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王千倖(1998)。落實資訊教育--從教育學程中的資訊教育課程教學設計著手。
視聽教育,39,14-19。
王嘉德(2002)。影響台北市國小教師使用電腦教室意願暨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田芳華(2005)資訊素養。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32。
何進雄著(1998)。學校行政領導。台北市:商鼎。
吳正己(2001)。從英特爾e教師計畫談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5,17-21。吳明清(1998)。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隆(1997)。國小網路運用教學瓶頸與發展方向。資訊與教育,66,40-46。吳美美(1994)。圖書館是終身學習的教室—我們距離這個理想有多遠?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53,1-10。吳美美(1995)。在新時空座標中的圖書館功能—談資訊素養教育。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2(2),29-52。吳清山(2000)。學校行政。台北市:心理。
李志強(2005)。多元資訊素養研究與問題導向教學實踐。師大書苑。
邱瓊慧(2001)。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3-7。邱志忠(2002)。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究。國立高雄學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邱廣興(2003)。探究教學在資訊融入自然學習領域之研究。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林敏慧(2001)。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之差異與融合分析。GCCE2001研討會。
林佩錦(2006)。校長轉型領導、學校行政運作與行政組織創新關聯性之研究 -以台北縣國民小學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施俊良(2003)。中小學資訊教育實施現況與困難因應--以中部某縣資訊種子學校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碩士論文。施吉安(2002)。資訊融入國民小學自然科教學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新路國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范進偉(2004)。澳門中小學校資訊科技使用程度研究。2005年12月24日,取自http://www.dsej.gov.mo/cre/tmag/07/4-2.htm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
媒體,59,63-73。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
64,68-84。
秦夢群(2000)。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教育部(1997)。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2007年6月30日取自
http://rs.edu.tw/information/infpln/bascont.htm
教育部(1998)。「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實施作業計畫。
2007年6月30日取自http://rs.edu.tw/information/expand/extplan.html
教育部(1998)。NII人才培育四年中程計畫書。2007年6月30日取自
http://140.111.1.192/moecc/information/itpolicy/itprojects/itprofessional.htm
教育部(2002)。資訊種子學校建置與教師團隊培訓計畫。2005年12月25日取
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MOECC/EDU7892001/
information/itpo/itregulations/itseedplan.htm
教育部(2004)。中程施政計畫/教育部/參、策略績效目標與衡量指標。2005年11月15日取自
http://pm.rdec.gov.tw/grpmis/mid_orgdet3.asp?mstrPolicyID=AE147706-139A-4961- 9DC9-2F883B587151&companyname=教育部&StartYear=91&EndYear=94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印製。第三屆
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
教育部(2003)。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2005年12月25日取自
http://masterplan.educities.edu.tw/conference/total.shtml
莊靜圓(2002)。專題式學習網站之建置檢核表發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市。陳清溪(2000)。啟智班教學支援需求及教學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陳恩賞(2005)。國小初級資訊種子學校教師資訊融入教學推展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陳桂津(2002)。國民小學教師網路教學意願與障礙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欣舜、徐新逸(2000)。在職教師資訊素養內涵與進修方式及課程之探討,
資訊與教育,80,11-22。
張潤書(1995)。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張金鐘(2001)。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教師與學生採用數位教材的態度。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郭鍠莉(1984)。專訪李隆盛教授—談資訊素養教育。社教雙月刊,73,23-24。
楊仁興(2001)。國民小學教師科技及資訊素養基本能力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2,75-105。楊秀全(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資訊種子學校計畫」實施現況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楊家興、黃恒、裘友善(2003)。以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來推動中小學的資訊素養教育。2005年10月30日,取自
http://edu.ocac.gov.tw/discuss/academy/netedu03/papers/C28.pdf 2005/10/30
楊叔卿、周倩(1999)。中小學教師與網際網路教學推行之研究。遠距教育,10,41~46。蔡東鐘(1997)。多媒體在科技素養教育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12,39-45 。蔡俊男(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蔡實(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融合教育政策執行現況及其相關配合措施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馥嬪(2004)。國民小學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行政支援因素之探討—以台南縣市為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蔡培村編著(1996)。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市:麗文。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台北市:五南。
溫嘉榮、吳明隆編著(1999)。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應用。台北市:松崗。
溫明正(1999)。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學應用之規劃。資訊與教育,68,17-20。鐘樹椽(1999)。教學科技應用於小班教學之探討。教師之友,40,5-11。英文部份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98) Information Power.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Chiero, R. T. (1997).Teacher’s perspectives on factors that affect computer us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0(2), 133-145.
Doyle, C. (1992). Final report to the national for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Syracuse, NY: 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ED351033.
Ely, D. P.(1995). Technology is the answer! But what was the question? James P. CurtisDistinguished Lecture, Capstone College of education Society, University of Alabama, AL.
Fisher, C; Dwyer, D; Yocam, K. (1996). Education & Technology: Reflections on Computing in Classrooms. U. S. ; California.
Harmon, S. W. & Jones, M. G.(1999). The five levels of Web use in education: Factorsto consider in planning an online cours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36(6), 28-32.
Jonassen, D.H. , Peck, K.L. , and Wilson, B.G.(1999)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Technologies for meaning making.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p.1-18). NJ: Prentice Hall.
Jonassen, D. H. (2000)Computers as mindtools for schools. NJ: Prentice Hall.
Jonassen, D. (1996). Mindtools: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s. New Jersey: Merrill.
Jonassen, D. H., Peck, K. L., and Wilson, B. G.(1999)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Technologies for meaning making.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p.1-18). NJ: Prentice Hall.
Lehrer, R. (1993). Authors of knowledge: Patterns of hypermedia design. In S. P. LaJoie & S. J. Derry (Eds.), Computers as Cognitive Tools (p.197-227). NJ: Lawrence Erlbaum.
Premkumar, G. & Roberts, M. (1999). Adoption of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rural small business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7(1999) 467-484.
Roblyer, M. D. & Edwards, J. (2000).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Speck, M. (1996). Best practice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sustained educational change. ERS Spectrum, 14(2), 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