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期刊
1.黃世輝,2002,“文化產業與居民參與”,知識台灣 戀戀台灣網站
2.黃世輝,2002,“設計與社區營造之間的協作—以富州里為例”,知識台灣 戀戀台灣網站
3.葉魁智,2002,“發展的迷思與危機-文化產業與契機”,《哲學雜誌》第三十八期,pp.5-25。
4.沈清松,2002,“歷史性、文化空間與文化產業”,《哲學雜誌》第三十八期,pp.26-36。5.朱元鴻,2000,“文化工業 因繁榮而即將作廢的類概念”,《台灣產業研究 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第三期,pp.11-45。
6.吳錫德,2003,“型塑台北創意城市-台北需要一場文化革命”,《典藏 今藝術》第134期,pp.100-103。
7.劉維公,2003,“台北市文化經濟的發展基底”,《典藏 今藝術》第134期,pp.100-103。
8.于國華,2003,“文化.創意.產業—十年來台灣文化政策中的「產業發展」”,《典藏 今藝術》第128期,pp.44-49。
9.卓玲妃、陳乃菁,2003,“文化產業的設計與創意”,《歷史月刊》第187期。10.何琦瑜,2004,“感性.創新--下一個世紀的心跳”,《天下雜誌》第300期,pp.98-105。
11.吳怡靜 整理,2004,“第五型社會來臨 有夢才有未來”,《天下雜誌》第300期,pp.509-512。
12.張永進,1999,“草地經驗─談台南產業文化政策形成與落實”,《社教雙月刊》1999年12月,頁18~29。13.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台灣手工業》第55期,頁4~9。
14.劉大和,2003,“文化產業中的「人文思考」--感動,而非商品化,才是關鍵”,知識台灣 戀戀台灣網站
15.劉大和,2005,“推動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的幾點討論”,知識台灣 戀戀台灣網站
16.劉大和,2005,“社區與地方、問題與創意”,知識台灣 戀戀台灣網站
(2)書籍
1.王逢振,2000,《文化研究》,台北市:揚智文化
2.沈清松,1999,《文化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化》台北縣:中國哲學會編著,立緒文化
3.花建,2003,《文化+創意=財富》台北市:帝國文化
4.花建,2003,《文化金礦:全球文化投資贏的策略》台北市:帝國文化
5.馮久玲,2002,《文化是好生意》台北市:臉譜出版
6.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台北市:揚智出版
7.星野克美,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市:遠流出版
8.John Fiske,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市:遠流出版
9.Richard Florida,2003,《創意新貴:啟動新新經濟的菁英勢力》台北市:寶鼎文化出版
10.B.Joseph Pine Ⅱ、James H. Gilmore,2003,《體驗經濟時代》台北市:經濟新潮社出版
11.詹偉雄,2004,《美學經濟》台北市:風格者出版
12.大衛.索羅斯比,2003,《文化經濟學》,台北:典藏藝術
13.伯德.史密特Bernd H. Schmitt,2000,《體驗行銷》,王育英、梁曉鶯譯,臺北市:經典傳訊文化發行
14.財團法財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策劃,2004,《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台北市:商周出版
15.露絲.溫斯樂Ruth Rentschler等作,2003,《文化新形象:藝術與娛樂管理》,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16.李翠瑩,2006《文化力新加值》,台北市:大康
17.吳昭怡 等,2006,《手感經濟:感覺的時尚》:台北市,天下雜誌
18.王桂沰,2005,《企業.品牌 識別.形象:符號思維與設計方法》,台北市:全華
19.陳伯州、簡如玢,2004,《台灣的地方新節慶》台北市;遠足文化
20.約翰.索瑞爾John Sorrel 李俊明 譯,《創意之島:英國的頂尖設計故事》台北市;遠足文化佐口七朗,1991,《設計概論》,台北市:藝風堂
21.林俊良,2004,《視覺傳達設計概說》,台北市:藝風堂
(3)論文集
1.吳思華,2003,“文化產業與居民參與”,《推動文化產業的契機與個案實踐》,pp.1-17
2.劉大和,2005,“大甲媽祖觀光文化節與地方發展---新的發展取向與課題”,《2004台中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國際學術研討會》
3.楊敏芝,2003,“文化創意產業與社群動力”,《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地方巡迴論壇》4.黃世輝,2003,“文化產業與文化商品設計”,《2003年「文化創意產業」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光碟集無頁數記載
5.李又芳、黃世輝,2003,“社區商品的符號運用-以胡本村文化創意產業為例”,《2003年「文化創意產業」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光碟集無頁數記載
