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6: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蘇育賢
研究生(外文):Yu-Xian Su
論文名稱:文化素養與資訊化的權力地理學:臺北市立圖書館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Cultural Literacy and Informationalization in Power-Geography: A Case Study of Taipei Public Library
指導教授:王志弘王志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u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5
中文關鍵詞:公共圖書館臺北市立圖書館社會空間圖書館員文化中介者文化科技文化治理權力文化素養資訊化社會空間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9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1980年代以來,台灣公共圖書館發展歷經重大轉變,設置目的從社會教育轉向文化功能;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公共圖書館組織和文化學習則越來越以「文化科技」的方式被組織與建構;空間形式表現也漸漸以「誠品化」作為其文化美學的藍圖。這樣的轉變正好聯繫上了「文化素養」、「文化科技」這兩個具有研究意義的範疇,同時說明了官方如何運用文化治理的方法,以「文化」的正當性,維繫社會既有秩序和塑造認同作用。

本研究以臺北市立圖書館為研究的場域,回溯臺北市立圖書館從日治時期迄今的發展政策、官方歷史文獻,來掌握各個時期文化素養與文化科技所發揮的關鍵作用。其次,透過文明化儀式的概念,討論三個具體案例,分析文化素養修辭的轉變,並討論文化治理模式的轉變,並非支配關係的消失,而是透過不同的文化價值重新上演。因此,我們還是得質疑這究竟是誰的文化素養?誰的公共圖書館?

此外,本研究的另一個討論重點,則落在公共圖書館員的自我定位。不同於一般圖書館學界對於圖書館員管理組織的討論,本研究從館員實際的勞動過程出發,發現館員在文化治理上,既是執行者也是受規訓者,甚至在面對多重剝削和控制後,普遍認為自己只是「文化勞工」,覺得自己離專業很遠。然而,再細究圖書館員在勞動過程裡企圖扮演「文化中介者」的角色,雙重性格的拉扯,更可以了解文化治理╱文化素養╱文化科技的實際運作情形,同時討論這樣的勞動主體雖然在制度組織中受到束縛,但也可能使文化治理的機制因而產生鬆動的機會。

最後,筆者回到重新思索公共圖書館定位的討論,而位於社區的公共圖書館正是個重要的契機:讓公民對公共領域的再生,帶有一種從生活出發的創意和反思。另一方面,期許圖書館員可以透過社區社群活動改變公共圖書館既有的刻版印象,逐漸開創出「互惠的(Reciprocity)社會空間」。在這過程中,除了要避免受到官方文化治理計劃吸納,還要認清主流多元文化論背後暗含不平等的陷阱,以消除現有弱勢者的文化表達障礙。同時,要正面地培養各種不同身分的公民在公共領域的基本能力,在面對政府與社會壓迫、宰制的作為時,能具有批判及反省的精神。
第一章 緒論……………………………………………1
前言 打翻記憶的櫃子………………………………………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從藏書樓到現代公共圖書館.......1
第二節 文獻回顧:從文化管理到文化政治......................4
2-1 文化管理導向的圖書館研究…………………………………....5
2-2 文化政治觀點下的圖書館………………………………………7
第三節 分析的取徑:文化治理與文化科技…………………9
3-1 「文化素養」作為一種文化治理……………………………10
3-2 「資訊化」作為一種文化科技………………………………..12
3-3 權力地理學:主體形構、文化勞工與文化公民權……………13
第四節 田野說明與研究方法………………………………15
4-1 田野概況………………………………………………………..15
4-2 研究方法……………………………………………………......17
4-3 研究歷程與反省………………………………………………..19
第二章 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前世今生—文化治理與文化素養修辭的轉變……………………………………21
第一節 日治時期:國民教育養成所…………………………22
第二節 戰後初期:「浴火重生」的國族文化前哨站………..26
第三節 戰後臺北市立圖書館的文化治理與文化科技……...29
3-1 精神建設的反共堡壘…………………………………………30
3-2 從文化建設到顧客導向………………………………………31
3-3 書香社會與終身學習…………………………………………34
