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尹玫君、劉世雄(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學習相關因素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13(2), 109-138。尹玫君、劉蓁蓁(1997)。「遠距教學理論與文獻之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第10期, 21-80。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教育,80, 23-31。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秋華(2000)。「網路教學之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滿意度及學習績效的關係」。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田振榮、宋修德、陳信正(2005)。高中職社區化各適性學習社區發展狀況。2005全國高中職研討會論文集,未出版。
朱耀明(1998)。網路合作學習與傳統教學的整合。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551-557。
吳宗哲、陶幼慧、楊誌欽(2001)。國內線上教學環境使用者之認知探討。第十二屆國際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
吳明隆(1998)。網際網路應用教學的瓶頸及其發展。資訊與教育雙月刊,66, 40-46。
吳清山、林天祐(1996)。建構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3期。
吳鐵雄、林奇賢、邱瓊慧、孫光天、趙美蘭(1998),「電腦網路在中小學教育上的應用研究」。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446-450。
呂益彰(2000)。「網路學習社群於大學實施之實證研究—社群的使用、影響使用的因素」,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所碩士論文。巫靜宜(1999)。「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研究---以Word 2000之教學為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怡慧(2000)。網路教學環境上群組合作學習分組方式之探討。中山大學資管所碩士論文。李青蓉(2000)。建立成人網路學習者之網路學習模式,非同步網路教學課程中心建置計劃研討會,1-8。
李進寶(2001)。e-Learning的發展趨勢。網路學習與繼續專業教育研討會。
岳修平(1999)。網路教學於學校教育之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2(4),61-76。林甘敏、曾志華(2000)。網路互動合作式學習系統之設計-以一個國小數學合作解題為例。第六屆資訊管理研究暨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林奇賢(2000)。網路學習環境設計與虛擬學習社群的營造。迎接新世紀-開放學習學術研討會。國立空中大學。41-56。
林幸華、連麗真(2002)。 導入線上學習的第e步。 台北:漢智電子商務出版社。
林忠信(2001)。網路學習應有的體認與作法,南投文教,15,91-93。林秋先(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面臨的困境與契機。師說,180, 4-6。林麗娟(1994)。互動式教育環境與科學性知識的學習。教學科技與媒體月刊。16期, 3-13。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雜誌,88, 3-9。洪明洲(1999)。大學教學理念與技術的演進-網路教學與學習效果之改善實例。台大管理論壇。http://140.112.110.130/education/。
洪明洲(1999)。網路教學課程設計對學習成效的影響研究,遠距教學系統化教材設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洪榮昭(2001)。 知識創新與學習型組織。 臺北:五南。
洪靖民(2004)。資訊科技融入高職補救教學之成效研究-以機械力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洪蘭(2000)。腦內乾坤:男女有別,其來有自。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張卜仁(1999)。線上教學與虛擬教室。資訊與教育。74期 。29-40。張志豪(2000)。高中生活科技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國恩(2003)。 數位學習導論。 數位學習計劃推動研習會刊,6月19、20日。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梁佳玲(2002)。影響網路學習成效之因素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政穆(2002)。 e-Learning 教材設計工具之介紹。 資訊與教育雜誌,第89期。許美鈴、施仁忠(1998)。虛擬實景在教育上之應用。遠距教育,3, 19-23。郭生玉(1997)。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郭生玉(200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中和市:精華公司。
陳年興、楊子青、賴宏仁(1997)。以網際網路為基礎之學習環境。電腦學刊,9(2),16-32。陳金進(2005)。因應新世紀產業需求,加速職業教育改革--談發展精緻化職業教育之策略。技術與職業雙月刊第71期。
陳佳賢(2001)。 我國線上學習市場現況與未來展望。 ITIS產業資訊服務網。取自:http://www.itis.org.tw/index.html。
陳明溥(2003)。 數位學習計劃之規劃與導入。 數位學習計劃推動研習會,6月19、20日。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博士博數位人力資源股份有限公司(2001)。 e-Learning的學習優勢。 博士博數位人力資源。取自:http://www.pospo.com.tw/www/elearning/default.htm。
曾小玲(2002)。企業推動e-Learning 模式之探討。 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黃文俊(2001)。網路教學環境中群組互動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中山大學資管所碩士論文。黃明月(2000)。遠距教學與終身學習。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24輯。45-60。黃淑珠(2000)。高職學生電腦網路態度、素養及使用現況之調查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楊志強(2000)。從一個網路分享軟體談起測驗品質考驗與題庫建置。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系學術研討會。
