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古籍、原典(依著者筆劃排列)
《清代禁燬書目•補遺一》,嚴靈峰編輯:《書目類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5月,據吳氏小殘卷齋所藏傳抄本軍機處十次奏進全燬書排印
大庭脩編著:《舶載書目》,京都: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1972年1月,據宮內廳書陵部藏本影印
不著撰人:《兩肉緣》,收入陳慶浩、王秋桂主編:《思無邪匯寶〔22〕》,臺北:臺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7月
不著撰人:《梧桐影》,收入陳慶浩、王秋桂主編:《思無邪匯寶〔16〕》,臺北:臺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0月
不題撰人:《金石緣》,《古本小說集成》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文光堂本影印
不題撰人:《章臺柳》,《古本小說集成》據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醉月樓刊本影印(齊如山舊藏)
不題撰人:《濃情秘史》,收入陳慶浩、王秋桂主編:《思無邪匯寶〔17〕》,臺北:臺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5月
不題撰人:《麟兒報》,《古本小說集成》據大連圖書館藏康熙十一年序刊本影印
五色石主人新編:《快士傳》,《古本小說集成》據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藏刊本影印(齊如山舊藏)
天花藏主人著:《人間樂》,《古本小說集成》據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本衙藏板」本影印
天花藏主人撰:《兩交婚小傳》,《古本小說集成》據吳曉鈴所藏之本衙藏版本影印
古吳娥川主人編次:《生花夢》,《古本小說集成》據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本衙藏板本(齊如山舊藏)
古棠天放道人編次:《杏花天》,收入陳慶浩、王秋桂主編:《思無邪匯寶〔17〕》,臺北:臺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5月
白雲道人:《賽花鈴》,《古本小說集成》據大連圖書館藏康熙刻本影印
石成金集著:《雨花香》,《古本小說集成》據上海圖書館藏本影印
石成金集著:《通天樂》,《古本小說集成》據上海圖書館藏本影印
守樸翁編次:《醒夢駢言》,《古本小說集成》據首都圖書館藏稼史軒刊本縮印
西吳懶道人口授:《剿闖小說》,《古本小說集成》據日本內閣文庫興文館刊本影印
西泠狂者筆:《載花船》,收入陳慶浩、王秋桂主編:《思無邪匯寶〔9〕》,臺北:臺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2月
佚名:《醒名花》,《古本小說集成》據大連圖書館藏本影印
吳航野客編次:《駐春園小史》,《古本小說集成》據乾隆三餘堂刊本影印
松竹軒編:《妖狐艷史》,收入陳慶浩、王秋桂主編:《思無邪匯寶〔23〕》,臺北:臺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3月
松排山人編、龍岩子校閱:《鐵冠圖》,《古本小說集成》據胡士瑩藏本影印
青陽野人編演:《春燈迷史》,收入陳慶浩、王秋桂主編:《思無邪匯寶〔23〕》,臺北:臺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3月
秋水園主人編:《小說字彙》,臺北:天一出版社,1990年6月,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續編
風月軒又玄子著:《浪史》,收入陳慶浩、王秋桂主編:《思無邪匯寶〔4〕》(臺北:臺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6月)
娥川主人編次:《生花夢》,《古本小說集成》據哈佛大學「本衙藏板」本影印
荑秋散人編次:《玉嬌梨》,《古本小說集成》據日本內閣文庫藏康熙刊本影印
梅鼎祚原著、陳桂聲評注:《玉合記》,收入黃竹三、馮俊杰主編:《六十種曲評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荻岸散人編:《平山冷燕》,《古本小說集成》據大連圖書館藏順治刊本影印
荻岸散人編:《平山冷燕》,《古本小說集成》據大連圖書館藏順治刊本影印
菊畦子輯、王秀梅點校:《醒夢駢言》,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古本小說讀本叢刊
菊畦子輯:《醒世奇言》,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5月
菊畦主人輯:《醒夢駢言》,《古本小說叢刊》第5輯據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清乾隆刊本影印
雲間嗤嗤道人編著、古越蘇潭道人鑑定:《五鳳吟》,《古本小說集成》據日本淺草文庫藏鳳吟樓刊本影印
雲陽嗤嗤道人編著、廣陵琢月山人校閱:《警寤鐘》,《古本小說集成》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萬卷樓刊本影印
嗤嗤道人編著:《警寤鐘》,《古本小說叢刊》第11輯據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藏草閒堂刊本影印(齊如山舊藏)
煙水散人:《春燈閙》,收入陳慶浩、王秋桂主編:《思無邪匯寶〔18〕》,臺北:臺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9月
煙水散人:《桃花影》,收入陳慶浩、王秋桂主編:《思無邪匯寶〔18〕》,臺北:臺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9月
煙水散人編:《女才子書》,《古本小說集成》據大連圖書館藏大德堂刊本影印
煙霞逸士編次:《巧聯珠》,《古本小說集成》據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可語堂刊本影印(齊如山舊藏)
煙霞逸士編次:《巧聯珠》,《古本小說叢刊》據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可語堂刊本影印(齊如山舊藏)
劉廷璣:《在園雜志》,續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據康熙五十四年刻本影印