3-4 強調地方與社區特色…………………………………………37
3-5 從資訊化到數位學習…………………………………………39
第三章 文明化的儀式……………………………………44
第一節 輕聲細語:身體規訓與現代文明……………………45
第二節 誠品副作用……………………………………….......49
2-1 訂做一個它:「誠品化」的臺北市立圖書館………………….50
2-1.1 空間身分的象徵認證…………………………………………..51
2-1.2 當文案變成一種文學…………………………………………...53
2-1.3 閱讀空間氛圍的營造…………………………………………...55
2-2 我在臺北市立圖書館,也在誠品書店?……………………..59
2-2.1 現代化的文化想像……………………………………………..60
2-2.2 身體的美感經驗與實質空間的互動…………………………..62
2-3 打破神話╱化:誰的「誠品化」?……………………………..65
第三節 智慧型的文化科技……………………………….......66
3-1 利用科技—文化的能力………………………………………69
3-2 弔詭的「自主」與「選擇」………………………………….71
第四章 文化中介者或文化勞工..........................................75
第一節 揭開文化勞工的序幕:服務標準化…………………78
1-1 制度化的組織………………………………………………...79
1-2 服務形象的彼此監控………………………………………...84
1-3 「按表操課」?早晚班與換班制度……………………..88

第二節 文化管制者…………………………………………..94
2-1 「管理員」的迷思……………………………………………95
2-2 雙重性格的英雄:文化中介者………………………………97
第三節 資訊化的衝擊:圖書館學教育的轉型……………101
第四節 現代浮士德:造反的圖書館員……………………..106
4-1 回應矛盾:怠工 vs. 微笑戰爭…………………………….108
4-2 圖書館員站起來……………………………………………111
第五章 公共圖書館與社會空間的形成…………………113
第一節 創造「地方」:顯身現形的公共圖書館……………113
第二節 從文化治理到文化公民權的實踐…………………116
參考文獻…………………………………………………….119

附錄
附錄一 分館閱覽室分布圖……………………………………125
附錄二 臺北市立圖書館大事紀………………………………129
附錄三 我國圖書館館員專業倫理守則……………………….134
附錄四 臺灣圖書館研究所94學年課程一覽表………………136
《教育部公報》336期(2002.12.31),頁10-3。
王兆基(2003)《組織歷程與教師身分形構:台北縣教師會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志弘(1996)〈台北新公園的情慾地理學:空間再現與男同性戀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2期,頁195-218。
王志弘(2003)〈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期,頁121-186。
王志弘(2005a)〈秩序、效率與文明素養:台北市「排隊運動」分析〉,《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4期,頁95-147。
王志弘(2005b)〈記憶再現體制的構作:台北市官方城市書寫之分析〉,《中外文學》,33卷9期,頁7-51。
王志弘(2007)《都市社會運動與文化治理:1990年代迄今的台北經驗》,2007文化研究學會年會論文。
王岫(2006)《愛上圖書館》,台北:九歌。
王梅玲(2005)《英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台北:文華。
王錦雀(2005)〈日本治台時期教育政策與公民教育內容〉,《公民訓育學報》,16輯,頁139-172。
朱政麒(2005)《假面天使:護理人員的認同政治》,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建中(2002)《廿一世紀公共圖書館新論》,台北:文華。
吳美美(2001)《資訊時代的圖書館—新教育思潮與圖書館資訊》,台北:師大書苑。
宋瓊玲(2005)〈數位學習時代公共圖書館的新使命〉,《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2卷4期,頁62-71。
李文龍(1994)〈圖書館—終身教育的場所〉,《中國圖書館學會學報》,53期,頁35-41。
李志銘(2005)《半世紀舊書回味—從牯嶺街到光華商場》,台北:群學。
李尚仁(2002)〈科技使用、軍火工業與英國沒落論的批判—大衛•艾傑頓的科技史史學關懷〉,《當代》,176期,頁12-21。
李欣穎(1998)《誠品副作用:55種上癮的文字慾》,台北:新新聞。
李雪莉(2002)〈全民閱讀大調查:大人、小孩都不愛看書〉,《天下雜誌》,213期,頁212-8。
