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慧勤(1995)。遊戲教學法。師友月刊,331,48-51。
王家通 (1995)。教育導論。高雄市:麗文。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千倖(1996)。電腦與教學。教育實習輔導,2(2),37-39。王智玄(2000)。新的學習策略:網路合作式學習之探討。資訊與教育,78,42-50。王瑋樺(2001)。國小三年級數學學習障礙學生加法文字題解題歷程與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論文,未發表,屏東市。王英州(2003)。教學媒體融入教學面臨的阻礙。資訊與教育,95,75-79。田耐青 (1996a) 。建構論的學習理念:以「瞎子摸象」故事為例。研習資訊,13(6),89-93。田耐青 (1996b) 。由知識論的角度分析教學科技的趨勢。國民教育雙月刊,37(1),45-48。朱作仁(1994)。教育百科辭典。台北市:五南。
朱湘吉(1992)。新觀念、新挑戰-建構主義的教學系統。教學科技與媒體,2,15-20。朱則剛譯(1995):視覺設計。載於張霄亭等譯: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台北:心理。
朱湘吉(1995)。教學科技的發展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朱俊豪(1997)。超媒體教材之知識建構與分析。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新竹市。朱麗麗(1998)。科技與師資養成教育的整合。教學科技與媒體,40, 12-17。朱麒華、陳明月(2001)。九年一貫課程國民小學教師資訊基本能力培育調查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雙月刊,56,,17-28。沈中偉 (2003)。建構主義之國小資訊教育理念:行動研究之實踐與省思。台北市:心理。
沈中偉 (2004)。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沈翠蓮 (2002)。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市:五南。
李春雄 (2004)。混合式數位學習模式學習歷程及成效之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高雄市。李怡璇 (2003)。探討e-Learning網路教學媒體呈現比較-以基督教中華福音神學院。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雲林縣。李安邦(2001),桃園縣國民小學資訊教育實施現況,資訊與教育,2001特刊,77─94。李煙長 (2000)。國小學童網路化寫作學習社群之建構與實施。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台北市。李雪莉(2000)。教師運用資訊網路能力調查。天下雜誌2000年教育特刊,84-89。李翠玲(1993)。如何教國中低成就班級---英語教學錦囊。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4,39-52。李永吟(2001)。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市:心理。
李慈泉 (2000)。如何籌劃及執行成功的線上學程,中華人力資源會訊。
宋曜廷 (2000)。先前知識、文章結構和多媒體呈現對文章學習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發表,台北市。杜正治(1995)。補救教學的實施。台北市:心理。
何榮桂(2000)。教育部「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與北、高兩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簡介。資訊與教育,70 期,頁2-8。呂斌南 (2001)。e-learning 對組織發展及與知識管理影響之個案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管理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發表,台中市。邱上真(1992)。學習障礙兒童的教育評量-認知取向。特殊教育季刊,43,1-6。邱惠芬 (2003)。多媒體介面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學習成就及學習保留的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屏東市。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雜誌,88,3-9。呂玉琴(2000)。和學習國小數學有關的幾個故事。國民教育,41,55-59。
巫靜宜 (2000)。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研究-以word2000 之教學為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台中市。余民寧 (1998)。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市:心理。
吳美美(1998)。建構一個終身學習的自學式網路資源知識庫。教學科技與媒體,41,32-42。吳美美(2002)。關懷數位學習與終身教育。社教雙月刊,111,15-18。吳文中(2000)。從資訊教育融入各科談教師資訊素養的困境與因應之道。資訊與教育,79,31-38。吳美惠 (1991)。在職成人的電腦態度﹑電腦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台北市。吳明怡(2001)。企業實施e-learning 與傳統教學對不同學習型態之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嘉義縣。吳明隆(1998)。國小網路應用教學的瓶頸與發展方向。資訊與教育,66,40-46。吳明隆(1998)。以網路為主的教學環境(Web-Based Instruction)內涵及規劃原則。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712,22-38。吳明隆(2000)。教育行動研究。公教資訊,3,25-42。吳明隆 (2002)。WBI的教學原則及其在中小學的應用推展。視聽教育,44(1),2-11。
吳俞民(2000)。網路教學技術應用分析。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吳志銘、趙嘉浩 (2003)。初入網路教學新領域。資訊教育,93,35-43。吳志銘 (1998)。引導式網際網路遠距教學機制。國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坤璋 (2000)。結合學習環境策略與電腦網路於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吳百薰 (1998)。國小學生學習風格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吳明清(1993)。教育研究:基本觀念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婉如 (1992)。台灣地區長青學苑教師教學型態與學員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幸宜譯 (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Margaret e. Gredler著。台北市:心理。
吳怡貞 (2006)。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課程之系統化教學設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佳旺 (2002)。國小網路素養課程系統化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六年級網路互動安全課程」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林甘敏(2001)。網路學習之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分析。資訊管理學報,8(2),121-133。