蓬蒿子編次:《新世鴻勳》《古本小說集成》據大連圖書館藏慶雲樓本縮印
醉西湖心月主人著:《宜春香質》,收入陳慶浩、王秋桂主編:《思無邪匯寶〔7〕》,臺北:臺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0月
樵雲山人編:《飛花豔想》,《古本小說叢刊》據上海圖書館藏本影印
懶道人:《李闖小史》,重慶:說文社,1944年3月
二、專書(依著者筆劃排列)
丁錫根編著:《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7月
大庭修著,戚印平、王勇、王寶平譯:《江戶時代中國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
大連圖書館參考部編:《明清小說序跋選》,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3年5月
大塚秀高:《增補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東京:汲古書院,1987年5月
王文寶:《中國民俗研究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王利器輯錄:《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月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1月,《民國叢書》據1934年11月上海生活書店本影印
王從仁、黃自恆主編:《中國歷代禁毀小說漫談》,中和市:雙笛國際事務有限公司出版部,1996年2月
古籍整理研究室編:《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古典小說目錄》,北京:北京大學,1989年10月
申暢、陳方平、霍桐山、王宏川編:《中國目錄學家辭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
石昌渝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總目•白話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安平秋、章培�琤D編:《中國禁書大觀》,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3月
朱一玄、董澤雲、劉建岱編:《古典小說戲曲書目》,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5月
江蘇省社科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江蘇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公司,1990年2月
佛斯特(E.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1月
吳邨:《200種中國通俗小說述要》,臺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9月
宋若雲:《逡巡於雅俗之間:明末清初擬話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月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7月
李忠明:《17世紀中國通俗小說編年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李清志:《古書版本鑑定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9月
李夢生:《中國禁毀小說百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
李漢杰主編:《中國分省市縣大辭典》,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0年12月
沙日娜:《明末清初章回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沈津:《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2月
沈津:《書城風弦錄-沈津讀書筆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周越然:《版本與書籍》,上海:知行出版社,1945年8月
周越然:《書書書》,上海:中華日報社,1944年5月
孟森:《心史叢刊》,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94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10月
孟森:《明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3月
林辰、 段句章:《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林辰:《明末清初小說述錄》,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年3月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阿英:《小說閑談四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
侯忠義、張其蘇、徐伏蓮編:《北京大學圖書館古典小說戲曲目錄》,北京:北京大學,1992年3月
姚伯岳:《中國圖書版本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版
柳存仁:《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
柳存仁:《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2年12月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編:《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文善本彙刊》,北京:商務印書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2月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5月
