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一、史料
〈乾隆六十鍾兆星廖舒秀同立建香心堂協議契字〉,廖錦昌收藏提供。
〈明治四十二年八月十二日廖舒秀公派下五房仝立廖盛記公業協議條款〉,廖錦昌收藏提供。
〈廖春水家譜〉,廖春水收藏,林柏燕提供。
〈廖豪邁家族資料〉,廖榮進提供。
〈錢氏家譜〉,錢漢昌提供。
〈竹塹社番七姓族譜手抄本〉,廖榮進提供。
〈廖氏家譜手抄本〉,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藏古文書藏影本,編號0174D0153-0003、0174D0153-0004。
〈三姓宗譜〉,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藏古文書藏影本,編號0108D0108-0001。
〈嘉慶三年杜衛貴立仝換斷田契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民族文物館暨永漢民藝館館藏古文書,原件由永漢民藝館典藏,數位作品由國立台中圖書館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分別典藏。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存檔,數位檔名:cca100003-od-376610000a_0521_01-0001-u.doc。
〈皆只龜毛魯來龜毛立杜賣斷根田契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藏古文書藏影本,編號T020-022/A5022。
〈廖歹若夫厘魯吁夫厘杜賣根絕田契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民族文物館暨永漢民藝館館藏古文書。原件由永漢民藝館典藏,數位作品由國立台中圖書館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分別典藏。數位檔名:cca100003-od-376610000a _0517_01-0001-u.doc。
〈嘉慶九年廖合歡加禮等立淟水田埔薗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典藏古文書,編號OB881025。
〈嘉慶十二年竹塹社通土荖萊湘江等立給樹杞林招墾佃批字〉,《台灣總督府檔案》,第1839冊第1件,頁124、125。
〈嘉慶十九年廖吧口六 記立招墾種鹿寮坑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典藏古文書,編號OB820101。
〈嘉慶十九年曹文乾立盡杜賣田園埔地契字〉,新竹縣關西鎮東安國小退休主任羅宏明收藏。
〈廖瓊林爲懇請給諭仿照部議以憑陞科按繳事正堂批文〉,中央研究院台史所籌備處古文書藏影本,編號T021-062/06。
〈阿求公招婚字〉,廖金土收藏提供。
〈衛賜星公向叭口六 公借銀字據〉,中央研究院台史所籌備處古文書藏影本,編號T0130D0130-0008。
〈叭口六 公為慶霖兄弟立分鬮書道光二十五年立〉,中央研究院台史所籌備處古文書藏影本,編號T0130D0130-0009。
〈叭口六 公為慶霖兄弟立分鬮書咸豐八年立〉,中央研究院台史所籌備處古文書藏影本,編號T0130D0130-0018。
〈廖石房向慶霖借銀字〉,中央研究院台史所籌備處古文書藏影本,編號T0130D0130-0001。
〈廖慶霖為子分鬮書〉,中央研究院台史所籌備處古文書藏影本,編號T0130D0130-0015、T0130D0130-0016。
〈廖水妹兄弟分動產字〉,中央研究院台史所籌備處古文書藏,編號T0132D0132-0021。
〈明治四十一年水妹公兄弟分產字〉,中央研究院台史所籌備處古文書藏影本,編號T0132D0132-0011。
〈大正二年七月七日宗族分產預約證書〉,中央研究院台史所籌備處古文書藏影本,編號T0132D0132-0021。
〈大正六年六月二日竹塹社衛魁秋等八人同立合約字〉,收於増田福太郎編《台灣の宗教》,台北:古亭書屋,1975年,頁120。
〈廖豪邁家譜手抄本〉,中央研究院台史所籌備處古文書藏影本,編號T0174D0153-003、T0174D0153-004。
《大淸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台灣文獻叢刊第18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年。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版),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台案彙錄甲集》,台灣文獻叢刊第3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新竹廳大租補償金仕譯簿》,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藏影印本,台北: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05年。
《金廣福古文書》,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古文書藏,編號:T0035D0035、T0089D0089、T0093D0093、T0109D0109。
《淡新檔案》微縮膠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1997年。
王世慶編,《台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影本》,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影本,1978年。
何培夫主編、林文睿監修,《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新竹縣市篇》,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98年。
邱秀堂,《台灣北部碑文集成》,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6年。
胡家瑜主編,《道卡斯新港社古文書》,台北:台灣大學人類學系,1999年。
張偉仁主編,《明清檔案》,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6年。
