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葉榮鐘個人之詩文作品
(一)發表於報紙或期刊上之單篇文章
葉榮鐘,(筆名葉天籟),<墮落的詩人>,《臺灣民報》,第二百四十二號,1929
年1月8日。
葉榮鐘,<為「劇」申冤>,《臺灣民報》,第二百五十九號,1929年5月5日。
葉榮鐘,<關於羅馬字運動(一)>,《臺灣民報》,第二百六十號,1929年5
月12日。
葉榮鐘,<關於羅馬字運動(二)>,《臺灣民報》,第二百六十一號,1929年5
月19日。
葉榮鐘,<關於羅馬字運動(三)>,《臺灣民報》,第二百六十二號,1929年5
月26日。
葉榮鐘,<敬覆淑子>,《臺灣民報》,第二百六十三號,1929年6月2日。
葉榮鐘,<戲曲成立的諸條件-評江肖梅氏的「病魔」>,《臺灣民報》,第二百
七十號,1929年7月21日。
葉榮鐘,<戲曲成立的諸條件-評江肖梅氏的「病魔」>,《臺灣民報》,第二百
七十二號,1929年8月4日。
葉榮鐘,<戲曲成立的諸條件-評江肖梅氏的「病魔」>,《臺灣民報》,第二百
七十三號,1929年8月11日。
葉榮鐘,<戲曲成立的諸條件-評江肖梅氏的「病魔」>,《臺灣民報》,第二百
七十四號,1929年8月18日。
葉榮鐘,<戲曲成立的諸條件-評江肖梅氏的「病魔」>,《臺灣民報》,第二百
七十五號,1929年8月25日。
葉榮鐘,<戲曲與觀眾(上):答紫鵑女士>,《臺灣民報》,第二百八十六號,
1929年11月10日。
葉榮鐘,<戲曲與觀眾(下):答紫鵑女士>,《臺灣民報》,第二百八十七號,
1929年11月17日。
葉榮鐘,(筆名掃雲),<掃雲精舍隨筆>,《昭和新報》,1930年10月11日。
葉榮鐘,(筆名奇),<發刊詞>,《南音》,創刊號, 1932年1月1日。
葉榮鐘,(筆名奇),<卷頭言:「大眾文藝」待望>,《南音》,第一卷第二號,
1932年1月15日。
葉榮鐘,(筆名擎雲),<文藝時評>,《南音》,第一卷第二號,1932年1月15
日。
葉榮鐘,(筆名奇),<獻堂先生亦會錯誤(喫煙室)>,《南音》,第一卷第二號,
1932年1月15日。
葉榮鐘,(筆名奇),<卷頭言:前輩的使命>,《南音》,第一卷第三號,1932年2月1日。
葉榮鐘,(筆名奇),<C判事的疑問(喫煙室)>,《南音》,第一卷第三號,1932
年2月1日。
葉榮鐘,(筆名凡夫),<歸到她的懷抱裡去!(詩)>,《南音》,第一卷第三號,
1932年2月1日。
葉榮鐘,(筆名奇),<卷頭言:勿講假話>,《南音》,第一卷第四號,1932年2月22日。
葉榮鐘,(筆名奇),<卷頭言:人類的呼聲>,《南音》,第一卷第五號,1932年3月14日。
葉榮鐘,(筆名奇),<卷頭言:作詩的態度>,《南音》,第一卷第六號,1932年4月2日。
葉榮鐘,(筆名奇),<卷頭言:知識分配>,《南音》,第一卷第七號,1932年5月25日。
葉榮鐘,(筆名掃雲),<文藝時評>,《南音》,第一卷第七號,1932年5月25日。
葉榮鐘,(筆名奇),<卷頭言:第三文學提唱>,《南音》,第一卷第八號,1932
年6月13日。
葉榮鐘,(筆名掃雲),<文藝時評>,《南音》,第一卷第八號,1932年6月13
日。
葉榮鐘,(筆名奇),<卷頭言:再論『第三文學』>,《南音》,第一卷第九、十
號合刊,1932年7月25日。
葉榮鐘,(筆名一葉),<「會面」結婚論>,《南音》,第一卷第九、十號合刊,
1932年7月25日。
葉榮鐘,(筆名掃雲),<文藝時評>,《南音》,第一卷第九、十號合刊,1932年7月25日。
葉榮鐘,(筆名掃雲),<文藝時評>,《南音》,第一卷第十二號,1932年11月
1日。
葉榮鐘,<「藝」的練達是先決問題>,《臺灣新民報》,1934年1月1日。
葉榮鐘,<文化運動的回憶>,《春風》,卷1期1,1979年11月。葉榮鐘,<詩醫賴懶雲>,李南衡主編,《賴和先生全集》,台北市:明潭出版社,
1979年3月。
葉榮鐘,<初期台灣議會運動與日總督府的態度>,《台灣風物》,第18卷第3期,1968年6月。葉榮鐘,<林呈祿一生忠義:紀念這位抗日運動的理論家>,《自立晚報》,1968
年7月6日。
葉榮鐘,<台灣民族運動的鋪路人--蔡惠如>,《台灣政論》,期1,1975年8月。
葉榮鐘,<蓁兒最後的信>,《台灣文藝》,第63期,1979年3月。
葉榮鐘,<葉榮鐘先生回憶錄>,《文季》,第3期,1983年8月。葉榮鐘著、李南衡編註,<日據下台灣史年表>,《夏潮論壇》,卷1期7,1983
年,8月。
葉榮鐘著、李南衡編註,<日據下台灣史年表>,《夏潮論壇》,卷1期8,1983
年,9月。
葉榮鐘著、李南衡編註,<日據下台灣史年表>,《夏潮論壇》,卷1期9,1983
年,10月。
葉榮鐘著、李南衡編註,<日據下台灣史年表>,《夏潮論壇》,卷1期10,1983
年,11月。
葉榮鐘,<台灣的文化戰士莊遂性>,《民主評論》,卷13期24,1962年4月。
葉榮鐘,(筆名凡夫),<梁任公與台灣>,《台灣文藝》,創刊號,1964年4月。
葉榮鐘,(筆名凡夫),<台灣民族詩人林幼春>,《台灣政論》,期3,1975年
10月。
葉榮鐘,<明智的領導者林獻堂先生>,《大學雜誌》,期100,1966年9月。葉榮鐘,<釋臺中文化城>,《臺灣風物》,卷26期4,1966年12月。葉榮鐘,<一封信寄斗兄>, 1928年9月5日。
(二)已集著成冊出版之專書
葉榮鐘著,楊肇嘉編,《中國新文學概觀》,《新民會文存第三輯》,日本東京:
新民會,1930年6月8日。
葉榮鐘著,李南衡、葉芸芸編註,《臺灣人物群像》,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
有限公司,1995年。
葉榮鐘,蘇薌雨,洪炎秋著,《三友集》,台北市:中央書局,1979年。
葉榮鐘主編,《南音》,台北市:東方文化書局,1981年。
葉榮鐘,《手抄詩稿》,影印之原始手稿,目前為清華大學圖書館之 「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所珍藏。
葉榮鐘,《林獻堂先生榮哀錄》,臺中縣:林獻堂先生榮哀錄編委會,1957年。
葉榮鐘,《林獻堂先生紀念集》,臺中: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1960年。
葉榮鐘,《楊肇嘉先生榮哀錄》,臺中市:楊基煒等發行,1976年。
葉榮鐘,《羅萬先生榮哀集》,台中市:張聘三印行,1964年。
葉榮鐘,林獻堂撰,《灌園詩集》,臺北市:龍文出版社,1992年。
葉榮鐘,吳三連,蔡培火等著,《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
版部,1993年12月。
葉榮鐘,《半路出家集》,台中市:中央書局,1965年1月。
葉榮鐘,《小屋大車集》,台中市:中央書局,1967年3月。
葉榮鐘,《美國見聞錄》,台中市:中央書局,1977年8月。