胡從經:《中國小說史學史長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4月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2月
胡萬川:《鍾馗神話與小說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5月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12月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1月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國立北平圖書館,1933年3月
孫楷第:《日本東京所見小說書目(附大連圖書館所見小說書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5月
孫楷第著、戴鴻森校次:《戲曲小說書錄解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10月
徐志平:《五色石主人小說之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4月
徐志平:《清初前期話本小說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11月
徐城北:《梅蘭芳與中國文化》,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10月
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5月
馬廉著、劉倩編:《馬隅卿小說戲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
高爾基(Maksim Gorky)著,孟昌等譯:《論文學•和青年作家談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年2 月
張占國、魏守忠編:《張恨水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
張伍:《憶父親張恨水先生》,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5年8月
張明明:《回憶我的父親張恨水》,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11月
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
梁啟超著、張品興主編:《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年4月
梅蘭芳紀念館編:《梅蘭芳珍藏老像冊》,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年
陳大康:《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1月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
陳子善編:《周越然書話》,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
陳正宏、梁穎編:《古籍印本鋻定概說》,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6月
陳多:《戲曲美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陳垣:《史諱舉例》,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年1月
陳紀瀅:《齊如老與梅蘭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年1月陳師益源:《元明中篇傳奇小說研究》,臺北:學峰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12月
陳師益源:《王翠翹故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12月
陳師益源:《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9月
陳銘德、鄧季惺等著:《〈新民報〉春秋》,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年12月
傅璇琮、謝灼華主編:《中國藏書通史》,寧波市:寧波出版社,2001年2月
辜美高:《明清小說研究集叢》,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9月
黃丕烈:《蕘圃藏書題識》,臺北:廣文書局,1988年8月
黃河:《北京報刊史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10月
黃霖、許建平等著:《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小說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1月
新民晚報史編纂委員會:《飛入尋常百姓家:新民報-新民晚報七十年史》,上海:文匯出版社,2004年8月
董文成:《清代文學論稿-《金雲翹傳》、《聊齋志異》與滿族文學》,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年3月
賈文昭、徐昭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3月
趙景深:《中國小說叢考》,濟南:齊魯書社,1980年10月
雒啟坤、王德明:《中國歷代禁書》,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2月
齊如山:《齊如山回憶錄》,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齊如山著、《齊如山全集》編印委員會編輯:《齊如山全集》,臺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64年
齊如山著、《齊如山全集》編印委員會編輯:《齊如山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12月
劉世德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0月
劉葉秋、朱一玄、張守謙、姜東賦主編:《中國古典小說大辭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
