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
[1] 黃武忠等編輯策劃,《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地方文化產業振興成果手冊, 92年度,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2]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地方文化產業:知性學習之旅》,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3] 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華岡興業基金會編,《全球化下臺灣文化產業的反思》,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2003。
[4] 蘇明如,《解構文化產業:島嶼文化創意產業生態行旅研究》,台北:春暉出版社,2004。
[5] 陳振烜,《信任與文化:人性化過程與文化產業發展》,台北:理得出版社,2005。
[6] 陳榮一,《高梁之旅:澎湖二崁高梁文化產業振興專輯》,澎湖:中華民國保存澎湖縣西嶼鄉二崁村聚落協進會,2004。
[7]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地方巡迴論壇-2003年》,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8] 劉大和,《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台北:魔豆創意,2005。
[9] 張瓊慧總編輯,《認識文化創意產業:行政院文建會主委陳郁秀特輯》,台北:中國時報系時廣企業公司生活美學館,2003。
[10] 丁錫鏞主編,《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台北:嵐德出版社,2004。
[11] 劉大和主編,《APEC議題研究精選系列-2觀光、文化節慶》,台北:臺灣經濟研究院,2001。
[12] 中華民國企業經營管理顧問協會編輯,《文建會地方文化產業振興計畫執行情形彙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
[12] 王惠君計畫主持,《以傳統聚落再生打造城鄉景觀風貌之具體手法研究:以桃園龍潭客家村為例》,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999。
[13] 三峽鎮公所,《三峽鎮志》,台北:台北縣三峽鎮公所,1993。
[14] 陳振烜,《信任與文化:人性化過程與文化產業發展》,台北:理得出版社,2005。
[15] 陳慶芳,《甕來彰化:舊甕新社區營造真情味》,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4。
[16]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社區營造與社區學習》,台北:師大書苑,1998。
[17]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
[18] 柯廣宇,《移廟建新埕:以廟宇帶動社區營造活力的大二結》,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
[19] 林振春,《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1988。
[20] 翁徐得、宮崎清,《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案例》,台北: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1996。
[21] 黃世輝,《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黃世輝研究論文集》,台北: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2001。
[22] 開創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社子島地區細部計畫都市設計及開發計畫》,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3。
[23] 劉維公,《臺北市文化產業發展現況與振興政策調查研究》,台北:台北市文化局,2003。
[24] 夏鑄九,《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出版社,1988。
[25]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全球思考 臺灣行動-2003:文化創意產業國際研討會》,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26]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社區總體營造文化產業振興研討會》,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
[27] 宋立垚,《台北市九十四年度都市空間改造計畫-三福生活圈營造計畫總結報告書》,台北: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5。
[28] 彭光輝,《台北市九十三年度地區發展計畫-社子生活圈營造計畫總結報告書》,台北:台北市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4。
[29] 彭光輝,《台北市九十二年度士林葫蘆生活圈營造計畫》,台北: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3。
[30] 李登財、劉還月,《神佛正傳與祭拜須知-春之卷》,台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31] 邱皓政,《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
[32]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研究方法》,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33] 董芳苑,《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台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34] 鄭淑敏,《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
