸文化。
Hadjinicolaou, Nicos (1990) Art History and Class Struggle (trans. by Louise Asmal), London: Pluto Press.
Kobre, Kenneth (1991)Photo Journalism – the Professionals’ Approach. Butterworth-Heinemann.
Lury, Celia(2003)《消費文化》(張 萍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Marx, Karl(1993)《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伊海宇譯),台北:時報文化。
Mills, Wright(2002)《權力精英》(王逸舟譯),臺北:桂冠。
Rothstein, Arthur(1993)《紀實攝影》(李文吉譯),臺北:遠流。
Slater, Don(1997/2003)《消費文化與現代性》(林祐聖,葉欣怡譯),臺北:弘智。
Sontag, Susan(1977)On Photography, Anchor Books Doubleday.
Storey, John(2001)《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張君玫譯),臺北:巨流。
Webster, Frank(1999)《資訊社會理論》(馮建三譯),臺北:遠流。
Wells, Liz(2005)《攝影學批判導讀》(鄭玉菁譯),臺北:韋伯。
王 信(1985)〈告訴你真相又發人深省的照片〉,《人間》1(1985.11),pp.49-53。
王天濱(2003)《台灣報業史》,臺北:亞太圖書。
王志弘(2003)〈影像城市與都市意義的文化生產:《台北畫刊》之分析〉,《城市與設計》第十三、十四期,pp. 303-340。
王經武(1992)《論布爾狄厄的攝影社會學》,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毛榮富(1992)《神話與宰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央研究院臺灣研究推動委員會(2001)《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
季惠民(2004)〈解嚴前後的人道關懷攝影:視覺再現中的台灣與台灣性〉,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下載網址:http://www.srcs.nctu.edu.tw/cssc/m6.htm
邱德亮(2004)〈品味的問題意識化(古典時期)〉,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下載網址:http://wayne.cs.nthu.edu.tw/~iosoc/files/speech/200403301805081080641108.doc
何義麟(1996)〈戰後初期台灣報紙之保存現況與史料價值〉,《台灣史料研究》, 第八號,臺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何義麟(1997)〈《政經報》與《台灣評論》解題:兩份刊物看戰後台灣左翼勢力之言論活動〉,《台灣史料研究》,第十號,臺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孟 樊(1990)《影像社會:訊息的解讀》,臺北:時報文化。
吳嘉寶(1998)〈報導攝影在台灣〉,下載網址:「視丘攝影圖書館」網站http://www.fotosoft.com.tw/book/papers/library-1-2003.htm。
張照堂(1992)〈光影與腳步──台灣寫實攝影發展報告〉,下載網址: PHOTO TAIWAN參考網址:http://www.phototaiwan.com.tw/index.php
張照堂(2002)《鄉愁•記憶•鄧南光》,臺北:雄獅圖書。
許靜怡(2002)《攝影記者在台灣─專業路漫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臺北:生智。
郭力昕(1998)《書寫攝影:相片的文本與文化》,臺北:元尊文化。
郭力昕(1999/2000)〈告別不了的濫情主義文化〉,《88年散文選》,臺北:九歌。
舒家興(2001)《新聞卸妝─布爾迪厄新聞場域理論》,臺北:桂冠。
彭懷恩(1997)《新聞學Q&A》,台北:風雲論壇。
陳國祥,祝萍(1987)《台灣報業演進40年》,臺北:自立晚報。
黃義書(2004)《新聞產製場域中的攝影記者─認知、角色、專業權力及生存心態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啟政(2005)《現代人的天命-科技、消費與文化的搓揉摩盪》,臺北:群學。
楊秀菁(2005)《臺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臺北:稻鄉。
劉維(吉吉)(2002)《理解日常生活差異與構成的可能性:以劉振祥八○年代臺北攝影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閻凱毅(1983)《決定性的瞬間》,臺北:時報文化。
蔣載榮(1995)《進階黑白攝影》,臺北:雄獅圖書。
蕭永盛(2001)《影心•直情•張才》,臺北:雄獅圖書。
蘇嫻雅(2004)《煞不住的下衝列車-台灣媒體批判》台北:米羅文化。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