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23-31。王坤德(2003)。數位學習教材機制的設計與管理研究。成功大學工學院工程管理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10(4),18-24。
王瓊珠(1992)。國小六年級閱讀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認知表現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瓊珠(2005)。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台北市:心理。
朱湘吉(1994)。教學科技的發展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江淑惠(2004)。繪本導讀初論。國民教育,44(4),40-46。何祥如(2005)。閱讀理解力之培養--童書教學策略舉隅。教師之友,46(5),57-62。何榮桂(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策略。資訊與教育,88,1-2。
吳明隆、林振欽(2005)。資訊科技與教學應用:議題理論與實務。台北: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吳珍萍(2004)。台北市公立幼稚園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惠娟(2002)。以圖畫書引導兒童審美與表現的教學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吳鐵雄(1996)。電腦輔助教學。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媒體與教學資源(頁3-66)。台北市:師大書苑。
宋文菊(1999)。國小學童在閱讀理解實作評量上的表現分析。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宋明忠(2004)。以昌爸數學網站融入數學教學對學習成效、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李玉貴(2001)。以「圖畫」「故事」「書」培養閱讀與寫作能力。研習資訊,18(5),5-23。李美雪(2000)。國小學童閱讀能力之調查研究,以角色反應、人格投射與邏輯思考為範圍。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李國政(2005)。國小教師應用資訊科技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研究----以「太陽的觀測」及「植物世界面面觀」單元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李嘉峰(2003)。資訊科技融入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態度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沈中偉(1995)。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36(6),12-25。阮佳瑩(2004)。兒童創造性繪本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林月芳(2004)。資訊融入教學以提昇國小學童天文學習效能之研究-以「月亮」單元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4。林宜利(2003)。「整合繪本與概念構圖之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記敘文寫作表現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怡君(2004)。國小學童閱讀互動式光碟故事書與紙本童書之閱讀理解與重述能力之差異比較。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林秉武(2004)。交互教學策略對不同組型閱讀障礙兒童增進閱讀理解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林建平(1994)。整合學習策略與動機的訓練方案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的輔導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真美(1999)。在繪本花園裡。台北:遠流出版社。
林真美譯(1998)。蠟筆盒的故事。台北市:遠流。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林清山(1990)。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林德姮(2004)。圖畫故事書的意義與界說。載於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編輯:為兒童為文學台灣資深圖畫作家作品研討會論文集(9-55)。台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林蕙君(1995)。閱讀能力、說明文結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及閱讀策略使用之影響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1,57-85。林義雄(2001)。高雄市國小教師使用教學媒體現況及改進途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上真(1991)。學習策略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1-49。邱愛真(2004)。以兒童繪本增進幼兒友誼互動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3-9。雨云譯(1997)。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
施能宏(1999)。淺談學童的閱讀理解。國教輔導,38(5),19-12。柯倩華譯(2004)。南瓜湯。台北縣:和英。
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6(2),1-11。柳毓珍(2006)。應用繪本教學之生命教育課程對國民小學中年級學童生命態度之影響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台北市:心理。
胡淑美(2006)。互動式繪本電子書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探究-以形形色色的動物單元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祝佩貞(2004)。電子童書與紙本童書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及閱讀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秦麗花(2000)。迎向專業挑戰的新紀元─談教師如何建立教學檔案。台北:翰林出版社。
翁淑容(2006)。生命教育課程融入英語繪本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生命價值觀與生活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郝廣才(1998)。油炸冰淇淋─繪本在臺灣的觀察。美育,91,11-18。高新發(2002)。網路學習隻理論基礎。設計研究資訊,6(5),22-25。
崔夢萍(2001)。國小教師電腦融入教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169-194。
張一喬譯(2005)。海上小精靈。台北市:大穎文化。
張世彗、楊坤堂(2004)。閱讀理解測驗之編製報告。國小特殊教育,37,1-11。張玉梅(2003)。相互教學法對原住民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之教學成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玲玲譯(2005)。獅子大開口。台北市:格林文化。
張國恩,蘇宜芬,宋曜廷(2000)。閱讀理解輔助系統之設計及其應用效果研究—以閱讀障礙學生為例【1】:統整式教學策略的設計。行政院國科會輔助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89-2614-S-003-003),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淑萍(2003)。數位教材設計。台北市:資策會。
張婷怡(2006)。國民小學應用繪本進行生命教育效果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張瓊元(2003)。國際性學生閱讀能力評量之分析。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曹俊彥(1998)。圖畫.故事.書。美育,91,19-30。莊佩玲(2002)。不同閱讀教學方法對國小學生閱讀動機與班級閱讀氣氛影響之比較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莊雨姍(2006)。資訊融入繪本教學以提升閱讀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莊苑芬(2005)。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三年級學童「時間概念」教學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許芳禎(2004)。資訊科技融入直笛教學對不同學習型態的國小三年級學童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許淑玫(2003)。談閱讀理解的基模理論。國教輔導,42(5),2-7。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郭生玉(1985)。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郭春玉(2004)。後設認知閱讀策略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動機及閱讀理解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郭萬福(2004)。以概念學習為基礎之數位學習活動設計以國小「家電與用電安全」單元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月雲(2006)。互動式繪本電子書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伶伶(2004)。多媒體動畫融入國小六年級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以分數之加、減、乘法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陳李綢(1992)。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秀萍(2004)。兒童繪本教學中國小新生人際適應改變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佳音(2004)。線上閱讀討論對國小學童之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陳怡如(2003)。兒童圖畫書閱讀行為與其性別角色態度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陳怡琪(2005)。國小數位學習課程及介面設計之研究-以海洋主題課程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欣舜、蕭涵云(2003)。整合式學習-數位學習最佳指引。台北:資策會教育訓練處。