張炎憲、王世慶、李季樺主編,《台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竹塹社(上)、(下)》,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史料叢刊,1993年。
張炎憲編,《竹塹古文書》,竹塹文化資產叢書第137號,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
劉澤民編,《台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續編》(下冊),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4年。
台灣總督府蕃務課編,《平埔族調查書》,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部,1910年。
《台灣私法物權篇》,台灣文獻叢刊第150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台灣慣習記事》,台灣省文獻會譯編,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7年。
《大租取調書付屬參考書》,台北: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04年。
《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台灣文獻叢刊第152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采田福地》,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印行,1987年。
《桃竹苗脈傳廖氏大族譜》,廖金泉編印,2001年。
《廖氏大族譜》,廖祿安主編,台中:正義出版社,1966年。
《衛姓宗親會手冊》,新竹:衛姓宗親會,2000年。
《新竹縣客家事務協會成立大會手冊》,2004年10月2日。
二、志書
丁崑健,《新竹市志》,新竹:新竹市政府,1995年。
不著撰人,《台灣私法物權編》,台灣文獻叢刊第150種,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3年。
不著撰人,《清穆宗實錄選輯》,台灣文獻叢刊第190種,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3年。
不著撰人,《新竹文獻會通訊》第5、9、13號,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53年。
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中譯本,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年。
周鍾瑄,《諸羅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林百川、林學源,《樹杞林志》,台灣文獻叢刊第63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林柏燕主編,《新埔鎮誌》,新埔鎮公所出版,1997年。
姚瑩,《東槎紀略》,台灣文獻叢刊第7種,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年。
郁永河,《裨海記遊》,台灣文獻叢刊第44種,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9年。
高拱乾,《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65種,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0年。
連橫,《台灣通史》,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會,1985年。
陳培桂、林豪,《淡水廳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72種,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3年。
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台灣文獻叢刊第145種,1962年。
黃旺成、林水樹纂修,《台灣省新竹縣志稿》,新竹:新竹文獻委員會,1957年。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叢刊第4種,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9年。
楊碧川,《日據時代台灣人反抗史》,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
劉良璧,《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74種,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0年。
蔣毓英,《重修台灣府志》,台北:中華書局,1985年。
鄭用錫,《淡水廳志稿》,台灣文獻叢刊第171種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3年。
謝金蘭,《咸菜硼地方沿革史》,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03年。
謝金鑾,《續修台灣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0種,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2年。
藍鼎元,《平台紀略》,台灣文獻叢刊第1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三、專書
尹章義,《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王世慶,《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2001年。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北:草根文化出版社,1998年。
必麒麟,《發現老台灣》,台北:台原出版社,1994年。
