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5: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婷儀
研究生(外文):Ting-Yi Wang
論文名稱:象徵經濟的階級界線:台北市衣蝶百貨個案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Class Boundaries across the Symbolic Economy: A Case Study of IDEE Taipei
指導教授:王志弘王志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u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4
中文關鍵詞:百貨公司象徵經濟性別空間勞動過程
外文關鍵詞:Department StoreSymbolic EconomyGender SpaceLabor Proc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7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當前台灣百貨公司的發展趨勢是,百貨公司集團化和大型購物商場林立。面對這種趨勢,傳統中小型百貨公司為了生存,紛紛轉型朝主題館邁進,鎖定特定消費族群,本文研究的衣蝶台北即是集團化和中小型百貨轉型的最佳例證。衣蝶台北在1995年確立以「女性專屬大店」為主要行銷策略,將顧客群定位在心理年齡層18-35歲的女性消費者,館內陳設、販賣商品和服務內容,皆以此為主要考量。此外,衣蝶台北屬於力霸集團企業之一,力霸集團的產業橫跨水泥、飯店、百貨、紡織及營建,2007年力霸集團爆發財務危機,影響衣蝶百貨甚鉅,百貨公司集團化使得百貨公司的命運與整個集團興衰牽連在一起。
  本文考察做為都市象徵經濟之一環的百貨公司,關注象徵經濟的趨勢如何影響銷售業資本的勞動管理制度、百貨公司內部陳設與空間氣氛、商品行銷策略,以及置身其中慇勤服務的勞動者和選逛的消費者。本研究發現,在衣蝶台北「女性空間」的特殊氛圍和勞動操作過程中,充斥著階級界線的塑造、維繫與跨越,以及性別特質的挪用、建構與協商。深陷在各種象徵經濟之階級界線與跨越的不同主體,彼此也會相互召喚和模仿。
  本論文主要區分為三大部分:首先,追溯台灣百貨公司象徵經濟的演化歷史,以及從業人員的社會特性和趨勢,鋪陳出羽化衣蝶的背景。其次,作者描繪衣蝶台北塑造的百貨公司空間氛圍:在消費與身體展演的亮麗前台,種種空間氛圍誘引著特定女性消費者入內購物,但是在勞動與休息的破敗後台,卻上演了勞動者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隱形與現身、監看與協商;第三,本文進一步考察百貨公司內部不同性別的勞動身體操演,解說資方如何以威脅兼利誘的壓榨手法來支配勞動者,發明各種趕工遊戲來馴化勞動者,製造甘願。再者,勞動者在這個勞動場域中,也必須扮演不同角色和擔任溝通的身體。
  本文於結論中指出,百貨業的工時和地點不固定,勞動者彼此串聯團結發聲不易,加以任用約聘人員乃時勢所趨,從事百貨業的勞動者,前景可謂堪慮。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意識:象徵經濟的階級界線1
第二節 文獻回顧2
1-2.1 象徵經濟與體驗-情感行銷3
1-2.2 百貨公司的空間4
1-2.3 面貌模糊的服務業女性5
第三節 理論探討與分析架構8
1-3.1 經濟與文化的交匯9
1-3.2 勞動與消費的身體政治11
1-3.3 空間的規訓:誘惑與抵抗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和歷程16
1-4.1 研究方法16
1-4.2 關於研究倫理16
第五節 田野概述與章節介紹17
1-5.1 田野概述17
1-5.2 章節介紹19

第二章 流轉的百貨公司象徵符號22
第一節 百貨公司的誕生22
2-1.1 日據時代:「現代化」的奇觀建築23
2-1.2 戰後至1980年代:物美價廉的大型雜貨店24
2-1.3 1980年代:什麼都買,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26
第二節 百貨公司的象徵經濟轉化28
2-2.1 1990年代以後的發展趨勢:差異化與風格化28
2-2.2 羽化衣蝶31
第三節 消費天堂中的勞動人口33
2-3.1 早期專櫃小姐的工作概況33
2.3.2 百貨業勞動結構的性別分工37

第三章 銷售「女體」:百貨公司的美麗糖衣39
第一節 「體貼」女性的促銷手法39
第二節 女性空間44
第三節 女性勞動者的後台人生48
3-3.1 員工空間49
3-3.2 在「女性空間」尋找空間的女人56

第四章 百貨公司的性別勞動59
第一節 威脅利誘的壓榨手法60
4-1.1 站在前線的小卒們60
4-1.2 金錢堆砌出的規矩63
4-1.3 軍事化管理67
第二節 製造被馴化的心70
4-2.1 百貨公司的趕工遊戲-業績壓力71
4-2.2 「有趣的」競賽遊戲76
4-2.3 資方對不同職位間的厚此薄彼80
第三節 勞動者的鏡中倒影83
4-3.1 美貌的外表84
4-3.2 制服代表著身分87
4-3.3 勞動者=消費者90
第四節 角色扮演-溝通的身體94
4-4.1 抓住顧客的胃口95
4-4.2 同儕間的諜對諜98
4-4.3 不同職位的叢束102
第五章 明天過後的危機112
第一節 約聘人員在百貨業的出現112
第二節 未來的展望:永生永世的服務業114
