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0)。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內政部刑事警察局(2006)。歷年兒童嫌疑人、少年嫌疑人、青年嫌疑人、成年嫌疑人人數與人口比較 。取自http://www.cib.gov.tw/crime/Crime_Stat_content.aspx?id=00008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2007)。92年少年身心狀況調查摘要分析。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王中天(2003)。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概念、源起、及現況。問題與研究,42(5),139-163。王文琪(1998)。國中生學習困難、學習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的關係。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枝燦(2001)。同儕影響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淑女(1995)。青少年的休閒活動與偏差行為。社區發展季刊,72,105-124。王淑女(1997)。都市化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收錄於侯崇文主編:八十五年度行政院國科會:犯罪問題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249-284。台北:行政院國科會。
王梅香(2003)。臺北市青少年休閒參與型態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梅香、江澤群(2003)。台北市青少年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研究。北體學報,11,203-216。王鐘和(1995)。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行政院主計處(2007)。九十年家庭收支調查結果綜合分析。取自http://fies2.tpg.gov.tw/211.asp?year=90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7)。青少年白皮書。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1)。民眾對目前生活及社會問題的看法。取自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12308&ctNode=2483
李文益(2003)。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業成績、成就抱負 : 台東師院學生的貫時性因果分析。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李世昌、林聰哲、李政道(2005)。中部地區技專校院學生休閒連動現況暨態度之調查研究。文化體育學刊,3,1-6。李旻陽(1991)。國中學生學業成績、師生互動與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威辰(2000)。父母社經地位、青少年緊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李思賢、張弘潔、李蘭、吳文琪(2006)。家庭及學校的社會資本與國小學童內化行為問題之關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9(3),231-254。李昱德(2003)。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傾向與人際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梅芬(1994)。國中生的社會聯結與偏差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呂民璿、莊耀嘉(1992)。單親家庭與青少年違規犯罪行為。東海學報,33,247-284 。吳武典(1985)。最新國中輔導活動單元設計。台北:心理。
吳武典(1988)。少年問題與對策。台北:張老師。
吳武典 (1994)。從「變」的觀點談青少年偏差行為的輔導。教師天地,69,2-4。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25-50。吳明隆(1998)。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學業成就及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訓育研究,37(4),35-54。吳柳蓓(2004)。自我控制、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吳英璋(1997)。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收錄於侯崇文主編:八十五年度行政院國科會:犯罪問題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137-180。台北:行政院國科會。
吳齊殷(2000)。家庭結構、教養實施與青少年的行為問題。台灣社會學研究,4,51-95。
吳瓊洳(1998)。談國中學生的重要他人。學生輔導,59,106-111。巫昌陽(2003)。海域休閒活動參與者遊憩衝突之探討。大專體育學刊,5(2),51-63。余德慧(1986)。家庭功能對國中學生偏差行為的效應。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林大為(2006)。社會連結與青少年偏差行為-赫胥社會控制理論的實證檢驗。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正文 (1995)。其實我不是小孩子—學生偏差行為的診斷與輔導。國教之友,47(2),5-12。林弘茂(1992)。高中生偏差行為成因之社會學理論分析與驗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青瑩(1999)。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分析研究。公民訓育學報,8,409-456。林朝夫(1993)。偏差行為輔導與個案研究。台北:心理。
林森富(2001)。社經背景文化資本與教育成就。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林義男(譯)(1988)。Donald Light Jr. & Suzanne Keller著。社會學。台北:
巨流。
林適湖(1991)。社會控制理論與國中學生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周玉慧(2001)。親子間正負面社會交換:青少年長期資料分析。取自http://www.typ.sinica.edu.tw/file/con2001/c1chou-paper.pdf
周美智(2000)。家庭因素、子女道德觀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周愫嫻(2004)。社會階級與少年偏差行為關係。犯罪學期刊,7(1),31-48。法務部(2006)。94年少年兒童犯罪概況及其分析。台北:法務部保護司。
東吳大學虛擬教育學院(2006)。偏差。取自http://vschool.scu.edu.tw/sociology/supplement/supp11.htm
紀怡如(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壓力知覺與其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初版,屏東。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侯崇文(1997)。巨視社會控制、微視社會控制與青少年偏差犯罪。收錄於侯崇文主編:八十五年度行政院國科會:犯罪問題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215-248。台北:行政院國科會。
侯崇文(2000)。青少年偏差行為-社會控制理論與社會學習理論的整合。犯罪學期刊,6,35-62。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應用心理研究季刊,11,25-43。孫淑文(1989)。同儕關係與少年犯罪。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徐淑美(2004)。家庭與學校因素對國中生偏差行為影響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陳玉書(1988)。社會連結與女性少年偏差行為-Hirschi社會控制理論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陳佳琪(2000)。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陳怡靖、鄭燿男(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其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416-434。