楊家興(1999)。虛擬學校:資訊網路下整合性的教學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47, 12-23頁。楊錦明(2001)。網路教學系統之設計與建置-以計算機概論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彰化市。劉季綸(2000)。「虛擬教室系統學習成效與滿意度之實證研究」,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振昆(2001)。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之比較研究-從教學媒體、班級經營及教學評量來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管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鄭宗文(2001)。全球資訊網對不同分組型態合作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賴榮裕、王怡舜、王育民(2002)。 e-Learning使用者滿意度構面之研究。 第三屆電子化企業經營管理理論暨實務研討會,民91年4月。 彰化:大業大學。
戴建耘 黃國峰(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線上教導者建置模式研究—以國中英語科為例。資訊與教育。72, 26-40。戴建耘(2005)。一種動態式全球計算機綜合能力標準建構模式—網路與計算機核心能力標準與國際認證IC3。中美技職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94。
謝振承(2001)。虛擬教室線上評量準則研究。私立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謝琇玲(2003)。中等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從教師資訊素養、資訊行為和教學態度觀點分析。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91-2520-S-214-002)。
謝琇玲、陳碧姬、郭閔然(2002)。由教師資訊素養談資訊融入教學之道。 資訊與教育。 vol.92。87-95。謝琇玲、陳碧姬、郭閔然(2002)。國民中學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相關研究。義守大學學報。 vol.9。1-14。謝琇玲、陳碧姬(2004)。全國教育內數位落差現況之研究。92年度資訊教育學門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討論會刊。67-68, 台北:台灣大學。
顏如妙(1998)。個人創造力與網際網路創新之關連。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顏榮泉(1995)。媒體發展與遠距學習。視聽教育雙月刊。37(4)。12-19。顏榮泉(1996)。全球資訊網在教學與學習上之應用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25, 33-41。貳、英文部份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ASTD) & The Masie
Center(Masie). (2001). E-learning: If we build it, will they come? Alexandria, VA: ASTD.
Clear, T. (2002). E-learning: A Vehicle for E-Transformation or Trojan Horse for Enterprise? – Revisiting the Role of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E-Learning 1(4), p15-21. [Online]. Available: http://dl.aace.org/10608.Cornelia C.Weggen & TraceA.Urban(2001)。
Khirwadkar & Joshi, S. (2002). Knowledge Management through E-Learning: An Emerging Trend in the India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E-Learning 1(3), 47-54. [Online]. Available: http://dl.aace.org/9236
Koohang, A. (2004). A Study of Users’Perceptions Toward E-Learning Courseware Usabi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E-Learning 3(2), 10-17. [Online]. Available: http://dl.aace.org/15321.
Krugman,P(2001)International Eeonomics:Theory and Policy, Bantam book NewYork USA.
Macromedia . (2004). Create high impact e-Learning content using multimedia Solutions for teaching.Multimedia in e-Learning Evolution Seminar
Mungania, P.( 2003). The Seven e-Learning Barriers Facing Employees.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Priest ,G (2001) E-Learning makes the grade. InfoWorld. 22(30), 53-54.
Reusser,T (1996) E-Learning Classroom Environment: Description,
cObjectives,CocInternationalmJournalcconcE-Learningc2(3),29-35.[Online].Available:http://dl.aace.org/13505.
Richards,C.(2002). Distance Education, On-Campus Learning, and E-Learning Convergences: An Australian Explo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E-Learning 1(3), 30-39. [Online]. Available: http://dl.aace.org/9234
Rosenberg, M. J .(2001), E-Learning: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New York:McGraw-Hill.
Rossett, A. (Ed.) (2002). The ASTD e-Learning Handbook: Best Practices, Strategies, and Case Studies for an Emerging Field. New York: McGraw Hill.
Simmons, D. E. (2002). The forum report: E-learning adoption rates and barriers. In A.Rossett (Ed.). The ASTD e-Learning Handbook: Best Practices, Strategies
System ,C.(2001)Fundamental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Scranton Penn.:International Textbook Co.
Toffler, A..(1980) The Third Wave Bantam book NewYork USA.
Tronsen, E(2001)”E-learning,” T + D; Alexandria; Mar 2002; Vol. 56, Iss. 3, pp.73-76.
Weggen,C. (2001)Online interactions: developing a neglected aspect of the virtual classroom. Education Technology.July-August, p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