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5 11: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尚志
研究生(外文):Shang-chih Tsai
論文名稱:葉榮鐘及其《少奇吟草》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YEH RONG-JONG,《SHAW-CHYI POETRY》AMERICANIST
指導教授:廖振富廖振富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靜宜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38
中文關鍵詞:台灣文學《少奇吟草》葉榮鐘情愛書寫第三文學台灣古典詩
外文關鍵詞:YEH RONG-JONGTAIWAN?SHAW-CHYI POET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68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摘  要

葉榮鐘提出對台灣文學的定義與看法時說道:

台灣若有真的自然詩人,他應該先去詠嘆阿里山、日月潭的莊嚴美麗。若有真的事詩人,他應該先去描寫領台前後的慘狀。若真有敘情詩人,他應會把採茶的姑娘、彈琴的妓女的生活寫成纏綿悱惻的作品,教讀者陪她們洒一掬同情之熱淚。

  這是葉榮鐘個人的文學觀,同時也是對台灣文學的基本定義,而《少奇吟草》乃為葉榮鐘幾近終生筆耕古典詩創作之心血結晶,約計有超過六百多首以上動人心弦的作品。本論文由原始手稿的彚整,乃至於作品的深度解讀,開始著手進行葉榮鐘及其《少奇吟草》的研究價值,並展開下列各章節的探討:

第一章,<緒論>:於第一節即開宗明義地論述:台灣文學一方面不僅是在反映並強調台灣本土意涵,另一方面則是在在地彰顯了台灣人主體尊嚴之存在的。故此,更嚴謹地定義就是:若沒有台灣人的主體文化尊嚴就沒有實質的台灣文學;若沒有台灣文學之存在,就等於喪失了群體台灣人在這台灣這塊土地上的生活真諦。所以,台灣、台灣人與台灣文學,基本上根本就是緊密地三位一體之關係。然後從「台灣文學的風貌主要是在顯現台灣人民的文化意識和心靈圖構」的文學史觀去著手研究,並說明為何會選擇葉榮鐘為研究對象之緣由。第二節的問題意識乃為本論文書寫的藍圖。從葉榮鐘對台灣的歷史建構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與立場、對台灣文化、政治上的構建有何批判精神與論述……乃至於到《少奇吟草》對「葉榮鐘研究」提供哪些價值等七大項問題意識來論述,希望在研究的過程中能找尋出更深入而具體的論證,另一方面也希望探索出更多層次的發現。
  第二章,<葉榮鐘研究的回顧與本文研究進路>:本章節分為兩大部份來討論,一是對葉榮鐘研究成果之回顧與檢討,本論文試圖透過文獻回顧,細讀前人的研究篇章與精湛論點,並以歷時性來呈顯出葉榮鐘於台灣文史上的被接受樣式、學術討論上、研究光譜上之各種面向。此章節的重要性,乃是為本論文寫作的基礎平台、靈感刺激之來源,而研究前輩們的精妙慧見,更是在探索葉榮鐘古典詩作時的重要明燈。另一部份則是在客觀地說明本論文撰寫前的準備範疇,研究論述的方法和考量,研討架構可能會產生的局限或不足之處。
第三章,<《少奇吟草》流通版本與手寫詩稿探究>:為了有效掌握研究文本的精確解讀,所以將葉榮鐘的手寫原始詩稿和發行版本的《少奇吟草》,做了全盤性的參照比對。而手寫詩稿的修改內容亦附錄在本論文之後(附錄一),以茲參照。
第四章,<生平、第三文學論、「詩」的創作觀>:吾人能了解並能接受「性格決定命運」的觀念,而家境背景往往是一個人形塑思想、養成人格,趨近成熟、完成的最重要的環境之一。因此,第一節「生命歷程」,就先將葉榮鐘一生劃分為:學識養成、社會活動、戰後轉折、奮發筆耕等四個重要的時期,並用編年記事的方式,逐一瞰視他的生涯梗概,得以擁有通盤性地基礎掌握。第二節「家境背景與留學動機」,一是在找出葉榮鐘早期詩作中常流露出「飄泊」、「無家」的感嘆之緣由,並概述葉榮鐘童年家境與親友的互動,接著再說明他立下要「實業而政治」的留學動機。第三節「葉榮鐘的第三文學論」,主要是在討論葉榮鐘的文學觀、對台灣文學的定義、解析第三文學論的理論特色,以明白葉榮鐘的文學觀念是:發揚台灣人的主體意識,雙腳立基於台灣這塊土地,雙手擁抱著台灣全民的現實關懷,並放眼世界未來發展的台灣文學之廣大格局。第四節「葉榮鐘對詩的創作觀」,則鎖定在研討葉榮鐘新詩與舊詩的創作觀,無論是台灣古典詩還是新文學的文體創作,對葉榮鐘個人而言,皆是獨抒性靈而不拘體式,理性批判而不落形式的一種書寫思維與創作手法,而「以舊詩為體,以新思發聲」就是葉榮鐘《少奇吟草》最精要的創作真諦。
  第五章,<《少奇吟草》對殖民霸權的批判與台灣知識份子的自覺>:台灣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斷被殖民壓迫的血淚史,透過閱讀《葉榮鐘全集》,可以清楚發現葉榮鐘的生命經驗正與台灣歷史形成了一種緊密的互文性,其中尤以古典詩作品集《少奇吟草》,更是窺探葉榮鐘個人與時代對話的重要文本。本章節分為「對殖民霸權的批判」、「殖民地知識份子的省思」、「台灣未來前途的思考」三個部份來論述之,以體會身為台灣有良知的知識份子葉榮鐘,不但無懼殖民霸權的壓迫,反而置個人死生於度外,百折不撓地為台灣人民理想的未來戰鬥,更加強固了台灣意識,亦彰顯出葉榮鐘個人的一種大義豪俠、傲骨不凡的台灣本色。
第六章,<愛情觀與情愛書寫的特色>:葉榮鐘長期以來運用古典詩「樸實質真」、「溫柔婉約」的技巧書寫情感,展現出他鐵漢柔情的一面,也流露出他體貼動人的風貌。本章節在於研討他對每位曾經愛戀的對象懷有珍惜情感,真摰動人的體貼與柔情。由此進一步便可探知出:葉榮鐘的「情詩書寫」突破了古典詩中「父權式的陽性書寫」,為傳統古典詩裡頭的「兩性意識」更往前躍升一大進步。「不有真情不作詩」、「詩如鴛侶對談心」是他的最重要的愛情觀也是文學觀,因此他將「情」與「詩」劃上了等號並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沒有(真)情就不是(真)詩,這就是他創作的核心思想,是他行為處世的原則,更是他不畏強權、勇於批判、推動改革的原動力。
  第七章,乃為本論文之成果彚總與研究結論。葉榮鐘內心的理想台灣文學殿堂裡,創作立場是紮根台灣本土而超越派別侷限,書寫關懷是聚焦於台灣全體人民,詩文作品的內容是獨抒性靈而真情流露,寫作題材的形式是不限文體且不拘格套的。葉榮鐘其人、其文、其詩在台灣文學史上彰顯出具體的重要性,他熱愛台灣的真情、擁護台灣的意識,得以永留青史,是值得受人緬懷。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0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001
第二節 問題意識......................003
一.葉榮鐘對台灣的歷史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與立場.......003
  二.葉榮鐘對台灣文化、政治上的建構有何批判精神與論述....004
三.葉榮鐘在台灣知識份子心目中形塑出何種形象與典範.....005
四.葉榮鐘對台灣民族運動的奔波展現了何種行動與筆耕.....005
  五.葉榮鐘在台灣文學史上的付出得到了何種成就與地位.....006
  六.《葉榮鐘全集》出版與相關資料之捐贈對台灣文史研究帶來何種貢獻與意義..........................007
  七.葉榮鐘《少奇吟草》對「葉榮鐘研究」提供哪些線索與價值..010