林婩雯,盧天麟,李龍盛,賴俊宇(2002)。網路多媒體寫作教室之建置,資訊教育,88,63-72。
林宏旻、許士禮、許唐榮 (2003)。網路教學的理念與發展。師說,180,60-63。林奇賢(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67,34-50。林奇賢(1997)。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網際網路與國小教育。資訊與教育,58,2-6。林淑玲(2000)。網路課程雛型系統設計與建置之探討-以ACCESS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林菁、李曉媛(2002)。網路教學中媒體呈現方式之初探。2002年遠距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5-71。
林秋先 (1998)。國小網路寫作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林俊良 (2001)。網路輔助高中數學教學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林麗琳 (1995)。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風格、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台南教育大學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明芳 (2001)。泰雅族兒童國語及數學學習式態之探究-以翡翠國小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林信男 (2000)。適性化學習網站之研究:以高中數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寶山(1992)。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林榮彬(2001)。影響企業建構網路化訓練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秀美 (1995)。從學習理論談課程軟體設計。視聽教育,6,50-53。
林孟鴻 (2001)。應用歷程檔案建立網路學習輔助機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麗娟(1994)。由動機理論觀電腦繪圖設計。視聽教育雙月刊,36(3),6-15。林震城 (1997)。兩岸大學生電腦態度及電腦素養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林曉妮 (1997)。電腦態度與電腦素養的影響因素探討。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武文瑛 (2002)。企業線上學習建構初探。成人教育雙月刊, 67 ,29-36。姜榮哲 (2000)。網路化訓練環境學習成效之影響要素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侯明順 (2002)。企業推動電子化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企管碩士在職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苗宗忻(2001)。我國資訊教育的現況與展望。教師天地,112,30-36。
姚永錩(2003)。網路大學建置之關鍵成功因素探討—以『中山網路大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紀肇聲(2000)。教學科技與國小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57,46-49。范光仁(2002)。虛擬化實驗室對國中生理化知識之有效學習。國立交通大學網路學習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洪明洲(1999b)。網路教學。台北市:華彩。
洪榮昭(2001):PBL教學策略。技術及職業雙月刊,61,10-12。
洪清一(1993)。學習障礙者之補救教學原則。國教園地,45,7-12。翁嘉鴻 (2001)。以認知負荷觀點探討聽覺媒體物件之媒體呈現方式對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夏如春(2002)。國小課程使用資訊科技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從資訊教師的觀點。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發表,嘉義縣。馬嘉君 (2005)。非同步網路融入系統化教學設計在師資培育課程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徐振琦 (2000)。網路遠距教學經營模式與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徐照麗(2000)。教學媒體:系統化的設計、製作與運用。台北市:五南。
唐宣蔚 (1998)。大學升學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之建構與實施。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九)重大議題~資訊教育(2006)。台國(二)字第0950030367C號令修正公布。http://teach.eje.edu.tw。
陳英豪、吳裕益 (1982)。測驗的編製與應用。台北市:偉文。
陳伯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增訂版)。台北市:南宏。
陳福慶 (1998)。WWW上建構式超媒體輔助教學課程對不同認知型態學習者之影響。國立台南教育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陳麗如、何榮桂(1998)。Web-Title之使用者介面設計。資訊與教育,64,21-28。陳向明(2000):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陳欣舜,徐新逸(2000)。在職教師資訊素養內涵與金修方式及課程之探討。資訊與教育,80,11-22。陳佳賢 (2001)。美國企業線上學習市場發展現況與趨勢。資訊與電腦,3,92- 96。
陳奎熹 (2001)。社會教育學導論。台北市:師大。
陳佳賢 (2001)。知識經濟下E-Learning 市場發展。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3。
陳惠邦 (2003)。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
陳佩宜 (2004)。原住民數位學習之研究。龍華科技大學商學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許正穆(2002)。e-Learning教材設計工具之介紹。資訊與教育,89,33-42。
許錦芳 (2005)。資訊融入教學對國中資源班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與成就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在職專班網路學習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許瀚濃 (1997)。國中生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許天威(1986)。學習障礙者之教育。台北市:五南。
