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工研院化學工業研究所(1998)。經濟部中小企業處87年度中小企業互助合作輔導體系實質合作交流會成果報告。未出版,新竹市。
文化環境基金會(編輯)(1999)。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市:文建會。
文化環境工作室(編輯)(1999)。臺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理念與實務。台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1995)。社區與地方文化發展工作計畫參考資料。台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1998)。文化白皮書。台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2004)。地方文化館導覽—九十一年度輔導點。台北市:文建會。
元庚鮮(1999)。非營利民間團體推動社區成人教育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王元山(2001)。挑米坑地震後的思考與行動—從家園的山與水重新出發。看守臺灣,3,46-50。王政彥(2000)。社區終身學習體系的建立。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習型社區(頁19-40)。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政彥(2002)。終生學習社區合作網絡的發展。台北市:五南。
王政彥(2003)。英國的終身教育。載於黃富順(主編),比較終身教育(頁179-226)。台北市:五南。
王政彥(2006)。主要國家設置社區型學習中心的作法及啟示。載於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辦),2006年兩岸成人及社區學習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81-105)。王振寰(1999)。全球化,在地化與學習型區域:理論反省與重建。載於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4,69-112。王淑宜(2002)。三峽藍染啟動社區學習的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中華民國企業經營管理顧問協會、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編輯)(2000)。地方文化產業振興計畫經驗交流研討會暨人才培訓計畫成果專輯。台北市:文建會。
孔憲法、林峰田、黃萬翔(編著)(2003)。臺灣城鄉發展。台北縣:空大。
古宜靈、廖淑容(2003)。文化產業的地方性與經濟性。文化研究學會2003年會:靠文化•By culture論文。
江淑娟(1999)。通路夥伴關係模型整合之研究—以中小企業為實證。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江韶瑩(1992)。臺灣工藝的發展與變遷(下)。臺灣美術,16,85-90。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2002)。社區大學評鑑制度之規劃。台北市: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
李少明、劉英莉(譯)(1989)。M. J.Piore and C.F. Sabel著,第二次產業革命:走向繁榮之可能。台北市:桂冠。
李永展(2002)。全球化與社區產業經營—以南投水里上安社區為例。建築與規劃學報,3(1),1-14。李瑛(2005)。建立「社區學習體系」人才培育基礎研習課程之內涵與實施。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李璞良、林怡君譯(2003)。丹麥文化部、貿易產業部著。丹麥的創意潛力。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沈清松(2002)。歷史性、文化空間與文化產業。載於哲學雜誌編委會(編),哲學雜誌,38,26-36。台北縣:業強。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Q.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縣:桂冠。
吳明烈(2004)。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台北市:五南。
武文瑛(2002)。重建社區教育新思維—全球化與在地化辯證分析。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全球化與成人教育(頁459-489)。台北市:師大書苑。
周平(1996)。新竹地區玻璃工藝發展田野調查報告。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周志龍(1996)。臺灣的政經變遷與文化生活空間規劃。載於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編輯),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67-98)。
周志龍(1999)。地方文化產業建構與發展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9-2415-H-005A-008-。
周怡靜(2004)。台灣工藝禮品製造業從專業代工轉換為自有品牌的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企業經營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林美和(2006)。成人發展、性別與學習。台北市:五南。
林柔妤(2006)。地方政府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角色—以新竹市玻璃工藝為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林貞貞(主編)(2003)。攜手造家園—社區。台北市:秋雨。
林振春(1993)。社會工作。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8)。學習社會與社區教育。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學習社會(頁297-337)。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9)。臺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振春(2004)。社區大學與臺灣社區學習文化的深耕。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主辦),2004年兩岸社區大學經營理念與運作實務研討會會議手冊論文集(頁4-23)。
林振春(2006)。地方社區學習體系的推動策略。載於吳武典、高強華(主編)優質、創新與前瞻—郭為藩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輯(頁531-554)。台北市:學富。
林榮洲(總編輯)(2001)。竹塹玻璃藝師口述歷史影像記錄。新竹市:竹市玻工館。
易展管理顧問有限公司(2006a)。新竹市竹塹玻璃產業聚落輔導計畫計畫書。未出版,台中市。
