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文 獻:
中文書籍:
Smardon,R,Palmer,J,and Felleman,J.(eds)Foundations forVisual Project A nalysis,John&Sonl.著(1996),李麗雪、洪得娟、顏家芝等譯,景觀識覺評估與分析,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司,台北。
Francis T.McAndrew著(1995),危芷芬譯,環境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錦堂,(1994),環境設計應用行為學,東華書局,台北。
于海,(1993),西方社會思想史,復旦大學出版社,上海市。
孫施文,(1997),城市規劃哲學,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市。
Anthony Giddens著(1998),趙旭東、方文中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 - 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三聯書店,北京市。
拉普普(Amos Rapoport)著(1985),張玫玫中譯,住屋形式與文化,境與象出版社。
E. C. Cuff, W. W. Sharrock, D. W. Francis著(1999),林秀麗、林庭瑤、洪惠芬中譯,社會學理論的觀點,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P. Connerton著(2000),納日碧力戈譯,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市。
Kevin lynch著(1960),宋伯欽譯,都市意像,臺隆書店,台北。
諾伯舒茲著,(1986),施植明譯,場所精神,尚林出版社,台北。
喬納森•巴奈特著,(1987),謝慶達、莊建德合譯,都市設計概論,創興出版社 ,台北。
林欽榮,(1995),都市設計在臺灣,創興出版社,台北。
楊裕富,(1989),都市空間理論與實例調查,明文書局,台北。
夏鑄九,(1995),空間,歷史與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3,台北。
夏鑄九,(1992),理論建築,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2,台北。
夏鑄九,(1988),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明文書局,台北。
林品章,(1992),設計與視覺環境,藝術家出版社,台北。
林仁和,(2001),商業心理學,揚智文化,台北。
賴瓊琦,(1997),設計的色彩心理,色彩的意象與色彩文化,台北。
李新富,(2000),中國傳統街肆店鋪立面與招幌視覺設計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主要探討對象,設計家文化有限公司。
胡寶林,(1992),失巷的文明,業強出版聯合發中心發行,臺北。
夏鑄九,(1995),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台灣社會研究季刊,臺北。
Moughtin, C著,(1999),王淑誼譯,.街道與廣場,創興,台北。
吳思華,(2003),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推動文化產業的契機與個案實踐國際論
壇,台北市文化局。
Wates, Nick & Knevitt, Charles著(1993),謝慶達譯,社區建築,創興出版社,台北。
林崇宏著,(民90),設計理論與價值 設計文化與新思維的探討,田園城市文化,臺北。
奎斯(Kress, Gunther)著,(1999),桑尼譯,解讀影像 視覺傳達設計的基本原理,亞太圖書,台北。
梅哈格(McHarg,Iam L)著(2002),郭瓊瑩譯,道法自然 : 以生態系統為本的環境規劃設計哲學與實務,田園城市文化,台北市。
蘆影編著,(2002),視覺傳達設計欣賞,五南,台北市。
吳俊杰著,(2004),設計意識與設計服務 觀念.管理與經營,亞太圖書,台北市。
吳俊杰著,(2000),決策者的設計意識,亞太圖書,台北市。
鄧成連著,(2001),設計策略 產品設計之管理工具與競爭利器,亞太圖書,台北市。
金炳華等編著,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李家棋著•攝影,(2002),波士頓文化紀行,藝術家出版,台北市。
佛里頓(Frieden,Bernard J.)著,(1999),浴火重生:美國都市更新的奮鬥故事,田園城市文化總經銷,台北市。
中國生產力中心企業形象組編著,(1991),CIS活用手冊,中國生產力出版,台北市。
張鴻雁主編,(2003),城市•空間•人際:中外城市社會發展比較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南京。
麥左福(Mirzoeff,Nicholas)著,(2004),視覺文化導論,韋伯文化國際,台北縣永和市。
柯比意 (Corbusier, Le) 著,(2002),葉朝憲譯,都市學, 田園城市文化, 臺北市 。
胡寶林著,(1998),都市生活的希望,台灣書店,台北市。
哈地(Hamdi, Nabeel) 著,(1999),張恆甫、徐芳菁、張曉玲等譯 ,都市行動規劃:社區實務指引,六合,台北市。
韋伯 (Webe) 著,(1993),康樂、簡惠美等譯,非正當性的支配:城市的類型學,遠流,台北市。
朱鍔主編,(2000),廣村正彰的設計世界,廣西美術出版社。
期刊文獻:
王鴻祥,(1998),空間文化形式的邏輯解析:評介城市與符號,城市與設計學報第四期,253-274。
王月琴,(1996),國家形象設計視覺識別符號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澤種,1992,道路景觀視覺複雜性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設計系碩士論文。黃漢洲,(1986),都市街道景觀管制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耀仁,(1986),廣告招牌影響街道景觀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碩士論文。李新富,(2000),台中市區招牌現況問題分析及改善建議之研究,商業設計學報,第4期,189~216。張百清,(1996),廣告招牌—也是都市景觀,商業現代化,第18期,19~20。馮永華,(1998),台灣市招文化--談視覺環境污染及其淨化之道,新莊文化藝術中心季刊,第3期,42~53。