伊能嘉矩,《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楊南郡譯註,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伊能嘉矩,《台灣踏查日記》,楊南郡譯註,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邱彥貴、吳中杰合著,《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
吳育臻,《大隘地區聚落與生活方式的變遷》,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0年。
吳學明,《頭前溪中上游開墾史暨史料彙編》,新竹:新竹縣文化中心,1998年。
───,《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834-189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14),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6年。
李亦園,《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文化的圖像(上)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台北:允晨出版社, 1992年。
李明賢,《鹹菜甕鄉街空間演變》,新竹:新竹縣文化局,1999年。
姉齒松平,《日據時期祭祀公業及在台灣特殊法律之研究》,劉寧顏、程大學、陳錦榮、黃有興、陳壬癸、黃連財編譯,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年。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林修澈,《平埔族的分布與人口》,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1年。
林偉盛,《清代台灣社會與分類械鬥》,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3年。邱瑞杰,《清末關西地區散村的安全與防禦》,新竹:新竹縣文化局,1999年。
施添福,《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佈和原鄉生活方式》,台北:師大地理系,1987年。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政治與台灣地權》,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年。
洪敏麟,《台灣舊地名之沿革 (一、二、三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翁士杰,《台灣民變的轉型》,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4年。
莊英章、潘英海、翁佳音、詹素娟合編,《台灣平埔族研究書目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8年。
張素玢等著,《北桃園區域發展史》,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張琬如等,《關西上南片羅姓村的形成與發展》,新竹:新竹縣文化局,1999年。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
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清水盛光,《中國祖產制度考》,宋念慈譯,現代國民基本知識叢書第4輯,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49年。
郭弘斌,《荷據時期台灣史記》,台北:台原出版社,2001年。
陳井星,《台灣祭祀公業新論》,台北:文笙書局,1982年。
陳孔立,《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台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出版社,l99l年。
陳柔森編,《再見刺桐花開》,台北:原民文化出版社,1999年。
陳秋坤,《清代台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74),1997年。
陳秋坤、洪麗完主編,《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程紹剛譯註,《荷蘭人在福爾摩莎》,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一以鄭林兩家為中心》,台北:國史館,1995年6月。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馮爾康等著,《中國宗族社會》,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楊彥杰,《荷據時代台灣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
楊緒賢,《台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79年。
楊鏡汀,《北埔事件史蹟文獻探考》,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6年。葉振輝,《台灣開發史》,台北:台原出版社,1995年。
詹素娟、張素玢,《北台灣平埔族群史》,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劉還月,《尋訪台灣平埔族》,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1995年。
潘英,《台灣平埔族史》,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
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
錢杭,《中國宗族制度新探》,香港:中華書局,1994年。
賴玉玲,《褒衷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薛化元,《台灣開發史》,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藤井志津枝,《理蕃:日本治理台灣的計策》,台北:文英堂出版社,1997年。
