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健次(1982)。幼兒體育遊戲。臺北:健行文化。
王純貞(1997)。幼兒遊戲與體力的培養。幼教研究,76,6-8。
王文科(1988)。課程論。臺北:五南圖書。
水心蓓(2005)。動作教育概念詮釋與定義。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18卷第2期(94年9月)379~400。
中華民國少年才能發展協會(2004)。媽媽手冊。臺北:中華民國少年才能發展協會。
功文文教機構網站(2007)。功文理念。取自http://www.kumon.com.tw/。
功文文教機構網站(2007)。教材。取自http://www.kumon.com.tw/。
功文文教機構網站(2007)。教具。取自http://www.kumon.com.tw/。
功文文教機構教務處(2006)。初期學習的基本行動。功文文教機構。
功文文教機構。(2005)。2005 第十屆亞洲第十二屆台灣功文式教育論文研究大會論文集。台北,功文文教機構。
功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功文理念的實踐家。功文之路110,22,2-9。
功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伴輔導員的幼兒全體學習。功文之路105。
功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親職教育由親子時段作起。功文之路110,1-8。
功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幼兒學習手冊。功文之路112,19-24。
功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遊戲創造無限學習。功文之路115,6-10。
功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幼兒親子時段。功文之路116,9-10
功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功文式教育學習紀錄手冊。功文文教機構。
功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國語學力診斷測驗K2。功文文教機構。
功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數學學力診斷測驗K2。功文文教機構。
幼稚教育法(1981)。總統七0 臺統(二)義字七二五八號令。
江麗莉(1997)。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臺北:五南圖書。
朱敬先(1992)。幼兒教育。臺北:五南圖書。
汪鴻鑫(2004)。幼兒親子時段-0 至6 歲能力的開發。臺北:功文文教機構。
兵大衛(1984)。兒童遊戲教學的課程設計。亞洲體育季刊,7,75。
呂翠夏(1986)。幼兒之創造力、玩具類別與假想遊戲的關係。臺南師院學報,19,93-104。
呂翠夏(1988)。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臺北:桂冠。
宋維村、劉可屏(1986)。玩的學問。健康世界,52,28-30。
65
李小玲(1991)。幼兒遊戲傾向與偏好。造園季刊,8,29。
李建昌(2003)。幼兒潛能開發的魔法書-親子時段。臺北:功文文教機構。
阮志聰(1989)。幼兒智力與基礎性運動能力相關之研究。國教學報,2, 251-277。
何惠君。(2005)幼兒多元智能學習成果之實證研究-一個托兒所的個案分析。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沈文婷(1997)。幼兒扮演遊戲之研究。未出版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邱志鵬(1987)。從世界幼教演進簡史及各國幼教發展現況論我國幼教的問題與改進建議,載於學前教育比較研究。臺北:臺灣書店。
林風南(1979)。幼兒身高、體重與運動能力相關之研究。臺南師專學報,12,133-153。
林風南(1993)。幼兒體能與遊戲。臺北:五南圖書。
林曼蕙、林春生、邱金松、賴和海(1981)。幼兒體力理論與實務。臺北:幼獅文化業。
林朝風(1994)。幼兒教育原理。高雄:復文圖書。
林鈺專(1993)。兒童遊戲設施安全性考量之研究。未出版之。
全國幼教資訊網(2007)。幼兒資訊。http//wwwece.moe.edu/tw/preschool.html
徐錦興(1991)。不同指導者參與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體能發展的影響。未出版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桂冠(1999)。幼教課程─當代研究回顧。臺北:桂冠圖書。
張翠娥、吳文鶯(1997)。嬰幼兒遊戲&教具。臺北:心理出版社。
張欣戊(1989)。發展心理學。臺北:空大出版。
張世宗(1991)。「兒戲」非兒戲─「玩」是什麼?。學前教育,5(7),12-15。張秋雄(2000)。孩子樂讀書。台中縣:日之昇文化。
張孝筠(2002)。我國設立幼兒學校可行性之探討。幼教簡訊,第七期,頁1-3。
黃薏舒(1987)。我國幼稚園課程發展模式─質得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慧真(1991)。兒童發展。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黃瑞琴(1994)。論幼稚園遊戲課程的取向。臺北師院學報,7,881-916。
黃永寬(2000)。論幼兒運動遊戲的價值。學校體育雙月刊,10(59),37-43。黃富順(2000)。 成人教育導論。台北:五南圖書。
許宗義(1984)。幼兒體力和運動。臺北:理科出版社。
許錦春、林素娟(1992)。幼兒遊戲行為探討。傳習,10,237-246。
許麗鳳(1996)。幼兒體能遊戲。臺北:書泉圖書。
許慧貞譯(2001)。打造兒童閱讀環境。P4~p72。
許義雄(2000)。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臺北:國立編譯館。
許義雄(1998)。社會變遷與學校體育。載於許義雄主編,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上冊(頁1~35)。台北:師大書苑。
66
許瑞峰、王義忠、蘇嘉祥、呂岱倫(1992)。動作教育的簡介。國教月刊,38(3/4),32-48。
教育部(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93)。發展與改進幼稚教育中程計畫。臺北: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章淑婷(1987)。幼兒社會能力、遊戲行為、互動特質與其同儕地位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31-133。
郭靜晃(1997)。遊戲與教育。教育研究雙月刊,58,5-23。
郭靜晃(2000)。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臺北:洪葉文化。
