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毛連溫(1994)。當前特殊教育的兩個重要理念。特教新知通訊,2 (3),1-2。
毛連塭、吳清山、林佩蓉等人(1994)。當前幼稚園教育問題及意見之調查
研究。台北:國立教育編譯館,39-43。
毛連塭、許素彬(1995)。情緒/行為異常學生的融合教育。特殊教育,57,18-21。
王大延、蔡昆瀛(2002)。臺北市幼兒園所融合教育實施現況與需求調查
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教中心。(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研究)。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天苗(1993)。心智發展障礙幼兒家庭需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73-90。
王天苗、邱上貞、莊妙芬、鄭麗月、葉瓊華(1997):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評估報告。台北市:立法院立法諮詢中心。
王天苗(1999)。發展遲緩幼兒融合式幼教模式之建立與實施成效之研究(I)。(國科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 87-2413-H-003-009)。
王天苗(2000)。發展遲緩幼兒融合式幼教模式之建立與實施成效之研究(II)。(國科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 89-2413-H-003-040)。
王天苗(2001)。運用教學支援建立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以一公立幼稚
園的經驗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27-51。
王天苗(2001)。學前融合教育與家長參與。245-247、256-257,收錄於
楊深坑主編《中華民國身心障礙教育學會年刊》,台北:中華民國特殊
教育學會。
王天苗(2002)。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環境裡的學習。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3,1-23。王天苗(2002)。學前融合教育的實施的問題和對策以台北市國小附幼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5,1-25。王天苗(2003)。學前融合教育實施的問題和對策—以台北市國小附設幼稚園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5,1-25。王金香(2001)。談視障教育在融合教育思潮下的因應之道。特教園丁,(16)4,39-45。王振德(1988)。幼稚園教師工作狀況調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19,101。
王淑霞(2001)。國中教育人員對於實施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國羽(1996)。身心障礙兒童早期療育政策的相關理論模式與臺灣法令
之解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335。
內政部統計通報(2006)。
曲俊芳(1998)。國中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及其教師所遇困難及支援服務需
求之研究─以兩名腦性麻痺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江明修(1998)。非營利組織與公共服務:公民社會協助政府再造之道。人事行政,123,18-19。利百芳(2004)。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小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 M.Q.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淑美(1995)。完全包含(full inclusion)模式可行嗎。特教新知通訊,3(3):1-2。吳淑美(1998a)初版。學前融合班教學理念篇。台北:心理,3、72、81-85。
吳淑美(1998b)初版。學前融合班教學策略篇。台北:心理,61-65。
吳淑美(1999a)。融合教育的實施與困境。國教世紀,188,6-11。吳淑美(1999b)。融合教育與教育改革。幼教資訊,47-50。吳淑美(2004)。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臺北:心理。
吳美慧、翁素雅(1995)。幼稚園教師對特殊教育之態度及相關知識之需求調查研究。台東特教,2 ,25-36。
吳昆壽(1998)。融合教育的省思。特教新知通訊,5(7),1-4。何東墀(2001)。融合教育理念的流變與困境。特教園丁,1 6(4),5。何華國(2000)。澳洲特殊學生之融合教育。嘉義大學學報(原嘉義技術學院學報),69,161-181。李惠蘭(2001)。特教班教師支援融合班教師之行動研究-以台北市立師院
實小附設幼稚園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李青松、陳若琳(1999)。幼兒保育人員工作壓力之探討。醫護科技學科,
1(2),146-161。
李秀珠(2005)。高雄市學前融合教育班教師角色知覺與教學支援需求之研
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6-61。
李美華等譯(1998)。Earl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法(下)。台北市:時英。
李宜靜(1997)。教學實務與班級經營:一位國中生物教師的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林明地(2002)。質的研究實力舉隅:校長領導的參與觀察。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即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39-264。高雄:麗文。
林敬鯉(2000)。臺北縣、市托兒所保育人員對收托特殊幼兒的態度及保
育上的需求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
林貴美(2000)。特殊教育的新精神:尊重個別差異,融合不同於群體。載
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特殊教育年刊-e 世代特殊教育,191
-206。
林貴美(2001)。融合教育政策與實務。收錄於楊宗仁主編《融合教育學術
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出版,11-20。
林少雀(2004)。實施融合教育教師態度、教學困擾與教師需求之研究─以
台北縣國中小附設幼稚園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
碩士論文。
林怡君(2002)。教師態度、自我注意、教師效能感及其因應行為的關係─以融合教育情緒障礙生為例。輔仁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林育毅(2002):普通班實施融合教育之作法--以唐氏症為例。屏縣教育季刊,12(11),11-15。邱上真(2002)。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台北,心理出版社。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