第二章  有關「葉榮鐘研究」的回顧與本文研究進.........013
第一節 80年代以前的相關論述 ...............013
一.葉榮鐘在世時的相關討論.................013
二.1970年代葉榮鐘逝世後的的追悼文章與緬懷言論 ......014
三.1980年代的傳記介紹與史家評論 .............015
  第二節 90年代的「葉榮鐘研究」...............016
  第三節 21世紀葉榮鐘研究的新進展 .............024
  第四節 本文研究進路:方法和局限..............031
  (一)「論葉榮鐘的文學理論或文學觀念」............031
  (二)「論葉榮鐘的文學研究」.................031
(三)「論葉榮鐘個人思想或精神影響」.............031
(四)「論葉榮鐘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成就與地位」.........032
(五)「論葉榮鐘在區域文學史上的貢獻與空間書寫的流轉變化」..032
(六)「論葉榮鐘作品之特性與寫作筆法的形式風格或美學意境」..032


第三章  葉榮鐘《少奇吟草》流通版本與原始手寫詩稿析探.....038
第一節 葉榮鐘《少奇吟草》流通版本與原始手寫詩稿之概況...038
一. 少奇吟草的流通版本之簡述................038
二. 少奇吟草的原始手寫詩稿之概況..............040
第二節 《少奇吟草》與原始手稿之校勘發現..........045
一.作者原本的錯別字....................045
二.古今字(簡體)字、同音字、同義字、以及外來語之書寫習慣.050
三.排版印刷的錯誤.....................054
  第三節 詮釋《少奇吟草》詩作的一些誤讀現象.........058

第四章   葉榮鐘之生平、第三文學論、對於「詩」的創作觀.....063
第一節 生命歷程......................063
  一.學識養成時期......................064
二.社會活動時期......................066
  三.戰後轉折時期......................067
  四.奮發筆耕時期......................068
  第二節 對葉榮鐘的家境背景、留學動機之考察.........071
一.《少奇吟草》中對身世與家長親人的簡單書寫之現象.....071
  二.年少時期的家境背景...................073
  三.到日本留學的動機....................074
  第三節 葉榮鐘的「第三文學論」...............076
一.葉榮鐘的文學觀與對台灣文學的基本定義..........076
  二.對葉榮鐘的「第三文學論」之各家看法...........079
  三.析論葉榮鐘的「第三文學論」之思維途徑..........083
  第四節 葉榮鐘對詩的創作觀.................086
一.在台灣文學史上被二元強制劃分新/舊文學作家之三種研究典型086
  二.對新詩的創作觀.....................087
  三.對古典詩的創作觀與傳承意義...............089
  四.葉榮鐘《少奇吟草》古典詩作的重要精神與獨特意義.....093

第五章  《少奇吟草》中對殖民霸權的批判與台灣知識份子的自覺..095第一節 對殖民霸權的批判..................095
  一.對日本殖民體制的批判..................097
  二.對國民黨殖民霸權的控訴.................108
第二節 台灣知識份子的省思.................120
一.殖民地知識份子接受殖民者教育的兩難處境.........120
  二.醜陋的知識份子群像...................125
  三.知識份子的風骨.....................128
第三節 台灣未來前途的思考.................132
一.以台灣人的立場,以反殖民的史觀來為台灣歷史定位.....132
  二.回顧史實、思索台灣、殷盼未來..............134
  
第六章  愛情觀與情愛書寫的特色................140
第一節 《少奇吟草》中的情愛書寫與研究價值.........140
一.獨具特色,動人心弦的「情愛書寫」............140
  二.有關「情愛書寫」的研究價值 ..............141
  三.關於「情愛書寫」的對象討論與釋疑............143
  第二節 愛情觀和「情愛書寫」的詩作類型研討.........146
一.愛情觀.........................146
  二.情愛書寫........................151
  第三節 鶼鰈情深的婚姻生活.................164

第七章  結 論.......................175
一.研究成果........................175
二.葉榮鐘及其《少奇吟草》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地位.......180


附錄一.葉榮鐘作品《少奇吟草》原始手稿校訂版..........185
▲ 葉榮鐘詩作修改原因之簡易歸納 .............295
附錄二.葉榮鐘新詩作品原始手稿校訂版..............304
附錄三.《少奇吟草》部分詩作註析................311