易展管理顧問有限公司(2006b)。新竹玻璃產業調查分析報告。未出版,台中市。
易展管理顧問有限公司(2006c)。新竹市竹塹玻璃產業聚落輔導計畫期末報告書。未出版,台中市。
邱淑娟(2002)。九二一震災重建區社區參與學習之研究—以埔里鎮桃米社區為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牧野篤(2004)。日本的終身學習和社區營造運動:淺談大學回流教育和其對社區網路的任務。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玄奘大學成人及社區教育學系、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辦),2004年東亞地區社區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4)。星火燎原工作室(2002)。文化產業發展與振興計畫執行成果彙編。台北市:文建會。
胡幼慧(1996)。焦點團體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23-237)。台北市: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7)。台北市:巨流。
洪志成、廖梅花(譯) (2003)。R.A.Krueger & M.A.Casey著。焦點團體訪談。嘉義市:濤石。
洪惠冠(總編輯)(1993)。閃亮的日子—新竹地區玻璃工藝發展史。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財團法人新竹市文化基金會。
洪惠冠(2002)。新竹市玻璃工藝推動過程與發展困境之探討。載於文化創意產業國際高峰會(頁130-143)。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根本昭(2000)。日本之文化政策—建構「文化政策學」。文建會內部文件,未出版。
孫治本(譯)(1999)。U.Beck原著。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台北市:臺灣商務。
桃米社區發展協會(2002)。埔里鎮桃米社區綠色生態與產業觀光經營計畫。未出版,南投縣。
埔里鎮公所(1994)。埔里采風。南投縣:埔里。
宮崎清(1995)。傳統性工藝品產業與地域振興。載於「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頁142-149)。南投縣: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宮崎清(1996)。展開嶄新風貌的社區總體營造。載於翁徐得、宮崎清(主編),人心之華(頁27-32)。南投縣: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翁徐得(1997)。臺灣工藝產業的現代化。台灣手工業,61,8。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J.A.Maxwell著,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郭生玉(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大世紀。
郭百修(2000)。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之研究─以美濃鎮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郭麗玲(1999)。學習型社區中社區媽媽終身學習的內容。社會教育學刊,28,47-70。許華珊(2003)。一個想發展文化產業的社區—竹山鎮富州里的實踐研究。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陳一夫(2002)。博物館對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介玄(1998)。臺灣產業的社會學研究—轉型中的中小企業。台北市:聯經。
陳介玄(2004)。企業研究的深度訪談與資料分析。載於林本炫、何明修(編),質性研究方法及其超越(頁81-100)。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陳文標(主編)(1995)。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南投縣: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陳玉珊(2004)。文化產業學習型市鎮發展之研究—以鶯歌陶瓷文化產業為例。立德管理學院/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陳板(2002)。化邊緣為資緣:臺灣客家文化產業化的策略。載於張維安(編輯),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頁17-1~17-25)。台北市:客委會。
陳來紅(1996)。「學校、社區與地方的教育學習體系」評論報告。發表於1996年4月12日於國立政治大學公企中心舉行之教改會第三次研討會。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載於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頁4-9)。南投縣:臺灣省手工所。
陳其南(1996a)。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載於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編輯),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主-1-主-8)。
陳其南(1996b)。學校、社區與地方的教育學習體系。(教改會第二十次委員會議報告)。
陳其南(1997)。社區營造運動中的生程學習觀念。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新港文教基金會(編輯),1997社區終生學習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頁228-237)。
陳其南(1998)。歷史文化資產保存與地方社區產業發展。歷史月刊,123,14-21。陳其南(1999)。文化創意產業•地方魅力營造。載於「社區總體營造」教師人才回流暨政策後續發展研討會成果報告書(頁12-47)。未出版,台北市。
陳其南(2002)。全球化與在地化—從全球化看文化產業與地方行政。載於文建會、營建署、綠色陣線協會、嘉義市人文關懷協會(主辦),全球化與在地化研討會論文集(頁96-100)。
陳其南(2005)。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邏輯,載於陳昭義(總編輯),2004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頁3-3-1~3-3-5)。台北市:經濟部工業局。
陳其南(2006)。學校、社區與地方發展。載於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辦),建構社區學習體系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93-98)。
陳金帶、袁建中(1992)。中小企業策略聯盟特性研究。大華學報,11,23-1-23-23。陳政均(2004)。地方產業結構變遷與創新學習能力之研究—以鶯歌藝術陶瓷產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家苓(2001)。文化性慶典及觀光業:發展的成果。載於劉大和(主編),APEC議題精選系列2 觀光•文化節慶(頁65-77)。台北市:臺灣經濟研究院。
