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12: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韓玉瑛
研究生(外文):Yu-Ying Han
論文名稱:社工人員在人情情境中資源運用原則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Social workers’ principle of using resources in renching situation
指導教授:曾華源曾華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a-Yuan Ts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9
中文關鍵詞:人情資源人情情境資源運用原則
外文關鍵詞:renchingresourcesrenching situationprinciple of using resourc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22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2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論文提要
社會工作中,除了協助案主解決其問題所在,另一重點是如何將資源網絡建立,以應付社會工作中經常面臨資源有限或不足的問題。中國社會強調和諧,重視人情關係,認為「見面三分情」、「人在人情在」、「以和為貴」,互動講求禮尚往來,才能維持彼此間的情感關係。社工人員對案主有照顧的義務與責任,而這些義務與責任,在中國人強調「以和為貴」、「自家人」的人際往來互動中,使社工人員於實務工作中,要維持專業關係而不受人情、面子、關係的影響,確保資源分配的公正性,維護案主權益至上原則,不致發展出專業父權的風險或專業裁量權的濫觴,是考驗著社工人員。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1)探討社工人員在資源運用之原則,面對人情情境的考量有多少。(2)瞭解社工人員面對人情情境的壓力時,對資源運用之原則的因應。(3)台灣社會工作專業源自於西方社會,期能藉由此議題的探討,提供社工人員於實務工作中,推展符合本土文化脈絡下專業知能與技巧。(4)針對此研究的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學術及實務界在教育訓練或督導改進之參考。
本研究以台中市、縣目前從事直接服務的社工人員為研究對象,採用自編問卷進行普查,以台中市、縣26個服務單位進行問卷調查,發出292份問卷,回收216份問卷,回收率73.97%,其中無效問卷有12份,有效問卷有204份。
經資料分析與整理,本研究得到下列幾項結論與發現:
一、社工人員在服務案主時,比較考量的人情情境類型為講情義之關係與給面子之關係。
二、社工人員在服務案主時,於資源運用原則上,考量較多的是社會人情原則,依附情感原則的考量最低。
三、社工人員確實會因部份個人特質的不同,在人情情境中資源運用原則上是具有差異性。
四、在人情情境中與資源運用原則有顯著正相關,顯示社工人員在面對不同的人情情境,會影響其資源運用原則。
五、 社工人員部份個人的特質,確實對資源運用的原則具有影響力,同時其個人部份特質確實在提供服務過程中,於在資源運用原則會有不同的考量。
六、 資源運用原則的重要影響因素中,給面子之關係不是重要因素,重權威之關係才是關鍵。
七、 社工人員在面對人情情境所考量的資源運用原則與遵守專業倫理間是有其差異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論與發現,提出本研究的建議:
一、社工人員應積極參與在職訓練,以增加對資源運用的正確認知及在實務上的操作。
二、社工人員應定期檢討及反省自己在工作上之人情關係及資源運用的狀況,並針對服務過程的缺失,進行改善。
三、 建立並落實督導制度。
四、 各校的社工相關系所宜多開設倫理價值或文化議題相關的課程
五、 定期舉辦相關倫理價值議題的個案研討,以提升社工人員在面對人情情境時對資源運用的敏感度。

關鍵字:人情、人情情境、資源、資源運用原則
社工人員在人情情境中資源運用原則之研究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陳述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社會工作與資源運用 10
第二節 人情情境中的資源運用 29
第三節 社工人員在人情情境中資源運用之原則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2
第一節 研究設計 52
第二節 樣本設計 56
第三節 研究測量工具 58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統計方法 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73
第一節 社工人員個人基本特質描述 73
第二節 社工人員在人情情境中資源運用原則之情況描述 76
第三節社工人員個人基本特質在人情情境中資源運用原則上的差異分析 83
第四節 社工人員在人情情境中資源運用原則間的相關分析 90
第五節 社工人員個人特質與人情情境之類型與資源運用原則之 92
迴歸分析 92
第六節 社工人員個人特質人情情境中資源運用原則典型相關之分析 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4
第一節 結論 104
第二節 討論 111
第三節 建議 118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的建議 120
參考書目 122
附錄 126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包承恩、王永慈譯(2000)。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台北:洪葉。
何國良等編(2000)。華人社會-社會工作本質的初探。香港: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宋麗玉等著(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洪葉。
吳老德(2000)。正義理論與福利國家。台北:五南。
沈慶盈(2000)。從組織間關係談社會服務資源的整合。社區發展季刊,89,145-155。
李晶(2002)。人情社會-人際關係與自我觀的建構。香港: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李宗派(2000)。探討社會資源之開發與管理原則。社區發展季刊,89,53-61。