周均育(2003)《公共圖書館空間及營運改善計劃作業手冊》,台北:文建會發行。
林崇熙(2004)〈導論—技術的權力秘密〉,收於吳嘉苓等編《科技渴望社會》,臺北:群學,頁123-125。
林淑婷(2000a)《台灣地區公共圖書館發展之研究(1977-2000)》,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婷(2000b)〈台灣地區鄉鎮圖書館發展概述〉,《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7卷3期,頁1-8。
林祥昌(2005)《臺北地區公共圖書館問題讀者處遇之研究》,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勤敏(2003)〈公共圖書館如何運用社會資源促進全民終身學習〉,《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0卷3期,頁20-30。
林勤敏(2005)〈縮減成相數位落差的理念與實務-以公共圖書館推展全民數位學習為例〉,《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2卷4期,頁31-45。
邱奕嵩(2005)〈夢幻圖書館不再夢幻〉,《書香遠傳》,29期,頁1。
南方朔(1998)〈當文案變成一種文學〉,收於李欣穎《誠品副作用:55種上癮的文字慾》(頁2-7),台北:新新聞。
姜又梅(2002)〈悠游書海與知識的利器〉,收於于玟主編《臺北市立圖書館五十年史述》(頁33-96),台北:北市圖。
柯裕棻(2004)《恍惚的慢板》,台北:大塊文化。
苗惠芬(1995)《公共圖書館設置區位之研究》,台北:漢美。
袁美敏(2002)〈由點而面,致力扮演社區資訊中心─積極開展服務據點的任務與使命〉,收於于玟主編《臺北市立圖書館五十年史述》(頁149-170),台北:北市圖。
馬世芳等(1998)《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台北:大塊文化。
馬克思(1990)《資本論》(吳家駟譯),臺北:時報。
馬英九(2005)〈市長的話〉,台北市政府編《台北無線網路生活集》(頁1),臺北:台北市政府。
基隆市文化局(2005)《石坂莊作專題展導覽手冊》,基隆:基隆文化局。
張小虹(2002)《在百貨公司遇見狼》,台北:聯合文學。
張之路(2001)《非法智慧》,台北:民生報。
張圍東(2005)《走進日治臺灣時代:總督府圖書館》,台北:台灣古籍。
張維安、陳介玄(1997)《地方社會》,台北:聯經。
莊麗蘭(2000〈台灣公共圖書館發展史:1901-1949年〉,《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28卷1期,頁87-129。
許世瑩(2002)《口述歷史應用在圖書館之研究》,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仲彥(1994)〈終生學習社會的圖書館與自我導向學習〉,《中國圖書館學會學報》,53期,頁11-17。
陳信行(2002)〈法蘭肯斯坦的陰影—技術決定論的前世今生〉,《當代》,176期,頁54-63。
陳政亮(1996)《父權╱兄弟關係:自主工會運作的個案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珍(2003)〈理想的公共圖書館—建設鄉鎮的共同書房〉,文建會編《公共圖書館空間及營運改善計劃作業手冊》(頁20-6),台北:文建會。
陳昭珍(2004)〈如果圖書館像誠品書店〉,《中國時報》,3月2日C1版。
陳柔縉(2005)《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台北:麥田。
陳郁秀(2002)〈台灣圖書館需要更好的政策〉,《天下雜誌》, 263期,頁162-3。
陳家詡(2005)〈臺北市立圖書館扮演數位先鋒〉,《書香遠傳》, 24期,頁18-22。
陳書梅(2005)〈後「誠品化」的公共圖書館營運管理之思考從閱讀角度思考〉,《北縣文化》,84期,頁49-56。
曾旭正(1994)《戰後台北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曾淑賢(2002a)〈兼及教育與行銷的互動策略─重現推廣活動的豐富面貌〉,收於于玟主編《臺北市立圖書館五十年史述》(頁171-212),台北:北市圖。
曾淑賢(2002b)〈從篳路藍縷到國際品質認證〉,收於于玟主編《臺北市立圖書館五十年史述》(頁1-32),台北:北市圖。
曾淑賢(2003)《公共圖書館在終身學習社會中的經營策略與服務效能》,台北:孫運璿基金會。
曾淑賢(2005)〈公共圖書館的策略規劃與策略品質管理〉,《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3卷2期,頁31-49。
黃明居等(2005)〈公共圖書館在數位學習中的定位與推展策略〉,《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2卷1期,頁20-27。