第三節 沒有開始的結束117

參考文獻118
附錄一122
附錄二125
附錄三127
附錄四128
附錄五131
附錄六133
附錄七134
附錄八135
Adorno, Theodo W.(1997)〈文化工業再探〉,收於Jeffrey C. Alexander主編《文化與社會》(吳潛誠譯),頁318-29,台北:立緒。
Baudrillard, Jean(1997)《物體系》(林志明譯),台北:時報文化。
Bauman, Zygmunt(2002)《工作、消費與新貧》(王志弘譯),台北:巨流。
Bocock, Robert(1995)《消費》,張君玫譯,台北:巨流。
Braverman, Harry(1979)《勞動與壟斷資本》,台北:谷風。
Burawoy, Michael(2005)《製造甘願》(林宗弘、張烽益等譯),台北:桂冠。
Casstells, Manuel (1997)〈流動空間:資訊化社會的空間理論〉(王志弘譯),《城市與設計學報》1: 1-15。
Crang, P. (1997) “Cultural turs and the (re)constitution of economic geography introduction to section one”, in Georaphies of Economies(pp. 3-15). London: Lee, R. & Wills, J.
Falk, Pasi and Campbell, Colin(2003)《血拼經驗》,陳冠廷譯,(2003),台北:弘智。
Glennie, P. D and Thrift, N. J. (1992) “Modernity, Urbanism and Modern Consumption”, i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10(pp. 423-43).
Goffman, Erving.(1997)〈框框外的活動〉,收於Jeffrey C. Alexander主編《文化與社會》(吳潛誠譯),頁144-58。台北:立緒。
Granovetter, M. (1992)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ness”, in 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pp. 53-81). Boulder: Granovetter, M. & Swedberg, R.
Harvey, D. (1989) The Urban Experience. Oxford: Bail Blackwell.
Harvey, David(1982/1999)The Limits to Capital. London: Verso.
Hine, Thomas(2003)《Shopping演化史》(夏嘉玲、陳光遠譯),台北:雅言文化。
Hocbscbild , Arlie Russell(1992)《情緒管理的探索》(徐瑞珠譯),台北:桂冠。
Hsiung, Ping-Chun(1996)Living Rooms as Factories: Class, Gender and the Satellite Factory System in Taiwan.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Kung, Lydia(1994)Factory Women in Taiwan. 2nd ed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ash, S. & Urry, J. (1994) 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 London: Routledge.
Lofland, John(2005)《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任凱、王佳煌譯),台北:學富。
Marcuse, Hebert(2000)〈從共識型態到工具性控制〉,收於Jeffrey C. Alexander主編《文化與社會》(吳潛誠譯),頁329-40,台北:立緒。
Marx(1847)〈共產黨宣言〉,收於《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頁225-737,北京:人民。
McDowell, Linda(1999)《性別、認同與地方》(王志弘譯),台北:群學。
Mies, Maria (1998) Patriarchy and Accumulation on a World Scale: Women i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London and New York: Zed Books.
Parkes, Don and Nigel, Thrift (1980) “Time-geography: The Lund Approach”, in Time, Spaces, and Places: A Chronogeographic Perspective(pp. 243-278).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Sayer, A. (1997) “The dialectic of culture and economy”, in Geographies of Economies(pp. 16-26). London: Lee, R. & Will, J.
