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英文文獻
1.Crang, M. 1998. In Cultural Geography. Chapter 7 , p.100-119, chapter11,p177-187
2.Darby, C. 1983. Academic Geography in Britain:1918-1946, Transactions,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N.S., 8:14-26.
3.Dobby,A. 1978.Conservation and Planning. London: Hutchinson.
4.Frank. J. 1991. the idea of spatial form,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5.Groth, P. 1997. Frameworks for Cultural Landscape Study. Understanding Ordinary Landscape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6.Hagerstrand, T. 1970. What about People in Regional Science?", 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24, pp. 7-21.
7.Harvey, D.1990. From space to place and back again: Reflections on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in Jon Bird et al , Mapping the Futures: Local Cultures, Global Change (pp. 3-29). London: Routledge.
8.Hayden, D. 1995. The Power of Place: Urban Landscapes as Public History.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9.Melnick,R.Z. 1984, Cultural Landscapes: Rural Historic Districts Within 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Park Service,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10.Sauer,C.O, 1925,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In: Leighly, J. (ed.) Land and life: Selections from the writings of Carl Ortwin Sauer, printed in1974, Berkek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1.Tiesdell, S. and Oc, T. and Heath, T. 1996 , Re-evaluation of the Qualities of Historic Urban Quarter, Revitalizing Historic Urban Quarter, 46-67, Oxford: Architectural Press
12.Todd W. B. ed. Understanding Ordinary Landscape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3.Tuan, Yi-Fu. 1977. Body, personal relations, and spatial values, Intimate experiences of place and Attachment to homeland,in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 pp. 34-50 & pp. 136-160, London: Edward Arnold
14.Walmsley D.J, LewisG.J,1984.Human Geography: Behavioral Approaches .New York:Longman
二、中文文獻
1.Crang, M. , 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2003,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
2.Harvey, D. 王志弘譯,1994,時空之間:關於地理學想像的省思,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p47-79,台北︰明文書局。
3.Lynch, Kevin.宋伯欽譯,1986,都市意像The Image of the City,台北:臺隆書店。
4.Norberg-Schulz, C.施植明譯,1986,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台北:田園城市。
5.Pred, A.許坤榮譯,1993,結構歷程和地方:地方感和感覺結構的形成過程,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p. 81-103,台北:明文書局。
6.Soja, Edward W. 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2004,第三空間,台北:桂冠。
7.Soja, Edward W. 王志弘等譯,1995,後現代地理學和歷史主義批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九期,p1-29。
8.王明蘅,1997,台南縣楠西鄉鹿陶洋江家古厝傳統建築空間美化計劃規劃報告書,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9.王鑫,2006,人文地理與文化地景,探索人文地理雜誌,v.3,台北:泛亞國際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朱毓慧,1998,公館平原祠廟之空間配置及景觀內涵,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1.江進富,1997,宋江陣的故鄉,時報文教基金會。
12.米復國,1992,常民文化的歷史保存-二嵌聚落保存,造園季刊,vol.11。13.宋郁玲,2006,地方感的生產與再生產-上海市中心城區拆遷戶棲居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4.林廷隆,2004,探索社區文化景觀的建構軌跡,造園季刊,vol:50,p53-64。15.林孟章,1994,台灣古蹟保存政策執行與保存論述初探,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6.林會承,1998,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p21,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市。
17.侯志仁,2001,文化地景保存:台灣文化資產之地景範疇建構,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研究年會(追求文化資產的真實性),p71-85。
18.施雅軒,2000,地理學的歷史取向,國立台灣大學理學院地理學系地理學報,27:71-84。
19.夏雯霖,1994,清末後堆地方傳統聚落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夏鑄九,1992,現階段古蹟保存之重要課題,造園季刊,vol.11。21.夏鑄九,1994,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明文書局。
22.夏鑄九,顏亮一,林鍬,1995,古市街與傳統聚落保存方式之研究,台北:台大建築與城鄉所。
23.徐明福,1988,中國遠古「邑」的一種原型-以關中仰韶圓形聚落為例(第一屆建築學術研究 論文集),p207-212,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24.康旻杰,2002,生活世界的渾沌之詩與地方之舞--閱讀台北城市文化地景,台北: 文建會。
25.張二文,2004,美濃土地伯公的型制與型塑的文化景觀,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v15:3,p20-35。26.張旂彰,2000,再利用歷史性建築為展示館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7.張瑋蓁,2002,東山鄉吉貝耍聚落居民的生活方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8.曹智霖,2004,街道附加物對文化景觀街區之視覺影響評估研究一以迪化街北段為例,文化都市計劃所碩論。
29.許文琦,2005,金門國家公園傳統聚落再生之研究,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30.郭肇立,1998,傳統聚落空間的研究方法,聚落與社會p7-24,台北:田園城市。
31.陳其澎,2002,以身體經驗為導向的台灣文化地景觀察的初擬架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32.陳其澎,2003,文化地景的生態網路--桃園台地陴圳地景規劃,《桃園台地埤塘文化學術研討會》,桃園縣政府文化局,頁73-76。
33.陳芳惠,1984,聚落地理學,五南出版社,台北市。
34.崌込憲二,1993,從聚落保存、造街運動到eco-museum,第五次古蹟修護技術研討會專輯論文,內政部營建署。
35.曾智霖,2003,街道附加物對文化景觀街區之視覺影響評估研究-以迪化街北段為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36.游陳二,1992,台灣庄落實質環境形塑經營過程之研究-以九老爺農村聚落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37.黃明雅,1997,南瀛古厝誌,台南縣立文化中心,台南。
38.黃素真,1996,沿山鄉街的"存在空間"以林屺埔街為例,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9.傳朝卿,2004,關懷台灣文化景觀,大地地理雜誌,第200期,p.16。
40.傳朝卿,2005,世界遺產最新觀念:文化景觀,論文。
41.傳朝卿,2006,從文化景觀找回台灣營建環境的整體性,台灣建築,第128期,p.56。
42.楊尚霖,2003,礦業遺址保存方法研究-以平溪線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43.葉乃齊,1992,結合常民生活的文化保存-談古蹟保存與文化景觀,造園季刊,vol.1。44.葉惠凱,2004,一個客家文化景觀-新屋鄉大溪漘地區的公廳、祖塔,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5.趙建雄,2000,地景?抑或文化景觀?!,地景保育通訊,v12,p8-10。46.劉品亨,2004,從文化景觀探討安平的地方性,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7.蔡淑真,2005,中堆客家聚落文化景觀的圖式與重構,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48.鄭吉成,2002,客家圍龍屋--一個地理文化景觀的初探,中二中學報,p65-71。49.賴志彰,1992,生活的臺灣民居,造園季刊,vol.11。50.謝國芳,2003,高雄市左營區聚落景觀的形塑與居民地方感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51.廖世璋,2004,文化地景的形態分析-清代時期至2002年的台北府城地區,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