劉鎮偉、王若、韓俊英編著:《大谷本明清小說敘錄》,大連:大連出版社,1995年5月
歐陽代發:《話本小說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年5月
歐陽健:《明清小說采正》,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1月
歐陽健:《歷史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
潘建國:《中國古代小說書目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
潘建國:《古代小說文獻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
蔣麗萍、林偉平:《民間的回聲:新民報創始人陳銘德、鄧季惺傳》,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8月
鄭振鐸:《鄭振鐸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5月
鄧邦述:《群碧樓善本書目》,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7年12月,《書目續編》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出版社,2000年10月,增訂1版
蕭相愷:《珍本禁毀小說大觀-稗海訪書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2版
戴不凡:《小說見聞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月
薛亮:《明清稀見小說匯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
韓錫鐸、牟仁隆、王清原:《小說書坊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4月,修訂版
魏嵩山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
譚正璧、譚尋:《古本稀見小說匯考》,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11月
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龔敏:《黃人及其〈小說小話〉之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5月
三、學位論文(依論文出版時間排列)
王千宜:《〈金雲翹傳〉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胡萬川先生指導,1988年6月李進益:《天花藏主人及其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士論文,胡萬川先生指導,1988年林月惠:《〈金雲翹傳女才子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秋鳳先生指導,2005年梁燕:《齊如山劇學初探》,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1996屆博士學位論文,蘇國榮等先生指導,1996年6月
陳淑美:《齊如山京劇參與之探討》,礁溪:私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林谷芳、李國俊先生指導,2005年黃沼元:《清代話本小說〈生花夢全集〉研究》,臺中: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兆南先生指導,1999年1月謝欣儒:《齊如山編導理論暨劇本七種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麗貞先生指導,2002年顏美娟:《明末清初時事小說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胡萬川先生指導,1992年12月四、期刊論文(依論文出版時間排列)
丁曉昌:〈試論《醒夢駢言》取材於《聊齋志異》〉,《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頁130-134
戈寶棟:〈獻身戲曲事業的齊如山〉,《中國京劇》1996年第4期,頁60-61
文革紅:〈小說書坊嘯花軒考〉,《明清小說研究》,2007年第1期(總第83期),頁31-49
王三慶先生:〈明代書肆在小說市場上的經營手法和行銷策略〉,收入磯部彰編《東ァジァ出版文化研究-にわたずみ》(東京:二玄社,2004年3月),頁31-55
王安祈:〈京劇梅派藝術中梅蘭芳主體意識之體現〉,載於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12月),頁705-762
王青平:〈劉璋及其才子佳人小說考〉,《明清小說論叢》第1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年5月),頁356-372
王青平:〈關於《賽花鈴》與《女開科傳》的題詞或著錄年代〉,《明清小說研究》第3輯,1986年4月,頁297-299
王學泰:〈「老新黨」齊如山〉,《讀書》1997年第7期,頁60-66
余琳:〈從齊如山的論述看戲曲的「大製作」〉,《福建藝術》2005年第5期,頁17-19。
吳毓華:〈功業垂戲史、劇學照千秋—戲曲家齊如山〉,《百科知識》1994年第11期,56-58
汪孝海:〈《女開科傳》成書時間及版本梓行考略〉,《明清小說研究》1991年第3期,183-190
谷競�琚G〈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齊如山《國劇藝術匯考》及其他〉,《中國京劇》2002年第2期,頁50-51
胡士瑩遺著,曾華強整、蕭欣橋校訂:〈《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補〉,《明清小說論叢》第4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6年6月),頁153-194
苗懷明:〈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小說史料的重大發現與整理〉,《文獻》2004年第4期(總第86期),頁189-208
苗懷明:〈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的商業運作與文本形態〉,《求是學刊》2000年第5期(總第138期),頁78-83