以及所需之支持系統。特殊教育研究期刊,21,1-26。
邱麗娃(1999)。學前融合教育在彰智。國教輔導,328,17-18洪美滿 (2006)。在學前融合教育下教師教學專業發展的改變:學前教師
的個案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
洪馨徽(1998)。幼稚園融合班中幼兒社會互動之探討-一個學前融合班
的觀察。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兒童局(2001)。托兒所評鑑手冊。台中:內政部兒童局。
柯素月(2001)。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胡永崇(1994)。輕度障礙學生安置於普通班之探討。特教園丁,9(3),26-30。胡永崇、蔡進昌、陳正專(2001)。高雄地區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9,235-257。孫實義(1992)。臺北市保育人員及國小教師對殘障兒童態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高薰芳、林盈助、王向葵譯。Maxwell ,Joseph A.著。(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原著為1996版)。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實務部份。臺北市:五南。
秦麗花 (2000)。從美國融合教育的歷史發展與實徵研究展望臺灣未來融合
教育的推展。載於e世代特殊教育,207-224。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年刊。
秦麗花 (2001)。破除融合教育的迷思建立應有的正見。特教園丁,16(4),51-55。許淑玫(2000)。國小六年級閱讀小組實施交換教學之個案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碧勳(1996)。回歸省思、融合實踐-幼兒教師的角色。國教月刊,44(3.4),17-24。
許碧勳(2001)。幼稚園實施融合教育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451-484。
許碧勳(2003)。初版,幼兒融合教育,台北:五南,99-100。
許素彬(2000)。學前教育機構於發展遲緩幼兒與一般幼兒融合教育過程
之生態分析與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
陳伯璋(1989)。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台北:南宏圖書。
陳李綢(2003)。個案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良青(2003) 。幼稚園教師實施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敏(1996):從社會互動看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理論及其對幼教之啟示。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中心(主編),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陳清溪(1997)。校長的領導特質、權力基礎與啟智班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2,153-177。陳新昇(2002)。極重度肢障在家教育兒童彈性回歸普通教室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昭儀(1995)。回歸主流的教育安置。國小特殊教育,18,30-33。陳雍容(2002):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行政支援需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順淳 (2005)。托兒所教師覺察其輔導特殊幼兒之支持需求研究-以台南
縣一所私立托兒所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翠娥(1996)。回歸主流式早期介入教育與幼兒社會能力發展之探究。幼
兒教育年刊,9,213-231。
張翠娥(1999)。幼兒園融合教育方案實施探究。樹德科技學報,1,15-33。曹純瓊(2002)。學前融合教育。台北縣:啟英文化。
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郭秀鳳(1996)。幼兒家長、幼教工作者對實施融合教育式幼兒教育意見
之探討。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
郭靜晃、陳正乾譯(1998)。Bernard Spodek & OliviaN.Saracho 著。
幼兒教育-適合3-6歲幼兒的教學方法。台北,揚智文化事業。
鈕文英(1999)。身心障礙學生補救教學方案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初探。特教園丁,18(2),1-18。莊慶文(2000)。台南縣國民中小學視覺障礙混合教育計畫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傅秀媚譯(1998)。F. G. Bowe著。嬰幼兒特殊教育-出生到五歲。臺北:五南。
曾薇靜(2001)。教師與家長對融合式學前班兒童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
台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黃光國〈197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事後回溯研究。台北市:東華。
黃瑞琴(1991)。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瑞琴(200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世鈺(1997)。幼稚園「角落教學法」與「講述教學法」教學實驗研究。
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99-120
黃世鈺(2002)。學前融合教育課程與教學。臺北:五南。
黃政傑(1998)。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載於黃正傑等(著),質的教育研
究:方法與實例,1-46。台北:漢文。
黃惠如、何立博(2002)。學前融合教育的理念與政策。國民教育,42(5),29。黃光雄、李奉儒(譯)(2001)。R. C. Bogdan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台北:揚智。