羅烈師,《大湖口的歷史人類學探討》,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年。
四、期刊論文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吳密察、許賢瑤譯,《台灣風物》第44卷第1期(1994年3月),頁197-234。王幼華,〈合番或者合歡〉,《台灣史料研究》第27期(2006年8月),頁57-75。王世慶、李季樺,〈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與采田福地〉,收於潘英海、詹素娟編《平埔族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頁127-172。
王崧興,〈論漢人社會的家戶與家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9期(1985年),頁123-129。───,〈台灣漢人社會研究的反思〉,《台大考古人類學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第47期(1991年),頁1-11。
吳學明,〈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鄉村社會的變遷──以新竹北埔為例〉,《台北文獻》直字第107期(1994年3月),頁23-67 。───,〈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台灣史研究》第2卷2期(1995年),頁5-52。
吳燕和,〈中國宗族之發展與其儀式興衰的條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9期(1985年),頁131-142。李壬癸,〈台灣平埔族的分類及其相互關係〉,《台灣風物》第42卷第1期(1992年),頁211-238。李文良,〈清初台灣方志的「客家」書寫與社會相〉,《台大歷史學報》第31期(2003年),頁41-68。李亦園,〈中國家族與其儀式:若干觀念的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9期(1985年),頁47-61。───,〈台灣傳統的社會結構〉,《台灣史蹟源流》(1981年11月),頁209-226。
───,〈從文獻資料看台灣平埔族〉,《大陸雜誌》第10卷第9期(1955年),頁19-29。
李季樺,〈清代「番兒至老無妻」原因初探──以竹塹社為例〉,《台灣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1989年),頁73-106。
───,〈竹塹社的三姓──一位客家化平埔族人的訪問紀要〉,《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10期(1989年),頁11-14。
───,〈王朝道德與族群慣習之間:試論清代台灣竹塹社「異姓宗族」的形成〉(上)、(下),《台灣風物》第56卷第4期(2006年12月)、第57卷第1期(2007年3月),頁13-38、頁21-67。
李國祁,〈清代台灣社會的轉型──內地化的解釋〉,《歷史月刊》第107期(1996年12月),頁58- 66。李默,〈梅州客家人先祖「郎名」「法名」探索〉,《廣東民族研究論叢》,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頁143-154。
杜正勝,〈《番社采風圖》題解──以台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大陸雜誌》第96卷第1至第6期(1998年1- 6月),頁1-21、頁1-16、頁1-15、頁1-18、頁1-13、頁1-18。夷將•拔路兒,〈從「山胞」到「原住民」的正名運動史〉,《台灣史料研究》第5期(1997年),頁114-122。
周祥鶴,〈清代台灣給墾字研究〉,收於葉顯恩主編《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 (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頁987-999。
林欣宜,〈清代早期竹塹地區的土地拓墾與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1723-1875〉,發表於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 2002年10月30-31日。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出版公司(1996年),頁289-319。───,〈宗族、宗親會、社會組織篇:人民團體組織〉,《南投縣志住民志氏族篇》,南投:南投縣政府,2002年。
林衡道,〈員林附近的「福佬客」村落〉,《台灣文獻》第14卷第1期(1963年),頁153-158。
施添福,〈清代竹塹地區的「墾區莊」:萃豐莊的設立和演變〉,《台灣風物》第39卷第4期(1989年),頁33-70。───,〈清代台灣「番黎不諳耕作」的緣由:以竹塹地區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 69期(1990年),頁67-92。
───,〈清代台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台灣風物》第40卷第4期(1990年),頁1-68。
洪麗完,〈檔案利用與平埔研究:以日治時期之戶籍舊簿為中心〉,《台灣文獻》第50卷第1期(1999年),頁17-74。───,〈國家制度與平埔社會關係:以竹塹大屯為中心之考察〉,發表於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主辦「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5年11月24-25日。
科大衛、劉志偉,〈宗族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明清華南地區宗族發展的意識形態基礎〉,《歷史研究》第3期(2000年),頁3-14。
胡家瑜,〈古文書與平埔研究─台大人類學系平埔古文書的蒐集與再現〉,《漢學研究通訊》第19卷第3期(2000年),頁353-361。宮本廷人(陳運棟譯),〈新港熟番部落:後龍鎮新港社的平埔族史料〉,《斗葛族人:道卡斯研究導論》,苗栗:苗栗縣文化中心,1998年,頁67-83。