葉榮鐘著,莊幼岳編,《少奇吟草》,台中市:葉施纖纖、葉光南、葉尉南、葉芸芸、葉青青等葉氏家屬出版,非賣品,1979年9月。
葉榮鐘,《少奇吟草》,台中:晨星出版,2000年。
葉榮鐘,《少奇吟草》,台北:龍文出版,2001年。
葉榮鐘,《日據下臺灣社會運動史(上)》,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0年。
葉榮鐘,《日據下臺灣社會運動史(下)》,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0年。
葉榮鐘,《日據下臺灣大事年表》,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0年。
葉榮鐘,《半壁書齋隨筆》(上),台中:晨星出版,2002年。
葉榮鐘,《半壁書齋隨筆》(下),台中:晨星出版,2002年。
葉榮鐘,《台灣人物群像》,台中:晨星出版,2002年。
葉榮鐘,《葉榮鐘早年文集》,台中:晨星出版,2002年。
葉榮鐘,《葉榮鐘日記》(上),台中:晨星出版,2002年。
葉榮鐘,《葉榮鐘日記》(下),台中:晨星出版,2002年。
葉榮鐘,《近代台灣金融經濟發展史》,台中:晨星出版,2002年。
葉光南、葉芸芸主編,《葉榮鐘年表》,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2年。
二.報紙期刊之單篇文章
陳 炘,<文學與職務>,《台灣青年》,創刊號:漢文欄,1920年7月16日。
維 漢,<駁台日社說的謬論>,《台灣民報》154號,1927年4月24日。
陳虛谷,<駁北報的無腔笛>,《台灣民報》第132號,1926年11月21日。
黃石輝,<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伍人報》9-11號,1930年8月16日。
黃石輝,<為台灣詩人七大毛病翻舊案>,《南方》第150期,1942年4月6日。
陳逢源,<對於台灣舊詩壇──巨大的炸彈>(上)《南音》第一卷第三號,1929
年2月1日。
陳逢源,<對於台灣舊詩壇──巨大的炸彈>(下),《南音》第一卷第二號,1929年1月15日。
陳端明,<日用文鼓吹論>,《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 文獻資料選集》,台北市:明潭出版社,1979年。
黃石輝,<替台灣文學說好話──祝「南音」發刊>,《南音》創刊號,昭和七年一月一日。
黃石輝,<為台灣詩人七大毛病翻舊案>,《南方》第150期,1942年4月6日。
張我軍,(筆名一郎),<為台灣的文學界一哭>,《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 文獻資料選集》,台北市:明潭出版社,1979年。
張我軍,(筆名一郎),<絕無僅有的擊缽吟的意義>,《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
集5 文獻資料選集》,台北市:明潭出版社,1979年。
張我軍,(筆名一郎),<新文學運動的意義>,《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 文
獻資料選集》,台北市:明潭出版社,1979年。
張我軍,(筆名一郎),<請合力拆下這座敗草欉中的破舊殿堂>,《日據下台
灣新文學明集5 文獻資料選集》,台北市:明潭出版社,1979年。
張我軍,(筆名一郎),<糟糕的台灣文學界>,《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 文
獻資料選集》,台北市:明潭出版社,1979年。
張我軍,<致台灣青年的一封信>,《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 文獻資料選
集》,台北市:明潭出版社,1979年。
江肖梅,<答葉榮鐘氏的「為劇申冤」>,《臺灣民報》,第二百六十一號,1929年5月19日。
江肖梅,<戲曲辯論:再答葉榮鐘氏>,《臺灣民報》,第二百七十六號,1929年9月1日。
江肖梅,<戲曲辯論:再答葉榮鐘氏>,《臺灣民報》,第二百七十七號,1929年9月8日。
一 村,<容我也來忠告一聲>,《臺灣民報》,第二百七十一號,1929年7月28日。
一 村,<寄葉君的一封信>(上),《臺灣民報》,第二百七十四號,1929年8月18日。
一 村,<寄葉君的一封信>(中),《臺灣民報》,第二百七十五號,1929年8月25日。
一 村,<寄葉君的一封信>(下),《臺灣民報》,第二百七十六號,1929年9月1日。
紫鵑女士,<「戲曲成立的諸條件」的商榷──致葉榮鐘的一封信>,《臺灣民報》,第283號,1929年10月20日。
記 者,《新台灣大眾時報》,1930年12月號。
鍾中培,<台灣致敬團在西安>,《僑聲報》,1946年9月19日。
駱駝英,<論台灣文學諸論爭>,《新生報》「橋」副刊146~149期,1948年7
月30日~8月6日。
楊 逵,<過去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回顧>,《新生報》「橋」130期,1948年6
月23日。
吳濁流,<新文學運動的雰圍氣>,《台北文物》,卷3期2,1954年8月。
洪炎秋,<我的朋友葉榮鐘>,《純文學》,7卷:5期,1970年5月。
洪炎秋,<我的朋友葉榮鐘>,《淺人淺言》,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11月。
洪炎秋,<《晨鐘》偶憶>,《三友集》,台北:中央書局,1979年,8月。
洪炎秋,<悼念葉榮鐘先生>,《台灣文藝》,第63期,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1979年3月。
洪炎秋,<悼念葉榮鐘先生>,《葉榮鐘年表》,台北,晨星出版,2002年3月31日。
王詩琅,<讀葉榮鐘著「半路出家集」和「小屋大車集」>,《台灣風物》17
卷4期,1967年8月28日。
王詩琅,<讀「台灣民族運動史」>,《台灣風物》22卷3期,1972年9月31日。
王詩琅,<台灣抗日運動新探>,《夏潮》,卷1期7,1976年10月。
王詩琅,<不斷進步的知識人──敬悼葉榮鐘先生>,《自立晚報》,1978年11月26日。
王詩琅,<不斷進步的知識人──敬悼葉榮鐘先生>,《葉榮鐘年表》,台北,晨星出版,2002年3月31日。
徐復觀,<悼念葉榮鐘先生>,《中國時報》,1978年12月11日。
徐復觀,<悼念葉榮鐘先生>,《葉榮鐘年表》,台北,晨星出版,2002年3月31日。
季 季,<心香但祝邦基固──追念葉榮鐘先生>,《聯合報》,1978年12月
12日。
葉榮鐘,洪炎秋,蘇薌雨同撰,《三友集》,台中:中央書局,1979年,8月。
鍾肇政編,<葉榮鐘紀念專輯>,《台灣文藝》第62期,1979年3月。