黃馭寰(2002)。國民小學教師對回歸主流聽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調查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曾葆賢(2004)。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學習區之同儕互動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蕙英(2000)。特殊幼兒教師教學決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大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楊智雯(2000)。學齡前融合式教育理念分析探討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5)。J. R. Fraenkel, & N. E. Wallen著。
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楊瑞文(2002)。國民中學教師對聽覺障礙學生融合教育的認知與支持度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教育部(1998)。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教育部臺(87)參字第八七○五七
二六六號令修正發布全文二十二條。
教育部(2003)。九十二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
http://www.edu.tw/special/index.htm。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05)。各縣市學前階段安置概況(不含特教學校)。
2005年5月27日,取自http://www.set.edu.tw/frame.asp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鄭紹雄(1998)。學前融合教育實驗班一年回顧。臺灣省特教通訊,19,3。
鄭雅莉(2000) 。台灣幼稚園教師與家長對融合教育的看法。屏東師院學
報.15,259-291。
鄭麗月(1999).從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談學校行政的配合。特教新知通
訊,6(1),1-4 .
鄭雅文(2003) 。學前教育機構執行融合教育之困境及因應策略探討-以高
雄市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惠伶(2001)。融合教育下身心障礙幼兒社交技能與社會地位之研究。中
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梅菁(2000)。學前教師實施融合教育之專業知能與困擾問題研究。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博士論文。
鍾梅菁(2001)。幼稚園實施融合教育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451-484。
鍾梅菁(2002)。學前教師困擾問題之研究—以融合班教師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5,429-452。
鍾梅菁、吳金花(編譯) ; (2002) M Wolery & JS. Wilbers (編著)。
學前融合教育方案。台北:華騰。
劉蔚萍、王銀絲、徐淑珍、卓政翰、紀岑嬌(2003)。學前融合教育專業團
隊巡迴輔導:以高雄縣旗山區早期療育發展中心輔導模式為例。國立
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2),307-336。
劉博允(2000)。台灣與美國融合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玉蓮(2003)社會福利機構中提供早期療育服務之師資知能、需求與問題調查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嘉樺(2004)。台灣學前融合教育政策與實踐-以台北縣市國小附幼為例。
南華大教育社會學研所碩士論文 .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蔡文龍(2002)。台中縣國民小學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彰化
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明富(1998)。融合教育教育下教師與家長所面臨之問題及其啟示。教師之友,392 。蔡明富(1999)。從融合教育趨勢探討其對普通教育的啟發,菁莪,10,36-43。
蔡淑玲(民86)。一位自閉症幼兒在融合教育政策實施下的狀況。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蔡昆瀛(2000b)。融合教育理念的剖析與省思。國教新知,47(1),50-57。謝臥龍(主編)(2004)。質性研究。台北市:心理。
謝政隆(1998)。幼教與特教完全融合教育模式之源流與意義。國教輔導,37(3),2-7。簡玉敏(2004)。融合教育之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19,105-116 .簡楚瑛(2002)。一個台北市私立幼稚園的改變—生態系統理論的應用,
教育與心理研究,25,279-306。
簡楚瑛、廖鳳瑞、林佩蓉等人(1995)〈當前幼兒教育問題與因應之道〉,
教改通訊,14,32-33。
簡淑蓮(2004)。學前教師對實施融合教育態度及專業知能之研究─以台
東縣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碩士專班碩士論文。
賴美智(1999)。淺談融合式學前教育。兒童福利,55,27-31。
游寶珠(2005) 。 臺中縣學前教師對園所實施融合教育的態度及相關因素
研究。亞洲大學 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啟蓉(2000) 。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環境中社會行為表現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論文。
蘇燕華(2000)。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台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雪玉(1991)。二位學前障礙幼兒與一般正常幼兒混合就讀之第一年追
蹤報告。輔仁學誌,25,65-73。
盧美貴、蔡春美(1995)。專業與風格—幼兒教育改革的現況與前瞻〉。
國教月刊,42(3/4),1-11。
盧安琪(2001)。過動兒教師壓力知覺與因應策略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俊華(2002)。融合教育的發展與評價。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特殊教育叢書,16,1-18。
二、英文部分
Bailey, D. B., & Wolery, M. (1992). Teaching Infants and Preschoolers with
Disabilities(2nd ed.). New Jersey: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Bogdan, R. C. & Biklen S. K. (199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Bricker, D. (2000).Inclusion: How the scene has changed.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0 (1), 14-19.