許秋瑾(2002)。學習風格與教材呈現對國小學童學習溶液酸鹼性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未出版,台南市。莊智明、張基成 (1998)。科技化企業訓練新趨勢下的網路化訓練(WBT)-網際網路與全球資訊網在企業教育訓練上的應用。遠距教育, 8 ,12~18。曹世亮(2001)。永續學習的e-Learning 架構:以學習型組織為基礎的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特刊,163-179。陳年興、石岳峻 (2001)。新世紀教學架構與教學設計。中華民國資訊管理學報,2,81~102。陳年興、曾建翰(1997)。全球資訊網上WebTitle之製作。遠距教育,2,12-21。陳怡靜、計惠卿(1997)。課程軟體之遊戲式學習情境。視聽教育,30,24-33。
陳文森 (2003)。非同步網路教學學習路徑的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長春(1992)。加強補救教學的意義。中縣文教,13,17-18。
陳東陞(1993)。數學科學習困難學生補救教學的實施 (上)。研習資訊,10(4),26-28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
陳美如(1995)。躍登教師行動研究的舞臺:課程行動研究初探。國民教育,12,21-28。黃俊傑(2001)。亞卓合作觀察實驗站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黃光雄(1995)。教學原理(10版)。台北市:師大。
黃振球(1996)。學校管理與績效。台北市:師大。
陳震昌(2001) 。網路科技融入國二數學科教學之個案研究---三角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麥孟生(2000) 。個人心理類型、自我效能及態度對電腦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館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郭生玉(1997)。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市:精華。
教育部(2002)。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張景媛(1998):新學習時代的來臨—建構學習的理論與實務。教育研究資訊,6(1),42-64。張淑慧(2000)。企業導入網路化訓練(WBT)促進組織知識整合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張基成、唐宣蔚(2001)。大學網路學習社群評鑑與效果分析之研究。隔空教育論叢,13,79-110。張基成 (1997)。開發思考與創造力之知識建構工具與認知學習環境的探討:電腦的革新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33 ,36-45 。張大鈞(2001)。互動式線上學習系統發展之研究-以微處理機課程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張家倩(1999)。網路教學特性與策略之探討。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812,1-11。
張春興 (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 (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霄亭、朱則剛、張鐸嚴、洪敏琬、胡怡謙、方郁琳、胡佩瑛(2001)。教學原理(修訂再版)。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張霄亭、朱則剛(1998)。教學媒體。台北市:五南。
張史如 (1997)。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網路超文件/超媒體應用於教學上的意義。資訊與教育,58,39-48。張添洲 (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台北市:五南。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1999)。國中英語科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成效研究。教育學刊,16 ,163-191。張新仁(1995)。教學原理與策略。台北市:五南。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85-106。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頁2-9。彭富源(2001)。將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的困境與因應。研習資訊,3,40-48。游自達(1995)。數學學習與理解之內涵— 從心理學觀點分析。初等教育集刊,3,31-45。
游朝煌(1995)。多媒體在電腦輔助教學之應用現況與發展趨勢。教育部:資訊教育叢書。
游寶達、劉明宗(2003)。符合數位學習標準之網頁教材設計。資訊與教育,93,27-34。嵇佩珍(2002)。企業導入電子化學習階段模式之研究。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振富 (2000)。利用網路科技協助國小自然科「教」與「學」之研究:以台北市中正河濱公園自然生態環境為例。國立台北市師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曾俊凱(2000)。E世代新教師學習型組織之省思。北縣教育,34,39-44。詹志禹(2003a):台灣地區中小學創造力教育的實況條件與政策推展。教育研究月刊,106,20-36。溫嘉榮、吳明隆 (1999)。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運用。台北市:松崗。
楊家興 (1993)。超媒體:一個新的學習工具。教學科技與媒體,12,28~39。楊秀全 (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資訊種子學校計畫」實施現況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楊錦潭、胡寶玉 (2002)。為成人實施非同步網路課程之個案研究。隔空教育論叢,14,118-130。楊錦明(2000)。網路教學系統之設計與建置-以計算機概論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楊家興(1995)。情境教學理論與超媒體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2,40~48。楊家興(2001)。網路虛擬教室的完全設計。管理與資訊學報,6,113-134。鄧敦平(2000)。補救教學的迷思--談回歸起點的教學。師說,138,36-43。趙美聲、陳姚真譯,Kearsley著(1999)。遠距教育-系統觀。台北市,松崗。
鄒景平(1998)。迎接終生學習的網路時代。 資訊與教育雜誌,66,11-16。鄒景平(2000)。e-learning 是知識企業致勝的不二法門。資訊人通訊,59,23-28。
楊岱霖 (2001)。動態適性化學習系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楊憲明(1996)。學習障礙之分析與補救。學生輔導通訊,47,42-47。楊國德(2002)。歐美國家網路學習的應用與發展趨勢。成人教育,67,9-19。臺灣經建會人力規劃處(2001)。電子學習(e-Learning)現況及未來展望。 經建會人力規劃處2001年12 月25 日新聞稿。2006年7月30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service/news/2001/1225.htm
廖鳳池(1990)。「行動研究法」簡介。諮商與輔導月刊,60,5-9。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發展計畫書(2003)。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發展計畫網站書。http://elnp.ncu.edu.tw/about_state.php。