林芳年,<悼葉榮鐘氏>,《台灣文藝》,第62期,台北市:台灣文藝雜誌社,
1979年3月。
張良澤,<葉榮鐘先生作品概述>,《台灣文藝》,第62期,台北市:台灣文
藝雜誌社, 1979年3月。
黃得時,<辛酸五十年,淚血寫滄田──我與民族鬥士葉榮鐘先生>,《台灣文
藝》,第62期,台北市:台灣文藝雜誌社,1979年3月。
黃得時,<辛酸五十年,淚血寫滄田──我與民族鬥士葉榮鐘先生>,《葉榮鐘
年表》,台北,晨星出版,2002年3月31日。
黃春成,<談談南音>,《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 文獻資料選集》,台北市:
明潭出版社,1979年。
葉芸芸,<父親的書房>,《民眾日報》,1979年7月18日。
葉芸芸,<試論戰後初期的台灣智識份子及其文學活動>,《文季》2卷5期,台北:1985年6月。
葉芸芸:<編輯報告>,《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0年。
葉芸芸,<編後記>,《少奇吟草》,台中:晨星出版,2002年。
黃武忠,<放膽文章拼命酒──葉榮鐘>,《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
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0年8月。
錢安慶,<葉榮鐘先生與半壁書齋>,《香港中報月刊》第24期,中國香港:
1982年1月。
王大佑,<苦悶時代的反省──葉榮鐘與南音雜誌>,《暖流》,第2卷1期,
1982年7月。
吳大佑,<葉榮鐘──台灣文化運動的先導>,《中國時報》, 1982年12月18
日。
楊碧川,<介紹「臺灣社會運動史」:兼評《臺灣民族運動史》>,《臺灣文藝》,
82期,1983年。
李南衡,<葉榮鐘先生不原諒我>,《暖流》第2卷1期,1982年7月。
李南衡,<葉榮鐘先生的風格>,《文季雙月刊》第1卷3期,1983年11月。
林瑞明,<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新文學運動──文學結社及其精神>,《文訊──文學社團特輯》,台北市:文訊出版社,1987年4月10日。
林瑞明,<探索葉榮鐘的文學>,《櫟社百週年學術研討會》,台南市:國立台
灣文學館,2001年12月8~9日,台中縣霧峰鄉台灣省諮議會議事堂。
島田瑾二,葉笛譯,<台灣文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上)>,《文學台灣》22期,1997年。
島田瑾二,葉笛譯,<台灣文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下)>,《文學台灣》23期,1997年。
宋澤萊,<論林央敏文學的重要性──繼黃石輝、葉榮鐘之後又一深化台灣文學的旗手>,《台灣新文學》,第8期,台中市:台灣新文學雜誌社,1997年8月。
黃得時,葉石濤譯,<台灣文學史序說>《台灣文學集》,高雄市:春暉出版,1996年。葉石濤,<舊文人‧新知識分子──葉榮鐘>,《文學臺灣》第27期,1998年7月。
林銘章,<葉榮鐘(1900~1978)>,《傳記文學》第七十二卷第一期,台北市:1998年1月。
戴寶村,<遠識高文的政治、文化人──葉榮鐘>,《台灣近代名人誌》第5 冊,
台北市:自立晚報出版部,1990年10月。
戴寶村,<遠識高文的政治.文化人──葉榮鐘>,《復活的群像》,台北市:
前衛,1994年6月。
林莊生,<葉榮鐘先生>,《懷樹又懷人》,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
白慈飄,<人格者──葉榮鐘先生>,《風範──文壇前輩素描》,1996年。
施 淑,<文協分裂與三0年代初台灣文藝思潮的分化>,《兩岸文學論集》,台北市:新地文學出版社,1997年。
洪銘水,<葉榮鐘的《少奇吟草》──跨越語言一代文化人的見證>,《台灣近
代名人誌》第五冊,自立晚報社出版,1990年10月。
洪銘水,<葉榮鐘的《少奇吟草》──跨越語言一代文化人的見證>,《台灣文學散論:傳統與現代》,台北市:文津出版,1999年12月。
洪銘水,<葉榮鐘的《少奇吟草》──跨越語言世代的見證>,《少奇吟草》,台中:晨星出版,2002年。
洪銘水,<葉榮鐘論「五四」新文學「第三文學」的提出>,《葉榮鐘早年文集》,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2年。施懿琳,<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的再觀察>,《台灣古典文學與文獻》,台中市:文津出版,1999年。
許俊雅,<延斯文於一線──日據時期臺灣傳統詩歌>,《臺灣文學散論》,1990
年。
許俊雅,<延斯文於一線──日據時期臺灣傳統詩歌>,《中央日報》長河版,1990年5月28日。
尹子玉,<論葉榮鐘的散文>,台北市: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1997年3月。
尹章義,<捨我其誰的史家和客觀環境的互動>,《葉榮鐘全集──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下)》,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0年。
戴國煇,<葉榮鐘先生留給我們的淡泊與矜持>,《葉榮鐘全集──總序》,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0年。
楊 照,<仕紳觀點的日據時代台灣史>,《中國時報》,1998年5月19日。
楊青矗,<斯民命運實堪憐>,《自由廣場》,2001年2月28日。
莊永明,<放膽文章拚命酒──葉榮鐘(1900~1978)逝>,《台灣紀事(上)》;
台北市:時報出版社出版,2001年。
陳盈達,<萬感填胸不可攔──具有強烈現實關懷的詩人葉榮鐘>,《中台灣古
典文學學術研討會》,台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於明台高中舉辦,2001年12月2日。
陳盈達,<萬感填胸不可攔──葉榮鐘詩中的現實關懷>,《中台灣古典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中縣文化局,2002年3月。
陳盈達,<經典的迷失──被判出場的台灣古典文學>,《文學經典與台灣文
學》,台北市:富春,2002年1月。
吳東晟,<講評意見:萬感填胸不可攔──葉榮鐘詩中的現實關懷>,《中台灣古典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中縣文化局,2002年3月。
陳昭瑛,<誰召同胞未死魂:葉榮鐘《早年文集》的志業與思想>,《葉榮鐘早