唐立,〈試論清代台灣生番之歸化與漢族拓墾:以乾隆至道光年間為中心〉,《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6集,張炎憲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7年,頁407-428。
翁佳音,〈平埔族漢化史考略〉,《台灣風物》第34卷第1期(1984年),頁1-27。───,〈日治時代平埔族的調查研究史〉,《台灣風物》第37卷第2期(1987年),頁55-80。
───,〈清嘉慶朝前的台灣土地糾紛〉,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 (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頁1041-1064。
凌純聲,〈東南亞的洗骨葬及其環太平洋的分布〉,《中國民族學報》第1期(台北:中國民族學會,1955年),頁29-60。
許木柱,〈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收於徐正光、宋文里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出版社,1989年,頁127-156。張炎憲、李季樺,〈竹塹社勢力衰退之探討──以衛姓和錢姓為例〉,《平埔研究論文集》,潘英海、詹素娟主編,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頁173-218。
張素玢,〈南崁地區的平埔族群〉,收於劉益昌、潘英海編《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8年,頁61-96。
張素玢,〈從契字看後壠社群的分化與貧化〉,發表於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主辦「台灣史學術研討會」,2002年 9月26日。張勝彥,〈清代台灣漢人土地所有型態之研究〉,《台灣文獻》第34卷第2期(1983年6月),頁15-42。張隆志,〈台灣平埔族群的歷史重建與文化理解──《讀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古今論衡》第2期(1999年6月),頁18-31。───,〈追尋失落的福爾摩沙部落──台灣平埔族群史研究的反思〉,收於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主編《台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頁257- 272。
───,〈清代台灣平埔巴宰族群社會文化史初探──對於「台灣平埔母系社會論」的再思考〉,收於陳秋坤、洪麗完主編《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頁117-140。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台灣文獻》,第31卷第4期(1980年12月),頁154-176───,〈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下)〉,《台灣文獻》,第32卷第1 期(1981年3月),頁136-157。
莊吉發,〈篳路藍縷:從檔案資料看清代台灣粵籍客民的拓墾過程與社區發展〉,發表於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2002年10月30-31日。
莊英章,〈台灣宗族組織的形成及其特性〉,《現代化與中國化研討會論文彙編》,喬健主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1985年,頁 207-220。
───,〈日據時期土地申告書資料評介〉,《台灣風物》第35卷第1期(1985年3月),頁91-104。
───,〈台灣宗族組織的形成及其特性〉,收於李亦園、楊國樞、文崇一編著《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台北:桂冠出版社,1984年,頁93-124。
───,〈族譜與漢人宗族研究:以竹北林家為例〉,《第一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會議記錄》,台北:聯合報國學文獻館,1983年,頁185-210。
───,〈台灣漢人宗族發展的研究評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卷第6期(1978年),頁49-58。
───,〈台灣漢人宗族發展的若干問題:寺廟宗祠與竹山的墾殖型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1974年),頁113-140。
───,〈Pasternak的台灣漢人社會〉,《思與言》第12卷第4期(1974年),頁38-41。
───,〈台灣單系繼嗣群之檢討〉,《思與言》第11卷第1期(1973年),頁28-33。
莊英章、周靈芝,〈唐山到台灣:一個客家宗族移民的研究〉,《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一)》,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年,頁297-333。
莊英章、陳其南,〈中國社會結構的檢討:台灣研究的啟示〉,收於楊國樞、文崇一合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10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2年,頁281-310。
莊英章、陳運棟,〈晚清台灣北部漢人拓墾型態的演變:以北埔姜家的墾闢事業為例〉,《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16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年,頁1-44。
許文雄,〈十八及十九世紀台灣民變和社會結構〉,《台灣文獻》第51卷第2期(2000年6月),頁57-133。
許雪姬,〈台灣家族史研究及史料〉,收於張炎憲、陳美蓉、黎光中編《台灣史與台灣史料(二)》,台北:吳三連基金會,1995年,頁211- 240。
許達然,〈清朝台灣社會動亂〉,《台灣歷史與文化(一)》,台北:稻香出版社,2000年,頁27- 80。