徐亞湘:〈文人伶人攜手共創藝史新局-從梅蘭芳談中國戲曲的海外傳播〉,《表演藝術》第118期,2002年10月,頁56-58馬丁•吉姆(Gimm,Martin1)著、定宜庄譯:〈漢文小說和短篇故事的滿文譯本〉,〔法〕克勞婷•蘇爾夢(Salmon,Claudine)編著、顏保等譯:《中國傳統小說在亞洲》(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2月),頁130-190
高宇:〈中國戲曲導演學在近代的發展初探—談齊如山與梅蘭芳〉,《戲劇藝術》1994年第2期,頁42-51
高宇:〈話說梅蘭芳與齊如山—兼論中國戲曲導演學在近代的再起〉,《戲劇藝術》1994年第3期,頁3-8
張大夏:〈我所知道的齊如山先生〉,《文藝復興》第68期,1975年12月,頁34-40
張守謙:〈《美人書》與小說版本〉,《明清小說研究》第5輯,1987年6月,頁272-287
張守謙:〈孫氏小說書目補訂舉隅〉,《明清小說論叢》第5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年9月),頁202-215轉48
張守謙:〈通俗小說提要知見錄〉,《明清小說研究》第6輯,1987年12月,頁510-538
張兵:〈《雨花香》爭議〉,《明清小說研究》1991年第4期,頁149-160,轉102
張穎、陳速:〈明清章回小說書目急需重編-開拓明清章回小說研究新局面斷想之一〉,《明清小說研究》第6輯,1987年12月,頁539-555
梁苑:〈劉璋不是編次才子佳人小說的煙霞散人〉,《明清小說研究》,2007年第1期(總第83期),頁288-295
陳大康:〈熊大木現象:古代通俗小說傳播模式及其意義〉,《文學遺產》2000年第2期,頁99-113
陳大道:〈剿闖小說三種不同版本的問題〉,《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23卷第1期,1990年6月,頁143-150陳泳超:〈《醒夢駢言》摹襲《聊齋志異》考〉,《明清小說研究》1996年第3期,頁175-181
陳紀瀅:〈齊如山先生的家世與幼年〉,《傳記文學》第2卷第4期,1963年4月,頁26-30陳紀瀅:〈齊如山先生著錄與晚年〉,《傳記文學》第2卷第6期,1963年6月,頁38-41、轉31陳紀瀅:〈齊如山先生戲劇研究與中年〉,《傳記文學》第2卷第5期,1963年5月,頁27-32陳紀瀅:〈齊如山與梅蘭芳-以通信討論「汾河灣」訂交〉,《大成》第196期,1990年3月,頁46-51
陳翔華:〈徐述夔及其《一柱樓詩》獄考略〉,《文獻》1985年第2期(總24期),頁28-29
陳維昭:〈「梅齊合璧」與中國戲曲的技藝化傾向〉,《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7卷第3期,2001年3月,頁19-27
賀寶善:〈懷念外公齊如山〉,《傳記文學》第67卷第3期,1995年9月,頁93-97
楊成凱:〈清代版本散論〉,《文獻》2004年第2期,2004年4月,頁215-231
楊昕:〈煙水散人考辨〉,《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1期,2005年3月,頁27-30
臺靜農:〈讀《國劇藝術彙考》的感想〉,《文藝復興》第68期,1975年12月,頁44-45
齊如山:〈百舍齋所藏通俗小說書錄〉,《中國一周》自600期(1961年10月23日)、602期(1961年11月6日)至609期(1961年12月25日)連載,每期一頁齊如山:〈齊氏百舍齋戲曲存書目〉,《中國一周》591期(1961年8月21日)至600期(1961年10月23日)連載,每期一頁,其中594期及598期未載齊如山:〈齊氏百舍齋戲曲存書目〉,《圖書季刊》新第9卷第1、2合期,1948年6月,頁29-38
齊如山撰、吳曉鈴輯:〈哈佛大學所藏高陽齊氏百舍齋善本小說跋尾〉,《明清小說論叢》第1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年5月),頁289-320
齊如山遺稿:〈小說勾陳〉,《學林漫錄》第12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頁102-118
齊香:〈我的父親齊如山〉,《大成》第177期,1988年8月,頁35-39齊黃媛珊:〈紀念先翁齊如山先生〉,《傳記文學》第6卷第3期,1965年4月,頁33-35、轉54鄧雲鄉:〈梅蘭芳•齊如山•劇學叢書〉,《讀書》1997年第8期,頁66-70
鄧賓善:〈齊如山、梅蘭芳共譜二十載師友情〉,《現代交際》,2006年第6期,頁43
蕭相愷:〈《魏忠賢小說斥奸書》、《幻影》、《章臺柳》-中國小說史研究中若干問題的考辨之二〉,《明清小說研究》1989年第2期,頁134-137
蕭相愷:〈石成金考論〉,《文學遺產》1994年第6期,109-112
蕭相愷:〈關於小說史研究中若干問題的考辨〉,《明清小說研究》1988年第4期,頁9-15,轉71
羅景文:〈《新世鴻勳》的神怪情節與作者的政治立場〉,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中國文學研究》第23期,2006年12月,頁197-230
蘇永莉:〈發展與承傳:齊如山與戲曲現代化〉,《藝術百家》2003年第2期(總第72期),頁52-58
蘇興:〈天花藏主人及其才子佳人小說(一)-天花藏主人其人〉,《才子佳人小說述林》(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5月),頁185-190
蘇興:〈天花藏主人及其才子佳人小說(二)-天花藏主人的才子佳人小說〉,《才子佳人小說述林》(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5月),頁10-11
顧青:〈《醒夢駢言》二考〉,《文學遺產》1997年第6期,頁93-96
欒星:〈明清之際的三部講史小說-《剿闖通俗小說》《定鼎奇聞》與《樵史通俗演義》〉,《明清小說論叢》第3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6月),頁146-163
五、網路資料
哈佛大學圖書館「HOLLIS CATALOG」館藏編目系統網址:http://lms01.harvard.edu/F/DKVJ339YBHCFJV7K7K
TUKBRG9G6JQHE8YYRCFP1YC56LQ6SGPA-34892?、http://lms01.harvard.edu
申丹:〈〔關注〕戲劇家齊如山作品首次全面出版〉,《新京報》,2005年12月9日,引用網址: http://culture.thebeijingnews.com/0831/2005/
12-09/015@0932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