參考書目............................322
參考書目


一.葉榮鐘個人之詩文作品

(一)發表於報紙或期刊上之單篇文章
葉榮鐘,(筆名葉天籟),<墮落的詩人>,《臺灣民報》,第二百四十二號,1929
年1月8日。
葉榮鐘,<為「劇」申冤>,《臺灣民報》,第二百五十九號,1929年5月5日。
葉榮鐘,<關於羅馬字運動(一)>,《臺灣民報》,第二百六十號,1929年5
月12日。
葉榮鐘,<關於羅馬字運動(二)>,《臺灣民報》,第二百六十一號,1929年5
月19日。
葉榮鐘,<關於羅馬字運動(三)>,《臺灣民報》,第二百六十二號,1929年5
月26日。
葉榮鐘,<敬覆淑子>,《臺灣民報》,第二百六十三號,1929年6月2日。
葉榮鐘,<戲曲成立的諸條件-評江肖梅氏的「病魔」>,《臺灣民報》,第二百
七十號,1929年7月21日。
葉榮鐘,<戲曲成立的諸條件-評江肖梅氏的「病魔」>,《臺灣民報》,第二百
七十二號,1929年8月4日。
葉榮鐘,<戲曲成立的諸條件-評江肖梅氏的「病魔」>,《臺灣民報》,第二百
七十三號,1929年8月11日。
葉榮鐘,<戲曲成立的諸條件-評江肖梅氏的「病魔」>,《臺灣民報》,第二百
七十四號,1929年8月18日。
葉榮鐘,<戲曲成立的諸條件-評江肖梅氏的「病魔」>,《臺灣民報》,第二百
七十五號,1929年8月25日。
葉榮鐘,<戲曲與觀眾(上):答紫鵑女士>,《臺灣民報》,第二百八十六號,
1929年11月10日。
葉榮鐘,<戲曲與觀眾(下):答紫鵑女士>,《臺灣民報》,第二百八十七號,
1929年11月17日。
葉榮鐘,(筆名掃雲),<掃雲精舍隨筆>,《昭和新報》,1930年10月11日。
葉榮鐘,(筆名奇),<發刊詞>,《南音》,創刊號, 1932年1月1日。
葉榮鐘,(筆名奇),<卷頭言:「大眾文藝」待望>,《南音》,第一卷第二號,
1932年1月15日。
葉榮鐘,(筆名擎雲),<文藝時評>,《南音》,第一卷第二號,1932年1月15
日。
葉榮鐘,(筆名奇),<獻堂先生亦會錯誤(喫煙室)>,《南音》,第一卷第二號,
1932年1月15日。
葉榮鐘,(筆名奇),<卷頭言:前輩的使命>,《南音》,第一卷第三號,1932年2月1日。
葉榮鐘,(筆名奇),<C判事的疑問(喫煙室)>,《南音》,第一卷第三號,1932
年2月1日。
葉榮鐘,(筆名凡夫),<歸到她的懷抱裡去!(詩)>,《南音》,第一卷第三號,
1932年2月1日。
葉榮鐘,(筆名奇),<卷頭言:勿講假話>,《南音》,第一卷第四號,1932年2月22日。
葉榮鐘,(筆名奇),<卷頭言:人類的呼聲>,《南音》,第一卷第五號,1932年3月14日。
葉榮鐘,(筆名奇),<卷頭言:作詩的態度>,《南音》,第一卷第六號,1932年4月2日。
葉榮鐘,(筆名奇),<卷頭言:知識分配>,《南音》,第一卷第七號,1932年5月25日。
葉榮鐘,(筆名掃雲),<文藝時評>,《南音》,第一卷第七號,1932年5月25日。
葉榮鐘,(筆名奇),<卷頭言:第三文學提唱>,《南音》,第一卷第八號,1932
年6月13日。
葉榮鐘,(筆名掃雲),<文藝時評>,《南音》,第一卷第八號,1932年6月13
日。
葉榮鐘,(筆名奇),<卷頭言:再論『第三文學』>,《南音》,第一卷第九、十
號合刊,1932年7月25日。
葉榮鐘,(筆名一葉),<「會面」結婚論>,《南音》,第一卷第九、十號合刊,
1932年7月25日。
葉榮鐘,(筆名掃雲),<文藝時評>,《南音》,第一卷第九、十號合刊,1932年7月25日。
葉榮鐘,(筆名掃雲),<文藝時評>,《南音》,第一卷第十二號,1932年11月
1日。
葉榮鐘,<「藝」的練達是先決問題>,《臺灣新民報》,1934年1月1日。
葉榮鐘,<文化運動的回憶>,《春風》,卷1期1,1979年11月。
葉榮鐘,<詩醫賴懶雲>,李南衡主編,《賴和先生全集》,台北市:明潭出版社,
1979年3月。
葉榮鐘,<初期台灣議會運動與日總督府的態度>,《台灣風物》,第18卷第3期,1968年6月。
葉榮鐘,<林呈祿一生忠義:紀念這位抗日運動的理論家>,《自立晚報》,1968
年7月6日。
葉榮鐘,<台灣民族運動的鋪路人--蔡惠如>,《台灣政論》,期1,1975年8
月。
葉榮鐘,<蓁兒最後的信>,《台灣文藝》,第63期,1979年3月。
葉榮鐘,<葉榮鐘先生回憶錄>,《文季》,第3期,1983年8月。
葉榮鐘著、李南衡編註,<日據下台灣史年表>,《夏潮論壇》,卷1期7,1983
年,8月。
葉榮鐘著、李南衡編註,<日據下台灣史年表>,《夏潮論壇》,卷1期8,1983
年,9月。
葉榮鐘著、李南衡編註,<日據下台灣史年表>,《夏潮論壇》,卷1期9,1983
年,10月。
葉榮鐘著、李南衡編註,<日據下台灣史年表>,《夏潮論壇》,卷1期10,1983
年,11月。
葉榮鐘,<台灣的文化戰士莊遂性>,《民主評論》,卷13期24,1962年4月。
葉榮鐘,(筆名凡夫),<梁任公與台灣>,《台灣文藝》,創刊號,1964年4月。
葉榮鐘,(筆名凡夫),<台灣民族詩人林幼春>,《台灣政論》,期3,1975年
10月。
葉榮鐘,<明智的領導者林獻堂先生>,《大學雜誌》,期100,1966年9月。
葉榮鐘,<釋臺中文化城>,《臺灣風物》,卷26期4,1966年12月。
葉榮鐘,<一封信寄斗兄>, 1928年9月5日。

(二)已集著成冊出版之專書
葉榮鐘著,楊肇嘉編,《中國新文學概觀》,《新民會文存第三輯》,日本東京:
新民會,1930年6月8日。
葉榮鐘著,李南衡、葉芸芸編註,《臺灣人物群像》,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
有限公司,1995年。
葉榮鐘,蘇薌雨,洪炎秋著,《三友集》,台北市:中央書局,1979年。
葉榮鐘主編,《南音》,台北市:東方文化書局,1981年。
葉榮鐘,《手抄詩稿》,影印之原始手稿,目前為清華大學圖書館之 「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所珍藏。
葉榮鐘,《林獻堂先生榮哀錄》,臺中縣:林獻堂先生榮哀錄編委會,1957年。
葉榮鐘,《林獻堂先生紀念集》,臺中: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1960年。
葉榮鐘,《楊肇嘉先生榮哀錄》,臺中市:楊基煒等發行,1976年。
葉榮鐘,《羅萬先生榮哀集》,台中市:張聘三印行,1964年。
葉榮鐘,林獻堂撰,《灌園詩集》,臺北市:龍文出版社,1992年。
葉榮鐘,吳三連,蔡培火等著,《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
版部,1993年12月。
葉榮鐘,《半路出家集》,台中市:中央書局,1965年1月。
葉榮鐘,《小屋大車集》,台中市:中央書局,1967年3月。
葉榮鐘,《美國見聞錄》,台中市:中央書局,1977年8月。
葉榮鐘著,莊幼岳編,《少奇吟草》,台中市:葉施纖纖、葉光南、葉尉南、葉芸芸、葉青青等葉氏家屬出版,非賣品,1979年9月。
葉榮鐘,《少奇吟草》,台中:晨星出版,2000年。
葉榮鐘,《少奇吟草》,台北:龍文出版,2001年。
葉榮鐘,《日據下臺灣社會運動史(上)》,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0年。
葉榮鐘,《日據下臺灣社會運動史(下)》,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0年。
葉榮鐘,《日據下臺灣大事年表》,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0年。
葉榮鐘,《半壁書齋隨筆》(上),台中:晨星出版,2002年。
葉榮鐘,《半壁書齋隨筆》(下),台中:晨星出版,2002年。
葉榮鐘,《台灣人物群像》,台中:晨星出版,2002年。
葉榮鐘,《葉榮鐘早年文集》,台中:晨星出版,2002年。
葉榮鐘,《葉榮鐘日記》(上),台中:晨星出版,2002年。
葉榮鐘,《葉榮鐘日記》(下),台中:晨星出版,2002年。
葉榮鐘,《近代台灣金融經濟發展史》,台中:晨星出版,2002年。
葉光南、葉芸芸主編,《葉榮鐘年表》,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2年。