劉嘉瞬(2002)。中小企業導入e-learning 之研究。東海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鄭蕙如、林世華 (2004)。Bloom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理論與實務之探討─以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分段能力指標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47~274。
鄭志成 (2001)。網路科技融入國中二年級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鄭田 (1995)。交通部電信訓練所學員覺察之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台北市:心理。
潘怡如 (2000)。實作網頁教學隊國小學童資源回收學習之實驗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潘文福 (2001)。應用學習單的網路化教學設計與成效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潘致強(2000)。網路資源融入高中基礎生物科教學之行動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潘俊怡(1997)。員工參與教育訓練的學習動機取向與受訓後自評績效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劉惠如 (1999)。整合式網路教學之教學設計與評量。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鄭鳳生,梁朝雲(1995)。資訊服務的時代意義。研考雙月刊,12,22-28。歐用生 (1994)。課程教材教法通論。台北縣:正中。
蔡秉華、鐘靜蓉(2002)。資訊化教學系統設計之模型建置。資訊與教育,90,72-82。
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謝曜隆 (2004)。國小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謝明瑞 (2000)。遠距教育理論之探討。隔空教育論叢,12,47-68。盧佩易(2000)。網路化教育訓練之應用。高速計算世界,8(1),46-52。盧正川(2002)。多媒體網路教材設計--以資訊豐富理論為基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賴淑玲(1996)。教學策略相關研究之探討:以ARCS 動機模式為架構。教學科技與媒體,27,36-46。賴佳賢(1999)。營造學習者為中心的合作學習環境。視聽教育,41(1),20-29。
賴惠秋 (2004)。網路課程中教學設計者與教師工作內涵之研究 --以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為架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未出版,嘉義市。戴進隆 (2002)。串流媒體式網路教成效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鍾錦墀 (2002)。無遠弗屆的學習環境─e-Learning 的發展趨勢。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5(2),80-83。
簡紅珠 (1992)。學習型態與教學型態-研究發現與應用。國教世紀,27(4),28-32。簡茂發(1993)。正確的教學評量概念。教育研究雙月刊,30,4-8。
二、英文部分
Aiessi, S.M., & Trollip, S.R. (1985).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Buddin, H. (1999). The computer enters the classroom:Essay Review. Teachers College Record,100(3), 656-669.
Baddeley, A. D. (2001). Is working memory still work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849-864.
Bandura, A., & Ribes-Inesta, Emilio. (1976). Analysis of Delinquency and Aggress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New Jersey.
Barker S.(2003).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across domains using Biglan’s classification of academic discipline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44(3), 347-366.
Brown, J.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Educational Research, 18(1),P32-41.
Bates,A.W.,&Poole,G.(2003).Effective teaching withing with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Clark, R. E.(1991).When researchers swim upstream:Reflections on an unpopular argument about learning from media,Educational Technology,31(2),34-40.
Cardno, C.(2002).Team Learn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School Leaders. 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11(3),211-223.
Chanlin, L. & Okey, J. R. (1994). Moving computer graphics toward motivational design. Proceeding of the 35th International ADCIS Conference.
Dick, W, & Carey, L. (1990).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3 rd ed.). US: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David, S., Desmond, K., & Borje, H.(1995). Dista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London: Croom Helm.
Egan, D.(2000). Revolution of Learning: e-Learning. Asia-Learning Weekly, 66(3),121-134.
Em Griffin(2003).A first look at commucation theory.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U.S.A。
Fregmier, A.B. & Shulman, G. M. (1995). What’s in it for me ? : Increasing content relevance to enhanced student’s motivation.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44(1), 44-50.
Greenberg, G.(1998).Distance Education Technologies: Best Practices for K-12 Settings.IEE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Magazine,35(4),36-40.