黃祖耀(2003)〈十年來的公共圖書館〉,《中國圖書館學會50週年特刊 》,(頁95-101),台北:中國圖書館學 。
楊繼武(2005)〈行動時代與圖書館服務〉,《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12卷2期,頁28-44。
歌德(1999)《浮士德》(綠原譯),臺北:貓頭鷹。
臺灣文庫(1900)〈台灣文庫設立趣意書〉,《臺灣協會會報》,4卷18號(明治33年3月20日)。
趙剛(2001)〈為何反全球化?如何反?關於全球化的一些問題的思考與對話〉,《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4期,頁49-146。
劉偉鵬(1992)〈台北市立圖書館成立四十年史述〉,《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0卷1期,頁48-59。
歐峻宏(1998)《誠品書店空間的形成因素與形式分析之研究》,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所碩士論文。
蔣文德(2000)《閱讀誠品:全球化中的誠品書店之空間文化形式》,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奇睿(2000)《文化消費的空間研究—書店「文化工業」產品消費現象觀察:以誠品書店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秀菊(2005)〈西洋圖書館發展探析〉,《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學報》,75期,頁1-11。
賴苑玲(2005)〈公共圖書館在數位學習中的定位與推展策略〉,《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 》,22卷4期,頁12-21 。
賴鼎銘(1993)《圖書館學的哲學》,台北:文華。
賴鼎銘(2005)〈圖書館界站起來〉,《立報》,2005/4/6。
謝文華(2006)〈遊民 歡迎來圖書館洗澎澎〉,《自由時報》,2006/10/23/A9版。
韓長澤、張文熙(2002)〈邁入資訊時代的里程碑〉,《臺北市立圖書館五十年史述》(頁255-275),台北:北市圖。
韓維君等(2000)《台灣書店風情》,台北:揚智。
藍佩嘉(1995)《銷售的政治:性別化的勞動身體規訓—兩種化妝品銷售勞動體制(百貨專櫃、傳銷)的比較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佩嘉(1998)〈銷售女體,女體勞動:百貨公司專櫃化妝品女銷售員的身體勞動〉,《台灣社會學研究》,2期,頁47-81。
顧忠華(1993)〈人類的文明與命運—伊里亞斯的學術關懷〉,《當代》,89期,頁16-31。
Althusser, Louis(1990)〈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列寧與哲學》(杜智章譯)(頁151-206),台北:遠流。
Barker, Chris (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羅世宏譯),台北:五南。
Barthes, Roland (1986) “Semiology and the Urban”, in M.Gottdiener & Alexandros Ph.Lagopoulos(eds.), The City and the Sign: An Lntroduction to Urban Semiotics , pp. 87-98.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arthes, Roland (1998)《神話學》(許薔薔、許綺玲譯),台北:桂冠。
Battles, Matthew (2005)《圖書館的故事》(尤傳莉譯),台北:遠流。
Berger & Luckmann ( 1991 )《知識社會學:社會實體的建構》(鄒理民譯),台北:巨流。
Carol, Duncan (1998)《文明化的儀式:公共美術館之內》(王雅各譯),台北:遠流。
Casson, Lionel (2003)《藏書考》(張曌菲譯),台北:新新聞。
Certeau (1984)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reswell, Tim (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
Foucault, Miche (1991) “Governmentality”, in G. Burchill, C. Gordon and P. Miller (eds) , The Foucault Effect: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 Hempstead: Harvester Wheatsheaf, pp.87-104.
