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200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王克蒂(1999)。數學遊戲的教學效益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方顥璇、廖衾儀(2005)。資訊科技融入幼稚園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8,117-150。
古智勇(2003)。動畫網頁輔助學習數學幾何成效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角柱和角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朱中梧(2002)。國小一般能力資優生之數學解題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朱江文(2002)。問題導向學習教學策略改善學童數學態度與教師成長之行動研究。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明郁(2004)。國小四年級學童空間能力學習的研究:以立體幾何展開圖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琛玫(1996)。資優生空間能力之相關研究。資優教育季刊,59,21-24。吳煥昌(2000)。高工機械製圖科學生空間能力與展開圖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何榮桂(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與策略。資訊與教育雜誌,88,1-2。
吳鳳萍(2002)。探討動態幾何軟體活動設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在面積學習成效方面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豐展(2006)。台北市國小教師教學信念、學校環境因素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成效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余酈惠(2003)。高雄市高職學生運用GSP軟體學習三角函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季永明(2003)。資訊科技融入問題解決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及態度的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佳蓉(2004)。幾何空間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空間能力學習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佳慧(2003)。探討動態幾何環境中函數課程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星秀(2000)。高雄市國二函數課程GSP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秀娟(1993)。動態評量結合試題反應理論在空間視覺學習潛能評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明錚(1999)。知型態對國小學生在資訊擷取能力、空間能力影響之探索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3-9 。洪志盈、鍾瑞國(2003)。國小學生空間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1-2516-S018-008。
洪萬生(2003)。青少年的數學概念學習研究-子計畫五:青少年的立體幾何概念發展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1-2522-S-003-001。
柳賢(1990)。從學生的個別差異談國中的數理教學,國教研究,12,15-20。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4,68-84。高樹藩(1971)。中正形音義綜合大字典。正中書局。
郭文金(1998)。國小五年級學生運用電腦軟體G.S.P.學習比例問題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教育部(1994)。國民小學八十二年版課程綱要。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正式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作者。
陳怡君(2003)。國小高年級學生空間感特徵之探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東村(2005)。國小學童立體圖畫表徵之探討。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曹宗萍、周文忠(1998)。國小數學態度量表編制之研究。輯於市立台北師範學院主編,八十七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梁勇能(2000)。動態幾何環境下,國二學生空間能力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春興(2000)。現代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莊振中(2004)。製圖科學生應用3D電腦繪圖軟體學習立體圖在空間能力表現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振榮(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對學童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雙月刊,72,2-9。歐陽鍾玲(1982)。學童空間概念的發展。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鈺玲、胡立霞、張玉佩、詹明霞(1995)。台北地區資優班與普通班兒童空間認知能力差異之研究。傳習,13(4),1-13。康鳳梅(2003)。高工學生空間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1-2516-S-003-007。
康鳳梅(2006)。高中職學生空間能力提昇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案研究計畫報告。計畫編號 NSC 94-2516-S-003 -006。
張慧如(2006)。原住民學童與一般學童空間能力之調查。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震昌(2001)。網路科技融入國二數學科教學之個案研究----三角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張麗芬(1988)。兒童空間認知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安如(2004)。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寫作活動、 數學成就與數學態度之相關研究。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甯自強(1996)。數學格式與內容:皮亞傑與維高斯基。論文發表於1996年台北市立師院百年校慶學術研討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主辦。
曾錦達(1984)。電腦輔助教學在高中數學物理實施課後輔導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再興(2004)。國小六年級幾何教學對空間能力提昇之研究---以柱體與椎體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俊祥(1999)。機械製圖科學生空間能力與立體圖成就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蔣治邦(1994)。由表徵觀點探討實驗教材數與計算活動的設計。國立嘉義師院八十二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
鄧佳恩(1996)。空間能力與視覺化模擬軟體對學生學習遞迴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秉恆(2002)。國小六年級學生運用網路數位學校學習柱體與椎體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蔣家唐(1995)。視覺空間認知能力向度分析暨數學-語文資優生視覺空間認知能力差異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學術論文。
盧秀琴、姚乃丹(2002)。資訊教育融入國小課程的應用與省思。國民教育,42(6),P19-24。賴明德(1987)。辭海。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戴文雄等(1994)。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系統建構模式之研究。視聽教育,38(3),P1-6。
戴文雄(1998)。不同正增強回饋型式電腦輔助學習系統對不同認知型態與空間能力高工學生機械製圖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科會補助專案研究計畫報告,NSC86-2516-S-018-010-TG。
戴文雄(2001)。高工學生正投影空間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提昇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89-2511-S-018-036。
戴文雄(2003)。國中學生空間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CS91-2516-S-018-009。
魏春蓮(2005)。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四年級學童立體展開圖學習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戴錦秀(2002)。國小五年級學生使用電腦軟體GSP學習三角型面積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簡慶郎(2001)。學習正投影對提升高工學生空間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譚寧君(1993)。兒童的幾何觀-從van Hiele幾何思考的發展模式談起。國民教育,33,12-17。蘇琬淳(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成效之研究-以面積與周長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二、英文文獻
Clements, D. H., & Battista, M. T. (1992). Geometry and spatial reasoning. In D. A. 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pp. 420-464).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Clements, D. H. (2003). Teaching and Learning Geometry. Aresearch companion to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pp. 151-178). Reston, VA: NCTM.