陳美姿(2000)。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陳淑絹(1995)。「指導─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增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實徵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瑞容(2004)。電腦輔助教學在英文寫作教學應用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陳麗紅(2003)。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彭月香(2005)。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六年級數學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曾世杰(1996)。閱讀障礙─研究方法簡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礎(頁321-370),台北:心理。
曾志朗(2001)。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38,1-4。
湯心怡譯(2005)。我想和你做朋友。台北市:大穎文化。
湯心怡譯(2005)。媽媽的甜蜜小麻煩。台北市:大穎文化。
黃政傑(主編)(1996)。教學媒體與教學資源。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美珠(1997)。電腦輔助教學軟體設計原則之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38(5),17-24。黃清雲(1994)。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之特性。台北市:正中書局。
黃淑津(2003)。電腦化動態評量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效能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黃智淵(2004)。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歷程中自我調整學習與閱讀理解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黃琡雅、廖晧凱(2005)。數位學習理論之文獻初探。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005,350-359。黃嶸生(2002)。整合式閱讀理解策略輔助系統對國小學童閱讀能力和策略運用的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甯範恬(2004)。閱讀、悅讀-以圖畫書搭起師生共讀的橋樑。國教世紀,211,65-71。楊家興(1993)。超媒體 - 一個新的學習工具。教學科技與媒體,12,28-39。楊振豐(2005)。繪本教學對改善國小六年級學童性別刻板印象效果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楊珮芬(1998)。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探討超媒體在教學上之應用。美國資訊科學學會台北學生分會會訊,11,41-60。
楊惠菁(2005)。國小學童對於不同媒體形式文本的閱讀理解比較-以紙本童書和電子童書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楊榮昌(2001)。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溫明正(2000)。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的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50,54-61。溫嘉榮(1998)。學習特質對遠距學習表現之影嚮。工藝月刊,31(6),7-13。
葉宛婷(2005)。互動式繪本教學提升國小學童科學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董家莒(2000)。「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鄒美華(2003)。閱讀學習策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兒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自我效能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廖鳳伶(2000)。直接教學與全語教學對國中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甄曉蘭(1996)。從典範轉移的再思論質的研究崛起的意義。嘉義師院學報,119-146。
劉信卿(2004)。資訊融入小組合作學習在國小一年級閱讀與認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劉建增(2004)。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劉婉鶯(2006)。繪本教學對學習障礙兒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清彥譯(2003)。敵人派。台北市:道聲。
劉滌昭譯(1995)。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台北市:台灣英文雜誌社。
劉鳳芯主編(2000)。擺盪在感性與理性之間 : 兒童文學論述選集。台北市:幼獅。
潘韻君(2005)。多媒體教學應用在幼兒生命教育中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玉蓉(2003)。從聽說故事提升國小低年級班級閱讀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蔡育妮(2004)。繪本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蔡宗穆(2006)。資訊融入繪本教學於閱讀與認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蔡宜倖(2003)。繪本式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怡玉(2005)。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學生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蔡福興(2000)。淺談九年一貫課程之「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生活科技教育,33(2),26-28。蔡蕙珊(2000)。兒童文學中的圖畫書在閱讀教學中的角色。教師之友,41(3),35-42。戴嘉良(2005)。數位教材應用於輔助教學成效研究-以高雄市國民中學為例。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謝蕙心譯(2003)。色彩的翅膀。台北市:米奇巴克。
鍾政洋(2005)。以資訊科技融入概念構圖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鍾敏華(2003)。兒童繪本與兒童語文創造力之教學行動研究。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韓順進(2006)。概念構圖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簡馨瑩、曾文慧、陳凱筑(2005)。閱讀悅有趣:開發孩子閱讀策略的書。台北:幼獅。
羅豪章(2002)。鷹架理論在電腦輔助教學上的應用。載於趙寧(主編),跨世紀的教育傳播科技(頁23-34)。台北市:師大書苑。
蘇振明(1987)。兒童美術鑑賞的涵義與教育功能。國教月刊,43(7/8),30-43。蘇振明(2002)。圖畫書與兒童教育。載於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二、英文部分
Brown, A. L., & Smiley, S. S.(1977). Rating th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units of prose passages:A problem of metacognition development. Child Development , 48 , 1-8.
Gagne, E. D., Yekovich, C.W., & Yekovich, F. R.(1993).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2nd ed.). New York, NY: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Paris, S. G., & Wixson, K. K.(1987).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cy: Access,
acquisition, and instruction. In D. Bloome(Ed.), Literacy, language, and schooling. Norwood, NJ: Ablex.
Deborah E.Doty., Scott R. Popplewell., & Gregg O. Byers.(2001). Interactive CD-ROM Storybooks and Young Readers' Reading Comprehension.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33(4),374-384.
Matthew, Kathryn.(1997). A comparison of the influence of interactive CD-ROM storybooks and traditional print storybook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29(3) 263-275.
Fishbein, M. and Ajzen, I.(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Addison-Wesley.
Paris, S. G., & Hoffman, J. V. (2004). Reading assessments in kindergarten through third grade: Findings from the center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arly reading achievement.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5(2), 199–217.
Matthew, K. I. (1996). The Impact of CD-ROM Storybooks on Children’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Reading Attitud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3(4), 37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