Gary R Morrison, Gary J Anglin.(2005) Research on Cognitive Load Theory: Application to E-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53(3),94-104.
Garrison, D.R. (1989). Distance Education. In S.B.Merrian & P.M.Cunningham (eds.). Handbook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San Francisco:Jossey-Bass.
Guba, E. G. (1981). Criteria for assessing the trustworthiness of naturalistic inquiries.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29(2),75-91.
Hall, B. (1997). Web-Based Training Cook Book, NY: John Wiley and Sons.
Henke,H.(2001). Evaluating web-base instructional design.[online]. Available:http://www.chartula.com/evalwbi.pdf
Holmberg, B. (1986). Growth and structure of distance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Huberman, A. M., (198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Beverly Hills, CA.: Sage.
Johnson, D.W. & Johnson, R.T.(1991).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New Jersey:Allyn and Bacon.
Keegan, D.J&B.Holmberg. (1983). Dista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London: Croom Helm.
Khan, B. H.(1997).Web-Based Instruction (WBI): What is it and Why is it?”,Web-Based Instr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
Keller, J. 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pp.386-433). Hillsdale, NJ: Erlbaum.
Lave, & Wenger, L.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vine, J. S. (1991). The effects of CAI congruent with learning styles on the learning of facts by elementary students. Ann Arbor, Michigan: UMI.
Loyd, B. H. & Gressard, C. P. (1985).“The Reliaility and Validity of an Instrument for the Assessment of Computer Attitud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5(4), 903-908.
Luterbach, K. J., & Reigeluth, C. M. (1994). Schools not out, ye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 47-54.
Luther. A. C. (1989) Digital Video in the PC environment. New York : McGraw-Hill
McNiff, J. (1988).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McMillan Education.
Mills, G. E. (1993).Levels of abstraction in a case study of educational change In D. J. Flinders&G. E. Mills(Eds.),Theory and concept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Perspectives from the field.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Moore, M. G.,& Kearsley, G.(1996). Distance Education: A System View. Belmont:Wadsworth.
Mark J. Rosenberg.(2001). E-Learning: 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 New York: McGraw-Hill.
Moersch, C. (1995). Levels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A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classroom technology use.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3(2), 40-42.
Mayer, R. E. & Moreno, R. (1998). A split attention effect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vidence for dual processing system in working memor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2), 312-320.
Mayer, R. E., Heiser, J., & Lonn, S. (2001). Cognitive constraints on multimedia learning: When presenting more material results in less understand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3(1), 187-198.
Mayer, R. E. (2001). Multimedia learning.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 E. & Anderson, R. B. (1991). Animations need narrations: An experimental test of a dual-coding hypothe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3, 484-490.
Mayer, R. E..(2003).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
Mayer R. E. (1989). Systematic thinking fostered by illurstrations in scientific tex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2), 240-246.
Rada, R.(1998).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In Computer-Supported Peer-Peer Learning. Computers Education,30,137-146.
Reed, S. K. (1985). Effect of computer graphics on improving estimates to algebra word problem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7(3), 285-298.
Ruth Colvin Clark&Richard E. Mayer.(2002).e-Learning and the Science of Instruction.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
Rosenberg, M. J. (2001).e-Learning: Strategies for Delivery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 NY:MaGraw-Hill.
Rada, R. & C. Murphy.(1992).”Searching versus browsing in hypertext. Hypermedia. 4(1), 125-134.
Riding, R. & Grimley, M. (1999). Cognitive style, gender and learning from multi-media materials in 11-year-old childre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0(1), 43-56.
Schunk, Dale H.(1996).Learning theories: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Prentice-Hall, Inc.,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1999). Education Gerontology. NY: MaGraw-Hill.
Saettler, P. (1990).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 Inc.
Sweller, J., Chandler, P., Tierney, P. & Cooper, M., (1990). Cognitive load as a factor in the structuring of technical materi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19, 176-192.
Paivio, A. (1971). Imagery and Verbal Processe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Pettersson, R. (1994). Learn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ETR&D,42(1),91-97.
Wim Westera, Peter B.Sloep.(1998). The Virtual Company: Toward a Self-Directed,Competence-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Distance Education, Education Technology, January-February ,32-36.
Wolcott, H. F. (1992). Posturing in qualitative inquiry. In M. D. LeCompte (Ed.), Th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Yeh, Y. & Wang, C. W. (2003). Effects of multimedia vocabulary annotations and learning styles on vocabulary learning. CALICO Journal, 21(1), 13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