陳雪雲(1999)。學習型社區:全球化與終身學習的新視野。社會教育學刊,28,21-46。陳淑惠(2004)。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經營問題與策略探討。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陳景陽(2002)。從「社會資源可移轉性」觀點探討臺灣工藝產業的轉型—以苗栗陶磁產業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詩慧(2002)新竹玻璃工業空間組織之轉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義霖(2003)。社區教育機構資源整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梁炳琨(2003)。全球化的地方制度與地方銷售。中臺學報,14,49-63。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建立社區教育學習體系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張莞珍(2003)。社區組織建構社區學習網絡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和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莞珍(2004)。社區大學成為社區學習體系的發展動機。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主辦),2004年兩岸社區大學經營理念與運作實務研討會會議手冊論文集(頁95-106)。
張維安(2001)。網際網路、社會網絡與經濟網絡—新竹地區中小型玻璃工藝產業之實作分析。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I), Taichung, Tunghai University, May 25-26, 2001。
張維倫等(譯)(2003)。D.Throsby原著。文化經濟學。台北市:典藏雜誌社。
張德永(2000)。社區終身學習的策略思考。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習型社區(頁145-158)。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永(2001)。社區大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潤書(1998)。行政學。台北市:三民。
黃台生(1999)。新竹市玻璃產業後續田野報告—新竹地區玻璃工藝發展現況與面臨轉型之困境探討。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黃台生、蔡逸人、余炳賢、吳宜蓓(1999)。新竹玻璃工藝發展的現況與未來。竹塹文獻雜誌,12,33-61。
黃世輝(1997)。地方振興與現代設計。載於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編印),臺灣省鄉鎮長社區總體營造座談會暨實踐營社區總體營造論文集(頁21-26)。南投縣: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黃世輝(2002)。社區自主營造的理論與機制。台北市:建築情報(修訂2版)。
黃世輝(2003)。地域設計與區域活化—日本的地域振興政策。載於文化創意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7-14)。台北市:研考會。
黃世輝、李宜欣(2005)。臺灣生活工藝運動1:工業時代的反動•生活工藝的先驅—從莫里斯與顏水龍談生活工藝的振興。藝術家,358,172-179。黃孝寬(1993)。推動企業策略聯盟擴大開發國際市場。華商經貿月刊,317,12-15。黃志鵬(2005)。回顧歷史●前瞻未來。載於彭茂中、潘國正(主編),新竹市進出口產業史錄(頁V-VI)。新竹市:新竹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工會。
黃武雄(1995)。臺灣教育的重建—面對當前教育的結構性問題。台北市:遠流。
黃武雄(1999)。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畫通案。載於教育部、新竹市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籌備處(主辦),第一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會議手冊(頁2-18)。
黃彥憲(譯)(2001)。Jeremy Rifkin原著,付費體驗的時代—超資本主義新紀元:使用權取代所有權。台北市:遠流。
黃淑芳(1997)。現代博物館教育—理念與實務。台北市:臺灣省立博物館。
黃富順(2003)。社會變遷中終身學習典範的形塑。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與成人教育(頁1-20)。台北市:師大書苑。黃富順(2004)。台灣地區社區學習體系的發展、特色與問題。成人及終身教育,4,27-37。黃錦綿(2003)。台南縣民間寺廟推展社區教育活動現況與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馮朝霖(2000)。外推、對話與連結—社區大學課程之定位與規劃。載於楊碧雲、蔡傳暉、李鴻瓊(主編),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運作實務(一)(頁103-115)。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曾旭正(編纂)(1997)。讓社區動起來:社區總體營造行動資源手冊。宜蘭縣: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曾旭正(2005a)。學習▪試誤▪找出路 是「社區產業」還是地方特產?94.09.12臺灣日報文化版。
曾旭正(2005b)。社區產業VS.文化消費者--培養文化消費者以支撐社區產業。94.09.26臺灣日報文化版。
曾梓峰(1998a)。專業組織在「社區總體營造」中角色之探討--「大溪經驗」為例,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營造與社區學習(頁131-146),台北市:師大學苑。
曾梓峰(1998b)。社區營造與地方文化。文化視窗,2,14-17。曾梓峰(2003)。學習型區域作為新故鄉地方營造的一種模式—地方產業交流中心的發展策略。發表於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財團法人環境規劃與城鄉研究基金會(主辦),地區活力與新故鄉發展研討會。
游柏芬(1995)。嘉義地區成人教育資源整合可行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彭玉惠(2004)。推展社區成人教育以凝聚社區意識之行動研究--以台南縣善化鎮溪美社區營造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揭揚(2006)。國族主義到文化公民~臺灣文化政策初探2004-2005。台北市:文建會。
新竹市文化局(2006)。歷屆國際玻璃藝術節各展館特色與辦理情況。內部文件。
楊思偉(2003)。日本的終生教育。載於黃富順(主編),比較終身教育(頁85-110)。台北市:五南。