年文集》,台中市:晨星出版,2002年。
陳芳明,(筆名宋冬陽),<放膽文章拚命酒──論禓逵作品中的反殖民精神>,《放膽文章拚命酒》,台北市:林白出版,1988年1月15日。
陳芳明,<現代性與本土性:以《南音》為中心看三0年代台灣作家與民間想像>,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新竹,清華大學國際會議廳1998年11月。
陳芳明,<初期新文學觀念的形成>,《聯合文學》179號,台北市:聯合文學,1999年9月。
陳芳明,<殖民的傷痕、世紀的回眸──日據時期台灣經典小說選讀>,《聯合文學》180號,台北市:聯合文學,1999年10月。
陳芳明,<啟蒙實驗時期的文學>,《聯合文學》180號,台北市:聯合文學,1999年10月。
陳芳明,<三0年代的文學社團與作家風格>,《聯合文學》184號,台北市:聯合文學,2000年2月。
陳芳明,<寫實文學與批判精神的抬頭>,《聯合文學》185號,台北市:聯合文學,2000年3月。
陳芳明,<皇民化運動下的四0年代文學>,《聯合文學》187號,台北市:聯合文學,2000年5月。
陳芳明,<殖民地傷痕及其終結>,《聯合文學》191號,台北市:聯合文學,2000年9月。
陳文芬,<葉榮鐘全集──見證台灣近代史>,《中國時報》,「文化藝術版」,
2000年7月24日。
陳建忠,<反殖民戰線的內部批判──再探「賴和與台灣文化協會」>,《20世紀台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研討會》,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1年。陳柔縉,<他們是葉榮鐘和施纖纖>,《中國時報》, 2007年1月21日。
黃琪椿,<日據時期台灣左翼思想的接受與大正民主思潮>,《20世紀台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研討會》,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1。
黃秀政,<懼怕接觸政治,本土菁英斷層>,與<你不能不知道的二二八系統專題報導>,《台灣日報》,2006年2月27日。
楊宗翰,<典範的生成?──關於臺灣文學史「再現賴和」>,《國文天地》,16卷2期,台北市:2000年7月。
施懿琳,<「放膽文章拼命酒──葉榮鐘」>,《彰化縣文學發展史》(上),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5月。
施懿琳,<葉榮鐘《少奇吟草》註析>,《台中地區古典詩編註期末報告書》,台中縣:台中縣文化局,2001年。(尚未刊行)
施懿琳,<後殖民史觀詮釋台灣古典文學的一個嘗試──以明鄭時期為分析對象>,《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南市:成功大學,2000年。
楊 翠,<裂縫與出口──試探日治時期台灣知識份子的精神結構:以賴和、林幼春為例>,《中台灣古典文學學術研討會》,台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1年12月2日,於明台高中舉辦。
孫家琦,《中央日報》,2001年5月12日。
藍博洲,<編後記>,《日據下台灣大事年表》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0年。
林 靈,<剖開新舊時代社會弊病的堅實刀柄──《半壁書齋隨筆》讀後感與反省>,《半壁書齋隨筆》,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0年。
趙慶華,<《少奇吟草》與葉榮鐘的文藝理念──以1918~1945年為討論範圍>,「試從《少奇吟草》觀察葉榮鐘文學理念之實踐」, 2003年1月2日,臺灣古典文學研究室http://140.116.14.95/classes/studwork/s0012.htm。
蔡尚志,<《葉榮鐘全集》出版>,《2002年台灣文學年鑑》台北市:行政院文
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9月。
王 靖,<葉榮鐘紀錄下一段尷尬的臺灣史>,《新新聞》,884期,2004年2月12~18日。
廖毓文(廖漢臣),<台灣文字改革運動史略>(上),《台北文物》第3卷第3期,1954年12月10日。
廖毓文(廖漢臣),<台灣文字改革運動史略>(下),《台北文物》第4卷第1期,1955年5月5日。
廖毓文(廖漢臣),<台灣文字改革運動史略>,《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 文獻資料選集》,台北市:明潭出版社,1979年3月。
廖振富,<林獻堂詩與近代台灣>,《竹塹文獻》第十三期,新竹:1999年11月。
廖振富,<台灣中部地區的古典詩人及其作品(上)>,《國文天地》,16卷8期,2001年1月。
廖振富,<台灣中部地區的古典詩人及其作品(下)>,《國文天地》,16卷9期,2001年2月。
廖振富,<不有真情不作詩──讀葉榮鐘詩集《少奇吟草》>,《台灣日報》副刊,2001年4月12日。
廖振富,<新版葉榮鐘詩集《少奇吟草》評介>,《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2卷,台中市:東海大學文學院,2001年。
廖振富,<可憐家國付浮沈──論櫟社詩人作品中的祖國情結及其演變>,《第
六屆近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央大學中文系出版,2003年3月。
廖振富,<苑裡詩人陳瑚的文學活動及其創作>,《第二屆苗栗縣文學研討會論
文集》,苗栗縣文化局出版,2004年12月
廖振富,<日治時期台灣監獄文學探析──以林幼春、蔡惠如、蔣渭水「治警
事件」相關作品為例>,「日治時期的台灣傳統文學」學術研討會,台
中:東海大學中文系主辦,2004年4月13日。
廖振富,<日治時期台灣監獄文學探析──以林幼春、蔡惠如、蔣渭水「治警
事件」相關作品為例>,《台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萬卷樓圖書公
司,2004年11月。
廖振富,<日治時期台灣監獄文學探析──以林幼春、蔡惠如、蔣渭水「治警
事件」相關作品為例>,《蔡惠如和他的時代》,台北市:台灣大學出
版中心出版,2005年6月。
廖振富,<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人日常生活中的漢文書寫──以張麗俊《水竹居