陳羿足(2000)。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家庭因素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陳淑湘(1999),青少年休閒生活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休閒同儕關係、休閒活動選擇與休閒無聊感之型態分析。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陳喜水(2003)。原住民國中生偏差行為與家庭氣氛及父母的管教態度相關研究--以台東縣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陳景圓(2005)。家庭、學校及同儕因素與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陳曉佳(2004)。台灣地區國中學生文化資本、習性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2005)。教育部九十三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台北。
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2006)。教育部九十四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台北。
教育部統計處(2007)。90學年度國民中學校別資料。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90/basej.xls
許光麃(2000)。納許(J.B. Nash, 1886-1965)的休閒思想。體育學報,28,163-172。許春金(1985)。親子關係與青少年犯罪之研究。行政院研考會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0-191。
許春金、侯崇文、黃富源(1995)。兒童、少年觸法成因及處遇方式之比較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許春金(1997)。閩南籍、客家籍、山地籍少年偏差行為之類型、盛行率及成因之比較分析。八十五年度行政院國科會犯罪問題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181-214。
許春金、孟維德(1997)。家庭、學校、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225-256。許春金(2003)。犯罪學(修訂四版)。台北:三民。
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張少熙、梁伊傑(2005)。臺北市青少年參與休閒運動傾向之調查研究。體育學報,38(2),109-119。張宏文、何永彬、邱旺璋(2001)。大學生參與運動性休閒活動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藝術學報,68,135-148。張芝鳳(2000)。青少年與父母以及與同儕間依附關係對自我價值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初版,花蓮。張宗伊(1991)。社會工作辭典。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出版。
張秋桂(2004)。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自戀傾向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張苙雲(1990)。有關生活壓力的幾個假設。中國社會學刊,14,97-116。張春興(1991)。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家銘、吳政杰、江金山(2006)。屏東市居民休閒需求及休閒阻礙之研究。運動事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1-16。
張紹勳(1997)。專科生人格特質、職業定向、職業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管理評論,16(2),111-138。張晶惠(2000)。社會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雲嘉國中生87-88年間固定群資料分析。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張惠君(2002)。家庭系統、學校系統與國中生自我控制及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張善楠、黃毅志(1997)。原漢族別、社區與學童學業成績關連性之因果機制。少數族群和原住民教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東。
張楓明(1999)。社會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以雲嘉地區為例。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張楓明(2006)。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學生初次偏差行為影響之動態分析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張德聰(1994)。青少年偏差行為之探討。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社會科學學報,2,1-35。
張麗鵑(2003)。媒體閱聽、同儕關係與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郭豫珍(2004)。Hirschi 控制理論的原初觀點與發展:家庭與父母管教方式在子女非行控制上的角色。犯罪學期刊,7(1),49-80。莊耀嘉(2000)。兒童衝動性格與偏差行為。2000年犯罪問題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台北,330-346。
黃玉、樓美玲(2004)。r青少年的父母婚姻衝突、負向情緒與偏差行為之相關性。醫護科技學刊,7(2),129-139。黃俊彥(2006)。基層警察運動休閒參與、運動休閒滿意和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縣基層警察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3(1),127-138。黃俊祥(1998)。心理特質、家庭背景、同儕關係與學校經驗對少年犯罪行為之互動性影響。國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富源、鄧煌發(1999)。單親家庭結構與功能對少年飛行之影響。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29-392。
曾幼涵(2000)。解析青少年犯罪高峰之現象﹕「低自我控制」與「成熟代溝」之再議。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曾淑萍(2000)。自我控制與少年竊盜行為﹕一般性犯罪理論之驗證。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楊士隆(1997)。竊盜犯罪:竊盜犯與犯罪預防之研究。台北:五南。
楊國樞(1978)。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家庭與社區環境對國中學生問題行為的影響。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葉至誠(1997)。社會學。台北:揚智。
詹志禹、林邦傑、謝高橋、陳木金、楊順南(1995)。我國青少年犯罪研究之整合分析。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齊力、董旭英(2003)。臺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蔡文輝(1986)。社會學。台北:三民。
蔡秀玲(1997)。大學男女學生依附關係、個體化與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初版,台北。
蔡秀華(1981)。家庭與少年犯罪行為之關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蔡德輝、楊士隆(1994)。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蔡薏茹(2006,5月)。家庭社會化對不同性別少年偏差行為之影響。論文發表於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心理學系學生學術研討會,台北。
蔡璧煌(1990)。家庭結構、家庭過程與國民中學學生學業成就及偏差行為之關係。國立教育資料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鄧正忠(2005)。網球休閒活動參與者遊憩衝突之研究。體育學報,38(1),117-130。潘秉松(2001)。飆車少年與一般少年之社會連結及刺激尋求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蔣東霖(2003)。依附、社會學習與少年偏差行為。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劉峻誠(2003)。青少年家庭依附、就學經驗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鄭雅玲(2005)。聽覺障礙兒童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鄭錦霞(2006)。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親子溝通與親子關係的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鄭燿男(1995)。國小兒童刺激尋求動機、學校氣氛知覺與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謝小芩(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231。謝亞恆(2004)。族群、家庭背景與國中學業成就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謝高橋(1984)。社會學。台北:巨流。