Battista, M. T. (1990). Spatial visualization and gender difference in high school geometry.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1(1), 47-60.
Bishop, A. J. (1980). Spatial ability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A review.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1, 257-269.
Bruner, J. S. (1966). Some theorems on instruction illustrated with reference to mathematics. Theories of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The sixty-third year 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of Education, Part 1.
Fennema, E., & Sherman, J. (1977). Sex-related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spatial visualization and affective factor.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4(1), 51-71.
Geddes, D., & Fortunato, I. (1993). Geometry: Research and Classroom Activities. In D. T. Owens (Ed.), Research ideas for the classroom: Middlegrades mathematics (pp. 199-222). New York: MacMillan.
Grande, J. D. (1990). Spatial sense. Arithmetic Teacher, 37(6), 14-20.
Crowley, M. L. (1987). The van Hiele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ometric thought. In M. Lindquist & A. P. Shulte (Eds.), Learning and Teaching geometry, K-12, (1-16) Reston, VA: NCTM.
Guay, R. B., & McDaniel, E. D. (197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spatial abilitie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8, 211-215.
Heddens, J. W. (1984). Today’s Mathematics. 5thed. Chicago: Science Research Associates.
Hiebert, J., & Carpenter, T. P. (1992). Learning and teaching with understanding. In Groums, D.A.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65-97. New York: Macmillan.
Jonassen, D. H. (1996). Computer in the classroom: 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 Englewood Cliffs, N. J.: Merrill
Kaput, J. (1991). Notations and representations as mediators of constructive process.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Kosslyn. (1980), S. M. (1985). Mental imagery ability. In. R. J. Sternberg.
Lean, G., & Clements, M. A. (1981). Spatial ability, visual imagery, and mathematical performance.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2, 267-299.
Lesh, R. (1979). Mathematical learning disabilities: Considerations for identification, diagnosis, and remediation. In R. Lesh, D. Mierkiewicz, & M. G. Kantowski (Eds.). Applied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Columbus, OH: ERIC/SMEAC.
Lesh, R. (1981). Aapplied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2, 235-264.
Lesh, R. (1987). Representation and translation among representation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Problem of representa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33-40.
Linn, M. C., & Petersen, A. C. (1985). Emerge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ex in spatial ability: A meta-analysis. Child Development, 56, 1479-1498.
McArthur, J. M. & Wellner, K. L. (1996). Reexamining Spatial Ability within a Piagetian Framework.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3(10), 1065-1082.
McGee, M. G. (1979). Human spatial abilities: Psychometric studies and environmental, genetic, hormonal, and neurological influe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6(5), 889-918.
Mitchelmore, M. C. (1978). Developmental stages in children's representation of regular solid figures.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33, 229-239
NCTM(1989).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Author.
NCTM(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Author.
Seng, S., & Chan, B. (2000). Spatial ability and mathematical performance: Gender difference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ERIC/SMEAC, (ERIC No ED438937).
Tartre, L. A. (1990). Spatial orientation skill and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1(3), 216-229.
Van Hiele, P. M. (1986). Structure and insigh: A theor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Wheatley, G. H. (1990). Spatial sense and mathematics learning. Arithmetic Teacher, 37(6),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