主人日記》為考察對象>,《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央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中縣文化局主辦,台中縣文化局出版,2005年
9月。
廖振富,<論連橫與櫟社之互動與決裂-兼論櫟社「抗日屬性」之再評估>,《
2005台中學研討會論文集──文采風流》,台中市:台中市文化局出版,
2005年12月。
廖振富,<日治時期台灣古典詩中的劉銘傳──以櫟社徵詩(1912)作品為討論範圍>,《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 45 卷,2004年。
廖振富,<論葉榮鐘詩作手稿及其相關資料之研究價值>,國科會95年度補助研究計畫:編號NSC 95-2411-H-003-032,2006年10月22日。廖振富,<葉榮鐘詩集《少奇吟草》定稿>,《全台詩》,國家臺灣文學館、遠流出版社共同出版,2004年5月28日。
廖振富,<滄桑如夢憶群英──葉榮鐘《少奇吟草》所反映的的師友情誼與台灣精神>,日治時期台灣傳統詩研討會,2004年5月29日。
廖振富,<與「二二八事件」相關之台灣古典詩析論──以詩人作品集為討論範圍>,《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期,2005年6月。廖振富,<猶有宿根摧未了,春來猶可競芳菲-與「二二八事件」相關之台灣
古典詩內涵析論>,「張達修及其同時代漢詩人學術研討會」,中正
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台灣文學研究所主辦,2005年6月。
廖振富,<論葉榮鐘六○年代的散文創作及其文學史意義>,「苦悶與蛻變60、
70年代台灣文學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東海大學中文系主辦,
2006年11月11~12 日。
廖振富,<皇民化浪潮下的文化抵抗策略-論太平洋戰爭(1941~1945)期間的櫟社活動>,「皇民化與台灣」台日學術研討會,台南: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日本拓殖大學主辦,2006年5月。
廖振富,<櫟社與鹿港之淵源及其相關作品探析>,《2004年彰化研究兩岸學
術研討會──鹿港研究論文集》,彰化縣文化局出版,2004年12月。
廖振富,<近年新出土櫟社文獻及其研究現況述評>,「台灣儒學文獻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2005年5月。
三.研究專書
廖振富主編,《中台灣古典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縣:台中縣文化局,
2002年。
廖振富、丁肇琴等人聯合編撰,《國文選》(大學用書),台北市:三民書局,2006年6月。
廖振富、施懿琳等人聯合編撰,《全臺詩》,第一至五冊,國家臺灣文學館、遠流出版社共同出版,2004年。
廖振富,《櫟社研究新論》,台北市:國立編譯館,2006年3月。
莊萬壽,《台灣論》,台北市:玉山出版社,1996年。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台北縣:駱駝出版社,1997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文學界雜誌社,1993年。
張深切,《張深切全集》,共12冊,台北市:文經社,1998年。
南方朔,《帝國主義與臺灣獨立運動》,台北市:四季出版社,1980年。
王詩琅,《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台灣》,台北市:眾文圖書公司,1980年。王詩琅,《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台北市:稻鄉出版社,1988年。
王曉波,《台灣史與近代中國民族運動》,台北市:帕米爾書店,1986年。
王曉波,《台灣史與台灣人》,台北市:東大圖書,1988年12月。
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中國山東:山東教育出版,1999年。
江寶釵,《台灣古典詩面面觀》,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出版,1999年。
李南衡,《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共計五冊,台北市:明潭出版社,民1979年3月。
李南衡,《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 文獻資料選集》,台北市:明潭出版社,1979年3月。
黃武忠,《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0年8月。
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台北市:自立晚報,1991年2月。
李筱峰,《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市:自立晚報,1993年,修訂版。
李筱峰,《台灣,我的選擇!》,台北市:玉山社出版,1995年。
李筱峰,《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台北市:玉山出版社,1996年。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上),台北市:玉山出版社,1999年。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下),台北市:玉山出版社,2001年。
史 明,《臺灣人四百年史》,台北市:草根文化出版社,1998年4月。
田 玨,《台灣史綱要》,中國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呂正惠,《殖民地的傷痕──台灣文學問題》,台北市:人間出版社,2002年。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台北市:自立晚報社,1992年8月。
林柏維,《台灣文化協會滄桑》,台北市:台原出版社,1993年6月。
林瑞明,《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台北市:允晨,1993年。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市:允晨,1996年7月。
連 橫,《台灣通史》,台北市:幼獅出版社,1977年。
連 橫,《台灣通史》,卷二四<藝文志>,台南縣:台南縣政府出版,1980年。