Schmitt, Bernd H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 Feel, Think, Act 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 London and New York: Free Press.
Slater, Don(2003)《消費文化與現代性》(林佑聖、葉欣怡譯),台北:弘智。
Thompson, E. P.(1963)《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錢乘旦譯),南京:譯林。
Weisman, Leslie Kanes(1997)《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王志弘、張淑玫、魏慶嘉譯),台北:巨流。
古明君(1996)《傳銷使妳美夢成真?》,台北:書泉。
伍明莉(2002)《女性、消費、空間-女性衣蝶在嘉義市的消費文化空間詮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春蕤編(2003)《性工作研究》,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李玉瑛(2005)《Shopping 文化 ─ 逛街與百貨公司》,「去國。汶化。華文祭:2005 年華文文化研究會議」(1月8-9日),台北:交通大學。
李妙虹(2003)《戰後台灣婦女的社會地位(1970-2000)》,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李翔雲(2002)《高感性打造品牌時裝識別之體驗-以傅子菁時裝為各案研究》,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傳明(2002)《百貨公司賣場環境與氣氛塑造之探索性研究:以中興百貨為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學政(1999)《台北市百貨公司經營型態與空間區位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邱玉珍(2002)《此岸到彼岸-從中小企業產業外移看頭家娘角色轉變》,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星野克美(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黃恆正譯),台北:遠流。
柏蘭芝(1993)《經濟再結構中的婦女就業變遷與地域空間轉化-台北縣成衣業關廠女工再就業的個案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慧文(1998)《12個上班小姐的生涯故事》,台北:唐山。
高碧英(2001)《百貨公司的消費空間圖像建構與詮釋─以高雄市大統百貨和平店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小虹(2002)《在百貨公司遇見狼》,台北:聯合文學。
張愛玲(1991)《流言》,台北:皇冠。
張瓊莉(2003)《以體驗行銷觀點探討商店氣氛與消費者體驗之研究-以購物中心為例》,嘉義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炳琨、張長義(2004)〈地理學的文化經濟與地方再現〉,《地理學報》35:81-99。
連詩雅(2005)《生命商品化的勞動體制:台灣壽險業的銷售勞動研究》,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曼(2001)《移動與束縛─台汽客運車掌小姐的勞動過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信行(2006)〈階級與文化〉,收於王志弘主編《反思多元文化》,台北:世新大學。
陳柔縉(1989)《台灣西方文明的初體驗》,台北:麥田。
陳貞樺(1999)《台北市百貨公司經營型態與空間區位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瑤坤(1997)《百貨公司的空間生產與空間意義之研究-以台北市太平洋崇光百貨公司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黃元淳(2002)《象徵經濟的空間化-進口精品品牌服飾的空間行銷之研究》,台灣大學地理環經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宏志(1989)《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與解釋》,台北:天下文化。
蔡佩珊(2004)《以消費體驗觀點探討商店氣氛、消費者情緒與意象之關係-以北區購物中心為例》,嘉義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1986)〈光復後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上)(下)〉,見廖正宏等(編)《光復後台灣的農業政策的演變-歷史與社會的分析》,頁53-73。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謝國雄(1998)《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台北: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藍佩嘉(1995)《銷售的政治:性別化的勞動身體規訓》,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佩嘉(1998)〈銷售女體,女體勞動:百貨專櫃化妝品女銷售員的身體勞動〉,《台灣社會學研究》2: 47-81。
〈2003製造業生產結構變動概況〉、〈中華民國九十年台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http://www.dgbasey.gov.tw/dgbas03/bs3/analyse/new92011.htm), 2005/11/27
《2002兩岸加盟制度及發展研究報告》、《91年度台灣地區服務業經營活動報告》。(http://www.moea.gov.tw/~meco/doc/ndoc/s7_p07.htm), 2005/11/27
中華民國購物中心協會。(http://www.scdc.org.tw/case_tw/index.php), 2005/11/27
經濟部商業司網站。(http://www.moea.gov.tw/~meco/doc/ndoc/), 2005/11/2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