[35] 林美容,《信仰、儀式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
[36] 王惠君譯,《故鄉魅力俱樂部》,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37] 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
[38] 謝宗榮,《台灣傳統宗教文化》,台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
[39]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2。
[40] 黃俊英、林震岩,《SAS精析與實例》,台北:華泰書局,1994。
[41] 彭昭英、唐麗英,《SAS 1、2、3》,台北:儒林圖書有限公司,1999。
[42] 劉還月,《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廟祀卷》,台北:臺原出版社,1994。
[43] 劉還月,《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醮事卷》,台北:臺原出版社,1994。
[44] 陳盛堂,《昭忠褒義讚關帝-2003台北縣宗教藝術節》,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3。
[45] 王志文,《滄海桑田話社子》,台北:財團法人社子文教基金會,2000。
[46] 辛晚教、古宜靈、廖淑容,《文化生活圈與文化產業》,台北:詹氏書局,2005。
[47] 陳柏洲,《台灣的地方新節慶》,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48] 何培基,《SAS/PC入門與實例應用》,台北:�眳p資訊股份有限公司,1992。
[49] 李金泉,《SAS/PC應用手冊-多變量應用統計與研究分析實務》,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1999。
[50] 董芳苑,《台灣民間宗教信仰》,台北:長青文化公司,1984。
[51] 吳卓夫、林志浩、黃憲國、郭正延,《三峽祖師廟之研究》,台北:中國市政專科學校建築學會,1983。
[52] 陳盛堂,《2003台北縣宗教藝術節》,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3。
[53] 陳正男譯,《行銷學原理》,台北:東華書局,1992。
期刊論文
[1] 林國平,〈清水祖師信仰探索〉,《圓光佛學學報》,第四卷,1999,第217-251頁。[2] 林政逸,〈廟宇文化空間與社群互動之關係:三峽清水祖師廟的個案研究〉,《都市與計畫》,第二十八卷,第一期,2001,第107-125頁。[3] 吳永猛,〈台灣民間信仰導讀〉,《空大學訊》,第三一0期,2003,第83-85頁。[4] 張智雄,〈禮神敬組與未來的祭祀文化〉,《中華道教學院台南分院學報,第二卷,2001,第243-250頁。
[5] 譚民奎,〈閒話祭祀與清明節〉,《社區發展季刊》,第九十六期,2001,第139-141頁。[6] 曾梓峰,〈社區營造與地方文化〉,《文化視窗》,第二卷,1998,第14-17頁。[7] 吳玲珠,〈美麗新故鄉-專訪日本社區營造大師〉,《光華》,第二十七卷,第三期,2002,第102-105頁。[8] 陳其南,〈從社區營造談永續台灣〉,《文化視窗》,第八卷,1999,第14-21頁。[9] 黃世輝,〈從社區參與談日本社區博物館與地方文化資產活化〉,《蘭陽博物》,第二卷,2001,第11-14頁。
[10] 曾梓峰,〈工業文化遺產再利用與地方活化〉,《建築師》,第二十九卷,第四期,2003,第70-75頁。
[11] 辛晚教,〈地方文化產業與國際休閒化〉,《文化視窗》,第二十六卷,2000,第12-21頁。[12] 馬安弟,〈文化產業資金的來源:贊助或投資〉,《典藏今藝術》,第一三五卷,2003,第158-161頁。
[13] 翁註重,〈試論地場性產業-文化產業的地方特性與時空意義〉,《工業設計》,第二十九卷,第二期,2001,第160-164頁。[14] 劉維公,〈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產業的時代意義〉,《典藏今藝術》,第一二八卷,2003,第42-45頁。[15] 高傅棋,〈台灣傳統文化產業的再造-以石碇鄉和深坑鄉為例〉,《北縣文化》,第六十六卷,2000,第37-40頁。
[16] 關復勇,〈高雄地區文化產業行銷與流行消費〉,《高雄文化研究》,2004,第21-28頁。[17] 沈清松,〈歷史性、文化空間與文化產業〉,《哲學雜誌》,第三十八期,2002,第26-36頁。[18] 藺德,〈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回顧與展望〉,《設計研究》,第五期,2005,第141-147頁。
[19] 葉智魁,〈發展的迷思與危機-文化產業與契機〉,《哲學雜誌》,第三十八期,2002,第14-25頁。[20] 陳定雄,〈社園社區發展協會-社區簡述〉,《社園雙月刊》,第一期,2004,第1-15頁。
[21] 陳定雄,〈社園社區發展協會-藝文培育〉,《社園雙月刊》,第二期,2004,第1-15頁。
[22] 陳定雄,〈社園社區發展協會-社園今昔環境〉,《社園雙月刊》,第三期,2004,第1-15頁。
[23] 陳俊合,〈都市更新促進永續都市發展之研究〉,《蘭陽學報》,第二卷,2003,第77-82頁。[24] 黃詩芬、姜美如,〈歷史風貌保存與都市更新實施策略〉,《空間》,第一三七卷,2001,第32-38頁。
[25] 吳文彥,〈哈瑪星都市更新-水岸社區營造發展的典範〉,《建築師》,第二十四卷,第十一期,1998,第102-105頁。
[26] 李永展,〈社區產業經營與民眾參與-以水里上安社區為例〉,《看守臺灣》第三卷,第一期,2001,第25-29頁。[27] 黃昭瑾,〈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與特性〉,《臺灣休閒農業會訊》第六卷,2005,第8-13頁。[28] 馬元容,〈從臺北縣文化節慶活動的轉變到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北縣文化》,第八十六卷,2005,第85-97頁。[29] 蔣玉嬋,〈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第一零七卷,2004,第241-252頁。[30] 古宜靈、廖淑容,〈文化產業政策發展的趨勢與問題〉,《都市與計劃》,第三十一卷,第二期,2004,第91-111頁。[31] 何黎明、黃世輝、蘇文瑜、洪登欽,〈地方文化產業行銷之探討-以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樹德科技大學學報》第六卷,第二期,2004,第47-64頁。[32] 馮永華,〈東、西方文化產業三百年興衰史〉,《歷史月刊》,第一八七卷,2003,第62-78頁。[33] 洪登欽、何黎明,〈高雄市鹽埕區及鹽埕港區文化觀光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第五卷,第二期,2003,第1-25頁。