李增祿(1995)。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巨流。
李建興(1994)。運用社會資源協助社區發展可行途徑之研究。
呂宗麟(1998)。權力與社會正義。台北:亞太。
林萬億(1992)。社區資源的整合與運用。社教雙月刊,51,5-9。
林萬億(1995)。臺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中華民國現代社會福利協會編輯。台北:五南。
周麗芳(2002)。華人組織中的關係與社會網絡。本土心理學研究,18,175-227。
周海娟(1999)。社會工作倫理的兩難:保密問題的考量。社區發展季刊,86,38-46。
金耀基(1981)。人際關係中的人情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
金耀基(1992)。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
胡慧嫈(2000)。社會工作專業化之信託制度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90)。中國人的世間遊戲-人情與世故。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高義展(2002)。從中國人的人情關係談學校組織之管理策略。初等教育學報,15,341-359。
張志學、楊中芳(1997)。分配正義決策中的關係取向。第四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2-2-1。
張振成(2001)。台灣臨床社工人員建立助人關係經驗之敘說分析。香港中文大會社會工作課程哲學博士論文。
張婉婷(2005)。中部地區兒童保護社會工作員專業態度與實踐信託職責意向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介玄、高承恕(1991)。台灣企業運作的社會秩序:人情關係與法律。東海學報,10,219-231。
陳介玄(1994)。臺灣中小企業經濟結構及社會特質。台北:聯經。
陳耀昆(2001)。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倫理判斷傾向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皎眉(2000)。社會福利新紀元-談結合社區資源推動社會福利事業社區發展季刊,89,22-29。
黃維憲、曾華源、王慧君(1985)。社會個案工作。台北:五南。
黃安邦譯(1986)。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黃光國主編(1988)。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
黃光國(1988)。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台北:巨流。
黃碧霞(1999)。台灣各縣市社會工作專業體制與社會工作倫理。社區發展季刊,86,12-20。
彭懷真(1989)。台灣企業業主的關係及其轉變-一個社會學的分析。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曾華源(1999)。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困境與信託責任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86。
曾華源(2004)。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兩難與抉擇辨明研討會。台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台灣社會工作發展研究學會、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高雄市政府社會局主辦。
曾華源、胡慧嫈、李仰慈、郭世豐(2006)。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與倫理概論。台北:洪葉。
費孝通(1948)。鄉土中國。香港:鳳凰。
馮友蘭(1940)。新世訓。上海:商務。
彭泗清、楊中芳(1999)。人際交往關係發展過程的訪談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12,291-312。
楊中芳(1999)。人際關係與人際情感的構念化。本土心理學研究,12,105-179。
萬育維、王文娟(1999)。從社會工作基本倫理來分析教養機構管理與案主權益維護之間的困境。社區發展季刊,88,123-142。
楊國樞(1981)。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及蛻變。中華心理學刊,23,39-55。
楊國樞主編(1990)。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
楊國樞(1992)。中國人的蛻變。台北:桂冠。
楊國樞等編(2005)。華人本土心理學上、下冊。台北:遠流。
詹火生譯(1997)。社會政策要論。台北:巨流。(原作1983年出版)。
趙至裕(1991)。義,中國社會的公平觀。高尚仁等編。中國人‧中國心-傳統篇。台北:遠流。
趙蕙玲(1993)。台灣中小型工廠協力生產網絡之關係內容分析:彰化縣和美地區紡織工業之個案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葉明昇(1999)。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者專業倫理之探討。社會工作學刊,5。
劉弘煌(2000)。社區資源的開拓、整合與分配。社區發展季刊,89,35-52。
劉玉鈴(2002)。女性社工員性別意識對專業關係的影響以婚姻暴力防治社工員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伯壎(1995)。差序格局與華人組織行為。本土心理學研究,3,142-219。
鄭怡世(1999)。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的倫理困境與決策模式初探。社區發展季刊,86,244-261。
潘淑滿(2000)。社會個案工作。台北:心理。
瞿學偉(1995)。中國人的臉面觀。台北:桂冠。
瞿學偉(2000)。中國人行動的邏輯。香港: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謝秀芬(1985)。案主自我決定原則的再探討。東海學報,18,183-198。