許嘉明,〈祭祀圈之於居台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卷第6期(1978年),頁59- 68。陳宇卿、蔡兆冀,〈新埔的開發沿革與宗教信仰〉,《台灣文獻》第33卷2期,(1981年6月),頁171-183。陳其南,〈「房」與傳統中國家族制度:兼論西方人類學的中國家族研究〉,《漢學研究》第3卷第1期(1985年6月),頁127-184。───,〈現階段中國社會研究的檢討〉,《家族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頁97-120。
───,〈漢人宗族制度研究:弗里曼宗族理論的批判〉,《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47期(1992年),頁51-77。
陳俊光,〈尋訪竹塹社——記麻咾吻‧直雷〉,《采田福地竹塹社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頁138-150。
陳秋坤,〈十九世紀初期土著地權外流問題:以岸裡社的土地經營為例〉,收於陳秋坤、許雪姬編《台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1992年,頁29-56。
───,〈清代台灣農村土地利用和租佃關係──以岸裡社的土地經營為例,1740-1820〉,收於台中縣立文化中心編《中縣開拓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頁248- 287。
───,〈清代前期對台少數民族政策與台灣土著的傳統土地權利,1690-1766〉,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1989年,頁1023-1038。
───,〈清初屏東平原土地佔墾、租佃關係與聚落社會秩序,1690-1770──以施世榜家族為中心〉,收於陳秋坤、洪麗完主編《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頁11- 46。
───,〈清代台灣地權分配與客家產權──以屏東平原為例1700-1900〉,《歷史人類學學刊》第2卷第2期(2000年10月),香港:華南研究中心,頁1- 26。
───,〈平埔族岸裡社潘家經營地主的崛起(1699-177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0期(1991年),頁1- 35。
黃卓權,〈清代北台內山開墾與客家優佔區的族群關係〉,《第六屆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大地理系,2002年,頁24- 42。
黃富三,〈清代台灣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上)、(下),《食貨月刊》11卷1期(1981年4月)、11卷2期(1981年5月),頁19-36、頁26- 46。黃煥堯,〈清季台灣番人對地方治安的貢獻──義番及其功能的探討〉,《台北文獻》第76期(1986年3月),頁131-197。黃應貴,〈人觀、意義與社會〉,《人觀、意義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年,頁 1- 26。
黃蘭翔,〈風水中的宗族脈絡與其對生活環境經理的影響〉,《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4卷第2期(1997年12月),頁57- 88。奧田彧,〈荷領時代之台灣農業〉,陳茂詩、三浦敦史譯《台灣經濟史》初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第 25 種,1954年。楊毓雯,〈宗親會調查研究初探〉,《國立中央大學第五屆「客家研究」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2005年,頁60-82。
楊聰榮,〈現代社會中的宗親會:組織特性、功能與角色〉,《宗親會論文集》,全球董楊宗親第十一屆懇親大會暨新竹縣楊姓宗親會創會三十週年紀念專輯,新竹:客家台灣文化叢刊第025號,2006年,頁22- 31。
楊鏡汀,〈北賽夏族與客家族的互動:以金廣福大隘為例〉,收於林修澈主編《賽夏學概論》,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6年,頁547- 560。溫振華,〈日據時代的台灣社會〉,《台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頁1-10。
───,〈清朝台灣北部的拓墾與族群關係〉,發表於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辦《第三屆台灣歷史與文化研討會論文》,1999年2月。
詹素娟,〈清代台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探討〉,《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86年,頁195-223。
───,〈族群歷史研究的「常」與「變」──以平埔研究為中心〉,《新史學》第6卷第4期(1995年),頁127-163。
───,〈日治初期台灣總督府的熟番政策──「帝國臣民」框架下的熟番社會〉,發表於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主辦「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3年11月24- 25日。
───,〈日治初期台灣總督府的「熟番」政策──以宜蘭平埔族為例〉,《台灣史研究》第11卷第1期(2004年6月),頁43-78。
───,〈台灣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變遷(1895-1960)──以戶口制度與國勢調查的「種族」分類為中心〉,《台灣史研究》第12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121-166。
漢寶德,〈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念架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學報》第3卷第1期(1983年),頁123-150。劉志偉,〈祖先譜系的重構及其意義──珠江三角洲一個宗族的個案分析〉,《中國社會經濟研究史》第4期(1992年),頁18-30。
───,〈族譜與文化認同──廣東族譜中的口述傳統〉,《中華譜諜研究》,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年,頁32-42。