蔡仁毅,(1994),一閃、一亮、不知所云—由都市景觀探討廣告招牌之設置及其影響,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第236期,60~65。蔡仁毅,(1993),廣告招牌對都市景觀影響之初步探討,營建季刊。華昌琳,(1995)人性的都市街道,田園季刊,第20期,32-38。
葉智魁,(2002),發展的迷思與危機-文化產業與契機,哲學雜誌,第38期,5月。沈清松,(2002),歷史性、文化空間與文化產業,哲學雜誌,第38期,5月。劉鋒,(2003),文化產業推動美國經濟,學習時報,第186期,6月9日。
黃世輝,(2001),文化產業與居民參與,九十年度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年會論文集。
郭進宗,(1999),臺灣都市現代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國立中與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申學庸,(1994),文化建設與社會倫理的重建,社會教育季刊,第46期,63-67。
陳志梧,(1996),社區建築的浮現─一個另類的追尋,建築師雜誌,第262期,96-100。
夏鑄九、張景森,(1996),都市危機、地方政府與都市─地域實踐之提綱,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8期,35-43。
夏鑄九,(1981),台北市都市意象之研究運用,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11期。
黃淑芬,(2002),安身立命在台灣─探索社區的軌跡,活力社區,第8期,1-3。諸葛正,(1996),外力、專家、團體參與社區、地域發展模式之解析,台灣手工業,第59期, 78-86。
劉可強,(1996),新台灣社區建築意識─社區參與的社會價值與專業意義,建築師,第262期,94-100。
宮崎清,(1996),展開嶄新風貌的社區總體營造,「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台南。
宮崎清,(1996),設計「Design」與地方振興─人心之精華建設地方,「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南投。
黃順星,(2000),社區的誕生─對社區總體營造知識社會學分析,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建福,(2000),鄉村社區自證過程之行動研究,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博士論文。黃國禎,(1998),文化政策、認同政治與地域實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外文文獻:
Rapoport, Amos, (1982), "Identity and Environment: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en James S., Duncan, (ed.) Housing and Identity, New York: HM Holmes and Meier Publishers Inc.
Friedman, Jonathan (1994) Cultural Identity and Global Process. London: Sage
Drotner, Kirsten (1996) ‘Cross-over culture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Young, No 1: 3-17.
Lichtenstein, H (1977) The Dilemma of Human Identity. New York: Jason Aronson
Ortiz, Renato (1997) ‘World Modernities and Identity’, Media Development, Vol 44, No 2: 37-40.
Erickson,Bill and Marion Roberts.1997,Marketing Local Identity.“Journal of Urban Design”,Vol.2 , 35-60.
Oktay,Derya.2002,The Quest for Urban Identity in the Changing Context of the city “cities”,Vol.19,No.4,261-271.
Friedman,Jonathan.1994,“Cultural Identity amd Clobal Process”,London:Safe Publications.
Goldsteen,Joel B and Cecil D.Elliott 1994“Design American-Creating Urban Identity”,New.
York:Van Nostraand Reinhold.
Lynch,Kevin.1981,“Good City Form Cambridge:MIT Press.
Cooper ,R & Press, M .(1995),The Design Agenda :A Guide to Successful Design Management , John Wiley & Sons Ltd., New York.
Appleyrd,Donald.1981,”Livable Sterrt”,Berkw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參考網站:
http://www.goget888.com/goget8882/Taichung.php 大台中觀光旅遊網
http://www.chunglicity.gov.tw/Jungli/service/community/show.asp?p0=129中壢戶政事務所
http://www.tycg.gov.tw/ 桃園縣政府
http://www.thu.edu.tw/1_chinese/index.php東海大學官網
http://www.fcu.edu.tw/ 逢甲大學官網
http://www.cycu.edu.tw/ 中原大學官網
http://www.ntnu.edu.tw/ 台灣師範大學官網
http://www.ntu.edu.tw/ 台灣大學官網
http://www.taipeitravel.net/ 台北觀光網
http://www.tpc.gov.tw/ 台北縣政府官網
http://www.taichung.gov.tw/ 台中縣政府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