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振豐(1989)。發現式與講解式教學方法理論基礎之比較。現代教育,122-135。尹玫君(1990)。談電腦程式設計所需的技能。現代教育,18,130-138。
尹玫君(1991)。電腦程式設計能力與認知能力相關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4,39-54。
王文科(1983)。教育研究法。高雄市:復文。
王立行(1992)。電腦輔助教學的理論與實務探討。資訊與教育,29,24-33。王曉璿(1998)。使用問題分析式教學模式輔助學生學習電腦程式設計。中學教育學報,4,1-44。王文琦(2000)。國小四年級自然科網路教材之設計與發展。台北縣: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王國榮(2006)。新觀念的Visual Basic.Net教本。台北市:旗標。
朱湘吉(1994)。教學科技的發展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朱德全(1996)。關於數學問題解決中思維模式的再反饋分析。數學教育學報,5(4),18-21。
朱則剛、李麗君、單文經、楊美雪(譯)(1998)。Barbara B. Seels, Rita C. Richey著。教學科技的定義與範疇研究。台北市:五南。
朱秀勇(2000)。引導發現式電腦模擬輔助教學教材之開發─以中學理化科之折射為例。台北縣: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何榮桂(1995)。練習式CAI選題策略之比較研究。師大學報,40,77-110。何榮桂、顏龍源(1997)。CAI課程軟體編製技術參考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何榮桂(1998)。從教育部之資訊教育推展策略看未來中小學資訊教育的願景。資訊與教育,68,2-13。何榮桂(2001)。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教育雜誌,85,5-14。何榮桂(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策略。資訊與教育雜誌,88,1-2。
何治鈴(2002)。概念構圖與合作學習應用於綜合高中會計科目教學成效之研究。桃園縣:中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沈中偉(1995)。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研究。視聽教育,36,12-25。
李世忠(1993)。使用者介面的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35(1),19-57。李宜珍(1994)。訓練評鑑的設計及運用。教學科技與媒體,15,3-7。李聖萍(1995)。程式設計課程的教學與評鑑。中學工藝教育,28(11),31-34。
李世忠(1999)。教育科技─評鑑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李世忠、何政興(1998)。電腦教學軟體介面設計。台北市:立威。
李世宗(1999)。教學科技—評鑑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李青蓉、魏丕信、施郁芬、邱昭彰(2000)。人機介面設計。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吳正己、陳書于(1995)。程式設計化的電腦教學。資訊教學心得與研究報告,49,33-37。
吳鼎武(1996)。電腦多媒體在視覺藝術之應用。PowerMedia:動畫影像多媒體雜誌,19,133-137。
吳宗立 (1998)。訊息處理的認知歷程與教學策略。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2),156-164。吳明隆(1998)。電腦網路學習特性及其相關問題的省思。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23-39。吳明隆、溫嘉榮(1999)。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應用。台北市:松崗。
吳佳玲、張俊彥(2002)。高一學生地球科學問題解決能力與其先備知識及推理能力關係的初探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0(2), 135-156。吳哲旭、蕭顯勝、張國恩、宋曜廷、趙美聲(2006)。自律式模擬教學系統之建置。第十屆全球華人電腦教育應用會議(GCCCE2006)論文集,631-641。
呂以榮(譯)(2002)。N. Oppenheim著。問卷設計、訪談及態度測量。台北市:六合。
呂美霓(2004)。評鑑的意義與內涵。教育趨勢導報,8,1-5。2007年4月15日,取自http://www.exam-point.com.tw/htm/EDU/0008/a/a2.pdf
沈榮麟、梁文科(2000)。如何使用VB設計電腦輔助教學系統。明志技術學院學報,32,11-32。
沈翠蓮(2003)。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市:五南。
宋倩如(2000)。設計互動式超媒體人機介面之文獻探討。中學教育學報,7,201-217。林邦傑(1987)。整合分析的理論及其在國內的應用。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10,1-38。林美娟、莊志洋(1993)。輔助學習電玩之可行性探討,中等教育,44(6),46-51。
林淑芳、林麗娟(1995)。使用者介面--電腦輔助學習之認知要徑。視聽教育,37,18-27。
林秀美(1998)。電腦模擬在科學教育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42,23-31。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台北市:五南。
林奇賢(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67,34-50。林盛宏、郭子安、劉晨旭、林吟美(1999)。以電腦動畫情境激發設計構想的初探。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四屆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259-264。