Cambra, C., & Silvestre, N. (2003).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 inclusive classroom: social integration and self-concept. 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18(2), 197-208.
Drucker, P.F. (1990).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actices;and Priciples. NewYork:Harper Collins.
Funchs, D. & Funch, L.S. (1995).Sometimes separate is better. Education Leadership, 52,22-25.
Gargiulo, R. M., & Kilgo, J. (2000).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An introduction to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Albany,
N, Y:Delmar.
Hunt ,P. & Goetz.,L. (1997) .Research on inclusion education programs, practices, and outcomes for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1 ,3-29.
LeCompte,M.D.,Preissle,J.,&Tesch,R.(1993).Ethnography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2nd ed.).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Lieber, J., Capell, K., Sandall, S.R., Wolfberg, P., Horn, E., & Beckman, P. (1998).Inclusive preschool program: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3(1),87-105.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Lindsay&Geoff(2003).Inclusive Education:A Critical Perspective. British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0:3-12. (ERIC:EJ666146)
Marchant, C. (1995).Teacher’s views of integrated preschools.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 19(1), 61-73.
McDonnell, A. P. , Brownell, K. , & Wolery, M. (1997).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specialist support:A survey of preschool teachers employed in programs accredited by NAEYC.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7 (3), 263-285.
Merriam, S.B. (1998).Qualitative Rea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Mittler, P (2000). Working Towards lnclusive Education:Social Contexts. London:David Fulton Publishers Ltd.
Odom, S.L. & Diamond, K.A. (1998).Inclusion of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 the research base.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3(1), 3-25.
Odom, S.L.(2000).Preschool inclusion :what we know and where we go from here. Topic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0(1), 20-27.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CA:SAGE.
Rubin. & Babbie. (1997), Research Methods For Social Work, USA: Brooks /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Salend, S. J. & Garrick Duhaney, L. M. (1999). The impact of inclusion on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and their educator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0(2), 114-126.
Scheepstra, A. J. M., Nakken, H., & Pijl, S. J. (1999). Contacts with classmates: the social position of pupils with Down’s syndrome in Dutch mainstream schools. 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14(3), 212-220.
Stake, R. E. (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Thousand Oaks, CA: Sage
Stoiber, K.C., Gettinger, M., & Goetz, D.(1998).Exploring factors influencing parents’ and early childhood practitioners’ beliefs about inclusion.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3(1), 107-124.
Smith,T.E.C., Polloway E. A., Patton, J.R., & Dowdy, C.A. (2001).Teach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settings( 3th ed.). Boston:Allyn & Bacon.
Wolery, M. , Martin, C. G. , Schroeder, C. , Huffman, K. , Venn, M. L. , Holcombe, A., Brookfied, J. & Fleming, L.A. (1994). Employment of educators in preschool mainstreaming: A survey of general early educators.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 18(1), 64-77.
Ysseldyke,J.E., Algozzine,B., & Thurlow,M.L. (2000).Critical issues in special education.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