[34] 蕭掬今,〈發展文化產業-日本時時刻刻用心交流〉,《動腦》,第三二六卷,2003,第50-52頁。[35] 洪儷容,〈地方文化產業紛紛開花〉,《動腦》,第三二六卷,2003,第30-31頁。
[36] 李佩芬、胡學彥,〈地方產業活化對居住環境影響之初探-以臺南縣白河鎮蓮花產業為例〉,《中國房地產研究》,第一卷,2003,第74-88頁。[37] 俞美霞,〈談老街與文化產業〉,《藝術家》,第五十五卷,第二期,2002,第432-437頁。[38] 何明星,〈再造美麗新內灣-振興地方文化產業的省思〉,《新竹文獻》,第七卷,2001,第64-73頁。[39] 劉新圓,〈政府應積極振興文化產業〉,《國家政策論壇》,第一卷,第三期,2001,第121-122頁。[40] 廖淑容、古宜靈、周志龍,〈文化政策與文化產業之發展-西歐城市經驗的省思〉,《理論與政策》,第十四卷,第二期,2000,第165-197頁。[41] 楊敏芝,〈文化產業理論思潮初探與發展省思〉,《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一卷,2000,第29-49頁[42] 朱寶龍、吳登川、何飛鵬、 平雲、彭蕙仙、簡志忠、陳慶文、林戴爵、陳言信,〈2000年文化產業新思維〉,《出版情報》,第一四一卷,第一四二期,2000,第19-29頁。[43] 黃世輝,〈談日本區域文化產業振興政策〉,《空間》,第一零六卷,第一零七期,1998,第58-65頁。[44] 劉枝萬,〈清代台灣之寺廟〉,《台北文獻》,第四期,1963,第101-102頁。
[45] 林美容,〈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研院民族所集刊》,第六十二期,1986,第53-114頁。
[46] 張重昭,〈探討社會行銷的意義,內涵及未來發展〉,《社會科學論叢》,第三十三期,1985,第298頁。[47] 林東泰,〈社會行銷的理論與實務〉,《社會教育學刊》,第二十五期,1996,第56頁。[48] 洪英正,〈行銷觀念的擴大-社會行銷理論的整理與啟示〉,《思與言》,第三十卷,第三期,1992,第97頁。學位論文
[1] 王志鴻,光復前三峽庄街的形成與發展-一個淡水河內陸河港聚落的人為環境變遷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桃園,1989。[2] 林政逸,廟宇文化空間與社群互動之關係-三峽清水祖師廟的個案研究,順士論文,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台中,1999。
[3] 廖桂敏,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台北,2004。[4] 曾維屏,地方文化產業之振興與社區營造-以美濃鎮地區為個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台北,2002。[5] 張雅雯,文化產業之特性與其空間結構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台中,2003。[6] 賴書婷,文化產業的反思:從法蘭克福學派到鶯歌陶瓷產業,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中,2005。[7] 王仁宏,高雄縣內門鄉文化產業現況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2004。[8] 洪登欽,傳統文化觀光與文化產業發展之探討-以高雄市愛河流域下游為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高雄,2003。[9] 吳易蓮,地方產業之觀光化與社區營造-以鶯歌陶瓷產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台北,2000。[10] 郭百修,地方產業機制之研究-以美濃鎮為例,碩士論文,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台北,2000。[11] 吳郁萍,地方文化產業空間競爭策略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彰化,2004。[12] 蘇明如,90年代台灣文化產業生態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嘉義,2001。[13] 龐佑欣,台灣與國際文化產業現況比較之研究,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系碩士班,高雄,2004。[14] 楊敏芝,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博士論文,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台北,2002。[15] 劉東揚,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碩士論文,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台北,2003。[16] 黃輝銘,地方政府辦理節慶活動振興觀光文化產業策略之研究-以鹿港慶端陽為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彰化,2004。[17] 張敏媛,社區博物館與社區產業文化發展之研究-以宜蘭白米木屐館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嘉義,2004。[18] 薛嘉齡,文化創意產業之研究-以嘉義地區交趾陶產業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2004。[19] 陳富雄,屏東縣三地門鄉琉璃珠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農業企業管理系,屏東,2004。[20] 洪恆珠,文化創意產業與地方發展之策略研究-以墾丁風鈴季為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高雄,2003。[21] 郭進宗,臺灣都市現代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台中,1998。[22] 黃順意,客家文化產業行銷之研究-以客家桐花祭為例,碩士論文,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台北,2004。