蕭惠蘭(2003)。高中女生性別意識、教育期望、科學成就對升大學選擇科系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瞿海源(1994)。台灣社會問題的變化,收錄於伊慶春主編之台灣民眾的社會意向,1-40。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龐潤嬌(2004)。臺北市高職學生休閒活動態度與休閒輔導需求之研究-以私立育達高職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羅基聰(1983)。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的生活適應、父母管教態度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蘇尹翎(2000)。社會連結與雲嘉地區少年偏差行為-Hirschi社會控制理論之驗證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貳、英文部分
Agnew, R. (1985). Social control theory and delinquency: A longitudinal test. Criminology, 23, 47-61.
Barber, J. G., Bolitho, F., & Bertrand, L. D. (1998).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predictors of adolescent drinking. Social Work Research, 22(3), 165-172.
Cartland, J. Ruch-Ross, H. S., & Henry, D. B. (2003). Feeling at home in one’s school: A first look at a new measure. Adolescence, 38, 305-319.
Cohen, L. E., & Kleugel, J. R. (1978). Determinants of juvenile court disposit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3, 162-177.
Franco, N., & Levitt, M. J. (1998). The social ecology of middle childhood: Family support, friendship quality, and self-esteem. Family Relations, 47, 315-321.
Gerard, J. M., & Buehler, C. (1999). Multiple risk factors in the family environment and youth problem behavior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1(2), 343-361.
Hill, N. E. (2001). Parenting and academic socialization as they relate to school readiness: The roles of ethnicity and family incom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3(4), 686-697.
Hoghughi, M. (1992). Assessing child and adolescent disorder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Holmes, J. (1993). John Bowlby and attachment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Hoover-Dempsey, K. V., & Howard, M. S. (1995).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education: Why 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97(2), 310-331.
Jenkins, P. H. (1997). School delinquency and the school social bond. Jo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ency, 34(3), 337-367.
Kasen, S., & Cohen, P. (1998). Adolescent school experiences and dropout, adolescent pregnancy, and young adult deviant behavior.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13,49-72.
Klein, K., Forehand, R., Armistead, L., & Long, P. (1997). Delinquency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early adulthood: Family and parenting predictors from early adolescence. Adolescence, 32(125), 61-80.
Lopez, F. G. (1995). Contemporary attachment theory: An introduction with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 psychology.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3(3), 395-415.
Marcus, R. F. (1999). A gender-linked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antisocial behavior in young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34, 33-46.
O’Malley, P. M., Johnston, L. D., & Bachman, J. G. (1998). Alcohol use among adolescents. Alcohol Health and Research World, 22, 85-93.
Rosenbaum, J. (1989). Family dysfunction and female delinquency. Crime and Delinquency, 35,31-44.
Schaffner, L., Shick, S., & Stein, N. (1997). Changing policy in San Francisco: Girls in the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Social Justice, 24(4), 187-211.
Spenner, K. I., & Featherman, D. L. (1978). Achievement ambitions. Anmual Review of Sociology, 4, 373-420.
Takeuchi, D. T., & Williams, D. R. (1991). Economic stress in the family and children's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3, 1031-1041.
Williams, J. H., Stiffman, A.R., & O’Neal, J. L. (1998). Violence among urban African American youths: An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and behavioral risk factors. Social Work Research, 22(1), 3-13.
Windle, M., & Miller-Tutzauer, C. (1992).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concurrent validity of 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family measure among adolescen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4, 777-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