林彥呈、許家斌、王宗興、管倖生、張育銘、陳國祥、鄧怡莘(2000)。網頁要素對感性認知影響之研究。工業設計,28(2),122-128。林立傑、林仁忠、蔡振昌(2001)。Hyperbook-數位時代的閱讀學習新方法。世新大學學報,11,119-143。林玉娟、林哲正(2001 )。記職員笑大一新生修習程式設計學習困擾因素之研究:以樹德科技大學為例。教育學刊,17,309-320。林豊順、郭炳宏(2002)。Web-Base程式對於使用者的感性認知—以Web Mail為例。2002年設計學術研究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71-76。
林煌城(2004)。高職學生學習程式語言之探討與研究。育達學報,18,118-125。邱貴發、尹廉輝(1993)。用情境化比喻設計超媒體學習環境。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國際視聽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雜誌,88,3-9。邱明星(2006)。認知發展理論在教學應用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6,2007年4月10日,取自http://society.nhu.edu.tw/e-j/56/56-33.htm。
岳修平(1999)。網路教學於學校教育之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2(4),61-76。洪榮昭、劉明洲(1996)。發現式CAL軟體之設計與發展。科學教育(師大),20-27。
洪榮昭、劉明洲(1997)。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洪蘭、曾志朗(2001)。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38,1-4。計惠卿(1995)電腦輔助學習的允諾與問題。教學科技與媒體,21,38-46。計惠卿(1996)。CAI課程軟體編製技術參考手冊—漫談多媒體與超媒體CAI (上)。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507,5-12。侯東旭、廖志中(2000)。人機介面中電腦圖像呈現方式之研究。工業工程學刊,17(2),181-190。姚裕勝(1999)。動畫新語—談新一代電腦動畫的技術與應用。資訊與教育雙月刊,10,2-4。范豪英(2005)。TEBNET電子書合作館藏成果初探。國家圖書館館刊,1,11-32。孫春在、朱俊豪、徐愛蒂(1998)。超媒體教材建構研究。資訊與教育雜誌,67,13-25。孫晉忻(2003)。程式語言課程在北市高中之實施現況探討。景女學報,3,193-203。高石城(1998)。數學新課程對學生數學解題能力與數學態度影響之研究。台南市:台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啟洲、唐璽惠、詹明惠(2005)。互動式數位學習系統之設計。南大學報,39(1),111-132。
唐真成(2003)。電子書。台北市:揚智。
徐新逸(1995)。如何借重電腦科技來提昇問題解決的能力?—談「錨式情境教學法」之理論基礎與實力應用(下)。教學科技與媒體,21,47-51。徐新逸(1996)。CAI 課程軟體之發展步驟。2007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information/docs/caitech/ch05.htm
崔夢萍(1999)。資訊教育中的創造思考學習歷程—理論探討與研究之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2(4),9-26。張豐雄(1993)。結構化系統分析與設計。台北市:松崗。
張祖忻(1995)。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張基成(1997)。開發思考與創造力之知識建構工具與認知學習環境的探討:電腦的革新應用。教科技與媒體, 33,36-45。
張建偉(2001)。基於模擬式教學及其效果研究回顧。電化教育研究,7,68-71。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素珍(2002)。國小社會科之真實性評量:以「學校的自治活動」單元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期刊,12(6),76-90。張郁蔚(2004)。網路超文本閱讀之探討。圖書資訊學刊,1(4),59-79。張秀鳳(2004)。國小五年級學童在概念構圖融入數學教學活動的解題表現之研究。屏東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梁朝雲、李恩東(1998)。虛擬實境之教學應用。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5(1),72∼87。麥孟生(2000)。個人心理類型、自我效能及態度對電腦學習成效之影響。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美鈴、施仁忠(1997)。虛擬實景在教育上之應用。遠距教學期刊,3,19∼23。
許有真(2001)。人機介面隱喻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58,26-33。許明潔(2002)。數位媒體設計的前置作業。教學科技與媒體,60,68-79。許元(1998)。資訊系統分析與設計與製作。台北市:松崗。
許正妹、張奕華(2005)。教學平台發展與設計之研究:以Blackboard和中山網路大學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1),178-206。黃敬仁(2001)。系統分析。台北市:基峰資訊。
陳榮家、張書潤(1996)。應用WWW網路發展多媒體電腦教材。資訊與教育,51,38-47。陳怡秀、郭英峰(1998)。學生設計能力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崑山技術學院資訊管理系為例。技術學刊, 13(4),661-668。
陳昭雄(1988)。電腦輔助教學概論。台北市:松崗。
陳建豪(譯)(1998)。Preece, J.著。人機介面與互動入門—電腦之人因工程。台北市:和碩科技文化。
陳坤淼(2000)。電腦多媒體之使用者介面設計探討。高速計算世界,8(1),36-45。陳日明(2002)。互動式虛擬實境遊戲系統之研究 。台北市:大同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明溥、林育聖、吳秋儀 (2003)。應用自我解釋於程式語言學習之探討。第十一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第十六屆中華民國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ICCAI 2003),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曹永松(2000)。國中理化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曹秀蓉(2001)。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的人文限制。嶺東學報,12,305-317。