連 橫,《台灣詩乘》,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75年。
洪棄生,《瀛海偕亡記》,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寄鶴齋詩集》,南投:省文獻委員會,1933年。
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寄鶴齋詩話》,南投:省文獻委員會,1933年。
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寄鶴齋古文集》,南投:省文獻委員會,1933年。
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寄鶴齋駢文集》,南投:省文獻委員會,1933年。
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八州詩草》,南投:省文獻委員會,1933年。
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八州遊記》,南投:省文獻委員會,1933年。
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台灣戰紀、中東戰紀、中西戰紀、時勢三字編》,南投:省文獻委員會,1933年。
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寄鶴齋選集》,南投:省文獻委員會,1933年。
洪炎秋,《廢人廢話》,台中市:中央書局,1964年。
洪炎秋,《淺人淺言》,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11月。
洪銘水,《台灣文學散論:傳統與現代》,台北市:文津出版,1999年12月。
洪子誠、孟繁華主編,《當代文學關鍵詞》,中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2年。
吳福助,《台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台北市:文津出版,1999年。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8年。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市:允晨出版社,2003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市:麥田,2000年。
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台灣近代名人誌》第5 冊,台北市:自立晚報
出版部,1990年10月。
張良澤、張瑞雄、陳碧奎合編,《高座海軍工廠台灣少年工寫真帖》,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7年。
陳芳明(筆名宋冬陽),《放膽文章拚命酒》,台北市:林白出版,1988年。
陳芳明,《蔣渭川和他的時代》,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6年。
陳芳明,《謝雪紅評傳》,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6年,8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市:麥田出版,2002年。
陳昭瑛,《台灣詩選注》,台北市:正中書局,1996年。
陳昭瑛,《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市:正中書局,1998年4月。
陳義芝,《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市:聯經出版,1998年12月。
陳義芝,《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聯經出版,1999年。
陳建忠,《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台北:春暉出版社,2004年1月。
陳柔縉,《囍事台灣》,台北:東觀出版社,2007年1月。
程玉凰,《嶙峋志節一書生──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台北:國史館,1997年。
沈起予,《文化霸權》,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1年。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市:草根文化出版社,1998年。
郭洪紀,《新國家主義》,台北市:揚智文化出版社,1996年。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台北市:揚智文化出版社,2000年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7年。施懿琳、許俊雅、楊翠,《台中縣文學發展史》,豐原市:中縣文化中心,1995年6月。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上),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5月。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下),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5月。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0年6月。
施懿琳,《跨語、飄泊、釘根──台灣新文學研究論集》,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0年6月。
施懿琳、余美玲、廖振富、黃美娥合著,<葉榮鐘《少奇吟草》註析>,《台中地區古典詩編註期末報告書》,台中縣:台中縣文化局,2001年。(尚未刊行)
施 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市:新地文學,1997年。
劉登翰主編,《台灣文學史》上卷,中國大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年。
劉登翰主編,《台灣文學史》中卷,中國大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年。