楊敏芝(2000)。文化產業發展與地方經濟再生策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9-2415-H-005A-007。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國賜(1997)。我國終身教育法制與實施途徑。載於黃昆輝等著,教育與文化(頁219-239),台北市:五南。
楊國德(2004)。紮根本土放眼全球:以全球化在地觀點規劃開放的社區學習體系。成人及終身教育,1(1),3-10。楊朝祥(2000)。知識經濟時代教育新主張。國家政策論壇,1(6),11-21。經建會(2000)。知識經濟發展方案。台北市:經建會。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1994)。地方特色行業輔導專輯。台北市: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詹秀員(2006)。新移民女性社區學習體系之建構。載於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辦),建構社區學習體系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169-204)。
詹雪梅(2004)。永樂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參與學習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葉智魁(2002)。發展的迷思與危機—文化產業與契機。載於哲學雜誌編委會(編),哲學雜誌,38,4-25。台北縣:業強。蒲公英文化工作室(1998)。新竹市自治會館設立竹塹玻璃工藝館再生利用計畫最終報告書。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廖淑容、周志龍、古宜靈(2005)。文化產業生根與地方發展。載於辛晚教、古宜靈、廖淑容(編著),文化生活圈與文化產業(頁287-318)。台北市:詹氏書局。
廖嘉展(2002)。我們的夢想我們的家園—埔里鎮桃米里震後的思考與行動。重建報導,2版。
廖嘉展(2004)。社區標竿案例介紹—桃米經驗與驚豔(2004年杜拜國際競賽增進生活環境最佳案例報告)。
蔣玉嬋(2001)。學習型組織理論應用於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大溪和平老街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蔣玉嬋(2003)。知識經濟與社區終身學習--以桃園縣觀音鄉蓮花休閒產業輔導計畫為例。社教雙月刊,113,30-34。蔣玉嬋(2005)。非正規學習與社區營造。載於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編),非正規學習(頁217-242)。台北市:師大學苑。
蔣玉嬋(2006a)。地方文化館與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以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0(3),81-97。蔣玉嬋(2006b)。地方文化產業的推展與社區學習。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習新思維(頁253-269)。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宏進(2005)。社區原理。台北市:三民(三版一刷)。
蔡松平(2005)。從夕陽產業到浴火鳳凰。載於彭茂中、潘國正(主編),新竹市進出口產業史錄(頁49-58)。新竹市:新竹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工會。
蔡秀美(2005)。建立在地特色與自主運作社區教育體系之策略。載於94年度社區教育與終身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15)。苗栗縣:國立聯合大學。
蔡承家(2004)。社區大學整合社區學習資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美麗(2001)。文化政策與臺灣工藝發展(1979-1999)。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蔡培村(1996)。高雄市社區成人教育體系之規劃研究。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85年度專題委託研究。
蔡傳暉(1999)。社區大學的基本理念與發展現況。載於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88學年度第一學期「入學與選課手冊」,頁187-198。
鄭夙芬(2005)。焦點團體研究法的理論與應用。選舉研究,12(1),211-239。潘國正(2005)。雞歸寮仔吹雞歸的故事。載於彭茂中、潘國正(主編),新竹市進出口產業史錄(頁59-62)。新竹市:新竹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工會。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劉子琦(2001)。歷史時空與資本主義邏輯—臺灣中部地區機械產業的發展與轉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劉奕權(2006)。臺灣社區學習體系的建構與發展。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習新思維(頁1--8)。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素汝(譯)(2000)。D.W.Stewart&P.N.Shamdasani著。焦點團體:理論
與實務。台北市:弘智文化。
顏水龍(1978)。我與臺灣—從事工藝四十年的回顧與前瞻。藝術家,33,7-13。
羅秀芝譯(2003a)。Virginia Druett著,社區中的節慶、視覺與表演藝術。載於羅秀芝(譯),文化新形象—藝術與娛樂管理(頁196-223)。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羅秀芝譯(2003b)。Katya Johanson & Ruth Rentschler著,振興一個社區的文化—紐西蘭但尼丁實際案例。載於羅秀芝(譯),Rentschler,R.(Eds.).文化新形象(272-287)。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蕭伯川(1991)。臺灣手工業的回顧與展望。臺灣手工業,38,頁6-8。
蕭道志(2003)。台北縣泰山鄉民大學建構社區學習網絡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蕭若杏(2004)。學習區域觀點下之創新學習現象差異分析:以工具機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顧忠華(2001)。社區力量的躍昇從在地學習開始。載於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之「第三屆社區大學研討會」研討手冊:社區大學從普及到深耕(頁7-9)。
二、西文部分
Agnew,J.(1987).Place and politics: the geographical mediation of state and society.Boston: Allen and Unwin.