劉瑞華、林瓊華,〈台灣土地開發歷程與原住民土地的流失〉,收於陳秋坤、洪麗完主編《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 (1600-1900) 》,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頁47-66。
潘英海,〈平埔族研究的困惑與意義──從邵式柏的博士論文「十七及十八世紀台灣拓墾中的漢番關係」談起〉,《台灣風物》第7卷第2期(1987年6月),頁157-166。鄭喜夫,〈清代台灣番屯考〉(上)、 (下) ,《台灣文獻》第27卷第2期(1976年6月)、第27卷第3期(1976年9月),頁111-130、頁59-89。───,〈清代道卡斯族姓名初探稿〉,《台灣文獻》第51卷第4期(2000年),頁59-109。
───,〈清代道卡斯族塹社姓名資料〉,《台灣史蹟》第39期(2001年),頁189-208。
謝繼昌,〈從埔番的勢微來看台灣漢人的移民模式〉,《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第8集(1986年),頁47-66。
羅烈師,〈客家族群與客家社會:台灣竹塹地區客家社會之形成〉。刊於徐正光編《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1年,頁115-152。
───,〈喪葬儀式的交換制度與客家地方社會結構〉,發表於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辦之「客家民俗文化研討會」,1998年5月1- 3日。
───,〈通往地獄的天堂之路:道卡斯竹塹社文化之衰落〉。發表於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舉辦之「第二屆全國人類學相關領域研究生論文發表會」,2001年6月2- 3日。
簡炯仁,〈「有唐山公,無唐山媽」:兼論「台灣人」的形成〉,《新聞深度分析簡訊》第113期(台中:通識教育中心,2004年12月14日)。五、學位論文
王慧芬,〈清代台灣的番界政策〉,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林正慧,〈清代客家人之拓墾屏東平原與六堆客莊之演變〉,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林泓祥,〈清末新埔客家傳統民宅空間構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林偉盛,〈清代台灣分類械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范瑞珍,〈清代台灣竹塹地區客家人拓墾研究:以族群關係與產業發展兩層面為中心所做的探討〉,國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陳其南,〈清代台灣漢人社會的建立及其結構〉,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陳獻明,〈台灣日據時期被強占土地問題之研究:以財產權保障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曾春鎂,〈新埔地區的經濟與社會變遷:1684─194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張隆志,〈族群關係與鄉村台灣:一個清代台灣平埔族群史的重建和理解〉,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謝仲修,〈清代台灣屯丁制度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蘇仁榮,〈日據時期新埔街庄的形成與發展〉,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羅烈師,〈台灣新竹大湖口的社會經濟結構:一個客家農村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六、口述歷史
錢漢昌訪談紀錄,2004.01.23訪於錢漢昌宅。
廖英授、廖榮進訪談紀錄,2004.01.08、2004.01.15訪於廖英授宅。
廖金土訪談紀錄,2006.10.08訪於廖金土宅。
廖錦昌訪談紀錄,2006.09.22訪於廖錦昌宅。
廖明男訪談紀錄,2007.03.15訪於廖明男宅。
貳、外文部分
一、日文部分
吉野利喜馬,《靖台の宮》,台北:盛進商行印刷部,1926年。
竹越與三郎,《台灣統治志》,台北 : 南天書局,1997年。
波越重之,《新竹廳志》,新竹:新竹廳總務課,1906年。
菅野秀雄,《新竹州沿革史》,台北:新竹州沿革史刊行會,1938年。
伊能嘉矩,〈台灣に於ける民番の土地的競爭〉,《台灣慣習記事》第4卷第8號(1904年),頁1-5。
戴炎輝,〈台灣の家族制度と祖先祭祀團體〉,《台灣文化論叢》第二輯,台北:清水書局,1945年。
二、英文部分
Evans-Pritchard, E. E. The Nuer .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0.
Freedman, Maurice 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n China. London: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Monographs in Social Anthropology, Athlone Press ,1966 .
Gulliver, P. H. The Family Herds:A Study of Two Pastoral Tribes in East Africa ,the Jie and Turkana.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55, pp.108-117 .
Liu Zhiwei,“Lineage on the Sands: the Case of Shawan”, in David Faure and Helen F. Siu eds, Down to Earth: the Territorial Bond in South China.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 21-43.
Shepherd, John R. Stater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1600-1800 , 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