6.陳其南,1996,“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7.陳其南,2003,“文化創意產業與社區魅力營造”,《文化創意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研討會會議實錄》,pp.19-38
8.詹宏志,2003,“全球化下各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台灣競爭優勢”,《文化創意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研討會會議實錄》,pp.59-73。
9.黃世輝,2003,“地域設計與區域活化-日本的地域振興政策”,《文化創意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研討會會議實錄》,pp.39-57。
10.林瑞木、陳碧琳,2003,“社區型文化創意產業案例報告-「白米木屐村」”,《文化創意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研討會會議實錄》,pp.131-150
11.邱宗成、何明泉,2002,“鄉鎮文化定位策略探討—地方文化指標之建構”,《第二屆地方產業特色與產品設計實務研討會》,pp.9-16
12.邱宗成、何明泉,2002,“地方文化設計傳達之探討”,《第二屆地方產業特色與產品設計實務研討會》,pp.17-25
13.王秀文、何明泉,2002,“社區識別系統(CIS)整合規劃設計之探討”,《第二屆地方產業特色與產品設計實務研討會》,pp.57-64
14.王秀文,2002,“文化行銷-從921災區產品與旅遊行銷談起”,《第二屆地方產業特色與產品設計實務研討會》,pp.143-147
15.鄧學中,2003,“生活創意美學的推廣”,《魅力文化 創意產業-文建會921地方文化產業研討會》,會議手冊pp.9
16.楊敏芝、郭品妤,2003,“文化產業與地方行銷機制互動研究”,《文化行銷•創意產業-重建區社區營造研討會》,會議手冊pp.15-25
17.蘇瑤華、鞠雯如、鄧為承,2003,“初探創意產業之組織、溝通與運作”,《文化行銷•創意產業-重建區社區營造研討會》,會議手冊pp.35-43
18.呂方堯,2003,“文化創意產業案例-以地方特色為例”,《文化行銷•創意產業-重建區社區營造研討會》,會議手冊pp.15-25
19.Jacqueline Lastenouse,2003,“Vision and Act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Education and Culture in the EU”,《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Creative Industry”-A Global Thought and Future Action in Taiwan 》
20.Herbert Hanreich,2003,“Implementing Creative Industries in Different Culture Setting – Some Remarks on Culture,Modernity and Taiwan”,《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Creative Industry”-A Global Thought and Future Action in Taiwan 》
21.Joost Smiers,2003,“ARTS VERSUS CULTURAL INDUSTRIES?FROM the world to Europe and back to the global”,《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Creative Industry”-A Global Thought and Future Action in Taiwan 》
(4)學位論文
1.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2.郭品妤,2003,“地方文化產業行銷機制之研究 ─以消費者心理向度探討”,朝楊科技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3.伍立人,2002,“從傳統中尋找新生命的文化創意產業--以白米木屐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4.林宏澤,2001,“從文化產業探討地方文物館的發展~高雄縣皮影戲館視覺設計規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在職進修學班,碩士論文。5.曾維屏,2001,“地方文化產業之振興與社區營造--以美濃地區為個案”,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李舒歆, 2005,“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策略研究:以宜蘭縣白米、珍珠、尚德社區再造之地方文化產業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7.鄭智偉,2002,“文化產業品牌管理模式應用研究初探-以台灣表演藝術產業為例”,政治大學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郭曜棻,2003,“全球化下地方文化產業壟斷邏輯之實踐:以九份為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5)研究報告
1.王桂沰,93年「文化明珠-台中縣社區文化產業輔導計畫」,台中縣文化局。
2.里仁為美文化工作室,95年「文化明珠-台中縣社區文化產業輔導計畫」,台中縣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