謝秀芬(1985)。人際關係對社會工作專業關係的影響。社區發展季刊,29,37-41。
謝秀芬(2002)。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技巧。台北:雙葉。
謝玉新(1993)。透過社區發展運用自然與人文資源。社會福利,108,29-33。
鐘美育譯(1992)。社會工作的倫理判斷。台北:桂冠。(原作出版於1988年)。
羅天人(1996)。社會正義觀點及社會福利實施原則:對台灣社會福利政策的展望。社區發展季刊,76,223-236。
嚴奇峰、廖本哲(1995)。人際關係對本土個人交易行為影響之研究-社會交易潛在價值與經濟交易潛在價值之決策權衡模式。中原學報,23:2,35-42。



西文部份
Banks,S.(1995)。Ethical and Values in Social Work。London:Macmillan。
Bashshur,R.L.et. al.(1971)。Some ecological differentials in the use of medical services.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6,61-75。
Biestek.(1967)。Basic values in social work,in NASW(ed),Values in Social Work:A Re-examination. New York:NASW。
Blau,P.m.(1964)。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NewYork:John Wiley and Sons。
Brammer,L.M. and Shortom,E.L.(1979)。The helping relationship process and skills.New Jersey:Prentuce-Hall,Ice.
Brammer,L.M. (1993)。The helping relationship process and skills.Allyn and Bacon.
Bagihole,B. (1997)。Equal Oppertunities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Longman.
Goffman,E.(1955)。On face-work:An analysis of ritual elements in social interaction.Psyvhiatry,18,213-231。
Hollander,E.P.(1971)。Princiles and Mechod of Psycholog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u,H.C.(1944)。The Chinese concepts of “face”.American Anthropologist,46,45-64。
Jacob,J.B(1980)。The concept of guanxi and local politics in a rural Chinese cultural setting.In S.L.Greenblatt,R.W.Wilson,&A.A.Wilson(Eds.),Social interaction in Chinese society.New York:Praeger。
Johnson,C.B. (1989)。Social work practice:Ageneralist approach.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Johnson,L.C.(1995)。SocialWork Practice:a generalist approach,.Massachusetts:Allyn and Bacon,Inc.
Kutchins,Herb(1991)。The Fiduciary Relationship:Social Workers” Responsibilities to Clients.Social Work,36(2),106-113。
Tsui,A.S., &Farh,J.L. (1997)。Where guanxi matters:Relational demography and guanxi in the Chinese context.Work and Occupations,24,56-79。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羅天人(1996)。社會正義觀點及社會福利實施原則:對台灣社會福利政策的展望。社區發展季刊,76,223-236。
2. 謝秀芬(1985)。人際關係對社會工作專業關係的影響。社區發展季刊,29,37-41。
3. 嚴奇峰、廖本哲(1995)。人際關係對本土個人交易行為影響之研究-社會交易潛在價值與經濟交易潛在價值之決策權衡模式。中原學報,23:2,35-42。
4. 謝秀芬(1985)。案主自我決定原則的再探討。東海學報,18,183-198。
5. 鄭怡世(1999)。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的倫理困境與決策模式初探。社區發展季刊,86,244-261。
6. 鄭伯壎(1995)。差序格局與華人組織行為。本土心理學研究,3,142-219。
7. 劉弘煌(2000)。社區資源的開拓、整合與分配。社區發展季刊,89,35-52。
8. 潘淑滿、葉明昇(1999)。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者專業倫理之探討。社會工作學刊,5。
9. 楊國樞(1981)。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及蛻變。中華心理學刊,23,39-55。
10. 萬育維、王文娟(1999)。從社會工作基本倫理來分析教養機構管理與案主權益維護之間的困境。社區發展季刊,88,123-142。
11. 楊中芳(1999)。人際關係與人際情感的構念化。本土心理學研究,12,105-179。
12. 曾華源(1999)。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困境與信託責任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86。
13. 黃碧霞(1999)。台灣各縣市社會工作專業體制與社會工作倫理。社區發展季刊,86,12-20。
14. 陳皎眉(2000)。社會福利新紀元-談結合社區資源推動社會福利事業社區發展季刊,89,22-29。
15. 周海娟(1999)。社會工作倫理的兩難:保密問題的考量。社區發展季刊,86,38-46。