Foucault, Michel (1992)《規訓與懲罰 : 監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
Foucault, Michel(1980) “The Eye of Power”, in Colin Gordon(ed.), Power/Knowledge , pp. 146-165. New York: Pantheon.
Giddens, Anthony (2002a)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趙旭東、方文譯),台北:左岸。
Giddens, Anthony (2002b)《民族:國家與暴力》(胡宗澤、趙力濤譯),臺北:左岸。
Hambermas, J (1970) “Technology and Science as Ideology”, in Toward A Rational Society. Boston: Beacon Press.
Harvey, David (1973/1988) 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Harvey, David (1982/1999) The Limits to Capital. London: Verso.
Harvey, David. (2000) Spaces of Hop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ochschild, Arlie(1992)《情緒管理的探索》(徐瑞珠譯),台北:桂冠。
Lash, Scott (2002) Critique of Information. London: SAGE
Massey, Doreen, John Allen and Steve Pile (eds) (1999) City Worlds. London: Routledge.
Noble, David F (1984) Forces of Producti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Peet, Richard (2005)《現代地理思想》(王志弘等譯),台北:群學。
Radford, M. & Radford, G. P. (2003) “Librarians and party girls: 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meaning of the librarian”, The Library Quarterly , 73(1) pp.54-69.
Smith, Philip(2004)《文化理論的面貌》(林宗德譯),台北:韋伯文化。
Webster, Frank (2000)《資訊社會理論》(馮建三譯),台北:遠流。
Wiegand,W. A. (2003) “Reposition a research agenda: What American studies can tech the LIS community about the library in the life of the user”, The Library Quarterly , 73(4) pp.369-382.
Winner, Langdon(2004)〈 技術物有政治性嗎?〉,收於吳嘉苓等編《科技渴望社會》(方俊育、林崇熙譯)(頁123-150),臺北:群學。
Woodward, Kathryn(2004)《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林文淇譯),台北:韋伯。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錦雀(2005)〈日本治台時期教育政策與公民教育內容〉,《公民訓育學報》,16輯,頁139-172。
2. 王志弘(2005b)〈記憶再現體制的構作:台北市官方城市書寫之分析〉,《中外文學》,33卷9期,頁7-51。
3. 王志弘(2005a)〈秩序、效率與文明素養:台北市「排隊運動」分析〉,《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4期,頁95-147。
4. 宋瓊玲(2005)〈數位學習時代公共圖書館的新使命〉,《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2卷4期,頁62-71。
5. 李尚仁(2002)〈科技使用、軍火工業與英國沒落論的批判—大衛•艾傑頓的科技史史學關懷〉,《當代》,176期,頁12-21。
6. 莊麗蘭(2000〈台灣公共圖書館發展史:1901-1949年〉,《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28卷1期,頁87-129。
7. 陳信行(2002)〈法蘭肯斯坦的陰影—技術決定論的前世今生〉,《當代》,176期,頁54-63。
8. 陳家詡(2005)〈臺北市立圖書館扮演數位先鋒〉,《書香遠傳》, 24期,頁18-22。
9. 陳書梅(2005)〈後「誠品化」的公共圖書館營運管理之思考從閱讀角度思考〉,《北縣文化》,84期,頁49-56。
10. 曾淑賢(2005)〈公共圖書館的策略規劃與策略品質管理〉,《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3卷2期,頁31-49。
11. 顧忠華(1993)〈人類的文明與命運—伊里亞斯的學術關懷〉,《當代》,89期,頁16-31。
12. 王全世(民89)。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雙月刊,77,36-47。
13. 李鴻亮(民89)。數位媒體與教材教法的結合(上)。教學科技與媒體,50,37-41。
14. 李鴻亮(民89)。數位媒體與教材教法的結合(上)。教學科技與媒體,51,27-29。
15. 沈中偉(民83)。教育科技的研究派點。教學科技與媒體,1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