劉登翰主編,《台灣文學史》下卷,中國大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年。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市:春暉出版,1997年。
彭瑞金,《驅除迷霧,找回祖靈:台灣文學論文集》,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0年。
許俊雅,《台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台北市:國立編譯館,1997年。許俊雅主編,《台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 年11月。
莊永明,《台灣名人小札》(一),台北市: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1989年8月。
莊永明,《文學台灣人》,台北市:遠流出版,2001年10月。
戴國煇、葉芸芸著,《愛憎二二八》,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2年。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台北市:帕米爾書店,1985年7月,初版。廖一瑾(廖雪蘭),《台灣詩史》,台北市:武陵出版,1989年。
莫 渝、王幼華主編,《第二屆苗栗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苗栗縣文化局出版,2004年12月。
許南村,《反對言偽而辯》,台北市:人間出版社,2002年。
謝永光,《日軍慰安婦內幕》,台北市:聯亞出版,1995年。
鍾肇政編,《台灣文藝》第62期,1979年3月。
鍾美芳,《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上),台北市:臺北文獻委員會,台北文獻第78期。
鍾美芳,《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下),台北市:臺北文獻委員會,台北文獻第79期。鄭麗玲,《台灣人日本兵的【戰爭經驗】》,板橋市: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台南縣:台南縣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1998年。
寺田近雄著,廖為智譯,《日本軍隊用語集》,台北市:麥田出版,1999年。
勝尾金彌,《半個太陽:台灣少年工物語》,台北市:開今文化,1993年。
磯村生得,李英茂譯,《失落祖國的人》,台中市:晨星出版,1996年。
磯村生得,李英茂譯,《少年上戰場》,台中市:晨星出版,1998年。
中島利郎,《一九三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彚編》,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3年。
下村作次郎,邱振瑞譯,《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7年。
大前研一,《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商業週刊出版,2006年10月16日。
保羅.奧默羅德,《蝴蝶效應經濟學:一項關於社會與經濟行為的新理論》,(Butterfly economics a new general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behavior),台北:聯經出版,200年9月6日。
賽門.辛(Simon Singh)著,劉燕芬譯,《碼書:編碼與解碼的戰爭》,台北市:台灣商務,2000年。
傅道彬,于茀著,《文學是什麼》,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愛德華.W.薩伊德(Edeard W.Said),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中國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Avinash Dixit 與 Susan Sdeath著,藍兆杰、徐偉傑、陳怡君合譯,《策略的賽局》,台北市:弘智文化,2002年。
Franz Oppenheimer,薩孟武譯,《國家論》,台北市:東大圖書出版,1986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1994年。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J.Hobsbawm)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市:麥田出版社,1997年。
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國的年代:1875-1914》,台北市:麥田出版社,1997年3月15日。
艾尼斯特.葛蘭納(Ernest Gellner),李金梅譯,《國族主義》,台北市:聯經,2000年。
艾尼斯特.葛蘭納(Ernest Gellner),李金梅譯,《國族與國族主義》,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1年。。
巴特.穆爾-吉爾伯特(Bart Moorw-Gillert)著,陳仲丹譯,《後殖民理論:語境、實踐、政治》,中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柯林斯(Jim Collins)著,齊若蘭譯,《從A到A+:向上提升,或向下沈淪?企業從優秀到卓越的奧秘》,台北市:遠流,2002年。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著,李明、周宜芳、胡瑋珊、楊美齡合譯,《長尾理論(The long tail):打破80/20法則的新經濟學》,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 2006年。
政大中文,《台灣文學學報.第一期》,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2000年。
政大文學院編輯,《第五屆「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