二.報紙期刊之單篇文章

陳 炘,<文學與職務>,《台灣青年》,創刊號:漢文欄,1920年7月16日。
維 漢,<駁台日社說的謬論>,《台灣民報》154號,1927年4月24日。
陳虛谷,<駁北報的無腔笛>,《台灣民報》第132號,1926年11月21日。
黃石輝,<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伍人報》9-11號,1930年8月16日。
黃石輝,<為台灣詩人七大毛病翻舊案>,《南方》第150期,1942年4月6日。
陳逢源,<對於台灣舊詩壇──巨大的炸彈>(上)《南音》第一卷第三號,1929
年2月1日。
陳逢源,<對於台灣舊詩壇──巨大的炸彈>(下),《南音》第一卷第二號,1929年1月15日。
陳端明,<日用文鼓吹論>,《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 文獻資料選集》,台北市:明潭出版社,1979年。
黃石輝,<替台灣文學說好話──祝「南音」發刊>,《南音》創刊號,昭和七年一月一日。
黃石輝,<為台灣詩人七大毛病翻舊案>,《南方》第150期,1942年4月6日。
張我軍,(筆名一郎),<為台灣的文學界一哭>,《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 文獻資料選集》,台北市:明潭出版社,1979年。
張我軍,(筆名一郎),<絕無僅有的擊缽吟的意義>,《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
集5 文獻資料選集》,台北市:明潭出版社,1979年。
張我軍,(筆名一郎),<新文學運動的意義>,《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 文
獻資料選集》,台北市:明潭出版社,1979年。
張我軍,(筆名一郎),<請合力拆下這座敗草欉中的破舊殿堂>,《日據下台
灣新文學明集5 文獻資料選集》,台北市:明潭出版社,1979年。
張我軍,(筆名一郎),<糟糕的台灣文學界>,《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 文
獻資料選集》,台北市:明潭出版社,1979年。
張我軍,<致台灣青年的一封信>,《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 文獻資料選
集》,台北市:明潭出版社,1979年。
江肖梅,<答葉榮鐘氏的「為劇申冤」>,《臺灣民報》,第二百六十一號,1929年5月19日。
江肖梅,<戲曲辯論:再答葉榮鐘氏>,《臺灣民報》,第二百七十六號,1929年9月1日。
江肖梅,<戲曲辯論:再答葉榮鐘氏>,《臺灣民報》,第二百七十七號,1929年9月8日。
一 村,<容我也來忠告一聲>,《臺灣民報》,第二百七十一號,1929年7月28日。
一 村,<寄葉君的一封信>(上),《臺灣民報》,第二百七十四號,1929年8月18日。
一 村,<寄葉君的一封信>(中),《臺灣民報》,第二百七十五號,1929年8月25日。
一 村,<寄葉君的一封信>(下),《臺灣民報》,第二百七十六號,1929年9月1日。
紫鵑女士,<「戲曲成立的諸條件」的商榷──致葉榮鐘的一封信>,《臺灣民報》,第283號,1929年10月20日。
記 者,《新台灣大眾時報》,1930年12月號。
鍾中培,<台灣致敬團在西安>,《僑聲報》,1946年9月19日。
駱駝英,<論台灣文學諸論爭>,《新生報》「橋」副刊146~149期,1948年7
月30日~8月6日。
楊 逵,<過去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回顧>,《新生報》「橋」130期,1948年6
月23日。
吳濁流,<新文學運動的雰圍氣>,《台北文物》,卷3期2,1954年8月。
洪炎秋,<我的朋友葉榮鐘>,《純文學》,7卷:5期,1970年5月。
洪炎秋,<我的朋友葉榮鐘>,《淺人淺言》,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11月。
洪炎秋,<《晨鐘》偶憶>,《三友集》,台北:中央書局,1979年,8月。
洪炎秋,<悼念葉榮鐘先生>,《台灣文藝》,第63期,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1979年3月。
洪炎秋,<悼念葉榮鐘先生>,《葉榮鐘年表》,台北,晨星出版,2002年3月31日。
王詩琅,<讀葉榮鐘著「半路出家集」和「小屋大車集」>,《台灣風物》17
卷4期,1967年8月28日。
王詩琅,<讀「台灣民族運動史」>,《台灣風物》22卷3期,1972年9月31
日。
王詩琅,<台灣抗日運動新探>,《夏潮》,卷1期7,1976年10月。
王詩琅,<不斷進步的知識人──敬悼葉榮鐘先生>,《自立晚報》,1978年11月26日。
王詩琅,<不斷進步的知識人──敬悼葉榮鐘先生>,《葉榮鐘年表》,台北,晨星出版,2002年3月31日。
徐復觀,<悼念葉榮鐘先生>,《中國時報》,1978年12月11日。
徐復觀,<悼念葉榮鐘先生>,《葉榮鐘年表》,台北,晨星出版,2002年3月31日。
季 季,<心香但祝邦基固──追念葉榮鐘先生>,《聯合報》,1978年12月
12日。
葉榮鐘,洪炎秋,蘇薌雨同撰,《三友集》,台中:中央書局,1979年,8月。
鍾肇政編,<葉榮鐘紀念專輯>,《台灣文藝》第62期,1979年3月。
林芳年,<悼葉榮鐘氏>,《台灣文藝》,第62期,台北市:台灣文藝雜誌社,
1979年3月。
張良澤,<葉榮鐘先生作品概述>,《台灣文藝》,第62期,台北市:台灣文
藝雜誌社, 1979年3月。
黃得時,<辛酸五十年,淚血寫滄田──我與民族鬥士葉榮鐘先生>,《台灣文
藝》,第62期,台北市:台灣文藝雜誌社,1979年3月。
黃得時,<辛酸五十年,淚血寫滄田──我與民族鬥士葉榮鐘先生>,《葉榮鐘
年表》,台北,晨星出版,2002年3月31日。
黃春成,<談談南音>,《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 文獻資料選集》,台北市:
明潭出版社,1979年。
葉芸芸,<父親的書房>,《民眾日報》,1979年7月18日。
葉芸芸,<試論戰後初期的台灣智識份子及其文學活動>,《文季》2卷5期,台北:1985年6月。
葉芸芸:<編輯報告>,《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0年。
葉芸芸,<編後記>,《少奇吟草》,台中:晨星出版,2002年。
黃武忠,<放膽文章拼命酒──葉榮鐘>,《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
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0年8月。
錢安慶,<葉榮鐘先生與半壁書齋>,《香港中報月刊》第24期,中國香港:
1982年1月。
王大佑,<苦悶時代的反省──葉榮鐘與南音雜誌>,《暖流》,第2卷1期,
1982年7月。
吳大佑,<葉榮鐘──台灣文化運動的先導>,《中國時報》, 1982年12月18
日。
楊碧川,<介紹「臺灣社會運動史」:兼評《臺灣民族運動史》>,《臺灣文藝》,