[23] 吳牧學,台灣文化產業特性與產業關聯之研究,碩士論文,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台南,2004。[24] 徐佩瑩,都市型文化產業策略發展之個案研究-以台北市文化產業政策為例,碩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台北,2005。[25] 曾慈惠,捷克與台灣文化產業發展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台北,2004。[26] 許華珊,一個想發展文化產業的社區-竹山鎮富州里的實踐研究,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雲林,2001。[27] 蔡佳青,珍珠社區發展協會推動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北,2004。[28] 周卲寰,文化產業推動機制之研究,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高雄,2004。
[29] 陳麗妃,白河蓮花節行銷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立德管理學院資源環境研究所,台南,2003。外文
[1]日下公人,新.文化產業論,日本:東洋經濟新報社,1978。
[2] Kotler,Philip& Roberto Eduardo L.,Social Marketing:Strategies for Changing
Public Behavior,New York:Free Press,1989。
[3] Nick Wates,The Community Planning Hand Book,London: The Urban Design
Group.Joan,2000。
[4] Hugn Barton, Marcus Grant and Richard Guise,Shaping Neighborhoods―A
Guide for Health, Sustainability, and Vitality,London:Spon Press,2003。
[5] Bianchini, F. and Parkinson, M. eds,Cultural Policy and Urban Regeneraion-
The West European Experience, London: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3。
[6] Adorno,T.,The Culture Industr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1。
[7]John Pierson and Joan Smith,Rebuilding Community―Policy and Practice in Urban Regenerration,New York:Palgrave,2001。
[8]Chapin F.S. and Kaiser E,Human Activity Patterns in the city:Things People Do in Time and in Space,London:John Wiley and Sons,1974。
[9]Zukin.S,The Cultures of Cities,London:Blackwell,1995。
[10]John R. Gold and Stephen V. Ward,Place Promotion:The Use of Publicity and Marketing to Sell Towns and Regions,London:John Wiley and Sons,1994。
[11]Bird, J. et al,Mapping the Futures:Local Cultures, Global Change,London:Routledge,1993。
[12]Biddle, W. W. and L. J.Biddle,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cess,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Inc,1965。
[13]Joe Ravetz,City―Region 2020,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2000。
[14]Unger,D.G. and A. Wandersam,Neighboring in an Urban Environment,American Journal Community Psychology,(10):493-509,1982。
[15]Lackey, A.S.& L. Dershem,What Doe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each,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27(3):220-234,1992。
[16]Long, H. B. State Government:a Challenge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J.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Society,6(2):64-78,1975。
[17]Lyons, M. , C. Smuts and A. Stephes,Participation, Empowerment and Sustainability:Do the Link Work,Urban Studies,38(8):1233-1251,2001。
網站
http://www.sldo.taipei.gov.tw/ 台北市士林區公所網站
http://www.planning.taipei.gov.tw/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http://www.culture.gov.tw/台北市文化局
http://www.limeishu.org/tsushih/tsushih.htm 李梅樹紀念館
http://www.sanchiaoyung.org.tw/contact-scy.htm 台北縣三峽鎮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http://contest.taivs.tp.edu.tw/game/234_401/index.htm 社子文教基金會
http://www.tpc.gov.tw/台北縣政府
http://slcpsc.arch.ntut.edu.tw/士林區(中山北路以西)社區規劃服務中心
http://www.cca.gov.tw/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