曹秀蓉(2001)。從Grundy的三種課程理念探討虛擬教室在教學上的應用。嶺東學報,11,311-323。
湯志民(2001)幼兒學習環境的建構和設計原則。初等教育學刊,9,135-170。
游光昭、蔡福興(2001)。網路化問題導向式學習環境之設計。生活科技教育,34(12),18-23。游寶達(2001)。融入學習理論於網路多媒體環境之建構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82,43-49。
游光昭、徐昊杲、顏銘宏(2006)。技能模擬學習系統之建置與評估。教學科技與媒體,77,51-66。葉玉珠(1997)。電腦模擬應用於批判思考教學訓練之成效。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5,99-118。單文經(譯)(1999)。William Winn著。虛擬環境中學習:理論架構與設計考慮。教學科技與媒體,47,24-32。
楊家興(1993)。超媒體:一個新的學習工具。教學科技與媒體,12,28-39。楊家興(1995)。情境教學理論與超媒體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2,40-48,楊美雪(1999)。教學訊息設計的本質與定位。教學科技與媒體,45,26-31。楊喬媚(2002)。文章結構圖示軟體的設計與評估。桃園縣:中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廖遠光(2003)。設計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師院生推理能力及電腦態度之影響。新竹師院學報,17,309-323。廖錦士(2004)。從認知理論觀點探討影響程式設計課程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屏東縣: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廖榮貴(2007)。資料結構與演算法—使用VB.NET、VB2005。台北市:文魁資訊。
劉旨峰(2007)。運用互動式動畫模擬輔具改善學生程式設計之問題解決能力。教學科技與媒體,79,56-69。劉明洲(2000)。物件編輯系統程式設計之解題歷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1,205-230。劉明洲(2002)。程式設計之創造性解題歷程研究。九十一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
劉明洲 陸錫峰 林鴻龍(2003)。程式語言學習者對於變數之認知與應用情形研究。第11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ICCAI2003)。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鄭晉昌、張霄亭(2002)。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視覺思考及科學概念的獲取—設計與發展電腦輔助視覺學習環境。台北市:學富文化。
劉慶偉(2003)。概念構圖融入高職程式語言教學成效分析之研究。屏東縣:屏東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劉慶偉(2004)。以多媒體軟體錄製學習歷程作為動態評量中介教學之探討—以程式設計課程為例。視聽教育雙月刊,46(2),13-21。劉慶偉、羅希哲(2004)。概念構圖融入電腦程式語言之教學設計。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學報,2(1), 72-95。
蔡福興(1999)。國中生活科技教學活動網路資源系統建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蔡秉燁、鍾靜蓉(2002)。資訊化教學系統設計之模型建置。資訊與教育,90,72-82。蔡秉宸、靳知勤(2004)。藉情境學習提昇民眾科學素養:以科學博物館教育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8(2),129-138。蔡坤憲(譯)( 2006)。Polya著。怎樣解題-How To Solve It。台北市:天下文化。
鄭晉昌(1993)。電腦輔助學習的新教學設計觀—認知學徒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1(1),55-66。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鄭慧娟(1994)。電腦程式語言在教育上的應用。國民教育, 35(12),27-31。鄭晉昌、張霄亭(2002)。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視覺思考及科學概念的獲取—設計與發展電腦輔助視覺學習環境。台北市:學富文化。
鍾靜宜(2003)。教學策略與學習工具對高中程式語言學習之影響。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顏晴榮(1997)。電腦模擬教學在工科技術實習應用之探討。技職雙月刊,39,55-60。
顏晴榮(1998)。模擬式電腦輔助教學課程軟體發展。教學科技與媒體,42,50-54。錢正之(1999)。教育理論演進對CAI 設計與教學的影響—以科學教育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2(4),25-42。薛雅明、徐玉瓊(2005)。超媒體學習系統中互動性對系統認知態度、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南大學報,39(1),175-192。
蕭錦玲(2005)。以模擬為基礎的統計學習軟體之初探性評估研究。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英文部分
Alessi, S. M., & Trollip, S.R.(1985).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Methods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Inc.