82期,1983年。
李南衡,<葉榮鐘先生不原諒我>,《暖流》第2卷1期,1982年7月。
李南衡,<葉榮鐘先生的風格>,《文季雙月刊》第1卷3期,1983年11月。
林瑞明,<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新文學運動──文學結社及其精神>,《文訊──
文學社團特輯》,台北市:文訊出版社,1987年4月10日。
林瑞明,<探索葉榮鐘的文學>,《櫟社百週年學術研討會》,台南市:國立台
灣文學館,2001年12月8~9日,台中縣霧峰鄉台灣省諮議會議事堂。
島田瑾二,葉笛譯,<台灣文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上)>,《文學台灣》22期,1997年。
島田瑾二,葉笛譯,<台灣文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下)>,《文學台灣》23期,1997年。
宋澤萊,<論林央敏文學的重要性──繼黃石輝、葉榮鐘之後又一深化台灣文學
的旗手>,《台灣新文學》,第8期,台中市:台灣新文學雜誌社,1997年8月。
黃得時,葉石濤譯,<台灣文學史序說>《台灣文學集》,高雄市:春暉出版,1996年。
葉石濤,<舊文人‧新知識分子──葉榮鐘>,《文學臺灣》第27期,1998年
7月。
林銘章,<葉榮鐘(1900~1978)>,《傳記文學》第七十二卷第一期,台北
市:1998年1月。
戴寶村,<遠識高文的政治、文化人──葉榮鐘>,《台灣近代名人誌》第5 冊,
台北市:自立晚報出版部,1990年10月。
戴寶村,<遠識高文的政治.文化人──葉榮鐘>,《復活的群像》,台北市:
前衛,1994年6月。
林莊生,<葉榮鐘先生>,《懷樹又懷人》,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
白慈飄,<人格者──葉榮鐘先生>,《風範──文壇前輩素描》,1996年。
施 淑,<文協分裂與三0年代初台灣文藝思潮的分化>,《兩岸文學論集》,台北市:新地文學出版社,1997年。
洪銘水,<葉榮鐘的《少奇吟草》──跨越語言一代文化人的見證>,《台灣近
代名人誌》第五冊,自立晚報社出版,1990年10月。
洪銘水,<葉榮鐘的《少奇吟草》──跨越語言一代文化人的見證>,《台灣文學散論:傳統與現代》,台北市:文津出版,1999年12月。
洪銘水,<葉榮鐘的《少奇吟草》──跨越語言世代的見證>,《少奇吟草》,台中:晨星出版,2002年。
洪銘水,<葉榮鐘論「五四」新文學「第三文學」的提出>,《葉榮鐘早年文集》,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2年。
施懿琳,<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的再觀察>,《台灣古典文學與文獻》,台中市:文津出版,1999年。
許俊雅,<延斯文於一線──日據時期臺灣傳統詩歌>,《臺灣文學散論》,1990
年。
許俊雅,<延斯文於一線──日據時期臺灣傳統詩歌>,《中央日報》長河版,1990年5月28日。
尹子玉,<論葉榮鐘的散文>,台北市: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1997年3月。
尹章義,<捨我其誰的史家和客觀環境的互動>,《葉榮鐘全集──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下)》,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0年。
戴國煇,<葉榮鐘先生留給我們的淡泊與矜持>,《葉榮鐘全集──總序》,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0年。
楊 照,<仕紳觀點的日據時代台灣史>,《中國時報》,1998年5月19日。
楊青矗,<斯民命運實堪憐>,《自由廣場》,2001年2月28日。
莊永明,<放膽文章拚命酒──葉榮鐘(1900~1978)逝>,《台灣紀事(上)》;
台北市:時報出版社出版,2001年。
陳盈達,<萬感填胸不可攔──具有強烈現實關懷的詩人葉榮鐘>,《中台灣古
典文學學術研討會》,台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於明台高中舉辦,2001年12月2日。
陳盈達,<萬感填胸不可攔──葉榮鐘詩中的現實關懷>,《中台灣古典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中縣文化局,2002年3月。
陳盈達,<經典的迷失──被判出場的台灣古典文學>,《文學經典與台灣文
學》,台北市:富春,2002年1月。
吳東晟,<講評意見:萬感填胸不可攔──葉榮鐘詩中的現實關懷>,《中台灣古典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中縣文化局,2002年3月。
陳昭瑛,<誰召同胞未死魂:葉榮鐘《早年文集》的志業與思想>,《葉榮鐘早
年文集》,台中市:晨星出版,2002年。
陳芳明,(筆名宋冬陽),<放膽文章拚命酒──論禓逵作品中的反殖民精神>,《放膽文章拚命酒》,台北市:林白出版,1988年1月15日。
陳芳明,<現代性與本土性:以《南音》為中心看三0年代台灣作家與民間想像>,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新竹,清華大學國際會議廳1998年11月。
陳芳明,<初期新文學觀念的形成>,《聯合文學》179號,台北市:聯合文學,1999年9月。
陳芳明,<殖民的傷痕、世紀的回眸──日據時期台灣經典小說選讀>,《聯合文學》180號,台北市:聯合文學,1999年10月。
陳芳明,<啟蒙實驗時期的文學>,《聯合文學》180號,台北市:聯合文學,1999年10月。
陳芳明,<三0年代的文學社團與作家風格>,《聯合文學》184號,台北市:聯合文學,2000年2月。
陳芳明,<寫實文學與批判精神的抬頭>,《聯合文學》185號,台北市:聯合文學,2000年3月。
陳芳明,<皇民化運動下的四0年代文學>,《聯合文學》187號,台北市:聯合文學,2000年5月。
陳芳明,<殖民地傷痕及其終結>,《聯合文學》191號,台北市:聯合文學,2000年9月。
陳文芬,<葉榮鐘全集──見證台灣近代史>,《中國時報》,「文化藝術版」,
2000年7月24日。
陳建忠,<反殖民戰線的內部批判──再探「賴和與台灣文化協會」>,《20世紀台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研討會》,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1年。
陳柔縉,<他們是葉榮鐘和施纖纖>,《中國時報》, 2007年1月21日。
黃琪椿,<日據時期台灣左翼思想的接受與大正民主思潮>,《20世紀台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研討會》,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1。