郭靜晃(1982)。遊戲對兒童合作行為之影響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正奇(1996)。幼兒期生長發育與運動能力之調查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教練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陳忠仁(1994)。動作教育的課程展開。載於動作教育的教學與應用(頁7~14)。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印行。
陳淑敏(2006)如何引導幼兒閱讀故事書以增進幼兒的語言發展。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二十四期 頁 41-60。陳淑敏(1999)。幼兒遊戲。臺北:心理出版社。
陳英三、林南風、吳新華譯(1995)。動作教育的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圖書。
陳信全(2002)。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程相仁(2004)。網路3D/VR 幼兒律動教學支援系統之開發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楊淑朱(1995)。幼兒遊戲課程之探討與分析。教師之友,31(1),59-67。楊金寶(2005)。幼兒能力指標之迷思。幼教資訊第31期。
董青枚(2001)。走出好書迷思。學前教育,p16~18。
董青枚(2001)。讀出幸福的滋味。學前教育,p9~12。
鄭珮珮 陳盈如 楊佳玲 陳依萍(2001)。親子共讀與閱讀情境對幼兒語文提升之探討。中台醫護技術學院。
潘慧玲(1991)。兒童遊戲之研究。國科會研究報告。
劉馨(2000)。學前兒童體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劉惠玲(1992)。談蒙特梭利動作教育。科學啟蒙學報,7,39~-46。
駱金木(1991)。幼兒遊戲之我見。幼兒教育年刊,4,69-75。
盧美貴(1988)。幼兒教育概論。臺北:五南圖書。
盧美貴(2003)。我國五歲幼兒基本能力與學力指標建構研究。臺北:教育部國民教司。
盧素碧(1993)。幼兒的發展與輔導。臺北:文景出版社。
學前教育雜誌(1991)。玩具與幼兒。臺北:信誼基金。
67
二、英文部分
Arnold, D., Lonigan, C, Whitehurst, G., & Epstein, J. (1994). Accelerating language development through picture-book reading: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to a videotape training forma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6, 235-243.
Adams, M. (1990). Learning to read: Thinking and learning about print. Cambridge, MA: MIT Press. Bruner, J. S. (1972). The nature and uses of immatur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7, 687-708.
Fein, G. (1979). Play in the acquisition of symbols. In Current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d. L. katz. Norwood,NJ:Ablex.
Frosting, M. (1985). 運動教育的理論與實務(許義雄譯)。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原著1978年出版)。
Fein, G., Rivkin, M. S. (1986). The young child at play.Washington: National Assoc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Young Children. Hughes, F. P. (1991). Children, play and development.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Johnson, J. E., Christie, J. F., & Yawkey, T. D. (1987). 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Glenview, IL:Scott,Foresman.
Lieberman, J. N. (1977). Playfulness: Its relationship to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Meyer, L., & Wardrop, J., Hastings, C., Linn, R. (1993). How entering ability and instructional settings influence kindergartners' reading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6, 142-160.
Piaget, J. (1962).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York: W. W. Norton. Parten, M. B. (1932). Social participation among preschoolchildren.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27,243-269.
Richard, F. M., Kathy, G. B., Craig, M. R. (1983). Recreational Sports Programming. New York: Burgess.
Stevenson, J., & Freeman, G. (1990). The social environmental correlates of reading abilit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31, 681-698.
Sulzby, E. (1985). Children's emergent reading of favorite storybooks: A developmental study.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0, 458-481.
Smilansky, S. (1968). The effects of sociodramatic playdisadvantaged preschool children. New York: John Wiley &Sone.
Spodek, B., Saracho, O. N. & Daivs, M. D. (1988) . Foundation 68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Teaching Three-, Four-, and Five Year old Childhood, New Jersey: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