成功、劉銘傳】》,台北市:政大文學院,2003年。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台灣慣習記事》,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
中央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輯,《中央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8期》,1994年。
台北市圖書館,《第三屆台北文學獎作品集》,台北市:台北市圖書館,2000年。
東海大學中文系編:《台灣古典文學與文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東海文學院,《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1卷》,台中:東海文學院,1991年。
東海文學院,《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2卷》,台中:東海文學院,1991年。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新竹:清華大學國際會議廳,1998年11月21日~22日。
婦女救援基金會主編,《台灣慰安婦報告》,台北市:臺灣商務,199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世界華文文學中心編寫,《台灣地區文學透視》,中國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四.學位論文
陳三郎,《日據時期台灣留學生之研究》,台中縣:東海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年。
施懿琳,《日據時代鹿港民族正氣詩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5年6月。吳奕蒼,《日治時期鹿港地區新文學研究》,台北縣: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1996年6月。
廖振富,《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痴仙、林幼春、林獻堂》,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5月。戴振豐,《葉榮鐘與台灣民族運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6月。陳淑娟,《賴和漢詩的主題思想研究》,台中縣:私立靜立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6月。張桂華,《苦悶時代下的文學──1932年《南音》的文學訴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李泰德,《文化變遷下的台灣傳統文人──黃得時評傳》,台北師範國文所碩論,1999年6月。
劉妮玲,《台灣民變之研究》,台北:師大歷史研究所,1983年6月。
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6月。李文卿,《殖民地作家書寫策略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2001年6月。
黃文車,《黃石輝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1年6月。
柳書琴,《荊棘道路: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7月。藍建春,《「台灣文學史」觀念的歷史考察》,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1月。陳建忠,《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李貞瑤,《陳逢源之漢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年6月。
崔末順,《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3年6月。
橋本恭子,《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志》研究──以「外地文學論」為中心》,新
竹:清華中研所碩論,2003年6月。
邱靖桑,《洪棄生社會詩研究》,台中縣: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賴金英,《葉榮鐘及其文學研究》,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第三屆中國文學系碩
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6月。
陳盈達,《文化遺民的悲鳴與哀愁──周定山漢詩研究》,台中縣:私立靜立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6月。
五.網路資料
〒「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網站網址為:http://140.114.72.37/jcyeh/main-plan.htm;http://140.114.72.37/jcyeh/main-track.htm
〒「葉榮鐘先生紀念獎學金」網站網址為:http://wayne.cs.nthu.edu.tw/~iosoc/news/
〒台灣歷史辭典:http://taipedia.cca.gov.tw/taipedia/dict/index.aspx
〒臺灣古典文學研究室網站:http://140.116.14.95/classes/studwork/s0012.htm
〒《自由廣場》網站: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feb/28/today-o1.htm
〒陳柔縉「金星凌日」個人部落格,報導<封面人物,他們是葉榮鐘和施纖纖>:http://www.wretch.cc/blog/ginciao&article_id=4674943
〒「台灣櫻花的種類」,網站網址:http://ws2.wsps.tyc.edu.tw/t023/newfil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