黃秀政,<懼怕接觸政治,本土菁英斷層>,與<你不能不知道的二二八系統專題報導>,《台灣日報》,2006年2月27日。
楊宗翰,<典範的生成?──關於臺灣文學史「再現賴和」>,《國文天地》,
16卷2期,台北市:2000年7月。
施懿琳,<「放膽文章拼命酒──葉榮鐘」>,《彰化縣文學發展史》(上),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5月。
施懿琳,<葉榮鐘《少奇吟草》註析>,《台中地區古典詩編註期末報告書》,台中縣:台中縣文化局,2001年。(尚未刊行)
施懿琳,<後殖民史觀詮釋台灣古典文學的一個嘗試──以明鄭時期為分析對象>,《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南市:成功大學,2000年。
楊 翠,<裂縫與出口──試探日治時期台灣知識份子的精神結構:以賴和、林幼春為例>,《中台灣古典文學學術研討會》,台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1年12月2日,於明台高中舉辦。
孫家琦,《中央日報》,2001年5月12日。
藍博洲,<編後記>,《日據下台灣大事年表》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0年。
林 靈,<剖開新舊時代社會弊病的堅實刀柄──《半壁書齋隨筆》讀後感與反省>,《半壁書齋隨筆》,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0年。
趙慶華,<《少奇吟草》與葉榮鐘的文藝理念──以1918~1945年為討論範圍>,「試從《少奇吟草》觀察葉榮鐘文學理念之實踐」, 2003年1月2日,臺灣古典文學研究室http://140.116.14.95/classes/studwork/s0012.htm。
蔡尚志,<《葉榮鐘全集》出版>,《2002年台灣文學年鑑》台北市:行政院文
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9月。
王 靖,<葉榮鐘紀錄下一段尷尬的臺灣史>,《新新聞》,884期,2004年2月12~18日。
廖毓文(廖漢臣),<台灣文字改革運動史略>(上),《台北文物》第3卷第3期,1954年12月10日。
廖毓文(廖漢臣),<台灣文字改革運動史略>(下),《台北文物》第4卷第1期,1955年5月5日。
廖毓文(廖漢臣),<台灣文字改革運動史略>,《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 文獻資料選集》,台北市:明潭出版社,1979年3月。
廖振富,<林獻堂詩與近代台灣>,《竹塹文獻》第十三期,新竹:1999年11
月。
廖振富,<台灣中部地區的古典詩人及其作品(上)>,《國文天地》,16卷8
期,2001年1月。
廖振富,<台灣中部地區的古典詩人及其作品(下)>,《國文天地》,16卷9
期,2001年2月。
廖振富,<不有真情不作詩──讀葉榮鐘詩集《少奇吟草》>,《台灣日報》副刊,2001年4月12日。
廖振富,<新版葉榮鐘詩集《少奇吟草》評介>,《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
42卷,台中市:東海大學文學院,2001年。
廖振富,<可憐家國付浮沈──論櫟社詩人作品中的祖國情結及其演變>,《第
六屆近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央大學中文系出版,2003年3月。
廖振富,<苑裡詩人陳瑚的文學活動及其創作>,《第二屆苗栗縣文學研討會論
文集》,苗栗縣文化局出版,2004年12月
廖振富,<日治時期台灣監獄文學探析──以林幼春、蔡惠如、蔣渭水「治警
事件」相關作品為例>,「日治時期的台灣傳統文學」學術研討會,台
中:東海大學中文系主辦,2004年4月13日。
廖振富,<日治時期台灣監獄文學探析──以林幼春、蔡惠如、蔣渭水「治警
事件」相關作品為例>,《台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萬卷樓圖書公
司,2004年11月。
廖振富,<日治時期台灣監獄文學探析──以林幼春、蔡惠如、蔣渭水「治警
事件」相關作品為例>,《蔡惠如和他的時代》,台北市:台灣大學出
版中心出版,2005年6月。
廖振富,<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人日常生活中的漢文書寫──以張麗俊《水竹居
主人日記》為考察對象>,《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央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中縣文化局主辦,台中縣文化局出版,2005年
9月。
廖振富,<論連橫與櫟社之互動與決裂-兼論櫟社「抗日屬性」之再評估>,《
2005台中學研討會論文集──文采風流》,台中市:台中市文化局出版,
2005年12月。
廖振富,<日治時期台灣古典詩中的劉銘傳──以櫟社徵詩(1912)作品為討論
範圍>,《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 45 卷,2004年。
廖振富,<論葉榮鐘詩作手稿及其相關資料之研究價值>,國科會95年度補助研究計畫:編號NSC 95-2411-H-003-032,2006年10月22日。
廖振富,<葉榮鐘詩集《少奇吟草》定稿>,《全台詩》,國家臺灣文學館、遠流出版社共同出版,2004年5月28日。
廖振富,<滄桑如夢憶群英──葉榮鐘《少奇吟草》所反映的的師友情誼與台灣精神>,日治時期台灣傳統詩研討會,2004年5月29日。
廖振富,<與「二二八事件」相關之台灣古典詩析論──以詩人作品集為討論範圍>,《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期,2005年6月。
廖振富,<猶有宿根摧未了,春來猶可競芳菲-與「二二八事件」相關之台灣
古典詩內涵析論>,「張達修及其同時代漢詩人學術研討會」,中正  
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台灣文學研究所主辦,2005年6月。
廖振富,<論葉榮鐘六○年代的散文創作及其文學史意義>,「苦悶與蛻變60、
70年代台灣文學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東海大學中文系主辦,
2006年11月11~12 日。
廖振富,<皇民化浪潮下的文化抵抗策略-論太平洋戰爭(1941~1945)期間的櫟社活動>,「皇民化與台灣」台日學術研討會,台南: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日本拓殖大學主辦,2006年5月。
廖振富,<櫟社與鹿港之淵源及其相關作品探析>,《2004年彰化研究兩岸學
術研討會──鹿港研究論文集》,彰化縣文化局出版,2004年12月。
廖振富,<近年新出土櫟社文獻及其研究現況述評>,「台灣儒學文獻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2005年5月。