Azevedo, R. & Cromley J.G.(2004) Does training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facilitate student’s learning with hypermedia?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6, 523-535.
Ali, S. (2005) EFFECTIVE TEACHING PEDAGOGIES FOR UNDERGRADUATE COMPUTER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Education, 39(3), 243-257.
Brown, J.S. & S.E. Newman (1985).“Issues in cognitive and social ergonomics:From our house to Bauhaus,”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1, pp.359-391.
Bostrom, R.P., L. Olfman, & Sein M. K. (1988). “End-user computing: A research framework for investigating the training/learning process,” HumanFactors i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21-250.
Chang, C. K. & Hwang K. A.(1987) "A Computer Simulator for Concurrent Processor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10(4), 447-452.
Claire, M. F., & Gratt, B.(1995). The efficacy of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12(3), 219-242.
Colley, A. M. & Hill, J.(1995),Gender Effects in the Stereotyping of Those with Different Kind of Computing Experience. Journal of E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19-27.
Cohen, J. (1997).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unliffe, D.(2000). Developing usable web sites--a review and model. Internet Research, 10 (4), 295-307.
Chang, K. E., Sung, Y. T. & Chen, I. D. (2002). The effect of concept mapping to enhance text comprehension and summarization.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71(1), 5-23.
Dejong, T. ,van Joolingen, W. R.(1998). Scientific discovery learning with computer simulations of conceptual domai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8(2), 179-201.
Ellington, H. I., Addinall, E. , & Percival, R. (1981). Games and simulations in science education. London: Kogan Page.
Gist, M. E., Schwoerer, C., & Rosen, B. (1989). Effects of alternative training methods on selfefficacy and performance in computer software training.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4, 884-891.
Hidi, S., and Anderson, V. (1986). Producing Written Summaries: Task Demands, Cognitive Oper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6(4), 473-493.
Igbaria, M., & Tan, M. (1997). The consequenc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on subsequent individual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2, 113-121.
Ian, S. (2001).“Software Engineering”(6th edition). Addison-Wesley Longman Publishing Co.
June, L. (1999).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al Simulation: A Meta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 26(1), 71-85.
James, L., Debra, L. & Kathy H.(2002). Simulation may be the e-learning "killer app".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3),329-339.
John, A. (2005). Elemenetary and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 Teaching Development (6th edition).張英傑、周菊美和譯,台北:五南出版社。
KULIK, C. C. & KULIK, J. A. (1991)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An Updated Analysi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7, 75–94.
Kirsner, K. (1998).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ntal processes. Mahwah, NJ: LEA.
Keng, S. & Loo, P.P. (2006)IDENTIFYING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UML.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23(3), 43-51.
Lawless, K. A. & Kulikowich, J. M. (1998). Domain knowledge, interest and hypertext navigation: A study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7(1), 51-69.
Matthews, M. R.(1994).Science teaching:The role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New York:Routledge.
Pintrich, P. R. (1999).The role of motivation in promoting and sustain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1, 459-470.
Ritzhaupt, A. D. & Zucker, R. J. (2006). Teaching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Concepts Using Visual Basic .NET.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 17(2), 163-169.
Skinner, B.F. (1968). The techonlogy of teaching.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Shneiderman, B. & Mayer, R. E. (1979). Syntactic /semantic interactions in programmer behavior. A mode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8, 219-238.
Smith, P. L. & Ragan, T. J. (1999). Instructional design (2nd ed.). NY: John Wiley & Sons.
Thomas, R. & Hooper, E. (1991). Simulations: An Opportunity We Are Missing.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23(4), 497-513.
Tarquin, P. & Walker, S. (1997). Creating success in the classroom-visual orqanizers and how to use them. Englewood, CO: Teacher ideas Press.
Yuen, H. K.(2006).Learning to program through interactive simulation.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 43(3), 25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