Amin,A.and Thrift,N.(1992).Neo-Marshallian nodes in global network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6,571-587.
Amin,A.and Thrift,N.(1995).Globalization,institutional’thickness’ and the local economy.In managing cities—the new urban context.Singapore: John Wiley and Sons.pp91-108.
Amy S.C.,Kouba,B. & Davis,D.(2005).Twenty-first century learning: communities,interaction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42(3),237-250.
Argyis,C. & Schön,D.A.(1978).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Reading,Mas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Inc.
Barker,C.(2003).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 and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Blakely,E.(1989).Planning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eory and practice.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Boulding,K.E.(1956).General systems theory: The skeleton of science.Management Science,April.
Carter,E.(1981).Resource allocation.In Nystrom and Starbuck(eds.).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design volume 2: Remodeling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environment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stells,M.(1991).The informational city.Oxford: Blackwell.
Coombs, P. H.& Ahmed, M.(1974). Attacking rural poverty: How norformal education can help.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Crease,J.(2000).Lifelong learning is the battering ram against in-equality.Adult Learning,12(4),7-8.
Crewe,L. & Beaverstock,J.(1998).Fashioning the city: cultures of consumption in contempory urban space.Geoforum,29(3): 287-308.
Crook,S.,Pakulski,J. and Waters,M.(1992).Postmodernization.London and Thousand Oaks,CA: Sage.
Dave,R.H.(1976).Foundations of lifelong education.Oxford: Pergamon Press.
DfEE(1998).The survey—learning towns and cities.UK: DeFF Press.
DfEE(2001).Greater involvement of community in the school and the school in the community.取自http://www.dfee gov.uk/schools-plus/part3.htm.
Drucker,P.(1995).Manag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N.Y.: Penguin.
Edwards,R.(1997).Changing places?flexibility,lifelong learning and learning society.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Featherstone,M.(1991).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London and Newbury Park,CA: Sage.
Forrest,J.(1990).Strategic alliances and the small technology-based firm.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8(3),249-263.
Giddens,A.(1999).Runaway world: 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London: Profile.
Grootaert,C. & Van-Bastelaer,T.(eds.).(2002).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in development.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rvey,D.(1990).Between space and time: reflections on th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geographers.80,418-434.
Heimlich, J. E.(1996). Adult learning in nonformal institutions. Chapel Hill, NC: North Carolina Educational Policy Research Center. (ERIC Document Reproducation Service Digest No.173)
Hiemstra,R.(1974).Community adult education in lifelong learning.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7,34-44.
Hooper,R.(2000).Adult and community learning alliances-a new role for local authorities?Adults Learning,12(1),16-17.
Hutchins,R.M.(1968).The learning society.New York: F.A.Praeger.
Jameson,F.(1991).Postmodernism.London: Verso.
Jarvis, P.(1995).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Jarvis,P.(2002).Active citizenship and lifelong learning.In B.Nemeth & F.Poggler(Eds.),Ethics,ideals and ideologies in the history of adult education(pp.349-358).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JFF(2001).Connected learning communities.取自http://www.jff.org/programs/cluster1/clcmain.html.