三.研究專書

廖振富主編,《中台灣古典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縣:台中縣文化局,
2002年。
廖振富、丁肇琴等人聯合編撰,《國文選》(大學用書),台北市:三民書局,2006年6月。
廖振富、施懿琳等人聯合編撰,《全臺詩》,第一至五冊,國家臺灣文學館、遠流出版社共同出版,2004年。
廖振富,《櫟社研究新論》,台北市:國立編譯館,2006年3月。
莊萬壽,《台灣論》,台北市:玉山出版社,1996年。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台北縣:駱駝出版社,1997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文學界雜誌社,1993年。
張深切,《張深切全集》,共12冊,台北市:文經社,1998年。
南方朔,《帝國主義與臺灣獨立運動》,台北市:四季出版社,1980年。
王詩琅,《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台灣》,台北市:眾文圖書公司,1980年。
王詩琅,《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台北市:稻鄉出版社,1988年。
王曉波,《台灣史與近代中國民族運動》,台北市:帕米爾書店,1986年。
王曉波,《台灣史與台灣人》,台北市:東大圖書,1988年12月。
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中國山東:山東教育出版,1999年。
江寶釵,《台灣古典詩面面觀》,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出版,1999年。
李南衡,《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共計五冊,台北市:明潭出版社,民1979年3月。
李南衡,《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 文獻資料選集》,台北市:明潭出版社,1979年3月。
黃武忠,《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0年8月。
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台北市:自立晚報,1991年2月。
李筱峰,《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市:自立晚報,1993年,修訂版。
李筱峰,《台灣,我的選擇!》,台北市:玉山社出版,1995年。
李筱峰,《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台北市:玉山出版社,1996年。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上),台北市:玉山出版社,1999年。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下),台北市:玉山出版社,2001年。
史 明,《臺灣人四百年史》,台北市:草根文化出版社,1998年4月。
田 玨,《台灣史綱要》,中國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呂正惠,《殖民地的傷痕──台灣文學問題》,台北市:人間出版社,2002年。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台北市:自立晚報社,1992年8月。
林柏維,《台灣文化協會滄桑》,台北市:台原出版社,1993年6月。
林瑞明,《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台北市:允晨,1993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市:允晨,1996年7月。
連 橫,《台灣通史》,台北市:幼獅出版社,1977年。
連 橫,《台灣通史》,卷二四<藝文志>,台南縣:台南縣政府出版,1980年。
連 橫,《台灣詩乘》,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75年。
洪棄生,《瀛海偕亡記》,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寄鶴齋詩集》,南投:省文獻委員會,1933年。
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寄鶴齋詩話》,南投:省文獻委員會,1933年。
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寄鶴齋古文集》,南投:省文獻委員會,1933年。
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寄鶴齋駢文集》,南投:省文獻委員會,1933年。
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八州詩草》,南投:省文獻委員會,1933年。
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八州遊記》,南投:省文獻委員會,1933年。
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台灣戰紀、中東戰紀、中西戰紀、時勢三字編》,南投:省文獻委員會,1933年。
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寄鶴齋選集》,南投:省文獻委員會,1933年。
洪炎秋,《廢人廢話》,台中市:中央書局,1964年。
洪炎秋,《淺人淺言》,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11月。
洪銘水,《台灣文學散論:傳統與現代》,台北市:文津出版,1999年12月。
洪子誠、孟繁華主編,《當代文學關鍵詞》,中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2年。
吳福助,《台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台北市:文津出版,1999年。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8年。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市:允晨出版社,2003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市:麥田,2000年。
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台灣近代名人誌》第5 冊,台北市:自立晚報
出版部,1990年10月。
張良澤、張瑞雄、陳碧奎合編,《高座海軍工廠台灣少年工寫真帖》,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7年。
陳芳明(筆名宋冬陽),《放膽文章拚命酒》,台北市:林白出版,1988年。
陳芳明,《蔣渭川和他的時代》,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6年。
陳芳明,《謝雪紅評傳》,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6年,8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市:麥田出版,2002年。
陳昭瑛,《台灣詩選注》,台北市:正中書局,1996年。
陳昭瑛,《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市:正中書局,1998年4月。
陳義芝,《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市:聯經出版,1998年12月。
陳義芝,《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聯經出版,1999年。
陳建忠,《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台北:春暉出版社,2004年1月。
陳柔縉,《囍事台灣》,台北:東觀出版社,2007年1月。
程玉凰,《嶙峋志節一書生──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台北:國史館,1997年。
沈起予,《文化霸權》,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1年。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市:草根文化出版社,1998年。
郭洪紀,《新國家主義》,台北市:揚智文化出版社,1996年。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台北市:揚智文化出版社,2000年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7年。
施懿琳、許俊雅、楊翠,《台中縣文學發展史》,豐原市:中縣文化中心,1995年6月。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上),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5月。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下),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5月。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0年6月。
施懿琳,《跨語、飄泊、釘根──台灣新文學研究論集》,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0年6月。
施懿琳、余美玲、廖振富、黃美娥合著,<葉榮鐘《少奇吟草》註析>,《台中地區古典詩編註期末報告書》,台中縣:台中縣文化局,2001年。(尚未刊行)
施 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市:新地文學,1997年。
劉登翰主編,《台灣文學史》上卷,中國大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年。
劉登翰主編,《台灣文學史》中卷,中國大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年。
劉登翰主編,《台灣文學史》下卷,中國大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年。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市:春暉出版,1997年。
彭瑞金,《驅除迷霧,找回祖靈:台灣文學論文集》,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0年。
許俊雅,《台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台北市:國立編譯館,1997年。
許俊雅主編,《台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 年11月。
莊永明,《台灣名人小札》(一),台北市: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1989年8月。
莊永明,《文學台灣人》,台北市:遠流出版,2001年10月。
戴國煇、葉芸芸著,《愛憎二二八》,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2年。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台北市:帕米爾書店,1985年7月,初版。
廖一瑾(廖雪蘭),《台灣詩史》,台北市:武陵出版,1989年。
莫 渝、王幼華主編,《第二屆苗栗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苗栗縣文化局出版,2004年12月。
許南村,《反對言偽而辯》,台北市:人間出版社,2002年。
謝永光,《日軍慰安婦內幕》,台北市:聯亞出版,1995年。
鍾肇政編,《台灣文藝》第62期,1979年3月。
鍾美芳,《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上),台北市:臺北文獻委員會,台北文獻
第78期。
鍾美芳,《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下),台北市:臺北文獻委員會,台北文獻第79期。
鄭麗玲,《台灣人日本兵的【戰爭經驗】》,板橋市: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台南縣:台南縣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1998年。
寺田近雄著,廖為智譯,《日本軍隊用語集》,台北市:麥田出版,1999年。
勝尾金彌,《半個太陽:台灣少年工物語》,台北市:開今文化,1993年。
磯村生得,李英茂譯,《失落祖國的人》,台中市:晨星出版,1996年。
磯村生得,李英茂譯,《少年上戰場》,台中市:晨星出版,1998年。
中島利郎,《一九三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彚編》,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3年。
下村作次郎,邱振瑞譯,《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7年。
大前研一,《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商業週刊出版,2006年10月16日。
保羅.奧默羅德,《蝴蝶效應經濟學:一項關於社會與經濟行為的新理論》,(Butterfly economics a new general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behavior),台北:聯經出版,200年9月6日。
賽門.辛(Simon Singh)著,劉燕芬譯,《碼書:編碼與解碼的戰爭》,台北市:台灣商務,2000年。
傅道彬,于茀著,《文學是什麼》,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愛德華.W.薩伊德(Edeard W.Said),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中國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Avinash Dixit 與 Susan Sdeath著,藍兆杰、徐偉傑、陳怡君合譯,《策略的賽局》,台北市:弘智文化,2002年。
Franz Oppenheimer,薩孟武譯,《國家論》,台北市:東大圖書出版,1986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1994年。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J.Hobsbawm)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市:麥田出版社,1997年。
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國的年代:1875-1914》,台北市:麥田出版社,1997年3月15日。
艾尼斯特.葛蘭納(Ernest Gellner),李金梅譯,《國族主義》,台北市:聯經,2000年。
艾尼斯特.葛蘭納(Ernest Gellner),李金梅譯,《國族與國族主義》,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1年。。
巴特.穆爾-吉爾伯特(Bart Moorw-Gillert)著,陳仲丹譯,《後殖民理論:語境、實踐、政治》,中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柯林斯(Jim Collins)著,齊若蘭譯,《從A到A+:向上提升,或向下沈淪?企業從優秀到卓越的奧秘》,台北市:遠流,2002年。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著,李明、周宜芳、胡瑋珊、楊美齡合譯,《長尾理論(The long tail):打破80/20法則的新經濟學》,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 2006年。
政大中文,《台灣文學學報.第一期》,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2000年。
政大文學院編輯,《第五屆「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
成功、劉銘傳】》,台北市:政大文學院,2003年。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台灣慣習記事》,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
中央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輯,《中央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8期》,1994年。
台北市圖書館,《第三屆台北文學獎作品集》,台北市:台北市圖書館,2000年。
東海大學中文系編:《台灣古典文學與文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東海文學院,《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1卷》,台中:東海文學院,1991年。
東海文學院,《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2卷》,台中:東海文學院,1991年。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新竹:清華大學國際會議廳,1998年11月21日~22日。
婦女救援基金會主編,《台灣慰安婦報告》,台北市:臺灣商務,199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世界華文文學中心編寫,《台灣地區文學透視》,中國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四.學位論文