Kratke,S.(1999).A regulationist approach to regional studies.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31): 683-704.
Kroeber,A. & Kluckhohn,C.(1963).Culture: A crir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New York: Vintage Books.
Learndirect.(2002).About us. 2006年5月22日取自http://learndirect.co.uk/personal/aboutus.
Learndirect.(2006). About us. 2006年5月22日取自http://www.learndirect.co.uk/aboutus/
Longworth,N.(1999).Making lifelong learning work: learning cities for a learning century.London: Kogan Page Press.
Longworth,N. & Davies,W.(1996).Lifelong learning.London: Kogan Page.
Marquis-Kyle,P. & Wallker,M.(1992).The illustrated Burra Charter: Making good decisions about the care of importment places.Sydney: ICOMOS.
McIntre,J.(1999).Learning in community: Australian perspective.載於社區總體營造與終生學習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109-128)。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Merenda,D.W.(1989).Parters in education: an old tradition renamed.Educational Leadership,October,4-7.
Mishler,E.(1986).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Cambridge,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ry Press.
Moore,A.B. & Feldt,J.A.(1993).Facilitation community and decision making groups.Malabar,Florida: Kriger publishing company.
Morgan,D.L.(1997).Focus groups as qualitative research.Newbury Park,CA: Sage.
Morgan,D.L.(1998).Planning focus groups.(Focus Group Kit 2)Thousand Oaks,California: Sage.
NIACE(2001a).Adult learning yearbook 2001-2002.Leicester,England: NIACE.
NIACE(2001b).Learning towns and cities.取自http://www.lifelong-learning.co.uk/learningcities.
O’Connor,J.(1998).Consumption editorial,Media.Culture and Society.16,371-374.
OECD(1996).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Paris: Author.
OECD(1999).Economics and cultural transition towards a learning city: The case of Jena,Paris.
OECD(2001).Cities and regions in the new learning economy.
Oldknow,T.(1996).The Pilchuck tree farm.In Suzanne Kotz (ed.).Pilchuck: a glass school(27-32). Seattle: Pilchuck glass school.
Parsons,T.(1960).Structure and process in modern society.N.Y.: The Free Press.
Plested,J.and Dale,L.(2001).Community Learning is Community Development.Adults Learning,12(9),19-23.
Putnam,R.D.(1993).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utnam,R.D.(1995).Bowling alone: American’s decling social capital.Journal of democracy,6,65-78.
Roberston,R.(1992).Globalization.London and Newbury Park,CA: Sage.
Roberston,R.(1995).Globalization: Time-space and homogeneity-heterogeneity.In M.Featherstone,S.Lash,andR.Robertson.(eds.).Global odernities,25-44.London: Sage.
Roger,R.L.(2000).Wired to the world and connected to community.Community College Week,13(2),18-20.
Scott,A.(1997).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1(2),323-339.
Senge,P.(1990).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New York: Doubleday Inc.
Sherlock,D.(2005).Reconfiguring adult and community learning.Adults Learning,17(2),22.
Sill,D.L.(ed.)(1968).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Vol.15.N.Y.: Macmillan.
Sinkula, J., Baker ,W. & Noordewier ,T.(1997). A framework for market-base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linking values, knowledge,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5(4), 305-318.
Thompson,J.B.(1984).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ideology.Cambridge: Polity Press.
Ufi(2006).About ufi. 2006年5月22日取自http://www.com/home/section1/0_home.asp
UNESCO Bangkok(2006).Overview of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s.2006年5月22日取自http://unescobkk.org/index.php?id=244.
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1999).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solidarity.Hamburg: UIE.
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2004).Learning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Retrieved January 20,2006,from 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uie/InternationalALW/
U.S.Dapartment of Education(2003).21st Century community centers.Non-regulatory guidance.Washington: U.S.Dapartment of Education.
Warren,R.(1978).The community in America.(3rd ed.) Chicago: Rand McNally.
Williams,R.(1981).Culture.London: Fontana.
Williams,R.(1983).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R.(1989). Resources of hope: culture, democracy, socialism. New York: Verso.
Zhu,E. & Baylen,D.(2005).From learning community to community learning: pedagogy,technology and interactivity.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42(3),251-268.
Zukin,S.(1995).The cultures of cities.London: Black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