陳三郎,《日據時期台灣留學生之研究》,台中縣:東海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年。
施懿琳,《日據時代鹿港民族正氣詩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5年6月。
吳奕蒼,《日治時期鹿港地區新文學研究》,台北縣: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1996年6月。
廖振富,《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痴仙、林幼春、林獻堂》,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5月。
戴振豐,《葉榮鐘與台灣民族運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6月。
陳淑娟,《賴和漢詩的主題思想研究》,台中縣:私立靜立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6月。
張桂華,《苦悶時代下的文學──1932年《南音》的文學訴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李泰德,《文化變遷下的台灣傳統文人──黃得時評傳》,台北師範國文所碩論,1999年6月。
劉妮玲,《台灣民變之研究》,台北:師大歷史研究所,1983年6月。
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6月。
李文卿,《殖民地作家書寫策略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2001年6月。
黃文車,《黃石輝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1年6月。
柳書琴,《荊棘道路: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7月。
藍建春,《「台灣文學史」觀念的歷史考察》,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1月。
陳建忠,《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
李貞瑤,《陳逢源之漢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年6月。
崔末順,《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3年6月。
橋本恭子,《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志》研究──以「外地文學論」為中心》,新
竹:清華中研所碩論,2003年6月。
邱靖桑,《洪棄生社會詩研究》,台中縣: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賴金英,《葉榮鐘及其文學研究》,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第三屆中國文學系碩
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6月。
陳盈達,《文化遺民的悲鳴與哀愁──周定山漢詩研究》,台中縣:私立靜立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6月。


五.網路資料

〒「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網站網址為:http://140.114.72.37/jcyeh/main-plan.htm;http://140.114.72.37/jcyeh/main-track.htm
〒「葉榮鐘先生紀念獎學金」網站網址為:http://wayne.cs.nthu.edu.tw/~iosoc/news/
〒台灣歷史辭典:http://taipedia.cca.gov.tw/taipedia/dict/index.aspx
〒臺灣古典文學研究室網站:http://140.116.14.95/classes/studwork/s0012.htm
〒《自由廣場》網站: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feb/28/today-o1.htm
〒陳柔縉「金星凌日」個人部落格,報導<封面人物,他們是葉榮鐘和施纖纖>:http://www.wretch.cc/blog/ginciao&article_id=4674943
〒「台灣櫻花的種類」,網站網址:http://ws2.wsps.tyc.edu.tw/t023/newfile1.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施懿琳,《日據時代鹿港民族正氣詩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5年6月。
2. 柯林斯(Jim Collins)著,齊若蘭譯,《從A到A+:向上提升,或向下沈淪?企業從優秀到卓越的奧秘》,台北市:遠流,2002年。
3. 鍾美芳,《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下),台北市:臺北文獻委員會,台北文獻第79期。
4. 鍾美芳,《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上),台北市:臺北文獻委員會,台北文獻
5.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台北市:帕米爾書店,1985年7月,初版。
6. 許俊雅,《台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台北市:國立編譯館,1997年。
7.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7年。
8. 林瑞明,《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台北市:允晨,1993年。
9. 王詩琅,《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台灣》,台北市:眾文圖書公司,1980年。
10. 廖振富,<與「二二八事件」相關之台灣古典詩析論──以詩人作品集為討論範圍>,《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期,2005年6月。
11. 廖振富,<論葉榮鐘詩作手稿及其相關資料之研究價值>,國科會95年度補助研究計畫:編號NSC 95-2411-H-003-032,2006年10月22日。
12. 廖振富,<日治時期台灣古典詩中的劉銘傳──以櫟社徵詩(1912)作品為討論
13. 廖振富,<新版葉榮鐘詩集《少奇吟草》評介>,《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
14. 廖振富,<台灣中部地區的古典詩人及其作品(下)>,《國文天地》,16卷9
15. 廖振富,<台灣中部地區的古典詩人及其作品(上)>,《國文天地》,16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